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wm (雪碧), 信区: Management
标  题: 分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与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06日10:13:4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一、2000年信息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近几年来,国家一系列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民经济在2000年出现重
大转机,加之世界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为我国信息产业在2000年的顺利发展创造了
良好宏观环境。基于对此宏观形势的判断,1999年下半年信息产业部提出2000年信息产
业发展的目标:通信业务总量达到3177亿元,业务收入完成2874亿元;建成以光缆为主
,微波、卫星综合利用,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多网并存,覆盖全
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通信网。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
量达到1.7亿门;移动电话网覆盖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和95%以上的县城以及经济发达的乡
镇、主要交通干线,GSM网实现与相同制式国家与地区的国际漫游;数字数据网通达全国
90%以上的县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覆盖所有地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城,多媒体通
信网实现与电话网的相同覆盖;智能网覆盖有需求的地区;电信网完成从四级网向两级
网的过渡,形成省际光缆干线网以格形为主、省内光缆干线网以环形为主的结构;全国
电话用户达到1.5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00万户,电话普及率为13%,其中城市
普及率为40%,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2000年初信息产业部进一步调整了2000年信息产业
发展目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8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销售收入4900
亿元,利税366亿元,出口总额实现450亿美元;通信业务收入完成3300亿元,通信业固
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6%。为此,信息产业部将加大结构调整作为
2000年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调整的重点是网络结构和业务结构。
  一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多项计划指标已经超额完成,整体实现突破性进
展,这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信息产业市场需求旺盛,规模激增。
  “九五”期间,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00年初信息产业部预测:2000年
我国信息产业市场规模为1万亿元,各种信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见表1)。年底统计,信
息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4亿元。
  2.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顺利,处于我国工业第一支柱地位。
  从产出和销售总量上看,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首次超过纺织、化工
、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位列工业各行业之首,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第一支柱。并且,
产值规模已经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该行业仍然发展迅猛,各种电子设备制造增速旺盛
(见表2),保持了工业第一支柱地位。截至2000年10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额
5564亿元,已经完成了全年计划目标。全年该行业发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⑴增长速度
最快。该行业增长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行业,高居工业各行业首位,并且高出全国20个
百分点;⑵占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该行业占工业比重由1999年的8%上升为8.5%;⑶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由1999年的19%上升到21.4%,对全国工
业增长的拉动由1999年的1.8个百分点上升到2.5个百分点;⑷从产出和销售行业盈利状
况位居前列。1-10月实现利润339亿元,是工业行业中利润超过300亿元的第三大支撑行
业;⑸部分产品的国内品牌已在市场上占居主导地位。比如,2000年上半年国产品牌PC
所占市场份额达到45%,国外品牌为15%(另40%为兼容机),国产品牌PC在完全公平竞争环
境下占据到绝对主导地位。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展迅速,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经过“八五”、“九五”期间大规模建设,我国已建成了“八纵八横”和网络状光
缆通信干线网,基本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目前,我国固定电话网、移动电
话网的网络规模和用户总数都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00年9月,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网
已经覆盖全部地市和部分县市,利用公用网组建的金融、海关、财税、经贸等全国性计
算机信息系统达到108个,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工程取得明显效果;与我国建
立直达电路的国家和地区上升到71个,实现移动通信国际漫游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9个。
针对迅速发展起来的移动通讯网,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扩充网络容量,提高频率利用率
和接通率,扩大覆盖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扩展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增加
骨干网间互联容量,解决上网速度慢等问题。
  4.电信服务业依然增势迅猛,呈现新的发展特点。
  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健康顺利,信息市场日益活跃,居民对各类电信服务的
需求不断增长,用户数量在各类电信业务中不断扩大(见表3)。截至2000年9月,电话用
户突破2亿户(其中固定用户1.3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6500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
7.7%(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8%,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1%),提前实现年初规划目标
。全年该行业发展呈现如下一些特点:⑴数据业务呈现“翻番”增长,成为电信业务中
增长最快的部分。中国电信提供的数据业务包括分组交换业务、数据专线业务、互联网
业务、帧中继和ATM业务及IP电话等业务。2000年1-3月数据业务量,超过了去年数据业
务总量;⑵电信用户数量不断扩大,结构出现新特点。1999年底国家出台的新电信资费
政策,特别是其中规定的大幅度降低初装费、上网费用及国际话费,有利地促进城乡居
民电话安装率,以及基于电话的电信业务增长。2000年伊始全国电话放号不断创新纪录
,截至3月底已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农村电话增长尤其引人注目,部分地区电话增长速
度超过城市增长速度。用户结构出现的这一新变化,说明农村信息市场在日益“激活”
;⑶电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继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务一直保持了30%以上的
增长速度,成为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2000年,我国电信业继续以远高于国民经
济增长速度的速率增长,对GDP的增长具有持续的拉动作用(见表4)
  5.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电信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加快。
  2000年是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原先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电信
被分解,电信市场出现新的景象。即全行业已破除垄断,竞争机制日趋完善,企业经营
机制不断改革,电信市场显示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除增值业务对国内放开竞争外,基础
业务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卫星和吉通6家公司经营。200
0年底,拥有总资产136亿元、员工6.5万、覆盖全国6.5万公里铁路沿线通信资源的──
中国铁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成立并获得了第7张基础电信业务运营执照。由此,电
信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与建立电信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相比,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尤
其是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企业经营效率提高、抑制企业成为充满活力市场主
体的最重要因素。借助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之机市场,改造企业股权结构,建立并完
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电信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重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先后在海外的
成功上市,开启了我国电信企业产权改造的先例。2000年底有关部门宣布:中国电信将
于2001年下半年同时在纽约和香港上市,计划筹资60亿-100亿美元,超过中国移动和中
国联通记录,成为除日本以外的亚洲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美林、摩根士丹利添惠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三家银行获得中国电信海外上市承销权。
  6.规制建设力度加大,制度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缺乏必须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一直是阻碍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电信业顺利发展
的重要因素。纷争多年的《电信法》至今处于各方争议之中,然而,电信业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入世”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出台规范这一行业的法律法规。9月25日国务院
发布第291号令,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电信业的
综合性行政法规,它将我国电信业已有的改革成果和将要采取的重大改革以法律的形式
确定下来。鉴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对人们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制定相应的“
游戏规则”、规范互联网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2000年国家加快了对互联网服务
业的规制建设。《电子商务法》成为年初召开的全国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第1号提案;下
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
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有的地方政府还对国内网站的管理
进行了探索,比如北京市工商管理局发布了《网上营业行为登记备案的通知》及其《补
充通知》、《网站名称登记备案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管理规定。这些法规的
颁布,结束了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网站管理无章可循的状态。
  7.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已经确定,相关政策跟进迅速。
  2000年上半年国家确定了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其中包括:攻克关系国家信息
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技
术;开发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是集成电路技术、软
件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材料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与网
络技术、音频和视频与多媒体技术、电子专用设备与电子测量仪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等领域。国家计委依据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重点,修订了《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产品和技术目录》,并于9月颁布了新的《目录》,其中对信息产业的鼓励项目有64项
,是所有行业中最多的。随后,为推动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国家于11月出台了税收鼓励政策,规定自2000年6月24日至2010年底,对软
件产品、集成电路产品在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
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对从事软件、集成电路生产的国家重点企业、外资企业,
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相应优惠政策。10月中旬公布的“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加速
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
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8.电信服务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入世”对信息产业影响受到广泛关注。
  1999年底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我国“入世”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6月
,我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135个WTO成员国中要求与我国进行双边市场准入
谈判的37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已与我国达成协议。随着美国众、参两院分别于2000年5月
和9月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PNTR),我国“入世”步伐日趋加快。2000年末,
第一个中外合资的电信运营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上海电信公司、美国A
T&T公司、上海信息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拥有60%、25%、15%的股权),AT&T公司成为在我
国直接提供通信服务的第一家外国通信服务公司,这标志着我国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对
外资开放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入世”对我国各行业,特别是对电信业的影响,日益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入世”将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体现在:⑴对于电信设备制造业,有利
于促进制造厂商提高竞争力;有助于制造厂商拓展国际市场等。⑵对于电信服务业,有
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与市场经验;有利于吸引外资,拓宽融资渠道;加速我
国电信业的国际化进程等。“入世”意味着我国必须接受WTO基础电信协议,承诺电信业
对外开放,这使我国电信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势必面临着严峻挑战。因为外国电
信公司在资金、技术、规模、整体实力、管理和市场经验等多方面大大强于国内电信企
业,1994年我国才在基础电信领域引入第一家竞争企业,可以断定国内电信企业还不习
惯于竞争,也没有在真正的竞争环境下磨练过内功。另外,从“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特殊待遇不复存在。信息技术、电讯等领域的开放,发展中国家同发
达国家承担的义务没有太大的区别”。从与美国谈判情况来看,我国必须对同意鼓励竞
争的调控原则(包括根据成本定价、互联互通权利及调控当局的独立性)作出承诺。
  9.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产业,信息产业地位日益明确。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通过产业结构的规律性调整与转
换,经济方能实现增长,其中具有很强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的产业是经济增长中最
重要的带动产业。信息产业就是具有这些特性的一个产业。另外,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
典型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一般都有1:4以上的“倍增”,有
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说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它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国民收入,而且可以
通过扩大增值空间、加快信息流动速率、使非信息资源转化为资源来创造国民收入。
  2000年上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在向
中央的政策建议中提出:应将信息产业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产业,随后,信息产
业部也提出:“十五”期间,使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
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信息产业部要求:2000年各级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
按照产业政策和信息产品发展重点,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从信息产业如何发挥新增长
点作用方面,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保持产业的生机与活力,抓住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西部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