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Lixueyuan
标 题: 解读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10日09:08:4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姜岩 魏忠杰 钱铮 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
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
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
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
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
项是瑞士科学家
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
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
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
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
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
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
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
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
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
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
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
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
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
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
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
·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
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
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
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如果说第一项成果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的问题,那么第二项成
果则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第二项成果涉及核磁共振技术。科学家在1945年发现磁场中的原子核会吸收一
定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电磁波,因
而通过测定和分析受测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种原子,原子
之间的距离多大,并据此分析出它的三维结构。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诊
断领域。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小分子的结构,因为生物大分子非
常复杂,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
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
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此就可以推知房屋的结构
。维特里希选择生物大分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
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
维结构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
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
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
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
最近两年来,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组图谱
破译成功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的重点课题是破译
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
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等。在这些课题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它们的
结构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生物技术将蓬勃发展,很可能成为继信
息技术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由这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明
的“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将在今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完)
--
明明知道我们已经跋涉千里, .oooO Oooo.
我仍觉得你我才初初相遇. ( ) ( )
胸怀中满溢着幸福, \ ( ) /
只因你就在我眼前, \_) (_/
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