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hu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nisix (加蓝和白面包), 信区: Anhui
标  题: 徽州文化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Nov  2 12:46:31 2005)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
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
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
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2、烹汤,即取泉水(或
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3、焚香,
敬茶圣陆羽,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5、烫盏
,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7、投茶,用三指
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8、洗茶,用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
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
七分,加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11、闻香,约三分钟,将
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
为上品,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
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
健康。 

徽派盆景属树桩盆景。它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出现规则式游龙盆景,明清时达到鼎盛。徽
派盆景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经移栽、修凿、剪扎、摘心、去芽等手法,创
作出较自然树木更富神韵的艺术品。用于树桩造型的主要树种有梅、松、榔榆、天竹、南
天竺、紫薇、山茶等,以梅花、茶花为上品。地处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的歙县卖花渔村,
是闻名海内处的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徽派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
圆台式、扭旋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和自然式等,以游龙式梅桩
盆景最具代表性。 

徽派雕刻最为著名的是砖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金石、碑刻、版画
、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石
雕、木雕、砖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粲然夺目。 石、木、砖雕主要用作建筑装饰。其范围
之广,几遍徽州旧辖歙、休、黟、绩、祁、婺六邑,其时间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国,长
达三、四百年。 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上的许
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常见的如牌坊、石狮、石马、石鼓、报鼓石
、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座门、门罩、漏窗、梁枋、斗拱、轩昂、雀替、柱、门窗
、隔扇、檐栏、挂落、栏杆等;其他诸如 
   神龛佛像,家具杂件,民俗用品以及工艺摆设等等,也无一不靠石、木、砖三雕增其光
辉。尤其是阔绰、考究的建筑,往往“一宇之上,三雕骈美”,从入口到室内、两厢回廊
的左右上下,精美的石、木、砖雕饰俯仰即是,美不胜收。可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
雕”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已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
,给徽派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
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
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
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
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
 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
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
。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
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
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
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 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
、36个。 随着时间推移 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 人崇尚几代
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 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
,植花卉果木 ,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 然谐和一体。在
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
拱飞檐、 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 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
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 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 
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
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 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
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矗立于县城的许国 石坊
、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 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
百马图》木雕,分别 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徽派版画雕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
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
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
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独傲艺林。从明正统至清道
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
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版画:肇端于墨模镌刻,明万历年起,墨模中墨面图案的镌刻技术,逐步移植到
版画镌刻上来,遂形成徽派版画,至清初,发展到高峰,在海内外独步一时,产量之多,
种类之富,技艺之高皆达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画的艺术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来造型,
线条细如毛发,柔如绢丝,一扫过去粗壮健雄之风,适应明中期以后的社会风尚,以工整
、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抒情气息浓厚。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
的粗细、曲直、起落、翻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徽排
版画的经典之作很多,如黄应泰明万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鉴图说》等等。到19世
纪中叶后,随着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和近代印刷术的兴起,徽派版画才渐趋于消沉。 

  徽派刻书: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历
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当规模,其时歙县“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
徽州自朱熹之后,文书渐开,学风很盛,读书藏书之家日渐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后,徽
商崛起,刻印书籍成为社会百业中一个获利丰厚的时髦行业,在财力雄厚、经营有术的徽
商开发下,徽州刻书业更为迅速发展起来,使徽州成了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徽州刻本
可上与宋板比美,下与苏杭争价,很快跻身于全国刻书业的前列。 
  徽派印章: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产生了金石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印
章称“玺”,臣民印章称“印”。徽派篆刻,始于休宁人何震,尤以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
,创“黟山派”。 

新安画派,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
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
,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
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
派”。 
  最早提出“新安画派”名称的是清朝康熙所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张庚之后,人多沿
用,“新安画派”遂成定称。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其中卓
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
;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瘭素、吴山涛、程、汪家珍、戴本孝、吴龙、顺田生、程正
揆、郑、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 
明末清初之际,出生于黄山诸县区域内(旧新安郡)的一群遗民画家,提倡画家的人品和
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
异彩。 
  因为这群画家地缘关系、人生信念和画风都具备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
画派”。最早提出“新安画派”概念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他在《浦山画
论》一书中写道:“新安自浙江师以倪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
亦一派也。”   
  张庚之后,人多沿用,“新安画派”遂成定称。“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
艺可观着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
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尊素、吴山诗。程 、汪家珍、戴本
孝、吴龙、吴田生、程正揆、郑 、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
宾虹。 
  “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清以来,文人画风日盛,风格日趋
圆熟萎弱和甜怪自赏,绘事与人格力量及天地正气渐渐疏离,醇正之格日显淡漠。浙江等
新安画家生当明清换代之时,坚守儒家崇尚节操的人格思想,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遗民
心境。在艺术表现的具体行为中,新安画家们立足自性学习北宋和元人技法,笔墨简谈明
洁,渴笔枯墨里隐隐透出冷峭和刚大的艺术精神,在他们笔下,新安山水涤尽了喧嚣软俗
的气息,显现出冷静高洁的超逸格调。黄宾虹在《渐江大师事迹佚闻》一文中论道:有明
一代,江南画学,渐趋邪、甜、俗、赖不为士夫所重。独新安四家,趋向醇正,不为邪、
甜、俗、赖,超出吴越,识力过人。 
  “新安画派”作为一个标准的士人绘画流派,直接承继了宋元山水画家健康醇正的品
格,在明清文人绘画风行的氛围里,这一画派堪称审美境界最高的地域性画家群体,人品
艺品均开山水画一代宗风。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
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
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
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
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 
  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徽州腔
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
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
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明万历间,徽州
、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
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的特
殊风格。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经过衍变,形成徽调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其后又
衍变成二簧腔。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乾
隆五十五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四大徽班
”。道光间湖北汉剧进京,徽剧的二簧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形成京调,产生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起后,徽剧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徽剧日渐衰落。但是,徽
州部分农村仍然盛行徽剧,“夜不唱京”,凡庙会祭祀,都请徽班演出。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
装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
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
。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
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
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
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
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
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
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
(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
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
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
《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
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
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
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
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
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
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
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
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
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
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
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
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
。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
,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
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
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
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
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
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
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
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
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
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
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
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
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
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
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
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
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
极作用。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眼科宝籍》明
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
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
大全》等等。 
  
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是清中叶休宁县戴震(现属屯溪区隆阜乡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
思想学、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的经学大师吴承仕(歙县人),则是
徽派朴学的著名继承者。 

 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深,世称"新安
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故称其为
"程朱阙里"。朱熹的母亲为歙县县城人,你亲朱松曾在歙县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入闽
任政和县尉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各其居,朱熹亦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学者因
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朱熹从师李侗,接受程颐的思想观点,
后加以发挥,建立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融道家和禅学思想入儒学之中,使儒学蜕变炽
国古代社会的半期的经典理论--理学。他提出了"天”、"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
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朱熹所说的"理"
,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
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
,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
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
有歙县祝穆、吴昶,休宁程光、程永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等等。这些学生,讲学
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
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推崇,追封死后的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歙县"紫阳
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元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学。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凡六经
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教,子弟不以为学",并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当时
,徽州"书院林立,以紫阳为大",紫阳书院被视为传播程朱理学之圣坛。清代曹振镛称:
"自宋、元、明,迄今数百年,江以南之私淑文公,能于学校自表见者,必推我新安”故徽
州被称为"理学之邦"。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理学九贤,歙县钱时
、曹泾、郑玉、唐仲实、姚琏、吴曰慎,祁门汪克宽,黟县李希士。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
,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四书发明》、《太极篡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
。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很大影响。 
  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
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
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
身处事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这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
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的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
心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
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学术流派名。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起着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之父朱松,祖居歙县篁墩,后因被任武职,举家迁
到婺源。朱松曾在歙县南门紫阳山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尉对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
”名其居、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 
  朱熹是理学伯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甚巨。他曾三度回乡省亲,每次逗留数
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绩溪汪 ,歙县祝穆、吴 ,休宁程光
、程水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
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推崇理学,表彰程朱,亲自为婺源朱子庙题“文公阙里”,为
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元代以后,历代王朝俱兴理学,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徽州对
程朱理学更是格守不移,“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
安之士为然。”“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道
光《休宁县志》)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的程大昌、程若庸、陈栎
、赵访、朱升、范准,歙县钱时、郑玉、吴日慎,祁门的汪克宽、谢 ,黟县的李希士。新
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来理学命题的《性理率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
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
等。 
  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影响。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
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
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理学家格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
,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
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
朱熹和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
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女”、“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
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
一个人好辛苦,有了朋友我就不怕!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45.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