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cehall (蝼蚁), 信区: undergraduate
标  题: 邓小平理论概论)(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09日14:14:31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aduate 讨论区 】
【 原文由 icehall 所发表 】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邓小平理论概论)
四、邓小平理论概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
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
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舍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任务的依据。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判断
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社会来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回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
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方向。农业是饲民经济的展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
业。
3.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
展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两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
义。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主义
经济效益的特征,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口、资
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
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的地位
和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按劳9项规特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怎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规范收入分配,
防止两极分化。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内容和作用。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
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的意义。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5.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和对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方位
移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国
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
别和联系。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2.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
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不能照搬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
基本政治制度。
3.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依法治国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
、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l.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
义扶梯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相互
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身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
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
学术和文艺。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
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
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构想变为现实。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十一)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同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我们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当代世界
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
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十二)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巨
1.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
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3.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仍然是新时期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特
点。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
(十三)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根本保证。
2.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
                         ★淡忘的,不仅仅是回忆,
                             还有,曾经刻骨铭心的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26]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6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