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ina (沙隆巴斯), 信区: BeiJing
标  题: 北京地界(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n 22 00:04:17 2006), 转信

    外地人一来北京,就觉得北京很大,大得有些没边。先甭说远郊区县,单一个朝阳区,就大得让人崩溃。比如亦庄算朝阳、十八里店也算朝阳、七棵树也算朝阳、大屯也算朝阳、苇子坑还算朝阳。从日坛路的七星岛耍到和平里西街的糖果俱乐部,或者从嘉里中心炫酷酒吧喝到亚运村无名高地,还都没超出朝阳区的掌控。不过,比起外国的一些地界,北京并不算大,我去过世界四大首都——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跟他们一比,北京就没多大了。1999年,我在纽约世贸大厦之巅一瞭望,感觉纽约从这头到那头,似乎还得倒时差。
    在北京地界上,我对东边比较熟,这里是我出生、学习、工作和鬼混的地方。尤其是从国贸桥到三元桥,十里东三环,一片嘉年华,哀孙怨妇起天下,又是没谱时候,混幸花。白雾锁兆龙,清风拂亮马,莱太红杏墙外爬,记得倚红偎翠,在燕莎。
    我生在北京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对北京的人文地理了解甚少,就觉得“人文地理”这词儿特别装。哪有那么多人文地理,不就是一片灰尘、几处砖瓦加条胡同吗?人活得那么拧巴,还惦记什么人文?连住的地儿都是租的,还白活什么地理?
    按从文革到改革开放这条历史线索来论,北京人大概分四类,一类是公主坟以西的高干子弟,一类是海淀八大学院附近的高知子弟,一类是二环内外居民大杂院的胡同串子,一类是三环以外城乡结合部的文化盲流。我属于第四类,文化盲流。如今,这北京的“四类分子”的概念,随着社会的疯狂转型,外地进京人士的大量涌入,外省文化青年的建功立业,早已依稀而模糊了。没错,在1990年我曾写过一首诗:“那些外省青年日夜兼程,向着紫禁城飞奔!”你去不了巴黎,就先来北京。
    在798到将台路之间,有一方之地叫“王爷坟”,我前妻住“公主坟”,从前跟她好的时候我对她说:别看你住“公主坟”那么有名的地方,照样得跟我这从“王爷坟”出来的人走。后来大山子举办艺术节,人问我去不去?我说:不去,大山子怎么会有艺术呢?大山子有的是一帮跟我同龄的下岗职工,正在嗷嗷待哺……
    我青春时代的活动半径是从十里居安家楼一带,到三元桥东北角曙光里125厂一带。现在东风桥内起了高澜大厦、爱家家居,还衍生了汽车电影院,里面隐藏着杀人吧,而曙光里125厂基本上都卖给了地产商,凤凰城和时间国际隔马路相望。不过,住在曙光里一带的人尽量不要在自己家里打麻将,那样容易“输光你”。
    那天,我一直以为是内蒙的女孩,告我她是在甘家口张大的。我对朝阳以外没概念,经常把甘家口、甘石桥混为一谈。就跟她说:那你住西四吧?她说:不是,是新疆村。我说:我知道了,是西怨饭店一带,西边的怨妇一般都在此云集。北京就这点好,东边没怨妇,所以没有东苑,只有西苑、北苑和南苑。
    记得我30年前,去缸瓦市一带,坐105路无轨,觉得快到站时就问售票员:瓦岗寨到了吗?售票员一瞪我:瓦岗寨没到,水泊梁山到了!我说:对不起,我最近正在看《说唐》。


--
          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连着树根
          
          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我的心
          
                              ——找寻爱的影踪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51.176.11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