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rprise (漫舞云端·啃书香), 信区: BaShu
标 题: 名称来历zz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ul 15 16:18:23 2004)
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 (即公元前11世
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现根据广汉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
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
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对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
,蜀与焉"。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
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
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 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
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
;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
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
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
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
川地区的地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
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 "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
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
、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 "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
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 (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关于"巴"名称
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
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
,因此得名。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
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
,汉武帝元封5年 (前1历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
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
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
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
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
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
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
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
区。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入四
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
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现在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 (市、州)辖县 (县级市、区)128个。
--
流浪的红舞鞋·如履薄冰
※ 修改:·surprise 於 Jul 15 16:19:59 2004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26.205]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26.20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