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py (墙上芦苇), 信区: undergraduate
标  题: 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an 13 10:27:45 2000), 转信

    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
─学习观。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它蕴
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力的生成和积淀。
    我国现存的以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潜力为主体的三种教学模式中,
运用前两种模式者居多。以学科潜力为主体的第三种模式至今仍属薄弱环节。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新的学习观,正是提高学生学科潜力的应有之义。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
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甚至会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进入更广阔的
学习天地,其潜在的智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经济日益智能化,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
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世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全新的概念无疑
将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学生仅凭一次性学习(学历教育)所掌握
的有限的知识是无法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
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
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据此,
学校教育应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
本学习(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拓展改革的空间。“教学过程学法化”问题应
为学校教育所关注──即如何较少地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元素质”上。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
力,在学校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后,才会有较强的获取
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选择环境,适应社会,创造生活。这里
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行为,思维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
分。


  课堂教学中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
──人文观。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对完整、健全的人格的追求与培养,即强调教育
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美国曾在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明
确提出:“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
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
    传统教学在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上,经历了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
培养的两个不同阶段。这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整体
发展。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
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
该忽视的,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使
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
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课前有悬念,
课中有波澜,课后有余音”的不懈实践中进入了这样的教学境界。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情感的投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智,它是运用
情绪具有感染性这一情感规律来作为与学生联结的纽带。情感的投射可通过言
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
    再次,要注意情感的融入。即教师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角色
效应”,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以此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的情感“入乎其内”,教材的底蕴才会“
出乎其外”,学生的心弦才会被知识内在的力量所叩响。
    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首先应该是人际间的交往,然后才是知识的传
输。

 
  课堂教学中第三个素质教育观──发展观(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育观
──发展观。
    发展观意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完善智能结构,达
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
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
教师的积极传导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的双向活动中来完成。人的活动方式越科学,
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好训练的时间和训
练的力度。
    训练的力度意味着训练的指向性要强,而且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围绕智能目
标做到科学、精要、难易适度、富有层次,要靠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训练的力度愈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愈快。那种缺乏实际内涵的机械
重复的练习,以增加活动次数来掩盖学习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主体活动量
的简单叠加并不等于主体化的实质。
    目前在部分地区开展的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优化模式,它把由
知识向智能的延伸变为一种更加深刻、更加规范的过程,给人以新的启示。创
造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意
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注意运用发现法、情景法、暗示法、
信号法、讨论法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使学
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
教师的主要精力则在于思考、设计和组织创造性的活动。
    以上三个延伸恰恰是学力因素、人格因素、智能因素等三维度的和谐统一。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