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muel (孔雀翎), 信区: Npsos
标  题: 软件学院能否承载企业希望之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17日11:20:2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青年报  加入时间:2002-09-13
   一场“超常规培养软件人才”的热潮已经掀起。然而,超常规发展软件人才与软
件产业的互动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争议。
  
    每一家软件学院在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时无一例外地说,要培养很快能在企业上
手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适用性复合型软件人才。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通常认为,软件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的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设计人员,也称为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这
是指软件蓝领。
  
    IT界有这样的共识,这三类人才在结构上应该呈金字塔型,但我国的结构目前显
现的却是橄榄型。
  
    据了解,我国当前最紧缺的是处于“金字塔”最顶层的、能够进行软件整体开发
设计的软件设计师与系统分析师,以及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将决定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决定我国将来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其次,中
国还需要的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员,这是中国软件
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的基础。而大量处于“金字塔”腰部的“中间人才”,做高级系统
分析师经验和能力尚有欠缺,做程序员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与我国自己培养的软件人才若干年的磨合中,各类企业总结归纳了高校计算机
系毕业生的种种优缺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商务及高校关系高级经理陈宏刚博士对每位进入微软的员工都细
致观察。他曾经评价说,中国学生都很聪明,有雄心壮志,理论基础很好,但也有一些
通病,比如缺乏创新精神,做事主动性不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最新知识不够
了解,遇事没有主见,有想法也不直接说,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而微软需
要的员工,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要有团队精神、责任心,甚至还必须具有亲和力。
  
    陈宏刚的同事张高博士说,“微软对软件学院寄予了很多期盼,希望软件学院能
开设心理学、交际学、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谈判能力。在微软看来,良好的品德、职业道德是优秀人才的基础。”
  
    在协调沟通能力的需求上,联想与微软不谋而合。联想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孙育
宁博士说,从联想来说,最渴求的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软件项目经理。项目经
理除了智商高以外还要情商高,要善于对外协调,对内能够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孙育宁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员工:是“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专业化的培训
,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实践经验、良好品德是软件学院所能培养的吗
  
    孙育宁表示,实践经验是学校里很难培养的。一家软件企业的CIO也质疑,软件
学院里的几次德育讲座能塑造软件人才诚实、守信、踏实的品质吗?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与合作经理张高博士承认,软件学院是目前他们最重要
的项目。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微软积极联络教育部并和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软件学
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合作,希望软件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能考虑到企业在技
术层面的需求,培养一些软件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比如测试工程师、项目经理、做整体
规划的架构师。
  
    张高举例说,在微软,开发一个软件,人员组成大概是项目经理占5%,研发人
员占31%,测试人员占64%。但很多中国的软件公司也包括软件学院都还没意识到这样
一个比例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甚至问测试人员为什么要占一多半,学校也不注重对测试
能力的专门培养。
  
    有人曾向IBM大中华区软件部总经理吴宝淳提问,如果只选一项,你认为中国软
件人才最缺的素质是什么?出乎提问者意料,吴回答:“规范化的程序编写。”
  
    程序编写缺乏规范统一的格式已经成了国内软件工程师致命的缺点。微软的员工
都知道,Windows XP是几千人一起做出来的一套软件,微软的任何一项产品至少都是几
百名工程师协同作战的结果。如此大规模的团队之所以能写出来几千万行不互相矛盾的
程序,关键有两点:即团队合作精神和标准化,有统一的代码格式,有标准的作业流程
,一拿到任务,所有人都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怎样写。
  
    据说,在印度,如果一家软件公司招聘程序员,给应聘者出一套有基础概念和编
程等题目的试卷,阅卷人员会发现应聘者们在编程题目上给出的答案几乎完全相同,这
是印度对软件人才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国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亟
待加重的砝码。一家跨国软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曾提醒说,不解决规范化研发和团队
精神方面的问题,中国的软件企业永远长不大。
  
    长江学者、国防科技大学朱虹博士从事软件工程教育多年,他提出软件人才的培
养,文化的因素不可忽略。因为软件产品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不可避免带有人文的
色彩,它的界面要求亲切、友好,甚至体现民族的特点,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人文
精神,很难想像他所设计的产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而这一点,也正是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所缺乏的。
  
    软件学院最终能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吗
  
    对软件学院,联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育宁博士还有这样的担忧:“它是否能最
终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孙育宁说,来找联想谈合作的软件学院很多,但是作为企业他们仍觉得软件学院
的一些做法可能还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比方说据他们了解,软件学院的很多学生是攻读
第二学位的,本身的基础并不特别好,通过软件学院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速成,懂点软件
管理、软件工程或软件开发的知识。对企业来说,这些知识远远不够。
  
    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学术委员王钧提醒说,软件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要多问问自
己,对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多少?很多软件学院都说自己的师资将1/3来自本校教
师,1/3来自著名大型软件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主管;还有1/3是国外大型IT
企业、国外科研机构的专家及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可软件学院应该想想,企业的人员
凭什么要到软件学院和大家分享他的经验?如果不能给他找出理由,他会不会来,会不
会来高水平的人,真正跟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经验?
  
    软件学院究竟会不会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软件学院会不会像人们所
期盼的那样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现状,没有人敢打包票。但软件学
院引起了更多的人对软件业和软件人才的重视。

--
三年硕士五年博,身变皮骨腰变驮。昨日豪情遭磨难,今朝两鬓见斑驳。
囊中通货常恨少,腹内草莽日渐多。墙上芦苇浅根底,山间竹笋空外壳。
有心飘洋求深造,无奈拦路有G 托。终日昏昏书中死,彻夜迷迷网上活。
人依电脑哥俩个,情寄足球心一颗。偶有红袖添香事,南柯梦醒愁更多。
不毛之地空求雨,梧桐树矮愧凤落。寄言诸位同窗友,莫效小子这般活。
轻浮小舟难下海,空虚岁月易蹉跎。此中言语皆肺腑,敬请大家细琢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9.17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3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