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BaShu
标  题: [南充]阆中古城寻往事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8:01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南充]阆中古城寻往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5 13:41:20 2004), 转信


  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进行乡试的考场。今天,南充阆中市这处保存完好的贡院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是阆中市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不是来参观的,而是要在这里进行一场特殊的模拟考试。 

  提起平日很少使用的毛笔,使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今天的人来讲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考试并非真正的目的,学者们在行文中体味着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文化,或许更会想起这座比科举的历史更为久远的古城阆中的古往今来。 

  
 
  
  由高处俯看阆中,阆中的地形清晰可见,嘉陵江绕城而过,四面都被群山包围。东汉的《解说文字》中解释说阆就是门高的意思,北宋《太平环宇经》则这样解释阆中:“其山四合于郡,故日阆中。”由此看来,阆中的意思就是,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城在其中,所以称阆中。而这奇特的地形在古代风水学看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采访:黄河基 阆中名城研究会 

  “阆中这个地方你看,它四面环山。这个四面环山,带状的山就称为龙,这个龙就把整个城市环抱起来,带状的这个山当中,正北、正南、正东、正西都有至高的山峰,刚好这四个山峰又正处在南北东西的四个方位上,因此就印证了传统风水学,阆中城是北玄武,南朱雀,东青龙,西白虎,加上嘉陵江从三面环绕,下面是一个一马平川的平原,因此在这个地方,作为城市的建筑,就是我们称的穴,放在这里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古人看来,阆中具备了古代风水土中的所有条件,这一点在唐朝时甚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关注。 

  采访:黄河基 阆中名城研究会 

  “根据唐书的记载,袁天罡合李淳风当时在长安夜观天象的时候,就发现长安西南千里之遥有帝王之气,因此袁天罡就受唐王之命,到长安西南部测王气。袁天罡走啊走啊到了阆中后,就发现阆中这个地方不得了了,正好是北玄武,南朱雀,东青龙,西白虎,因此他说这个地方不仅城市在这里好,而且是出帝王的地方。那么出帝王的龙脉在哪里呢?就在正北那个玄武所在,所以他就把北南玄武那个蛇头形的山的背后,这个地方,人为的把它戳断,现在阆中把这个地方仍然叫锯山崖。” 

  这原本连绵的山峰,就这样被拦腰劈成了两段,阆中却也因这件事情而成为名满天下的风水宝地。这同样的景致在不同人看来便有了不同的意义。同是在唐朝,杜甫来到阆中,看到这里的风土人情,看到这里的湖光山色,感叹阆中过往的胜事令人断肠。 

  阆中在远古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相传武王伐纣时,巴人组成“虎贲军”,前面拼杀者挥戈执盾,后面伴奏者击鼓顿足,声威大震,震慑得纣王军队纷纷倒戈,取得了“牧野之战”的胜利,因此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说法。由此算来,阆中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阆中是古代蜀北的门户,进出四川的重要通道,也因此,阆中成为历朝历代的军事重镇。明末清初时,清军首先攻克阆中,便在阆中建立了临时省会,作为攻取全川的基地。同时在阆中设立了贡院,并进行了四次乡试。由此阆中就有了这座贡院,也给今天来到阆中的人提供了一个深切感受科举制度的场所。 

  到清朝时,科举制度已十分完善,有着严格的等级。 

  采访:刘先澄 阆中名城研究会 

  “每个省都设贡院,在省城设贡院,举行乡试,考上来的称为举人,然后到北京,到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会试取中的又参加皇宫里面,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录取的分为三甲,一甲皇帝赐他为进士及第,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进士及第。” 

  阆中的贡院就是举行乡试考取举人的地方。考试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主考由京城驾临阆中时,要乘亮轿游街,游街的队伍走遍阆中的各条街道,充分显示主考的威仪后才来到贡院。由此人们想象得到,每当考试时,阆中的街头一定是锣鼓喧天、热闹异常的。考试前,经过严格的身份核对才能发给考生座号便览纸牌,考生入场时,携带文具、食盒,在贡院列队等候。因为科举制度考中的概率极低,因此历朝历代都有人不顾读书人的体面,不惜铤而走险,在科场作弊,于是便有了这考生入场前严格的搜身制度。。 

  考生答卷的场所称为号房,由于答卷的规矩极多。甚至字迹不工整都会被视作违规。而被剔除卷,加之有考官与士卒严密监管,因此号房中的气氛也是异常紧张,考生们也是情态各异。通常乡试要连考三天,而这期间考生是不能离开号舍的,考生们便自带食物,吃喝拉撒睡便都要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解决了。 

  几百年过去了,考棚依然保存完好,桌上的油灯仍能点燃,人们却再也听不到了考棚中考生沉重的呼吸声,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已随着时代的演变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人们说凡存在过的留下痕迹,那么跳出这贡院围墙之外在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又会留下多少科举制度遗留下来的痕迹呢?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很多人熟悉欧阳修的这篇《卖油翁记》短小精悍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熟能生巧”的哲理。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被欧阳修喻为箭术当世无双的陈康肃公是何许人。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这里所说的陈康肃公,也就是我们阆中的状元陈尧咨。在阆中这块状元牌坊上刻着阆中历史上出现的四位状元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唐代的两兄弟尹枢,尹极和宋代的两兄弟陈尧叟和陈尧咨。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同家族出现兄弟状元的数量屈指可数。阆中竟出了两队。这其中尤其以陈氏家族的故事最为传奇。 

  陈氏共兄弟三人,老大陈尧叟,老三陈尧咨高中状元,老二陈尧佐也是当朝进士。父亲陈省华也同朝为官。陈氏一家二状元。一进士,父子同朝。为将为相,一家显赫,试北宋时很有影响的家族,世称“状元宰相之家”。他们为官期间,颇有政纪,特别是在水利方面有突出贡献。又称为“水利世家。” 

  陈氏家族如此显赫,是同严格的家教分不开的,《宋史》中记载说“陈氏家法,有宋以来不多见也”阆中城东大像山上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石窟,名叫南石窟。陈省华为了让三个儿子避开城市中的喧嚣。便将三兄弟送到这里专心读书。陈氏三兄弟吃住都在这个山洞中,一住便是数个年头。他们走科举之途参与治国的决心由此可见。 

  另有史料记载。陈家除陈省华父子四人以外,内外另有子孙一百一十余人在外做官,而且都以才学而著称。三陈兄弟考取状元、进士后。宋真宗御书“紫薇亭”亭匾額以示嘉奖。 

  
 
  
  这副图表中记载了由唐朝至清朝末年阆中考中的进士名录这古旧的屋檐下曾住着多少读书人,他们又会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些什么呢?各国各地有许多古玩爱好者慕名来到阆中,寻找他们心目中的宝藏。 

  阆中这个地方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比较多,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现在都是古玩,我们以前不知道,玩过后就拿到外边卖了,那些铜器啊,房子啊,铜房子,我们当玩具玩,其他地方肯定没这种感觉。 

  读书人的笔记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文物,价值不菲。而对于阆中人来说,这些原本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今,很多阆中人选择收藏他们之前并不认为珍贵的文物,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守望着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个张家小院在主人的精心布置之下,简直就成了一个科举文化的博物馆。 

  这块匾額道出了古代读书人的境遇,对他们来说,书读不好,便会被人冷眼相看。只要读好书,就连雀燕都会来道贺,家里高朋满座。在科举制度下,读书是普通百姓改变自身命运甚至是家族命运的惟一途径。 

  辛苦读书地背后寄托着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地希望,于是人们便将这种希望融入到了诸多生活地细节中。 

  采访:张建勇 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 

  “我这两幅门,这个叫挂印封侯,这边是喜上眉梢,这个挂印封侯表现的是读书人的愿望,他要拿着印,当什么官什么官的。这是印吗,蜂吗,挂印封候,这都是协音。我们后面还要更漂亮。这是个大公鸡,这是大冠子,冠上面是鸡冠花,冠冠冠,加官晋爵,它的原意是官上加官。 

  这个是我们阆中的一个贡生,清代的时候一个贡生写的这副字,我们阆中在读书方面还很盛行,出了些人才,宋代的三陈,这个是当了我们阆中的县令,后来当了四川省的布政司,他写的是风度端凝,他是贡生,是钦命,皇帝点的,从他这个字啊,风度,他写的相当漂亮,一气呵成。” 

  阆中的读书人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宝贵地财富,这也成为了今天阆中人地骄傲。古城阆中众多地文物古迹及诸多生活的细节告诉人们,科举制度下,古代的阆中人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走科学之途考取功名才是正途。汉代时,正是科举制度进入全面兴盛的时代,阆中却出现了一位人物。名叫落下闳,他不钻研四书五经,却对头顶的日月星辰产生了兴趣。作为土生土长的阆中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制定的《太初历》影响至今。《太初历》制成后,汉武帝让落下闳在朝中做官,落下闳辞官不做,回到阆中,继续研究天文。 

  2004年9月16日,国家天文局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天文学的先行者。 

  到了三国争霸时期,猛将张飞来到了阆中,并在这里驻守了七年。在这个文风盛行的地域中,张飞在勇猛刚强、嫉恶如仇的性格之外更被阆中人赋予了文职武略的一面。阆中人说张飞在阆中期间曾兴修水利、并大力推广养蚕业,由此才有了今天阆中街头随处可见的纺织作坊。 

  阆中人还用张飞的名字注册了一个商标,张飞牛肉,他们说这牛肉和性格耿直的张飞一样,外黑内红。 

  每逢旅游旺季,阆中古城的街头上便会出现这样的千人古装游的壮观场面。游行队伍从远古的巴文化至唐、宋、元、明、清集中展现着阆中的历史文明。阆中人懂得了,这两千多年的文化积垫便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入夜后,古城安静了许多。状元坊将古城与新城清晰地分隔开来。然而文化的传统却很难使用什么坐标来分隔。在这样的夜里,仍有外地的游客匆匆赶来,他们走入古街,走入古老的院落,寻找着阆中依然鲜活的传统文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