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eiyi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信区: Management
标 题: 国家信息中心:货币供应支持经济快速增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26日18:15:3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今年上半年,各层次货币供应增速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投向较为合理,
货币与信贷投放有效地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尽管物价由负转正,但我国通货紧缩趋势压力只是有所减轻、并未完全消除,物价
尚不具备快速上涨的条件。
■在有效需求不足依然存在、非典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
况下,为保证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缓解进一步加剧的就业矛盾,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不能
急于收缩。努力将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维持在18%左右。
■在保持货币供应和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贷款结构上。同时
应采取综合措施,适度分流居民储蓄。适当放松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
一、稳健货币政策表现积极,有效支持经济高速增长
1、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提高,支持GDP快速增长与物价回升
今年上半年,居民储蓄过快增长,造成广义货币M2增长过快。同样,储蓄存款的过快增
长对商业银行形成加快贷款的压力。在居民储蓄增势的倒逼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
提升,并带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保持了较高增速和持续上升的态势(见图)。截至5月末,M
2、M1同比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6.2和4.2个百分点,也高于年初预定目标的2个百分点
以上。宽松的货币供应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有力的
支撑作用。上半年,宏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逐渐升温的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上年
高增长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达到9.9%。在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物价也出现由负
发信人: starbucks (Banking Funds Holder), 信区: SEM
标 题: 国家信息中心:货币供应支持经济快速增长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l 3 16:20:14 2003), 转信
■今年上半年,各层次货币供应增速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投向较为合理,
货币与信贷投放有效地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尽管物价由负转正,但我国通货紧缩趋势压力只是有所减轻、并未完全消除,物价
尚不具备快速上涨的条件。
■在有效需求不足依然存在、非典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
况下,为保证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缓解进一步加剧的就业矛盾,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不能
急于收缩。努力将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维持在18%左右。
■在保持货币供应和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贷款结构上。同时
应采取综合措施,适度分流居民储蓄。适当放松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
一、稳健货币政策表现积极,有效支持经济高速增长
1、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提高,支持GDP快速增长与物价回升
今年上半年,居民储蓄过快增长,造成广义货币M2增长过快。同样,储蓄存款的过快增
长对商业银行形成加快贷款的压力。在居民储蓄增势的倒逼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
提升,并带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保持了较高增速和持续上升的态势(见图)。截至5月末,M
2、M1同比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6.2和4.2个百分点,也高于年初预定目标的2个百分点
以上。宽松的货币供应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有力的
支撑作用。上半年,宏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逐渐升温的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上年
高增长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达到9.9%。在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物价也出现由负
转正的良好势头。
2、信贷扩张速度较快,贷款投向较为合理
2002年8月份以来,受经济回升、贷款需求扩大、商业银行逐步建立和完善贷款营销
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前几年\惜贷\的阴影,信贷扩张步
伐加快。进入2003年,在居民储蓄存款迅猛增长的倒逼机制下,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明显。
5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21.4%,增速比年初高3个百分点,是
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7%,增幅比上年末提高5.
9个百分点。
对于贷款的快速增长,有观点认为贷款发放过猛,持续下去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
我们认为,不能仅从贷款总量增长过快,就得出贷款大幅增长有危险的结论;而应从贷款
投向及贷款增加的现实基础进行具体分析。
从人民币贷款投向上看,1至5月,新增短期贷款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农业、乡
镇企业和三资企业贷款。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住房、汽车消
费贷款。除此之外,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票据融资也增加显著。以上几项占1至5月累计多
增贷款的97.9%。
1至5月份新增贷款为工业生产与投资、住房与汽车的生产与消费以及中小企业、民
营企业、农村经济贷款难的改善提供了有效支持。而比去年同期多增的贷款主要集中在
基本建设贷款、个人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总体来看,新增贷款还是较高效合理的。
3、基础货币回收力度加大,收紧银根的政策意图明显
上半年,央行进行了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回收基础货币。1至5月,央行共进行公开
市场操作29次,同比增加12次,累计净减少基础货币供给2736亿元,同比多减少2675亿元,
使基础货币增速由年初的15%大幅下滑到5月份的5%。自4月底以来,央行以固定在周二发
行短期票据代替正回购操作来回笼基础货币。截至6月24日,央行票据发行总量已高达19
50亿元。从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回收基础货币的力度之大,近年少见。
在5月份公布的金融运行报告中,央行提出将选择适当时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是
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一剂猛药,其微小的变化将直接减小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有巨大的扩
张或收缩效应。以今年5月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3万亿元测算,每提高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1个百分点,将减少2000亿元用于存款创造。假设目前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的比率
c和超额准备金率e不变,每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货币乘数将减少约0.2个百
分点。货币供应量M2将减少8800亿元左右。6月份,央行还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出台通知,对
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建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控
制。
不论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央行收缩货币投放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央行急于采取
收缩操作,主要是担心投放过多的货币会带来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但事实上,我国在较
长时间承受着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要使通货紧缩瞬间变为通货膨胀是不现实的。
二、通货膨胀形成条件尚不具备,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并未根本解除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结束了近一年的负增长,由负转正。有观点认为
我国经济中出现一些过热倾向,将会诱发价格过快上涨,从而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我
们认为当前物价水平虽呈回升之势,但物价仍将继续在低水平徘徊,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
有所减轻但并未完全消除;目前物价尚不具备快速上涨和出现通货膨胀的条件。
1、需求拉动是当前物价回升的主要原因,但总需求中,出口、投资需求增长很快,居
民消费需求尚未有效启动
据原经贸委《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
衡的商品有87种,供过于求的商品有513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由于结构性生产过剩与
消费疲软之间的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扭转。
今年一季度,在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只增长9.2%。受非典影响,4
、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更是不断下滑到7.7%和4.3%,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仍保
持28.9%和34.5%的强劲增长。与消费启而不动相伴随的,是居民储蓄存款的大幅攀升。我
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倾向却在降低、储蓄倾向相应上升,从而造成居民存在\超储
蓄\的现象。今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突飞猛进。2月份,居民储蓄存款首次突破10
万亿元大关。
投资需求属于中间需求,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求;二者之间需要形成良性的循环,宏
观经济才能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从较长期看,投资需求增加最终将形成新的供给增加,
即投资项目一旦建成后就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生产出新的产品。如果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
求没有完全启动,投资快速增长带来的新产品很可能会变成新的产品过剩。以投资需求拉
动为主的需求增长,无法长期持续。而投资需求的单兵突进,长期来看,反而会进一步加剧
供过于求的矛盾。
2、成本推动对物价回升有重要作用,但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今年一季度,伊拉克战争造成国际原油价格高企,从而推动国内汽油、柴油及相关化
工原料产品价格上涨。钢材、棉花、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除了相关产业,如房
地产、汽车、电力、纺织等产业快速增长引发巨大需求外,还存在流通环节囤积居奇,哄
抬价格的因素。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全球将面临原油供应充沛、原油价格走低的宽松环
境。政府对部分原材料的流通进行整饬及调价,都将使相关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涨势
减弱。5月份,汽油、煤油、柴油及钢材的价格涨幅,较4月份回落18.1、15.7、18和0.2个
百分点。
3、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下降,说明新增广义货币M2中,有更多的货币转化为流动
性不强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
广义货币M2包括狭义货币M1与准货币(主要是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由于包括流
通中的现金M0与活期存款,流动性较强,与居民和企业的有效需求相对应。2002年流动性
比例逐步回升,但进入2003年以来,再次出现下降。尽管M2增速很快,但流动性比例的下降
说明新增的M2中,越来越多的货币并没有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而是变为储蓄存款与企业定
期存款,直接流回了银行体系。
综上所述,在全球存在通货紧缩压力和我国商品供求矛盾未曾缓和的阴影下,仅由于
M2的快速增加就断定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我国的通货紧缩并
非简单的货币现象,而且新增的M2中,更多的货币被沉淀下来并没有流通。因此在短时间
内,不会由于当前M2增速走高而造成物价走势出现反转,由通货紧缩趋势直接变为通货膨
胀的危险。
因此,当前货币政策应通过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以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为缓解物价过度
下降创造宽松的资金环境。因为物价上涨与货币供应量加快同时出现,就认为我国将出现
通货膨胀的惯性思维,在当前的\过剩\格局下,是不适宜的,对于通货紧缩趋势问题的解决
也是不利的。
当前如果加大收缩货币供应的力度,则在下半年紧缩银根的结果就会开始显现。而紧
缩银根会使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影响到消费者与投资者的景气预期,正待重振旗鼓的经济
很可能因此而折戟。因此在短时间内仓促收紧货币供应,对我国经济新一轮景气周期的形
成不利。而就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来看,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宏
观调控将不得不更多地倚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既有态势,以保证金融对经济
增长的支持力度。
三、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我国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
、再贷款、再贴现、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利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窗口业务
指导、以及有关的信贷政策等。其中,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用于总量调节,而选择性政策
工具主要用于结构调节。目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货币政策的短
期政策效果难以有效发挥。
1、外汇占款增长过快,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存在冲突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采取了以结售汇制度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绝大多数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及时向外汇指定银行
结汇,而银行如果持有超过结算外汇周转所需比例的外汇,必须在当日卖出平盘。由此造
成的结果是,当国际收支账户呈现顺差时,企业向外汇指定银行卖出大量外汇;当大多数
银行的外汇持有量都超过结算周转比例限额时,必须在外汇交易中心卖出多余的外汇,而
这时只有央行可作为惟一的买方;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买进这部分外汇,从
而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今年以来,汇率政策通过外汇占款影响货币政策执
行的矛盾愈加明显。由于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均快速增长,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加大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从而造成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这种
被迫的基础货币投放,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2、利率政策回旋余地较小
经过近年来的8次降息,目前存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是改
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降息空间较为有限,且回旋余地较小。而且就历次降息效果来看
,企业贷款与居民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动不敏感,降息的实际效果甚微。因此,通过调整利率
来治理通货紧缩并不现实。
再贴现业务大幅萎缩,无法发挥作用。今年一季度末,再贴现余额仅为9.9亿元,远低
--
()~~~() ()~~~() 沟 是 好 限 让 宽 ☆ ☉
( ~o~ ) ( ~o~ ) 通 人 的 地 我 容 〝 – ★
()***() ()***() 类 语 快 们 ˙ ˋ
┈┈┈┈┈┈┈┈┈╮ 最 言 乐 无 ╭┈┈╯﹋ ﹋ ﹋
˙ ‥ ˙╭╯ ╰╮
☉ ˊ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45.131.138]
※ 修改:·feiying 於 07月26日18:49:17 修改本文·[FROM: 61.145.131.13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