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wz (小甜枣儿), 信区: Humanity
标  题: 中国人的厕所文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09日08:12:3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中国人的“厕所”文化
虞 忠

“厕所”是个后起词,古代汉语只用一个字“厕”。历史上还有国王上厕所的记载
:“(晋侯)将食,如厕,陷而卒。”(《左传·成公10年》)古代的厕所一定很
简陋,不然不可能堂堂国王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掉了下去!不过要是你去一下农村的
厕所,那你就不奇怪了,那里的确很危险,脚踩着两快板,下面空荡荡,不小心就
跌进去。从前国王宫殿里的厕所,大概与现在落后山村里农民家的茅坑相差无几。

按《说文》:“厕,清也。从广则声。”段玉裁注:“清圊,古今字。”“圊,言
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厕在古代常处于房屋的最侧隐一角,所以“厕”
也通常用作杂厕和边侧的意思,而且也常用作表示又脏又臭的地方,包括猪圈。
“厕所”就是房屋边角的地方,供拉屎拉尿专用。厕所是书面语,也是它的正名。
它的别名不少。在南方,大户人家把厕所搬到室内,放上便桶——俗称“马桶”,
于是南方人管厕所叫“马桶间”。在北方,厕所放在户外,挖一个坑,上面覆上挡
风雨霜雪的茅草,是名副其实的“茅坑”!

在上海,一个世纪来人们一直把厕所叫马桶间。每天清早,上海市民第一件大事就
是倒马桶。文学大家郁达夫在小说《青烟》的结尾中这样写道:“是黎明期了!啊
呀,但是我又在窗下听见了许多洗便桶的声音,这是一种象征,这是一种象征。我
们中国的所谓黎明者,便是秽浊的手势戏的开场呀!”具有异常深刻意义的讽刺。
只要中国还有“马桶间”,还没有丢掉“马桶”,即使迎来了黎明,中国仍然在秽
浊之中!

上海人终于丢掉了马桶!现在上海人买房,房间小一些,少一些,不要紧,卫生间
绝对不能或缺。“卫生间”多么高雅的名称!所谓卫生间,乃集厕所、浴室与化妆
间为一体也。其实,在上海市区里,卫生间是家居中装潢最考究最高级的地方,也
是生活用各种家庭香料荟萃之处。这儿是家里的女主人或小公主情有独钟的幽雅场
所,她们在这儿抹口红、画眉毛、涂面油、卷头发、洒香水、换内衣,真是一个独
特的女性天地。地道人家挑选房子讲究必须有还个卫生间,简称“两卫”。
不过,不管怎么说,“卫生间”里马桶还是要的,只是改名“抽水马桶”,并且已
不再须要赶着清早参加黎明前的“马桶甩帚”大合唱了。不少市民甚至连“抽水马
桶”也不屑一称,而雅呼为“小卫生”,把兼备浴缸的叫做“大卫生”。厕所间原
是“至秽之处”,如今在上海人家无疑是最豪华最奢侈的。釉面瓷砖,按摩浴缸,
冷热淋浴器,通风浴霸,大理石脸盆,精致灯具,防雾镜面,等等,南方风靡一时
的马桶间,北方铺天盖地的茅坑,简直与之不可同日而语。上海家居着力装潢的卫
生间,已经成为上海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象。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发展,于是相应的新事物新命名也就涌现出来。
新名称凸现着新的文化景象,使我们感受到正在经历的这种变化,这种进步,这种
发展。当最污秽、最肮脏的,成为最高雅、最卫生的,面对新世纪的黎明,郁达夫
先生如果活着见到这一切,大概再不会发出“即使迎来了黎明,中国仍然在秽浊之
中”的感叹了吧。虽然“卫生间”还不能与欧美的restroom 相比,恐怕也相差无
几了。中国的改造,中国的文明进步,何不从茅坑或厕所的改造为起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