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wz (小甜枣儿), 信区: Humanity
标  题: 中国人的性格(2)节俭持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04日12:52:5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节俭”这个词表示持家的原则,特别是指家庭的收支关系。按照我们的理解

,“节俭”这一词包括3个不同方面的含义:节制花销,制止浪费,用少花钱多办

事的方式调节收支。无论从这3个方面的哪一方面来讲,中国人都算得上是杰出的

节俭能手。
  
    到中国旅行,最初的印象之一是民众的饮食相当简单。众多的人口似乎全依赖

于品种很少的食物,如稻米、各种豆子、谷子、青菜和鱼。这些再加上其他一些食

物,就是亿万人主要的食品,也许逢年过节遇到特别的事情,再增加一点点肉。
  
    在西方各国,人们想方设法为生活非常贫困的人提供廉价且富有营养的食品,

那么,一定也很想知道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平常的年份里,每个成

年人每天花不到两分钱就完全能够得到足够量的生活食品。在灾荒的月份里,成千

上万的人更是靠每天不到一分半钱的生活费来维持生命。这意味着中国人做菜做饭

的水平是很高的。虽然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食物很少且不精,有些还淡而无味

,甚至倒胃口,但又必须承认,中国人在准备饭菜方面是超一流的烹好大师。在这

一方面,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把中国人列于法国人之下、英国人(也许还包括美国

人)之上。中国人是否应该排在哪一个国家之下,我们不敢说得像库克先生那样确

定,但他们在某些国家之上,这是无可争辩的。我在以前的一些小文章中已经说过

,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观点看,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也算得上是很高明的。中国人的

食物原料简单,制成品却是花样繁多,其烹任技术之完美,即使是对中国烹任术一

无所知的人也会有所听闻。
  
    另一件以往没引起我们注意却是很有意义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做饭菜时很少浪

费,一切都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在普通的中国人家庭,即使是每顿饭后的剩余饭

菜,除了很少一些不值钱的之外,都留待下次再用。为了说明这一事实,只需看一

看中国人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这些家养动物靠人们的剩菜剩饭艰难地“活着”,

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在新兴的国家中,浪费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猜想,像美

国这样日子好过的国家每天所浪费的东西有可能够亚洲6,000万人过上比较好的生

活。我们确实希望看到这些剩余的东西不被浪费,而能使更多的人胖一些起来,正

如许多中国人“吃饱”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整理出来以备下次再用一样,即使是杯

中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以备下次热过后再喝。
  
    有一个时时处处都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实是,中国人对吃的东西并不像西方人

那样过于讲究。什么东西都迟早会成为他们的网中之鱼,不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

中国北方,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干活,许多地区还使用骆驼。但我们看到,所

有这些牲口只要一死,甭管是意外之死、老死或病死,一般都吃掉。无疑,这在我

们一些读者看来,显然过于节俭了。在中国,牲口死了,把它吃掉,被认为是理所

当然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即使牲口偶尔死于像胸膜肺炎一类的传染病,也还是这

样做。不过,在他们看来,这类病畜肉要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更差,因些出售

的价格也较便宜,但还是都卖了,都被吃了。人们清楚地知道,这类病畜肉进入人

的体内,会产生某种疾病,但还是要花较少的钱去吃这种肉去冒险,无非是贪图便

宜。当然,应当说,这是不常见的。死狗,死猫,也像死马、死骡、死驴一样被吃

掉。我们曾不止一次地亲身了解村民故意用毒药把狗毒死后煮了吃的事。其中有一

次,有人提议去问问外国医生,吃了这种肉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但狗“已下锅”

。曾吃过这种肉而没得病的人不可能放弃这顿美餐,结果,在这次狼吞虎咽之后,

居然仍是平安无事!
  
    有关中国人节俭的另一个事例,也与做饭有关,这就是为了有效地使用燃料在

饭锅的制作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在中国,燃料缺乏因而十分宝贵,一般有树叶,庄

稼的根茎,这种燃料只有一把火就没了。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锅底要做得尽可能薄

,因此用起来要非常小心。顺便说一下拾柴的过程,这也可反映中国人节俭到了极

点。每个小孩,即使他还不会做其他什么事,但至少能拾柴。秋冬时节,到处是拾

柴大军,他们手持竹耙,连一根干草也不留下。孩子们进入树林,用木棒打落秋叶

,好像是在打落成熟的栗子,甚至树叶还在随风飘落时,一些心急的拾柴人就开始

去“抓”了。
  
    所有的中国家庭主妇都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她手中的布料。她的衣服并不

像西方国家同龄女性所穿的那样,在装饰和款式上过于浪费,而是尽可能地省时、

省工和省料。在外国人看来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国妇女手里同样能派

上用场,这是议会中“家庭经济”的女作家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在一处不能用的,

在另一处肯定能用,即使是一些碎布头,还可用来粘合成鞋底。伦敦和纽约的慈善

家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送人,并不切实际地希望接受者不要因而成为单纯依靠救济

过活的人。这样做弊多利少。但是,无论是谁把同样的物品送给中国人,尽管他们

使用的布料和穿着风格与我们根本不同,但也可有理由相信,这些特殊的物品会得

到充分的利用,即使一丁点儿也不会被丢弃,而与其他布料配在一起。
  
    中国人经常为朋友题词,题完词的纸被缝在一块绸布上。用线缝而不用浆糊粘

贴,为的是让受赠者以后可以方便地更换绸布上的字,使他拥有一块可长期使用的

绸布!
  
    中国人的节俭还可表现在小商贩的买卖中,对他们来说,再小的东西都会引起

注意。例如,一个小商贩能准确地知道各种火柴盒中的根数,知道每盒火柴的蝇头

小利。
  
    中国人的账簿用过后,每一片都还用的着,或是糊窗子,或是做纸灯笼。
  
    中国人处处节俭,就连确实必需的食品也尽量节俭。在他们看来,这没有什么

不对,而认为是理所当然。B.C.亨利博士在《十字架和龙》一书中给出一个很好的

例子:三个轿夫抬着他走了5小时,23英里路,然后,轿夫们又回广州,去吃别人

为他们提供的早餐。吃早餐前走了46英里的路,其中一半还是抬着轿,只是为了节

省5分钱!
  
    还有一个例子。两个轿夫抬着轿子走了35英里路,然后撑船回去,自早晨6点

就什么东西也没吃过,舍不得花3分钱买两大碗米饭。后来,船搁浅了,直到次日

午2点才到广州。这些人已是27小时没吃东西了,负重走了35英里路,其中抬着亨

博士去广州走了15英里,还要再加上他的行李!
  
    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节俭的做法确实很难苟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

做法完全是出于纯朴的天性。在这个国家的部分地区,特别是(说起来很怪)在北

方,男孩女孩像是在伊甸园里,光着身子到处乱跑。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样更舒服

一些,但主要还是为了节俭。中国人使用的独轮车相当大部分转起来咯吱咯吱地作

响,只要加几滴油,车子就不会这样响了,但没人会这样做,因为对“心平气和”

的人来说,咯吱咯吱的响声要比油更便宜。
  
    一位日本人侨居国外,他的特别要求是每天有热水洗澡,这是习惯。中国人也

有澡堂,但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去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一位外国妇人看见一位

中国母亲用答帚掸去她孩子身上的尘土,好奇地问:“你每天都给你的孩子洗澡吗

?”这位中国母亲回答说:“自他生下来就还没洗过。”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肥皂

零售商就是把“比污垢更便宜”的字样贴在橱窗上,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中国人肯定把外国人看做是“浪费肥皂的人”,正如意大利人看英国人一样。

在中国,洗衣服时所用的肥皂当然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洗过的衣服,与我们所说的

清洁标准元疑还有距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节俭,因为许多中

国人与我们一样,尽管生活条件非常不利,但仍喜爱干净,其中有些人还值得我们

效仿。
  
    正是由于节俭的本性,要买任何现成的工具一般是不可能的。你可买到部分“

半成品”,然后自己加工组装。自己加工总比买现成的便宜,正因为所有人都这么

想,现成货当然也就买不到了。
  
    我们曾说到过许多中国人节俭的事例。比如,在普通的房子里两个房间的隔墙

上开一个洞,洞中摆一盏几乎是不用花钱的小油灯,用以驱散两个房间的黑暗。在

中国,诸如纺织、制陶、冶炼、工艺制作一类的小作坊里,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形。

这类作坊在我们看来,并不像是在表现中国人的节俭,更多的是在表现某种才能。

中国人原本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劳作方式,但是却没有人去改善它。他们似乎能够白

手起家干一切工作,他们的产品,无论简单或是复杂,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还有

他们的炼铁炉建在一个小院子里,总共就是那么一点点大,像是建一个大炉灶,一

个小时就能用砖砌好,而且是长期地用下去,不花钱。
  
    在中国,说明中国人节俭的最好、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对大量谷物贡品的管理

,宁可说是完全缺乏管理。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谷物贡品运到北京,这些贡品从

天津起运至通州卸货。令“谷物交换”商吃惊的是,装卸、称量和搬运这堆如山的

稻谷不是用机械,而只是靠一帮苦力。一些计量谷物的斗和数量不定的苇席,仅此

而已。席子铺在地上,然后倒出谷物,称量,装袋,运走,最后收起席子,剩下的

又仅仅是泥岸!
  
    在美国烟草种植园,最沉重的开支之一是建一个又长又精致的棚子,用来晾烟

叶。而在中国种烟草的农村根本就没有这桩花费。晾烟叶的棚子是用茅草搭盖的,

用过后,这些茅草与其他草一样仍是很好的燃料。烟叶摘下时,结实的叶柄依然留

着,于是用草绳扎住叶柄,这样烟叶都连在草绳上,然后再把它们挂起来,正像衣

服挂在绳子上一样。这样做真是再简便而有效不过了!
  
    每一居住在中国细心观察的人都能再补充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事例,但是

,或许没有比以下更典型的事例:一位中国老妇人,步履瞒珊地走着,一打听才知

道,她是去亲戚家,为的是死的时候能离祖坟近些,好少花一些抬棺材的费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