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ldfire (孤舟蓑笠翁), 信区: WeiHaiCampus
标 题: [转]中日甲午威海之战(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26 22:31:34 2003), 站内信件
中日甲午威海之战(3)
------------------------------------------------------------------------------
--
三、白马河之战
一月二十日下午,日军前锋虽不战而占领了荣成县城,但后队不继,还不敢大举向西
进犯。因为龙须岛附近海岸滩多水浅,军舰无法靠岸,运兵及辎重都需要依靠驳力,所以
日军大队一时还不能全部登岸。第一批登陆的日本第二军第二师团约一万五千人,于二十
日才登陆完毕。同一天,日本侵略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大将从金州赶到荣成,并在城里
设立军司令部。第二批登陆的第六师团,因有一个混成旅团仍在金州,故人数较少,仅一
万人,于二十一日夜里到达龙须岛,第二天登陆完毕。敌人的登陆活动共进行了三天。
那么,北洋海军近在咫尺,为什么不趁敌人登陆之际进行截击呢?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一个问题。日本海军貌似强大,但实际上虚弱得很,这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日本掩护
陆军登陆的军舰虽有二十五艘,但"其旧制渐朽废不中用者十之七,新制坚利者十之三",
如金刚等号都是铁皮木质的,而赤城号为六百余吨的小炮船,根本不堪一击。还有一些军
舰是商船改装的,滥竽充数。即在所谓"新制坚利者"之中,也有的并不太新,如扶桑号还
是英国一八七六年造的。而北洋海军,这时还有定远、镇远、来远、靖远、济远、平远、
广丙六艘战舰,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六艘炮舰,威远、康济两艘练舰,
飞霆、宝筏、利顺三艘运输舰,加上十三艘鱼雷艇,总计大小舰艇三十一艘。双方兵力不
相上下。特别是由于敌人所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国内矛盾重重,人心厌
战,土气不振。所以,当时就有人推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这应该是有根
据的。如果这时北洋海军全力出战,胜败虽难肯定,但一定能够粉碎日军的登陆计划,这
是毫无问题的。
事实上,当时已有不少人看到达一点。如有人即曾指出:"查倭人既经登岸,其船上必
无重兵。我若以兵船奋力攻击,毁其运兵及接济粮、械之船,则水路受创,陆路亦易得手
。如谓保护铁舰,恐其战败毁伤,万一威海有失,则海军根本已废,铁舰从何处保全?此理
甚明而易见。"这些话表面上是针对丁汝昌的,其实是批驳李鸿章"保护铁舰"的谬论的。
这时,清朝政府业已下达这样的命令:"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特定
远等船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一策。着李鸿章速筹调度为要。
"事实上,这一命令等于一页废纸,并没有付诸实行。其所以没有实行的原因,当时即有人
指出:"倭虏之在荣成登岸也,丁军门(指丁汝昌一一引者)见其来势汹汹,知必有进犯威海
之意,与其安坐而待围攻,易若潜师而起,迎头痛击……北洋其大宪(指李鸿章--引者)…
…乃谨慎太过,流于畏怯,既无大臣任事之勇,又无相机决战之谋,惟复以不许出战,不
得轻离威海一步,并有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之语。"由此可见,日本侵略军之所以能够顺
利地在荣成运兵登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派是负有全部罪责的。
日军第二、第六两师团全部登陆后,在荣成休息了两天,到一月二十五口才继续向西
进犯。敌人的作战计划是,将全军分为两路:第六师团为北路,主将黑木为桢中将,称右
纵队,沿荣(成)威(海)大道,经屯侯家、九家疃、崮山后等地,主攻南帮炮台;第二师团
为南路,主将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称左纵队,沿荣烟(台)大道,经桥头、温泉汤、虎山等
地,向北切断南帮炮台清军的退路。
左为日军第2师团长佐久间左马太中将,右为日军第6师团长黑木为桢中将
当时驻守山东半岛的清军有:威海北帮绥军六营,南帮巩军六营,刘公岛护军四营,
桥头河防军五营(即刚从荣成逃回者);宁海东字三营,酒馆嵩武军左营及福字三队,上庄
福字三营,龙门港襄字及新募两营;文登亲兵合定、左、右三营,蓬莱篙武军六营,烟台
篙武军四营,共计四十五营,两万二千多人。
如果当时调遣得当,领导得力,完全有可能阻止敌军进犯。陆军如能支持,则北洋舰
队也不至于全军覆灭。加上日军在龙须岛登陆后,由于天气严寒,军中发生流行性感冒,
士兵病倒者甚多,影响部队的作战行动,而残暴的侵略军头目竟下令将卧床的病号一律火
化,造成大批的侵略兵死亡,并引起敌军内部人心惶惶,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同时,由
于当时日本国内发生霍乱和水灾,严重妨碍其在中国的军事行动,正处于极端的窘困中,
并且盼望着缔结和约。就连当时的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内外形势,早已不
许继续交战"。因此,不难看出,威海战事如能持久的话,对于中国来说则必然是有利的。
但是,具体主持山东陆上防务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对于战局一直缺乏正确的估计。直
到敌人占领荣成以后,他还没有打击敌人的决心,一味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本来,他先
是"电饬威海后路各营各抽五成驰应,仍留五成严备后路",但又担心敌人"难免不从西面乘
隙上岸,因之所派篙武等营,未能全趋东面,转致西面全虚"。结果仅有驻酒馆的孙万龄军
拔队东去迎敌。
孙万龄身材不高,精明能干,绰号"孙滚于",是当时著明的"敢战之将"。但是,他手
下仅有嵩武军左营及福字三队,总共不过一千二百人。除篙武军左营外,福字三队都是战
时招募的,并且装备也很差,"军械不预具,率配以旧土枪及故前膛来复枪"。这种情形,
曾引起部分清军将领如戴宗骞之流的忧心仲仲,说什么"勇新器旧,以当骄虏,极可忧危"
但孙万龄军后来却屡次以较少的兵力取得较大的战果,这说明"勇新器旧"并不是清军失败
的根本原因,唯武器论、投降主义、失败主义之类的论调都是极消错误的。
孙万龄军开拔后,过羊亭东十余里,遇到刚从荣成溃退下来的阎得胜军,于是合军返
羊亭,自此阎得胜军便隶属于孙万龄。同一天,戴宗骞也命令分统刘澍德率绥军两营来羊
亭会师。会师后,各军继续向荣成进发。这时,虽然大雪纷飞,道路难行,但是土气旺盛
,人民支持。各村群众自动地帮助军队拉炮和运送粮草。
一月二十二日,当孙万龄等军开到桥头附近的五尚地村时,探悉日军正往西进逼。孙
万龄立即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对策。会议决定:孙万曲率嵩武左营及福字三队速至白马河西
岸,列阵迎敌;阎得胜率精健等五营从旁截击,并包抄敌军;刘澍德的两营绥军仍驻守五
尚地,以接应孙万龄军。
根据作战方案,孙万龄立即率军开到白马河西岸的白马村,井开始修筑临时工事。阎
得胜移军桥头,相机出动。刘澍德军则构筑临时炮台两座,一在桥头北山,一在孟家庄北
面的兴隆山,各有行营炮两门。
二十四日,日军大队占领东豆山村,并派出骑兵一个中队向西侦探清军动静。日本骑
兵一进观里村,就抓去了几个群众,逼问附近有无清军。群众故意支吾其词,一问三不知
,后则答称根本没有见到"官兵"。日本军官信以为真,下令继续西进。其实,孙万龄所派
的侦察哨兵早已埋伏在观里村西。日本骑兵刚出村头,就被清军用土枪击毙一名,击伤数
名。敌兵猛然一惊,慌作一团,扭头就向东逃。
二十五日傍晚七时,日军大队来到了白马河东岸的姚家圈村。趁敌人刚刚开到,站脚未
稳之际,孙万龄立即下令攻击。这正是阳历除夕夜晚,夜色漆黑,无法瞄淮射击,而敌人
却带有行军探照灯,看目标很清楚。中国士兵个个沉着应战,在临时工事的掩护下,巧妙
地利用敌人的灯光,向敌人瞄准射击。激战约两小时,毙敌军官一名、士兵百余名,俘虏
三名,而中国军队仅牺牲一名士兵和伤一名军官。敌人在失利后,便向东豆山村附近败退
。
1895年1月24日清军与日军在白马河激战地点
如果这时阎得胜和刘澍德都能够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采取有力的行动,一定可以歼灭
更多的敌人,给侵略军以更大的打击。这对后来战局的发展将会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
阎得胜不但拒不执行作战计划,截击并包抄敌人,反而不战而退,做了可耻的逃兵。两营
绥军装备较好,且配有行营炮 四门,应该是清军的主力,但刘澍德始终观望不前,在敌我
双方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根本不想投入战斗,只是漫无目标地放炮,以给自己壮胆,最后
则借口戴宗骞有令调回,而率军西去。这样一来,孙万龄便陷于孤军作战,迫不得已撤出
阵地向羊亭转移。
这次战斗虽然仅仅是一次"小胜",但意义却很重大。中国军队以一千二百人打败了三
倍于自己的敌人,创造了甲午战争期间以少胜多的先例。这次战斗也证明了中国土兵不仅
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英勇机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如果清朝统治者不是对帝
国主义的侵略采取投降主义政 策,而是坚持反侵略的正义的自卫战争,唤起民众,同心抗
敌,是完全能够打败日本侵赂者的。(待续)
(wengweng录入,转载请注明)
--
这么点事儿,至于吗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59.226.36.3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