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engyu (fengyu), 信区: Lixueyuan
标  题: 敢将不合格导师拉下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7 15:17:18 2004), 站内信件

 
  中国人讲究“师道尊严”,相对于导师来说,学生属于校园里的天然弱势群体,历来
只有导师对学生不满意而将学生拒之门外,还很少听说有学生炒导师鱿鱼的事。上海市这
9名博士生想必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才敢如此斗胆抗争的。不过,这一抗争却在无意中揭开
了研究生导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黑盖子。

 
  滥竽充数:鸭子一赶就上架

  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数由1990年的29
649人发展到2003年的27万人,13年中招生人数扩大了近10倍。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
破100万。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先生的话来说,研究生教育是
社会发展的“制高点”,现在的这种扩招具有补偿性的特征,是一种补偿性增长。

  王先生的观点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讲,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不过,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
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首先是教育资源的短缺,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又以导师的数
量和质量的欠缺,以及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为甚,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质量
滑坡、研究生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其次,一些高校热衷于借扩招来做大学校的
“盘子”,对学位点、研究生招生数等展开不切校情和实际的争夺和攀比,更加导致大学
研究生教育呈无序发展状况。

  学问注水:粗制滥造泡沫多

  中央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吴忠泽先生日前说:“现在我收到的举报信,有三分之
二是反映专家腐败的!”他认为,科技信用淡薄、“失信”现象频繁,已给我国科技计划
管理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薄弱的学术功底,再加上功利心严重
,使得学术界充斥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表现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许多
导师一味追求成果数量,急功近利,不但不是安下心来板凳一坐十年冷,潜心向学,言传
身教,反而热衷于钻天觅缝地跑项目,什么项目都敢接,什么领域都敢做,然后“组织”
学生搞课题、写论文,然后在学生的成果上署上大名,甚至据为己有,这样利于评职称和
晋级等,至于学生的成果是不是严谨踏实则无心顾及了。在导师的压力下,学生往往东拼
西凑,剪刀加糨糊,甚至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制造学术泡沫。而导师却不
管不问,甚至为其提供方便,在学生毕业时网开一面,绿灯放行。

  学术掮客:摇身一变成老板

  在某著名大学,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本科生看不起硕士生,硕士生看不起博士生
”,言下之意,该校的本科生素质高,都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中的优胜者,而硕士生则
多来自一般院校本科毕业生,博士生来源就更难讲了,多为毕业后在社会上很难混下去再
考进来“回炉”的。可就是这样,该校的导师们还是欢迎得很,抢着要,多多益善。原因
是导师可以将硕士生和博士生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廉价劳动力,研究生无形中成为老师
的“打工崽”,而导师则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老板”。

  成为老板的导师又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呢?往往是将手中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布置给研
究生,让研究生自行研究,就再也见不着面了。而这些课题和任务,却未必与研究生攻读
的学术方向有什么关联,研究生也只好按照导师的要求,为了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课题而
疲于奔命。研究生的成果如果具有科学价值的话,导师就会据为己有。更多的时候,导师
本身“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承接了众多的短平快的赚钱项目,研究生则成为导师
赚钱的廉价工具。

  批量生产:卅个孩子一个爹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以往那种一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的状况再也难以见到了,
现在是只要有了导师的“头衔”,就年年可以招,常常是一个导师同时带若干个研究生,
而一些热门专业的热门导师一人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就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
就带十几个。

  李政道先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也就是说,培
养研究生应该采用导师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经常和学生讨论学术是一个基本要求。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在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
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必须由导师通过与研究生个体
之间的交流和引导才能做到。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和个性化教学。事实上,国外很多知名学者终其一生可能也就培养十来个博士生。

  滥用职权:颐指气使霸气足

  导师滥用职权最典型的就是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任意剥夺研究生的劳动成果。
研究生的论文,导师要署名,有的甚至要署第一作者;导师的课题和项目,研究生是实际
完成者只能拿到区区可怜的一点补贴,而不菲的课题和项目经费导师却独自吞下,而且反
过来还能因为争取的经费多而得到学校的奖励。当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雇佣关系实际
上带有一些世界性特征。西方的导师与研究生也是如此,不过,那多少是以市场等价交换
为原则的,研究生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可以换来合理的劳务报酬、导师的尊重与认可、业
务能力的实质提高。而我国现在的“导师老板”则将研究生应得的报酬据为己有,造成研
究生的强烈不满。其次是无偿驱使研究生,为导师承担众多繁杂的事务。更有甚者,有的
导师利用学生的弱点和把柄,或者自己掌握的对研究生学业等方面的一言九鼎的决定权,
诱使、逼迫研究生向他行贿,或者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或者让研究生帮导师做一些不道德
、不合法的事情。前一阵子,媒体上甚至暴出女研究生成为导师的性猎物的丑闻。而一旦
遇到研究生的不满或者异议,导师往往会用“不能毕业”、“推迟毕业”等借口加以要挟
。在滥用职权、颐指气使的少数导师面前,不少研究生都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突破坚冰:从制度创新开始

  研究生导师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表面上看,是受到利益驱动,以及道德自律不够
,导师个人品格修养的欠缺所致,但深层原因则是源于制度和体制,正是研究生导师的遴
选、教育与管理制度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性大背景,带来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对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以及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进行质的改造,否则想解决上述问题恐怕是很
难有所作为。

  首先,是取消名不正言不顺的所谓研究生导师遴选,还研究生指导教师本来面目。按
照教育改革的要求,理应逐步淡化博导、硕导的概念。但是,由于各教育机构中普遍实行
一种导师资格遴选制度,要想带研究生,必须先取得带生资格,因此,使博导、硕导概念
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强化。其结果,不但使教授被人为地分成导师教授和普通教授,
剥夺了普通教授指导研究生的资格,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对普通教授指导自己论文的选择权
。有人形象对比喻说:“同是军队指挥员,有的允许带兵打仗,有的不许带兵打仗。显然
这是不合适的。国外的经验是,不管是正高职称,还是副高职称,甚至中级职称,均有博
士生指导权,关键不在指导者的身份,而在博士生是否合格。”

  其次,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缓解招生数量猛增与培养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尽
管当前研究生扩招带有某种“补偿性质”,但招生数量必须与培养资源大致协调,才能保
证培养质量。而目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年增长,人财物力资源处于一种捉襟见肘、难
以为继的尴尬状态。过量的招生数是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实行放羊式管理,乃至
敢于任意盘剥学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当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
量。同时,对一名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应有严格的控制。

  第三,加强导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监管和激励机制。这实际上是对导师的学术道德
、敬业精神的要求,需要采取相关的制度性措施加以保证。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
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方面,有教育界人士建议,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不能由导师自己选定,
至少1/2以上由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应对所有毕业研究生进行论文公开答辩,研究生学位授
予前要进行公示。这都是防止导师马虎、随意、送人情的措施。有人说,研究生毕业后完
全可以从事与学术无关的工作,但应该终身对学术保持一份敬意。如果导师的学术道德有
问题,那么有可能将学生原本尚存的一丝对学术的敬意摧毁。

  第四,导师评价体系应彻底改革,革除那种以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争取课题和经费的
数量,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在不忽视数量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对导
师指导研究生的质量方面的要求,更加侧重于导师本身的学术水平,更加侧重于导师的创
新精神和前沿研究能力。须知,粗制滥造一大批次品,不如精雕细刻出一个精品。

  第五,对导师的“老板行为”予以规范,禁止导师将研究生当成廉价工具。导师本应
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责任,还应对学生的生活行为、人格成长给予指导。成为老板的导
师不再以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而是以盘剥、挣名、牟利为目的,因此对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难辞其究。这种不顾师德,甚至不顾脸面的老板导师,连最起码的
等价交换原则都不讲,可以说是贪得无厌,这种误人子弟、敲骨吸髓的导师,有什么理由
让他们继续“导”下去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61.179.13.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