发信人: ssos (存在与虚无), 信区: Humanity
标 题: 社会思潮的起源、作用及发展趋势探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03日17:25: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文献号 】97109
【原文出处】齐鲁学刊
【原刊地名】曲阜
【原刊期号】199702
【原刊页号】56-60
【 标 题 】社会思潮的起源、作用及发展趋势探析
【 作 者 】王家忠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它不仅由一定理
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而且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潜意识是其深层社会
心理基础,它不仅为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主要的感性思想材料,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
决定着社会思潮的社会性、叛逆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社会思潮一经形成,就
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社会思潮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潜意识涌动、凝聚和分化的过程。笔者认为,联系社会潜意识考
察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正 文 】
如何深入揭示社会思潮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把握其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既是
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试联系社会潜意识,就社会思潮的上述
问题加以探讨。
一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它不仅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
,同时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思潮是介乎普通意识与理论意识之间的一
种中介意识层次。具体来说,社会思潮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突出矛盾的
反映,是特定背景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矛盾冲突的产物和表现。清人梁启超说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
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
与呼应汹涌,如潮然。”[①]一般说来,当社会处于正常发展阶段时,社会的信息反
馈机制还比较完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的利益,因而很少有社会思潮产生。但当社会面临重大转轨时期,社会的信息反馈机
制严重失调,旧的意识形态已不能也来不及吸收和处理来自基层的社会信息,势必造
成社会潜意识的大量产生和郁积。在诸种思想观念中,“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
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②]这些潜隐的社会心理因素,既是社会思潮
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社会思潮的基本构成因素。
(二)思想体系因素。普列汉诺夫指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
即某一时代的心理。”[③]这就是说,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对社会心理的反映和概括。
但社会思潮的直接社会心理基础不是社会普通心理,而是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与
意识形态的背离和冲突,为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一些思想敏锐的思想家或一
定阶层的代言人以“弄潮儿”的身份出现,将潜隐的意识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形成
一定的思想体系,在社会上进行传播,引起广泛的共鸣,对群众性的思想倾向推波助
澜,从而形成社会思潮。
(三)思想运动因素。思想体系形成后,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强烈反响,
导致社会观念的震荡和变革,势必会演变为思想运动。正如梁启超所说,“凡时代思
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④]
社会思潮的三种基本构成因素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其中思想体系因素是社会
思潮的“硬核”。这种思想体系硬核是一定社会思潮的理论代表,通常也是人们直接
考察的对象。而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心理的概括和反映,社会思潮的形成也有着相应的
社会心理基础。但社会心理又有“显”与“隐”两个层次,即社会普通心理与社会潜
意识。社会潜意识是对于缺乏公开表达条件的受到压抑和抑制的诸种社会心理因素的
概括和反映。按照形成机制和深浅程度的不同,社会潜意识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
层次:表层为社会前意识,是由于非合理压抑而造成的不能公开直接表达的那些社会
心理;中层为社会自觉潜意识,是由于自觉性抑制而造成的不愿公开直接表达的那些
社会心理;深层为社会自发无意识,是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而造成的自发地支配人的思
想和行为的社会心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社会潜意识又区分为个体潜意识与群体潜
意识。个体潜意识是通过个人独特的经历和阅历而形成的带有社会性的潜意识;群体
潜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共同体(阶级、集团、政党、民族等)所共有的潜意识。在诸种
群体潜意识当中,民族潜意识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潜意识。它主要是一定民族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压抑和历史文化积淀而造成的各种潜隐的民族心理因素
。[⑤]社会潜意识是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思潮的主要感性思想材料
来源。不仅如此,社会潜意识还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思潮的某些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潜意识决定着社会思潮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
中人们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关系的变革
,必然引起人们诸种利益的再分配和各种利害关系的重新分化组合。旧的占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正统心理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的合理愿望和要求,乃至成为人们解
放思想、变革社会的严重障碍。于是社会的离心倾向逐渐增强,各种不满情绪在一定
群体乃至社会范围内传播和凝聚。各种社会群体由于共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和生
存环境,逐渐形成共同的群体潜意识。这种群体潜意识涌动、凝聚,在特定背景下便
迅即转化为社会思潮。
其次,社会潜意识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叛逆性和在野性。在社会意识的构成中,社
会普通心理是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它们构成了一定社会中主导的肯定
的意识层面;社会潜意识则是与社会思潮相一致的,它们构成了该社会中非主导的否
定的意识层面。社会思潮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叛逆性、在野性,主要是由它赖以产生的
感性思想来源——社会潜意识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社会潜意识的形成机制主要是非
合理压抑、合理性抑制与历史性积淀。社会潜意识总是程度不同地与占统治地位的意
识形态和社会正统心理相隔阂、背离和冲突的。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意识形态和正统
社会心理总是要对旧的体制和秩序加以维护,表现出其保守性、僵化性,而社会潜意
识则往往体现基层群众渴望变革的心态和愿望,从而表现出其反叛性、变异性,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思潮也必然带有鲜明的叛逆性、在野性。因此,社会思潮往往是以
“异端”的姿态出现,常常是对旧制度的批判与否定。也正以其具有鲜明的叛逆品格
,在特定背景下才更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
再次,社会潜意识还决定着社会思潮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某一民族社会思潮的形
成和发展,难免会受到国际上社会思潮的影响,这种民族思潮也必然会带有某些国际
性质。但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之所以会产生某种社会思潮,首先是由于本民族的
经济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而引起的,这种社会思潮也正是对该民族特定的
社会存在及其变革的敏感反映。一定民族的群体潜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心
理”结构部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该民族的思想家以何种方式加工制作思想体系,
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思潮。通常,一定民族的成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本民族的群体潜
意识出发,来理解和接纳异族思想文化和外来的社会思潮,使其打上本民族的烙印。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
昂进之时代也。”[⑥]一个民族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必然面对文化的碰撞与选择,社
会思潮正是特定时代文化撞击的产物。
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最早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两个基本层次。那么在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之间还有没有中间环节呢?回答是肯定的
。社会思潮就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社会思潮是多种社会因素和诸种社会力量综合
作用的产物。它既不同于成熟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也有别于朴素的社会心理,是居
于普通意识与理论意识之间的一种中介意识层次。在此,笔者不赞成有的学者将社会
思潮划归于普通意识的观点[⑦]。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构成中的地位,如图表所示:
(附图 {图})
社会思潮的中介地位,决定着其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
作用。一方面,社会心理尤其是社会潜意识需要通过社会思潮的中介才能实现向意识
形态的转化。社会潜意识的形成机制及其性质,决定了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
直接地实现向意识形态的转化。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思潮的酝酿和涌现,
才能使潜隐的意识因素大量地喷发出来。社会潜意识是一股“潜流”,社会思潮则是
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漩涡”、“浪潮”。社会潜意识正是以社会思潮为突破口而发
泄出来,受压抑愈深,暴发愈烈。一种社会思潮形成之后,就从一定角度使社会潜意
识因素由“隐”而“显”转化,由感性向理性提升,从而更加集中剧烈地冲击意识形
态,并为意识形态的变革与完善提供各种思想材料。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也需要
社会思潮的中介而熔铸、沉淀到社会心理特别是社会潜意识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必须
沉淀到社会心理之中化作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信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个
过程正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而实现的。社会思潮不仅使社会心理中潜隐的意识因素
明朗化、理性化,而且汲取了意识形态中的某些因素,并从本阶层的利益出发而重新
加以建构。因此,一种社会思潮形成之后就在意识形态与社会潜意识之间搭起一座桥
梁,使它们之间相互撞击、理解和沟通。意识形态就通过社会思潮得以传播和扩大影
响,并逐渐沉淀到社会心理之中,形成人们的社会心理定势来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意识形态也正是借助于对社会思潮的调控和引导,间接地制约和影响着社会潜
意识的存在和发展。
从动态上看,任何社会思潮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始焉其势甚微
,几莫之觉。侵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⑧]梁启超曾将思潮“例分四期”(启蒙、全盛、蜕分、衰落),其依据是所谓“佛
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⑨]其实,事物矛盾演变的辩证
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潜在、展开、解决),因而,社会思潮的分化和衰落本属于
同一个阶段。梁启超在分析清代学术的沿革时,也没有固守四期说,而认为“清学之
蜕分期,同时即其衰落期也。”[⑩]因此,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决定和制约,社会
思潮的发展一般经历这样三个基本阶段:(一)潜伏启蒙阶段。经济关系面临变革,
上层统治出现裂痕。社会潜意识大量产生和郁积,社会思潮处于酝酿形成之中。(二
)全盛高潮阶段。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思想派别林立对峙。(三)蜕分衰落阶段。社
会思潮发生分化,或者上升为意识形态,或者融汇成社会普通心理,或者沉淀为社会
潜意识。可见,社会思潮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潜意识涌动、凝聚
和分化的过程。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刚刚确立时,新的意识形态是与新型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意
识形态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别是上升为统治地位以后,更会受到政治上
层建筑的维护,从而与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心理产生隔阂。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社会潜意识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尖锐化,势必会引起大的社
会震荡,导致社会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无论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地产生,还是自上而
下自觉地进行,都会由于社会秩序的新旧交替而引发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意识
形态来不及甚至不可能加以吸收和处理的情况下,诸种社会心理涌动、凝聚并迅即转
化为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以社会思潮为纽带,与社会潜意识进行不断地沟通
、理解、调适,才能保持社会意识的内在活力与良性运营。
三
联系社会潜意识考察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只有考察特定时代的社会潜意识,才能唯物地说明某种社会思潮的起源问
题。对一种社会思潮的认识和评价,往往会产生各种分歧和偏差,这固然是与所考察
对象的复杂性有关,但同时也是由于考察者的方法、立场不同所致。普列汉诺夫曾强
调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思想文化的变迁,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
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
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①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会思潮的考察与
评价,同样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直接反映的社会心理状况。
其次,只有联系社会潜意识来考察社会思潮,才能辩证地把握社会意识的形成过
程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社会意识理论往往都缺少层次性和中介环节,对于社
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也只注重了横向把握而忽略了纵向探讨,似乎作为社会存在的经
济基础一经形成,就直接制约着作为社会意识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其间转化的条
件、机制、形式等都一概被忽视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结》一文中曾指出,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介环节
”。普列汉诺夫通过深入研究,在经济基础与思想体系之间找到了社会心理这一重要
的联系环节。进一步考察还会发现,社会心理又有社会普通心理与社会潜意识之分,
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还有社会思潮这一中间环节。由此可以把社会意识的
形成描述为一个由低到高、由隐而显的辩证发展过程,即社会潜意识→社会普通心理
→社会思潮→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与政治
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需要意识形态的中介;经济基础和观念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需要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中介。在社会意识内部,社会普通心理与占统治地位的意
识形态构成了肯定的意识层面,社会潜意识与社会思潮构成否定的意识层面,这两大
意识层面之间以及不同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对立、作用和转化,正是社会意识发展的
内在动力。
风起于青萍之末。社会思潮看似来势突然,其实它本身也有一个由“微”而“著
”的过程。当社会经济结构需要变革的时候,首先在群众心理中得到反映,产生各种
情绪、愿望和要求。这些群众心理如果不能以“民意”的形式公开表达出来,便会受
到压抑和抑制,形成“民隐”。群众的合理要求和隐痛长期引不起重视,积久成怨,
酿成“民怨”。随着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当新旧体制转轨的时刻,郁积已久的社
会潜意识迅速涌动、凝聚,终于酿成社会思潮。可见,社会思潮的产生也有一个由矛
盾潜在到矛盾展开、激化,由量的积累到引发突变的辩证过程。
最后,只有联系社会潜意识来考察社会思潮,才能合理地处理好社会思潮问题,
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我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
的变革,各种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和撞击异常激烈,诸种社会思潮涌动迭起,社会信
息量空前膨涨。社会潜意识与社会思潮是社会变革的敏感反映,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
了广大群众对改革糠藕拖执侍獾娜鲜丁⒁蠛推兰邸J?通各种信息渠道,及时
发掘群众心理和各种进步思潮中潜藏着的那些“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东
西(马克思语),有益于充实和繁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一般地,每次社会思潮过后,总有一个析取和沉淀的过程。注意分析和总结我国当
代的各种社会思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社会潜意识与社会思潮
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加以调控和引导才能合理地存在和发展。要保障
社会意识的良性运营,就应充分发挥先进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社会潜意识与
社会思潮的调控和引导,坚持社会意识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发挥其
社会功能,也必须驾驭各种社会思潮,使科学的理论原理熔铸、沉淀到人们的社会心
理因素之中,化作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定势。为此,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深刻领会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还要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情绪、愿望与追求,努
力实现科学的理论真理与群众心理状态的自觉结合。
注:
[①][②][④][⑥][⑧][⑨][⑩]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
年版,第1、2、5页。
[③][①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第196页;第2卷第272—
273页。
[⑤]参见拙文《论民族潜意识与民族文化》,《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⑦]参见《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好书,应当多读几遍
风味的肘子味道不错,我还想再吃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