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ga (Green Fields), 信区: Humanity
标 题: 浅谈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19日14:21:1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浅谈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徐 鹏
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新闻一样,归根结底起于人类社会活动。因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
,需要交流思想,交换对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实际上就是评论。这一点是毫无疑义
的。然而,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给我们预示了什么呢?新的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二十一
世纪的新闻评论?本文通过总结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新闻评论生命
力的社会需要,探讨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
了解新闻评论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对于我们研究新闻评论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我们预测
新闻评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比如,现在谈评论改革,有的人提出评论的发展要向散
文方向发展,有的提出评论要具有三性:政治性、逻辑性、文艺性等等,对此有的赞成
,有的反对,各执已见。如何正确看待各种观点呢,我觉得应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1、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新闻的各种载体,如报纸、
广播、电视、是适应社会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依次出现的。最早的新闻评论是
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是近代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据记载,近代第一张印刷报
纸是《威尼斯新闻》,1566定由手抄改为印刷。而报纸上的新闻评论却晚得多,直到十
八世纪才引起重视,十八世纪末建立起社论制度,以一定的篇幅刊登新闻评论,当时称
之为首席文字或领导文字。我国的新闻评论最早大约出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随着通讯社的成立和广播事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广播评论。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电视事
业迅速发展,世界上又出现了电视评论。
以上说明,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新
闻事业的发展,就没有新闻评论的发展,没有新闻载体,新闻评论就将无以依存。
2、近代政治思想的进步与活跃,是新闻评论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新闻事业既然是新
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为什么它们不是同时产生并同时发展的呢?这是因为新
闻评论产生与发展和政治思想这个精神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我国古代就有邸报、京报等
原始报纸,但却没有评论,因为统治者根本就不允许“评论”。报刊上的评论文体与专
制是不相容的,所以新闻评论是与民主思想的出现分不开的。在我国,新闻评论是伴随
着资产阶级政治活动而出现的,并且随着这种政治活动的进步而进步。所以政治上的民
主、进步与活跃乃是新闻评论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
3、悠久的古代议论文的传统是新闻评论产生与发展的文化渊源。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
畴,它发端于古代的议论文。这一点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最早的报刊评论就是
政论文,这种政论文最初就是八股文一策论,这就是古代的文化文体。我们现在甚至可
以从古代文化文体中找到现代的各种评论体裁的源头。
二、现代新闻评论发展的社会需要
决定新闻发展趋向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而社会发展及其客观需要。我们对新闻评论
的发展趋向的预测,正是从社会发展及客观需要出发的。
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以第四媒介为代表的现代新闻载体已经出现,作为“新闻灵魂”
的新闻评论被赋于更广泛的“物质基础”。同时,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势力及新闻体
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民主进程的迅速发展,使得新闻评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
有生命力,下个世纪将是新闻评论最为活跃的时期。当然,作为新闻评论从形式到内容
,从传播手段到效果影响也会因新的社会需要而发生许多相应的变化。
社会舆论的形成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人们的个人(读者)经验;其次,新闻
媒介对某事件的报道;最后才是报纸言论。尽管“评论显然陷于在一场自己不占优势的
竞争之中”,但是,随着公共事务及个人私事日益复杂化,越来越令人应接不暇。在这
样的背景下,读者的个人经验常常难免过于偏狭或陈旧,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也
未必能够胜任对众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特别是由于思想的惰情,使相当一部分人缺乏
思考问题的自觉性。而评论应该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上述的困境。报纸、广播、电视
、因特网,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偷懒”,而这种“偷懒”容易造成读者对事物的
了解浮于表面。评论可以帮助他们花较少的时间而获得较多实质性的收获。这种收获包
括评论的观点、事件的背景、新闻意义,也包括评论的论题,即通过“议程设置”让读
者知道哪件事是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新闻评论一定程度上还可帮助读者维护自
己的民主自由权利,特别是防止政府决策可能造成的损害。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历来为现代社会的
各个阶级所重视。正因为这样,现在世界上的各种新闻载体都在努力改进新闻评论工作
,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那么,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新闻评论的范围将日益扩大,其种类也将日益增多。
新闻评论最先见诸报纸,其评论内容大都是政治性的。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
逐步推展到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各种新闻载体。现在广播评论、电视评论还不太多,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闻评论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所战友的地位将日益重要。
从评论的内容看,今后的新闻评论将不囿于政治方面的,而将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凡是当天或者最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和内容
。这些事件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
际的。从评论的种类看,今后也将日益增多,社论、评论员文章等评论形式将继续存在
和发展,与此同时,各种专论、释论将日益增多,尤其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的形式,
以及因特网上的评论将日益摆脱报纸评论的模式,而和其本身的特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
来,将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短论将日益增多,其地位将日益加强。
新闻评论的趋势现在已经十分明显,不仅社论、评论员文章短了,而且短评、专栏短评
、一事一议、编者按、编后在各种新闻载体中被广泛地使用,受到读者听众、观众的普
遍欢迎。国庆社论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以往发长篇专题社论是一种惯例,洋洋三千字的
国庆社论也不足为奇。但1980年国庆,《人民日报》只在报眼上发了一篇不足五百字的
短评:《于细微处见精神——国庆纪念活动改革有感》。短评发表后,编辑部收到大量
读者来信,普遍反映这篇评论短、新、实、亲。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回快,
政治民主程度提高,人们更注重思考,因而,评论写短些,多写些短论,是广大新闻受
众的心愿。
第三、专论将日益发展,专论人才将日益需要。
以往的新闻评论,由于多是政治方面的,综合性很强。现在这种状况也在改变。各种专
论日益增多,这些专论是就一个方面,一个事件,一个问题发表评论。随着市场经济,
报纸、广播、电视的经济评论就日益增多。 据《人民日报》统计,1981年一至十一月,
发表经济评论三百一十三篇。平均每月将近二十九篇。再比如,由于党在人民的经济生
活和精神生活各个领域所努力创造的良好环境,使得我国的文艺事业日益繁荣。因此,
以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美学教育为目的的文艺评论日益增多。这些经济评论,文艺评论
,绝大多数也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对经济战线、文艺战线的某个方面进行评论,其“专
门性”很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专论并不是专业性的论文,而是一种新闻评论。
因为不管作者的意图如何,不管评论的是什么事件,以及用什么方式去进行评论,只要
它发表于报纸,电台和电视上,就其形式而言,它们总是政论性的。它们总是要透过一
个方面,一个事实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表现创造历史的人民的力量和审美的
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这种专论将日益增多。
现在,我们的专论作者实在是太少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专论人才的需求量将日
益增多。
第四、读者投书成为重要的公众论坛。
读者投书这是言论版中极重视的一个栏目,如《职工论坛》、《市民论坛》等等。发表
读者对某些事实的批判意见和对社会中种问题的看法。它同我国媒介中的读者来信有重
大差别,后者主要向媒介反映情况、提出申诉。西方评论界认为,读者投书是一种重要
的“公众论坛”,它给普通人提供了参与各种问题讨论的机会,是民主生活的体现,同
时也是反映民意的渠道。对于言论版,它是不可能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其他栏目一般由
本报的评论员或知识人士撰写,缺乏广泛的代表性。获公众青睐的原因主要是出自普通
人之手的文章于读者更具心理上的亲近感。同时,一般人都认为读者投书的作者独立性
方面更可靠,更能仗义执言。新闻界对它也给予较好评价。从理论上讲,读者投书栏目
是重要的公众论坛,激励并实际提供了机会让普通人参与大小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就与
自己利益密切有关的地方性事务发表意见。这是社会民主生活的一种形式,又是反映民
意的渠道。就报纸而言,这是它对评论“促使读者开动脑筋……进而弄成思考问题的良
好习惯”之职能的实践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因特网上BBS等类似评论的论坛近几年也开
始活跃起来,从本质上说,它只是“读者投书”的网上变形而已。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14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