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g (RedGardenia), 信区: Lixueyuan
标  题: 新华视点:数学大国离我们有多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11日11:13:47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新华视点:数学大国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李斌 邹声文 张景勇
 
      
    缺少“叫得响”的世界级成果、缺乏领袖数学家、人才面临断档之忧……尽管国际

学家大会正在此间举办,但喜悦的背后,我国数学家也不得不面对某些尴尬,眼下浮躁

学风、短缺的经费、僵化的科技评价体系,让有识之士为我国数学研究的前途捏着一把

,并不禁要问:15年前数学大师陈省身“放大眼光展开壮志,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

希望会不会落空? 
    不要让“数学大师”成为历史名词 
    8月15日,记者在中科院“逮”住了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吴文俊院士,吴老连续

个“不敢说”的回答颇为耐人寻味。 
    问:“除了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冯康和您的工作外,您还能说出20多年来

国在世界上有哪些‘叫得响’的成果?” 
    答:“我倒不敢说了。即使有,至少我一下子说不出来。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问:“中国数学界除了华罗庚、陈省身称得上大师之外,改革开放20多年还有没

这样的人物?” 
    答:“还有没有?不敢随便说。因为大师除了要求个人成就之外,还要有指挥千军

马的本领。” 
    吴文俊为何如此“不敢说”?为了破解这一谜团,8月17日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

上,记者“抓”住机会“三问”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一次国际会议的意义究竟有

大?中国数学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了吗?” 
    沉吟片刻,这位迄今唯一获“数学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华裔学者吐出5个字:“

得还很远。” 
    记者又问:“您对华罗庚、陈省身和冯康3位数学家评价很高。而改革开放20多

中国数学界既没有出现领袖似的科学家,也没有世界一流的成果,是这样吗?” 
    丘成桐笑了笑:“我们科技水平和国外确实有一段距离,数学也比较落后,对世界

响不大。” 
    记者第三次问:“科技是中国‘十五’发展最大的瓶颈吗?” 
    丘成桐十分肯定:“当然,科学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动力。没有基础科学,就没

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用的大多是国外的成熟技术,知识产权也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

,形势不容乐观。” 
    基础科学的落后,意味着国家的落后 
    从古代到近现代,我国产生过祖冲之、刘徽、华罗庚、陈省身等许多数学大家,而

顾当代数学之星空,还有几颗闪烁的中国星? 
    这次大会上虽有11位祖国大陆数学家登台亮相,堪称史无前例,但记者与两位数

权威的对话,折射了中国数学的某种困境:缺乏领袖人物,世界一流成果也凤毛麟角。 
    20多年来,我国数学界因华罗庚、陈景润、冯康等人而骄傲,却也无法走出他们

背影。业内人士认为,国际会议固然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但不能

此估价过高,这次大会也不例外。 
    据数学史专家张奠宙介绍,1988年,我国数学界曾对国际数学研究格局做出判

:美苏继续领先,西欧紧随其后,日本迎头赶上,中国是个未知数。“经过10多年发

,这个未知数初步有了一个‘解’,这就是,我国现在是一个潜在的数学大国,但是还

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需要继续努力。” 
    此次大会上做学术报告的陈木法教授说:“我国数学水平排在美、德、法、日、俄

加等国之后,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方阵,只能在某些领域和世界对话。” 
    5年多来,这位博士生导师“无博可导”,因为一直无人报考他的博士生。“现在

考中分数高的都不填数学系了,而数学系的优秀毕业生不是出国就是转行,继续深造的

少。” 
    不少专家指出,数学的这种尴尬只是基础科学研究现状的一个缩影,比如国家自然

学一等奖连续4年空缺、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多年下降,我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率现在

只有万分之几。 
    “数学这样的基础研究很重要,是提升整体科技水平的基础,是营造全社会科学文

氛围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丘成桐严肃指出,“如果基础科学

平上不去,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会强起来。比如,IT产业的发展,几乎全部依靠数

。如果数学水平上不去,IT产业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正如丘成桐所言:数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的基础。数学的落后,基础研究的落后

将影响整个国家的长久竞争力,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当道、科技争锋的时代。 
    不要让数学大国的希望落空 
    不久前,杨振宁曾经预言:中国科技未来三四十年内可能冲到世界最前线,取得诺

尔奖级的成果,这个领域很可能就是数学。而自然科学史专家董光壁认为,也许要经过

0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强国之一。 
    两种预言的“时间表”如此迥异,以至于陈省身关于“数学大国”的希望和设想,

步演变成关于中国科学甚至综合国力的猜想。中国何时成为一个数学大国?基础科学何

傲然屹立于世界?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何时更上一层楼? 
    业内人士呼吁,考核体系是困扰数学乃至我国科学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科研评价

系急需调整,应该让“以论文数量论英雄”成为历史。据介绍,陈景润从事科研30年

论文仅40多篇,成就却至今无人逾越。 
    为此,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已组建了两个国际化团队,强强联手,挑战世

性的数学难题。目的就是希望最优秀的年轻人不受现有评价体系的束缚,不是为生存去

一些一般问题。当然,基础研究有自己的规律,不是事先能设计好的。也许会失败,但

们在努力。 
    专家们指出,数学研究“一个人一张笔”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交流机会太少仍制约

我国数学和科技的发展。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交流和合作需要经费支持。数学教授陈木法感叹说,作为国家973项目(国家重

基础研究规划)科学家,包括助手在内一年的经费才5万多元,人头费占了一大截。许

时候得跟校长磕头要钱,再从项目经费中提一部分,勉强维持少量的图书杂志。 
    “我们更该想的,是数学大会后怎样使中国的水平赶上发达国家。这比在大会上做

十个报告来得要紧。”此次国际会议上,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话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华网北京8月21日电) 
 
来源:新华网 2002年8月21日  

--

               孩子,千万不要自杀,
            你还有许多事没有想明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nlo.hit.edu.cn]
※ 修改:·Rg 於 09月11日11:13:58 修改本文·[FROM: nlo.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