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rprise (漫舞云端·啃书香), 信区: BaShu
标 题: 巴山zz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ul 15 16:23:54 2004)
四川的地势与中国的地势相拟: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黄河亦在川西北挂角而
去。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高寒少雨,地广人稀;东部为四川
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 (其他三个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四川盆地的边缘由东边的巫山,南边的
大娄山、大凉山、西边的邛崃山、岷山、北边的大巴山、米仓山等连结而成。境内的河流
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
、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
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古人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且盆地
四周山脉构造各异,景观独特。盆地东缘山脉---巫山山脉,现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
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
廊。
盆地南缘山脉,指宜宾到奉节的长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脉有大娄山、七曜山、武陵山
等,是境内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区域内有金
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风景区、兴文石海洞乡,筠连溶洞,重庆的万盛石林、武隆溶洞
等岩溶地貌景观。
盆地西缘山脉----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是广元到都江堰市之间、岷江以东许多山
脉的总称,主要山脉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属岷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是一条褶皱断
块山脉,也是四川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境区内有九峰山、莹华山风景区,龙池国
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龙门山还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
邛崃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县一线岷江以西山地的总称,主要山脉有巴朗山、夹金山和
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和农业界线: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半
农半牧区。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有著名的卧龙、蜂桶寨
、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蒙山、夹金山等风景名胜区和瓦屋
山国家森林公园。
盆地北缘山脉----米仓山和大巴山,总称大巴山脉,是秦岭的东南分支,是四川盆地
和汉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有 "千里
巴山"之称,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侵,对四川盆地冬暖春
早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区域内有以溶洞景观为主的诺水河风景区和以奇峰峡谷为主
要景观的光雾山风景名胜区。大巴山还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陆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
还有金牛道、五丁峡、明月峡栈道,以及米仓道、陈仓道等古战场遗迹。
川西高原山地有:
大凉山,介于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之间,是大、小凉山的总称,是我国东部湿润亚
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而东西的动植物区系截然不同,东北坡
产大熊猫,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螺髻山、泸山等风景名胜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
区。
沙鲁里山,位于甘孜、凉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天然分水岭。主要山脉有雀
儿山、索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绵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云南境内,东西宽
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 区,仅理塘至
稻城间就有400多个。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在稻城县境内。
大雪山,位于甘孜州东部,是大渡河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
、贡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横断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贡嗄山主峰海拔7
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称为 "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发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
贡嗄山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内重要的地理
分界线,东部西部的地貌、气候、农业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别,四川西部的所谓 "关内”和
"关外"以此山为界。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长500多公里。四川境内是岷山的中南段,
主要山脉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沟
、黄龙牟尼沟等。另有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个大熊
猫自然保护区。岷山还是岷江、涪江、白龙江(嘉陵江上源)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
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现大渡河边、夹金山脊、大雪山、红原草
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红军长征遗迹。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
碑园。这里是"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最惊险、绝妙的地段。
--
流浪的红舞鞋·如履薄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26.20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