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rprise (漫舞云端·流年), 信区: BaShu
标  题: 竹文化 有炊烟的的地方就有竹—走进竹编之乡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Jul 27 16:15:36 2004)

 
 
"竹叶飒飒轻舞,小溪叮咚伴唱。竹林深处深处,笛声婉转悠扬……"身背竹篓,头戴竹帽
,脚上还踏着一双新编的竹靴,今年从加纳前来求学的多斯也学会了当地的乡歌,虽然哼
哼得有些怪,但歌声伴随着他快乐的行走在郁郁葱葱的竹林小道之中。他脚下的这片土地
正是位于川西青神县中国唯一的竹编艺术之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竹编艺术吸
引他远渡重洋,踏上了这片竹的世界。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用简单的竹条编织鱼篓、箩筐,用于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
,原本用做"锅、碗、瓢、盆"的竹编实用器具,已逐渐走上了精湛的竹编艺术之路,成为
世界关注的对象。今年10月,美国、泰国、印度、加纳、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竹藤编
制研究者陆续到竹艺城取经,国际竹藤组织在这里设立了国际竹编培训基地,从此之后,
这小小的竹乡便成了四川人对外交流的中心之一。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中国宋代大词人苏轼便早有感慨。四川是产竹大省,
尤其在农村,有炊烟的地方,房前房后都是竹。有关竹子的诗词佳话也流传甚多,薛涛遍
栽名竹的望江公园,苏轼取竹舍肉的典故,让四川的竹子在数量优势之外,又增添了几多
文化色彩。
     
     冬日的暧阳柔洒在竹城60多亩婀娜多姿的竹林中,林深之处有一片小院落,那里排坐
着十几位心灵手巧的竹编女,她们正在赶制竹编精品《清明上河图》。据竹编技师介绍,
为使图面看上去更加细腻,竹编师傅先要把如手臂般粗的竹子分裂成头发丝状的竹丝,而
这个过程全是手工操作的。今年5月,每平方厘米48丝密度编制的另一幅《清明上河图》,
已被国外收藏家花高价购去,与奇珍异宝摆在一起。还有一幅名为《百帝图》的中国历代
皇帝图,获得了1999年中国国际竹业博览会金奖。
     
     20多年前,中国高级竹编师陈云华把当地零碎的竹编手艺聚集起来,建立了中岩竹编
厂,这个编纺厂把作坊分散到各个农户家中,工厂组织技师到各点培训,当地的生产户一
跃发展成2000多户,5000多人从事竹编生产。从那时起,竹编工艺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由当地人设计的竹包装系列,每年以几千万的产值推向市场,竹子在青神人灵巧的手中
变成了金子。
     
     由中国文化部授匾的中国竹编艺术城,目前陈列着3000余种中国人从古到今编纺
的竹器,其中最早的要算唐代的荼壶竹套,此外还有竹蜂桶、竹锅盖、竹鱼篓等原始竹器
。竹编随着中国文明一同进步,在展品的现代部份,用竹编艺术表现出来的苏轼名著《楚
颂》、慈禧太后御笔画等中国名人书画,展现着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
     
     中国竹艺城的董事长陈云华告诉记者,现在中国人的竹编工艺正从实用走向艺术,这
体现了中国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由中国人生产的瓷胎竹花瓶、竹茶具 、竹灯具、礼品外
包装盒等更多的艺术品大量走向世界各国,这也说明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人民共享
竹编这一"绝技"。
 

--
流浪的红舞鞋·如履薄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26.2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