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Management
标  题: 《经济解释》之十(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30日09:09:47 星期五),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conomics 讨论区 】
【 原文由 rainy 所发表 】
经济解释:经济物品必有代价

***************************
凡是有胜于无的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有胜于无」是经济学
上的「物品」定义。……「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
scarcity)的定义。凡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有一些社会--比
如极端的共产社会--市场不存在,没有价格,但代价(sacrifice)还是要付出的

*************************

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

要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就一定要受理论的约束--这是很基本的道理。经济解释的
法门,与任何其他的实证科学一样,那就是:一方面我们以一些有一般性的行为假
设、公理或定律,来约束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指出一些限制行为的局限条件或
情况。这两方面的「双管齐下」,使我们能推断在怎样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必然会
怎样;而情况若有所变,行为也就一定随之而变。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这推
断要说得肯定。(若不肯定,所推断的怎可能会「错」或被推翻呢?)对这约束理
论融会贯通的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作出对行为的推断的精确,是足以令人
叹服的。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在这套理论的重点及其概念上作些颇为详尽的阐释
,多用一些例子,作为这理论的推断能力的示范。

我们在第二章谈及两个基础假设:

(一)每个人的任何行为,是个人的选择,而这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
(二)在任何局限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一贯地争取最大的私利。除此之外,我们还
有其他的约束行为的基础假设。这些我们将于第四章及第五章分析。在本章内我们
得打断话题,先解释缺乏(scarcity)与竞争(competition)这两个在经济学上
不可或缺的概念。


第一节:物品的定义

「物品」是从英语「goods」这个字翻译过来的。因此,「物品」这一词有很广泛
的含义。它不仅可释义为产品(product)或商品(commodity),也包括服务(
service)、友情、声望、空气、清洁、幽静、爱人、爱,等等。凡是有胜于无的
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有胜于无」是经济学上的「物品」定
义。从个人的角度看,亲生的孩子、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都是有胜于无;美
丽的相貌、可信的声誉、动听的声音、温馨的回忆、思考的能力,等等,都是物品


物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其二是免费物品(free
 goods)。物品的定义是有胜于无,而在有胜于无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胜于少的
。「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这定义中的「胜」,是很客观的。

假若我们将五两黄金分为两份,一份三两,一份二两,由人随意选择,被人选取的
那份是三两,那么黄金就是经济物品了。两相比较,被选取的那一份就算是较为优
胜了,究竟是好还是坏,是否有益身心,却是无关宏旨的。因此,「胜」在这里并
无主观或价值观的内容。

「多胜于少」的经济物品,在现实的世界中数之不尽。黄金白银、葡萄美酒、鲍参
翅肚、水果蔬菜、衣食住行、旅游憩息、天伦之乐,等等,都是经济物品,因为这
些都是多一点比少一点为优胜的。

在所有的物品中,有一小部分是有胜于无,但却不是多胜于少的。其原因是这种物
品供过于求,即使再多一点也没有用,所以多胜于少就说不上了。这样的物品不多
,而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空气。在空气清新的地区,空气用之不竭,没有人会争取
多一点空气。空气虽然是非常重要,但也只能说是有胜于无,不是多胜于少。空气
于是就成为一种免费物品而非经济物品。话得说回来,在人烟稠密之区,空气污浊
,要多一点新鲜空气就变得很现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鲜空气就再也不是一种
免费物品,而是一种经济物品。


第二节:什么是缺乏

「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scarcity)的定义。那是说,凡
是经济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不足够」从何而定?假若江上的清风与山
间的明月,真的是像苏东坡所说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那当然是足够了。这
样,清风与明月只能是免费物品--虽然在我们所知的真实世界中,清风难得,明月
可贵,所以这些早已成为经济物品了。说得严格一点,所谓「不足够」,其供应量
的多少不一定有固定的关系。例如,好的鸡蛋比坏的多,但好的不足而坏的却有余
。这是因为好的鸡蛋,人们需求甚殷,故此不足;坏的呢,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没
有需求,所以就不缺乏了。

若物品没有人需求,天下间便无「有胜于无」这回事;而若非供应有限,「多胜于
少」就谈不上。「缺乏」是因为在需求下,供应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
再多(但仍有限)的供应也会愈形缺乏;人的需求量减少,有限的供应可能被认为
是不缺乏的。那是说,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对的需求来决定的。

一种缺乏物品--一种经济物品--其供应是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的。于是,这物品
就变为多胜于少了。既然多胜于少,人要争取多一点,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愿意付出
一点代价。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就不能算是多胜于少了--逻辑不
容许我们反对这观点。因此,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
,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在市场上,我们要付的代价就是价
格(price)。所以我们可以说,凡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有一些
社会--比如极端的共产社会--市场不存在,没有价格,但代价(sacrifice)还是
要付出的。所以我们又可以这样说:没有价格的物品也可能是经济物品,它们是缺
乏的--既然缺乏(既然人们需要多一点),代价也就无可避免。

--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oooO  Oooo.
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幸福和快乐的心.   (   )  (   )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 (    ) /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日,                                 \_)  (_/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