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laner (天堂躱雨), 信区: BaShu
标  题: 四川名人 唐宋八大家之其三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Jan 26 12:40:55 2005)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唐宋八大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三家”均系四川人,且又
同为一家人,此即著名的北宋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其中尤以苏轼成
就最为卓著,雄视百代,震古烁今。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多次进京应试不中,
因而绝意功名,尽焚文稿,潜心研究六经、百家之说,从事著作。并加强对二子(长子苏
轼、次子苏辙)的教育,针对北宋贫弱现实,提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革新主张,
写下许多名篇。幸得益州(成都)刺史张方平和雅州(雅安)知州雷简夫赏识,并向宰相
韩琦和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嘉佑元年(1056年),偕子苏轼、苏辙进京(今河南开封)
,向韩琦和欧阳修递呈张、雷二人推荐书和自己文章22篇。欧阳修读后大为称赞,遂上荐
于朝。次年两子同登进士,于是苏氏父子名震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苏洵曾任秘
书省校书郎、霸州(河北霸县)文安县主薄。病逝后,朝廷赠光禄寺丞,追谥文安。他语
言明畅,笔力雄健,主张“文贵自然”,要“有为而作”,“言中当世之过”;修史应“
愚事而记,不择善恶,详其曲折”,以使后世能吸取经验教训,存善去恶。一生著述甚丰
,《六国论》为其代表作之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1057年中进士。1601年受欧阳
修举荐参加“直言极谏科”试,中高等,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陕西凤翔)判官。神
宗时历任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江苏徐州)
知州、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便等职;哲宗时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
翰林院学士兼侍读,曾出知杭州、颍州(安徽阜阳),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
读两学士。后屡遭朝贬,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一生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名扬中外
,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大家兼书画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行云流水,与父、北
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独具艺术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词挥洒刚劲,开豪放一派,与后来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词坛影响甚
大;其书擅行、楷,端庄凝重,笔力遒劲,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而居
其首;其画学文同,融入诗书,富有意境,主张“神似”,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被推为“文人画”的创始者。此外还精于园林艺术、金石鉴赏、医道佛学、服饰烹饪。
苏轼成为中国继李白之后的又一文学天才。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传世。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亦字同叔,少受父史熏陶,博通经史。1057年中进士后
,历任商州(陕西商县)军事推官、大名府(河北大名)推官、三司条例司属官、河南推
官、安徽绩溪县令。宋哲宗时,以秘书省校书郎还京,历任右司谏、起居郎、中书舍人、
进户部侍郎改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相)。曾多次上书,针
砭朝政。后屡遭贬。最后定居河南许州。此后闭门著书,默坐达13年。病逝后追复端明殿
学士,谥文定。他诗、文、词、赋皆通,尤以散文见长。著作颇丰,留传于世。今眉山建
有“三苏祠”词联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20.187.96.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