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readeagle (笑看天下几多愁), 信区: FuJian
标  题: 【寻根】[乡愁如岩]闲话闽人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Nov 15 11:13:58 2004)

刚才,走错屋了,到了客家小屋,才知悉俺在紫丁香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从此毋需再寄人
篱下。六年了,整整六年啊,没有家的温暖,“空虚寂寞谁人知,谁人知……”介绍一下
自己先——男生,03S,晋江,QQ36345188


[乡愁如岩]闲话闽人
闽越故国崇蛇古风
闽、粤、桂、黔、滇在中原人眼里从来就是边陲之地。而林深路隘,山海相逼,闽地尤然
。远古时期,很少有人涉足闽地,因此这个地方始终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福建古称
七闽地,秦时设闽中郡,但其地域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国第一部地理典籍《山海经》
由于难以勾画闽地的具体位置,干脆说:闽在海中。关于闽字的由来,《说文解字》云:
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古代虫通蛇解,所谓蛇种就是信仰蛇神的部落。福建地
处东南丘陵,气候温湿,林深草茂,适合蛇类生长。对于断发文身以渔猎为业的闽越先人
来说,毒蛇巨蟒是他们生命的最大威胁,因此崇拜蛇并以之为图腾,也是很自然的事。直
到今天,福建还有不少地方保留着蛇王庙,如闽西长汀西门外的蛇王宫、福清和莆田等地
的蛇王庙等。平和县三平寺与漳浦县交界一带的村民,一直把蛇尊为侍者公,把蛇当作神
明加以顶礼膜拜。闽北南平市的樟湖板镇一年一度盛大的迎蛇送蛇活动,更是反映了这一
古老的习俗。每年六月下旬,当地村民就四出捕蛇,并供养在家里。到七月七日那天,由
数千人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迎蛇队伍敲锣打鼓将蛇集中送到蛇王庙前的闽江放生。
唐以前,地处山陬海隅的福建是一个经常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史籍中关于闽地的寥寥几笔
记载,并非其地域的重要,大多是闽人为引起世界的关注而执意挑起来的。比如,汉武帝
征讨南越,本来不关闽事,但闽越王余善却自作多情,向汉武帝毛遂自荐,要率八千军兵
协同汉军作战。结果闽军到了分水关就勒缰不前,不但未助汉军一臂之力,甚而与南越勾
勾搭搭。把汉军气得咬牙切齿,发誓回军时一定要把闽国灭掉。但气归气,真要发兵征闽
却并非那么容易。闽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形复杂,语言不通,余善筑六城以拒汉。
骄纵大意的汉军一开始就吃了败仗,连折三校尉,不得不增兵添将,多路并进。经过六年
战争,汉军虽然取得胜利,但已国力大损。最后,汉武帝只好下令将闽地军民全部迁往江
淮一带,免得继续作乱,致使闽地历史因此空白了好几百年。闽人反复无常更是由此被钉
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唐开元21年(公元705年),朝廷在闽地设立军事长官经略史,并取福州和建州各一字为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福建称省由此开始。行省下辖福州、建宁
、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因此福建别称八闽。
移民大省和移民情结
福建地域不广却堪称移民大省。纵览福建历史就是一部规模浩大的移民史。春秋时期进入
福建建立闽越国的越人不论,仅从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这八姓是林、黄、陈、郑、詹、
邱、何、胡,多为中州的簪缨世胄,他们为避永嘉之乱而举旗南迁,辗转来到福建,历史
上称为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唐高宗时,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府兵3600多人进入漳州地区,
平定莽獠之乱。后来全军留在漳州驻屯,对闽南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次是唐末王
潮、王审知兄弟进入福建并建立了政权,当时军中数万人,大多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因
之有十八姓从王之说。由于当时中原动荡而闽地相对稳定,北方士民纷纷南下进入福建,
福建人口急剧增长,经济也有了新的发展。第四次是北宋末年,北方百姓为避战乱,大批
相携入闽。这一批批绵延不断的移民,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
的开发和进步。
这种移民情结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福建人的生活,甚至影响到现在。这也是福建海外乡亲
众多的原因之一。漂洋过海,对福建人而言,似乎是司空见惯之事,沿海地区几乎一半以
上的家庭有海外关系。在全国各省区中,福建在海外的侨民人数常居榜首。即以晋江市为
例,该市人口110万,可是在海外的晋江籍侨民已超过120万。再如美国纽约市有华人30多
万,形成颇具规模的中国城,而其中福建人占了相当大比例,福建人中又以讲福州话的长
乐人居多。举凡福州的风味小吃和福州的土特产品在这里应有尽有。以致目不识丁的长乐
农村老太太,凭一口福州话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纽约生活,而少有障碍。我国的台湾岛更
是福建闽南移民的优选之地。闽南移民中有句俗语:第一好过番,第二好过台湾。经过长
期移民,台湾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祖籍福建,福建移民成为台湾居民的主体,闽南方言也成
为台湾省内的主要方言。
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听福建人说话
一听到福建人说话,大概没有人不皱眉头的。无论是福州话,闽北话还是闽南话,与普通
话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但福建话的难懂和复杂还不仅是相对普通话而言。闽南话的范围
略广一些,包含了厦门、漳州和泉州的绝大部分地区和龙岩、漳平市区;其次是福州话,
又叫闽东方言,涵盖二十多个区县;再其次是闽北话、莆仙话、客家话和闽中话。但即便
同属福州语系,平潭、福清和福鼎、霞浦之间已难相通;而闽北语系中,浦城话、邵武话
和建瓯话更是大相径庭。甚至同一个县说两三种话,比如建阳市,东片以水吉镇为中心说
建瓯话,西片以麻沙镇为中心,说邵武话。在福建旅行,有时是仅仅翻过一座山或趟过一
条河,便感觉语音大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音,正是闽地的生动写照。
可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方言其实正是我们汉族老祖宗的语言,是各个时代的中原古音在当地
的落户。由于福建山川纵横,交通阻绝,人们往来不便,与外界的交流甚少,这些中原古
音便以孤立和封闭状态存在。相比之下,中原一带却因民族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人员不断
变迁同时也带来语言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古音早已失去。十分有趣的是,这不同时期的中
原语音却在僻远的福建的各个角落像活化石一样保留下来了。即在今天,无论是福州话还
是闽南话,有些语言习惯还能和河南固始县某些偏僻乡村至今保存的河洛古音相对应。比
如称天亮为天光,下雪为落雪,老头子为老货,老婆为老马等等。至于称筷子为箸,房子
为厝,夜晚为暝,铁锅为鼎,剪刀为铰刀,更是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
于是这不同时期的中原古音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形成了一个个孤立而且封闭的方言湖,
而在方言湖中,带有更小的方言岛,它们的形成也颇有意思。如明正统年间,闽北爆发了
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出一营御林军前往镇压。后来这支军队就长期驻扎在南平
,至今,南平城关仍浒一种与周边语言迥然不同的南平官话。再如长乐洋屿有一个远近闻
名的旗人村,村民都是当年入闽清军的后裔。现在,这里的村民说的还是一口纯正的满族
话呢。这样复杂多样的方言,难怪外地人如闻天书,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闽人种种
福州人的三把刀
在中国近代史上,福州有过辉煌的一页。这里涌现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萨镇
冰等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因此有晚清风流属侯官(福州)之说。而当代福州还是我国著名
的院士之乡,福州籍的两院院士居全国之首,更被世人传为美谈。六十年代,福州又连续
三年在全国高考中夺冠。由此可见福州学风之盛。
而在外地人眼里,普通的福州人身上还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过去,只要一说到福州人,
便很自然地与三把刀联系在一起。这三把刀就是菜刀、剪刀和剃刀。也就是说福州人最擅
长厨师、成衣师和理发师这三种职业。且不说闽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福州厨师名满天
下,闽菜特级大师强曲曲、强木根曾是人民大会堂国宴的掌勺人。而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开餐馆、服装店和理发店的福州人更上一层楼比比皆是。这种典型的地域性职业特点不仅
与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与人群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
三把刀适应性强,易于谋生,这或是福州人敢于闯天下的勇气所在。但与江浙人甚而闽南
人相比,福州人做大买卖的不多,大商号、大商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应当是基于福州人明
哲保身,不愿冒风险而又过分算度的性格特点。闽剧中有一出戏,叫《依顺哥烛蒂》,十
分生动而深刻地活画出一个典型福州人的形象。依顺哥是一家丝线店的小老板,为人忠厚
、善良,但工于计算,三十几岁尚未娶到合适的妻子。一天他在收账途中遇到寡妇春香,
见她温柔贤慧,而又家境贫寒,便托街坊道士婶前往说媒迎娶。不料六年后,春香的原配
陈春生从海外回来了,要寻回自己的妻子。依顺哥不肯,于是二人告到海防厅衙门。由于
春香难以在二人中割舍,官府便设计叫春香诈死,然后让依顺哥和陈春生选择,或领走一
具尸体,或领取一包银圆。关键时刻,依顺哥动摇了,选择了银圆,结果回家打开一看,
只是一条烛蒂。依顺哥因小失大,传为千古笑谈。依顺哥当然不可能概括所有的福州人,
但依顺歌的性格在普通福州百性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个人得失过于计较,而又不肯承担
任何风险,自然难有大进取、大收获了。
中国的犹太人--兴化人
莆田、仙游两县古属兴化军,所以莆仙人又称兴化人。兴化虽只两县,语音却自成一统。
兴化人的性格也与其他闽人截然不同。兴化地少人多,过去经济不够发达。但兴化人自古
以来就有发愤读书的好传统。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兴化人家最喜爱的对联。因此,
这块小小的地方走出过不少科学家、作家和教授,被称为文献之邦。为了生存,兴化人的
足迹遍及全国以至海外,他们特别能吃苦也特别精明,因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说。
兴化人最善于赤手空拳打天下,他们就是天才的买卖人。对兴化人而言,天下几乎没有他
们办不成的事。比如湄洲湾边的忠门镇有19万人口,人均不足四分耕地。这里人擅长做蒸
笼,过去他们靠肩挑蒸笼叫卖走遍天下。可是,曾几何时,数万忠门人闯进京城,一举占
领了北京的木材市场。他们还扎寨京城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小材村,成了京郊四大村之一。
每年春节,在北京打工的兴化人居然是包了专列回闽探亲。这种气魄,不能不让人对兴化
人刮目相看。
兴化人也有弱点,他在外十分团结,只要是兴化人见了面,不论是否有外人在场,一定是
说兴化话;一个单位里如有三五个兴化人,则必然聚在一块、玩在一起,真可以说是同气
相连。但在本土,兴化人之间却有一个不太团结和爱告状的坏名声,这或许跟他们人口过
于密集且又过于精明有关吧。
唱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石狮人
八十年代,只要走进闽南的晋江和石狮,就会听到大街小巷到处都回响着爱拼才会赢的闽
南语歌声。可以说,这两地的经济是伴随着这首激越的歌曲起飞的。晋江和石狮本属一家
,今天的石狮市便是从晋江分出来的四个乡镇。但早在七十年代末,石狮便蜚声全国,那
是由于这里炽盛的小商品走私活动。台湾产的电子表、尼龙伞和布料通过渔民海上走私进
入石狮,而后又涌涌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晋江之出名则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假药案
。可以说,两地的发展史上都有一段不太光彩的记录。
但是经过二十年胼胝厮磨的奋斗,当年这两个闽南小城镇已发展成两座新兴工业城市,进
入全省四强,而晋江更是位居全省县市经济榜首。
这两个在经济上响当当的城市,改革开放前却是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这里土地贫瘠,还缺
水,只能种红薯。过去每年国家要下拨大批救济粮。两地的巨变与这里人们特殊的性格有
很大关系。石狮人有一个著名的信条:只要有五元钱能摆个花摊就不去给别人打工--他们
特别想当老板,也因此成长起一大批老板。外地人到石狮往往难以想象,这些穿着人字拖
鞋、满脸土气的汉子却一个个扛着总经理的头衔。他们还有一句口头禅:输赢笑笑。他们
尤其不怕失败。有人说,石狮人口袋里只要有一百元钱,就敢做一万元的生意。这话不假
,这里许多企业家创业之始,全部家当还装不满一箩筐。石狮人不仅敢拼能挣,勇气十足
,性格更是豪爽。他们并不特别有钱,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赞助却十分慷慨。石狮市每年
一度的篮球赛,其赞助商只是一位小建筑队的包工头。而为了维持球赛的经费,他已将原
先赚下的四套单元房卖掉了三座,他却始终不改初衷。
相比之下,晋江人除了石狮人那种敢拼的勇气外,还多出几分精明。他们有做生意的传统
,有不少家族还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像居住在陈埭镇的丁氏。而安海镇自古以来就是闽
南重要的商贸集镇。只要有政策,晋江人从事商业活动简直如鱼得水。晋江人在海外的大
实业家很多,他们团结爱乡的精神也特别突出,对家乡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在福建西部还居住着人数众多的客家人,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
习惯和独立的方言系统。他们营造的土楼文化,吸引了中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福建人总喜欢在闽字上做文章,说福建人关在门里是只虫,而一旦跳出门外便成了龙。诚
然,举凡闽籍大政治家、大企业家、大学问家都是走出福建后才成就一番事业的。因此,
福建学子总是纷纷走出省门,四海为家。
转自福建版作者:黄文山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