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志衰则思不达), 信区: FuJian
标 题: 调研中国厦门大学“建设海西”团队调研报告节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15 09:46:46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uralChina 讨论区 】
发信人: trijif (志衰则思不达), 信区: RuralChina
标 题: 调研中国厦门大学“建设海西”团队调研报告节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15 09:45:56 2006), 转信
建设海西,关注台资
----抓住台湾产业转移机遇,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节选)
厦门大学团队成员:黄小佳、张昕、王鹏、苗屴、于涛、申东杰 、杨权
指导老师:黄建忠
一、什么是“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相对于海峡东岸以台湾为主体的经济带而言的,以福建为主体,
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优势独特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它包括福建省全省9个地市,广东省东部5个地市(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汕 尾),浙
江省东部2个地市(温州、丽水),江西省东南部5个地市(上饶、鹰潭、抚州、吉安、赣州)
和湖南省南部3个地市(株州、衡阳、郴州)共计24个地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台湾,西
邻赣、湘,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一个经济联系密切、中心城市支撑、要
素流动聚集的经济综合体。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总量 3535 亿人,GDP总值达到
6560.07 亿元,财政总收入为 786.83 亿元,对外贸易总额突破 544.31亿美元,各项指
标均占全国显著地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通过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的
努力规划和推动发展,现阶段以内部条件而言,在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形成的
闽江口都市圈,已经构成了闽东南一翼;在厦门经济特区和泉州侨乡工贸城市带动下形成
的闽南金三角城市圈,构成了闽西南一翼。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成长的这两翼,已经和长
三角、珠三角经济板块实现“对接”。在此基础上,区域内的产业链正在向腹地和周边加
快延伸。以外部合作而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对台合作互动、加快融合形成海峡经济区
的战略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目前福建与台湾的经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5%,闽台之间已初步
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格局。从战略意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规划不仅是福建经
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粘合剂,是“海西区”与“长、珠三角”经济的连
接点,更是两岸经济社会的一个结合点,是海峡经济区的试验田,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
纽带。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战略意义。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中,台资是一支战略性力量。从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
在福建省诏安县落户以来,截止到 2005年底 ,福建全省批准台资企业累计达 8463家 (
不含第三地转投资 ) ,合同台资金额 169. 3亿美元 , 实际到资 109.3亿美元,利用台
资金额居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福建沿海地区,占90%以上,行业涉及农业、工业、制造
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福建省合同台资占全省合同外资的三分之一强,台资已成为福建
省继港资之后第二大境外资金来源。台资企业在福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一水之隔,台湾同胞 80%以上祖籍在福建 , 闽台两省
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法缘悠久。自70年代 ,中央赋予福建 “特殊政策、灵
活措施 ”起,福建就成为祖国大陆最早对外开放和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的省份之一。目前
,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四个台商投资区都在福建省内,包括福州的台商投资区、厦门海沧
、集美、杏林。近年以来,台湾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积
极进行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大陆的投资,不断转移生产基地 ,扩大在岛外的生产 。从而掀
起继 80年代后期 “以轻纺为主的劳力密集型产业” 和 90年代初期“ 以石化为主的资
本密集型产业” 两次投资之后的第三波“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投资大陆
的高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台商投资大陆热潮中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在区位选择上
,从过去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主战场”转向华东沿海地区,并进一步向环渤海沿海经济区
北移扩展,台商对闽东南地区的投资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面
对和解决在对台引资上出现的问题,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加大对台引资力度,是能否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责任感和历史机遇,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台资企业在闽
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及当地政府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如何吸引台湾企业落户
海西。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对当前对台引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
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展现南强学子“自强不息,至于至善”的精神。
二、台资在“海西区”的现状、作用与特点
自第一家台资落户福建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实现,20多年间,台资投资福建
不断掀起浪潮,有过曲折,有过辉煌,然而基于调研实际过程中对台资的感言,不同行业
的感受,我们也对台资在海西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作出了描绘,我们暂且按行业的角度来透
视一下台资在海西中的现状、作用和特点。
(一)台资投资海西的现状和作用
1、农业领域:
福建省自1981年第一家注册的台资农业企业在漳州落户到2006年6月底,福建累计批
办农业台资项目1903个,合同利用台资23.4亿美元,实际到资13.3亿美元,分别约占全国
农业利用台资项目数和实际到资额的37%和33%,在祖国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福建累计
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福建已经成为大
陆最大的对台良种引进繁育基地。2006年8月从4日在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
试验区工作会议上获悉,福建已经成为祖国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密集区,农业利用台
资总额在大陆各省市中位居首位。(另可详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见附录)
据福建省农业部门的官员介绍,目前闽台农业合作领域已经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渔业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休闲等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从单项引进合作
向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整体配套方面综合拓展。 目前,在福建农业利用台资项目中,种
植业占29.9%,养殖业占18.3%,农产品加工业占47.7%,其他占4.1%。福建累计从台湾引
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和加工先进实用技术800多项。台湾农
业知名企业如台糖、兴农、农友、天福等公司已纷纷落户福建。例如原先大陆鳗鱼养殖业
几乎是空白,自80年代引进台资后产业迅猛发展,在短短的10数年间,养殖、加工和出口的
业绩均在世界前列,在世界加工鳗市场上,大陆的烤鳗出口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80%左
右;再如茶叶产业方面,仅在福建投资的台资企业就有40多家,注入资金超亿美元,台商带
来的制茶技术和设备丰富了福建茶叶的花色品种,目前福建的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一;龙
海的冬季蔬菜生产,依靠14家台商企业,龙海冬种蔬菜30多万亩,实现了蔬菜生产的产业
化。
由于海西经济区和台湾同属亚热带,气候温和,作物种类、栽培技术、耕作制度基本
相同,因此两地农业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投资现状来看,台资农业给海西区内带来了品
种培育、种植方面、农业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整合了海西境内的农业优势资源,提高了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示范效应。
2、工业方面:
据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处处长陈东荣介绍,至2005年已正常运转的台资企业中
,投资工业的有4569家,占77%左右,其中制造业项目占98.2%,采矿业占不到1%,电力、
燃气等0.5%左右,建筑业0.4%左右。以实际投资额为指标分行业情况,则食品、饮料加工
制造占总投资的11.43%;纺织、服饰、鞋帽及皮革等制品业占14.73%;石油化学及其制品
业占8.41%;有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占5.28%;非金属矿物及制品加工占4.83%;机械设
备制造占7.63%;电力电子器材及设备制造占9.85%;仪器仪表及办公等其他机械制造业占
5.57%。
台商在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台资存量优势,在轻纺食品、服
装鞋帽、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配套能力,给海峡西岸经济区带
来了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与国际营销渠道,在促进海西产业结构、工业技术升
级、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其积极效果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带来了生产规模化
;二是提高了企业科技含量和新产品的开发;三是有助于内地企业享有生产协作的优势,
成为提供配件及原料的厂商;四是盘活了大量闲置的资源,使一些土地、厂房和设施得到
了有效的利用;五是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六是促进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例如以东南汽车公司为龙头形成了320家配套企业群落(其中台资企业85家),已经形
成了拥有完整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前后工序完整的专业汽车生产基地。
东南汽车现有一级配套厂114家,35家在汽车城周围,17家分布在省内厦门、漳州等地,
还有63家延伸至全国各地,随着“戴.克商务车项目”落地汽车城,一批台湾配套厂也将
跟进,加上首期投资4000万元、占地138亩的汽配市场形成,福州南郊的青口镇将成为一
座拥有两个整车生产基地的现代化新城。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1990年在福清设厂,在
2002年福建“百大”企业排名中已位居第四;其上游配套企业——中华映管1994年在马尾
落户,历经多次增资发展,现已形成以冠捷为龙头,华映光电为核心,显示器生产的上下
游产业链,并分别成为同行业的全球第一和第二大企业。
3、服务业领域:
近年来,在闽台商投资服务业项目的比例有所提高,主要是娱乐服务业、餐饮、交通
运输、物流等。在调研中通过走访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我们发现,截至目前,台商投资海西
第三产业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14%左右。其中从事批发、餐饮、住宿、零售等商贸业占第
三产业投资总额的12.72%;文化娱乐体育项目18.03%;运输仓储占3%左右;旅游业、房地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闽台之间的金融试点工作业已开始推进,台湾
金融业也开始试水厦门,依次再向海西其他地区布点。
例如台湾知名零售企业加快了在福建布局的步伐,由制造业向产品批发零售业迈进。
比如台湾旺旺、捷安特、都已成功开拓福建市场,尤其是我们调研中走访的统一与顶新集
团从制造业市场转战零售市场均都开花结果。物流业也逐渐随着厦门市物流中转集散中心
的定位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2001年台湾长龙进入福州保税区,2003年5月台湾辜氏家族
在该镇投资建设涵盖报关、物流、仓储、加工等业务的物流公司,总投资1000万美元。在
金融领域,2003年厦门建行对外宣布,经过与台湾28家代理银行的共同努力和多次双向测
试,两岸汇款“即时通”业务正式启动,深受广大台商欢迎;2004年,国家金融管理机构
开放福建办理台币人民币兑换业务;2005年11月1日,福建省公布实施《福建省对台湾地
区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对对台旅游外汇收支、购汇、付汇及帐户等的开立或使用进
行了规划……在当前各方有力促成的有利形势下,台湾地区很多金融机构纷纷到海西来考
察,商谈金融合作事宜。
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必将有效地提升海西经济区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引进竞争,为制造
业的安家落户提供保障,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提供有效的后续服务;与此同时,也可以弥
补海西与长三角、珠三角的金融服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配套服务对招商引资的影响。
(二)台资在海西投资的特点
1、台商投资领域深入化
台商最早是看中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领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但进入90年代以来,台资在继续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高科技产业投入。
投资领域日益广泛,涉及了电子、服装、鞋业、箱包、雨伞、玩具、工艺品、塑料制品、
机械五金、建筑材料、竹木加工、体育用品、水产品养殖加工、农业种植加工及旅游服务
也等20多个行业,并且逐步向农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大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倾斜,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并与福建培育支柱产业相吻合。台商在闽投资中,工业占总项目的
80%以上,其产业分布已由初期的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石油化工、精密机械、
电子、纺织和基础工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并涉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领域。
2、投资方式独资化
通过此次调研和调查问卷的发放,我们了解到,台资在闽投资已经越来越倾向独资化
方式。在新进的台资中,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仅仅厦门市的海沧、
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的 2475家台资企业中,有近80%是独资进入的;以及随后走访
的福州马尾投资区情况也是类似,这主要是大陆的开放性政策逐渐明朗,投资的环境使台
商有足够的信心,使得台商能够很好的应对大陆所出现的种种情况,同时随着福建对台领
域的放开,投资于高科技领域的台资增多,如玉晶光电、华映等,这些具有所有权或其他
优势的行业都愿意以独资的身份进入。
3、台资投资本地化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及更好地与当地市场相联系,企业海外投资一般都逐渐采行本地化
的发展策略,台资企业也不例外。通过对不同类型行业台资企业的调研,从原材料的就地
采购来看,台资企业在大陆采购原材料的比重逐年增大;从技术来源看,台资企业充分利
用大陆的科技人才,在福建通过合作或委托形式自行研发的技术已占10%左右;从企业管
理人员看,目前绝大多数台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已本地化了,只有少量的关键职位仍由
台干主控,如统一集团中台籍干部只有总经理一人,东南汽车高层干部只有5人。但是也
应该看到,高层的主管人员仍然由台籍人士牢牢掌控,这也凸现出福建在高级管理人员的
匮乏。
4、投资盈利强势化
台商来福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福建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还面对祖国大陆这块
巨大的市场,而且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既降低了产品的生产
、运输成本,又为产品找到了巨大的潜在销售市场。据厦门市台办介绍,目前在厦台资中
70%以上是盈利的,主要集中于电子、石化、机械,盈利率高达80%。
5、台商投资规模大型化
2001年以来,上百家台湾机械企业、电子企业、食品企业按行业整体迁移“海西”的
情形多次出现,舆论界呼之为“群雁现象”。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之后,大型台资项目再
度钟情于福建。如台湾水泥集团投资3000万美元兴办福州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和福州泥洋屿
码头有限公司;台湾大栋营造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在宁德三都澳开发矿山、营建码头;厦
门灿坤集团投资6亿美元,在漳州建立灿坤工业园区;台湾塑胶制品商业公会与泉州泉港
区政府签订合同,投资3000万美元建立“台湾高科技塑胶工业园”;天福茗茶斥资一亿美
元在漳州建立融生产、加工、销售、教育为一体的天福茶园;漳州华阳电力有限公司增资
14.9亿美元,建设二期项目;中华映管(福州)有限公司增资1.5亿美元,成立厦门正新海
燕轮胎有限公司生产工程轮胎等。2006年2月,世界第三、台湾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厂商友
达企业独资设立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友达福建项
目一期投资为1.5亿美元,总投资5亿美元。 伴随友达而来的配套项目30多个,投资数亿
美元。友达董事长李焜耀预计,2007年友达投产后,友达及配套企业的产值将超过700亿
元人民币。预示着光电产业“航母”落户“海西”。
6、台商投资结构合理化
据介绍,目前台商在闽投资重点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电子、机械、石化能源等产
业,初步形成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格局。如东南汽车,
已在全国汽车和轻客车生产企业中分别排名第13名和第2名,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拥有
配套台资、外资企业10多家;冠捷电子和华映光电是福建省电子信息业的龙头企业,形成
了JVC、顺明电子、LG、日本理光、日立数字媒体等300多家上下游配套的IT产业链,其工
业产值已超千亿元,出口已占福州全市的一半以上,其所聚集的显象管产业链投资总额超
过10亿美元;石化能源行业的华阳电业、厦门翔鹭集团、厦门正新橡胶多年跻身全国外资
企业500强。
三、“海西”对台资的吸引力分析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魅力
上世纪90年代,福建的发展曾一度令人振奋,各项排名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然而,
近年来面对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迅猛发展,福建却倍感体力不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
感和强势的区位竞争力。 福建开放的先发优势不复存在;基础设施越发相对薄弱;中心
城市辐射力波及范围太窄;发展的后劲受到严重制约……太多的弱点频频曝光,为此,多
年来福建不懈求索——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提出闽南金三角发展战略;90年代前期,
进一步提出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战略;此后又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2004年,提出“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 回头看这一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战略构筑,其实不仅
仅是概念和区域形象的变化,更是发展内涵的不断深化。 这足以对台资产生足够的吸引
力。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所谓
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而西岸则特指台湾海峡西岸。值得注意的是,“海西”虽然是福
建省提出的经济区域概念,但是它却并不仅仅局限于福建本省,而是“以福建为主体,涵
盖周边区域”,具体地说,就是南与珠江三角洲相接,北与长江三角洲相承,东临台湾岛
,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就曾提出过“海峡西
岸繁荣带”的概念。然而“繁荣带”仅仅局限于福建自身的建设,而没有摆到沿海经济圈
的角度去认识,而现今“海西经济区”的提出,则体现了区域经济的认识,体现了福建通
过重新确立自我战略定位,积极融入周边两大三角洲的发展,深化与两大三角洲的分工合
作,并发挥福建自身的对台优势以谋求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也是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
区、环渤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品牌遥相呼应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一
大特色。
其次,“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对应台湾海峡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因此,其“自身
特点、自然集聚以及独特的优势”自然更多地体现在对台的方面。事实上,《纲要》中提
及建设海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一点就是“服务祖国统一大局、全国发展大局的积
极步骤”。因此,2005年11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纳入
国家“十一五”规划,福建的对台战略地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政治意义确实是一个重
要的影响因素。正如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搭建对
台交流的前沿平台,服务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海西”毫无疑
问是最前沿的阵地。而与此同时,我们却又不可否认,即使除却政治上的影响,“海西”
(福建)在对台经济方面,特别是引进台资、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实现台湾与海峡西岸经济
共荣方面,又有着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点上,“海西”的提出与20世纪香港、澳门
回归前,邓小平在中国南边画了一个“圈”,将深圳、珠海特区作为开展对港澳工作先行
区的试验和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预期,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甚至日后祖
国统一指日可待,“海峡经济带”必然是中国又一经济增长热点,海峡两岸共荣是必然的
事情。
再次, “海西”还是一个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经济为
整个经济区的各个方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他方面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
一点尤其在对台方面,显得特别重要。众所周知,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
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这都为海西吸引台资,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筹码;反
过来,海西的发展又会极大的促进这五缘优势的发挥。
(二)海西与台资的互补性优势
1、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第一,地缘相近,一衣带水,只隔一道台湾海峡,最窄处130海里,空中飞行也仅需
30分钟;第二,血缘相亲,闽南人是台湾居民主体,祖籍福建的占83.1%,其中祖籍泉州
的占44.8%,漳州的占35.1%;第三,文缘相承,方言同音,文字同宗,戏剧同曲;第四,
商缘相连,福建现有台资8000多家,实际到资100多亿美元,全国4个台商投资区全在海西
;第五,法缘相循,从宋朝设台湾,到1885年之前,隶属福建省管辖。在新一轮发展中,
海西经济区依托五缘优势,必将有更大发展。
2、闽台处于不同的产业升级阶段,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当两个经济体存在产业梯
度差异时,产业梯度转移和分工合作就会发生,其顺序一般为,产业和技术发达地区向新
兴地区转移,再由新兴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也被称为雁行理论。通过闽台可以看到,
台湾作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其产业地位和发展水平明显处于第二团队,而海西经济区则正
处于发展阶段,两地差异明显,势必为其投资合作提供现实基础。
3、海西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海西区内的江西、湖南等地有大量的劳动力供给,而
台湾岛内劳动力比较紧缺,据介绍,大约30-40万菲律宾等国家劳工在台湾。目前海西区
内生产线上的工资平均水平为600-700元,高的达到1000多元,与台湾工资水平相比按汇
率折算约低八到十倍。低廉的工资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市海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所在,也是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海西的主要原因。
4、市场广阔。台湾2270万人口的市场,当然无法与海西所背靠的13亿人口市场同日
而语,而且大陆市场的消费能力蒸蒸日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市场,随着海西境
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改造、港口建设的分步实施,使海
西与内地市场连为一片,前景可观。
5、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从中央到海西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对台优惠政策,并
且对台资招商时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主要有:设立4个台商投资区全部在海西(
厦门杏林、海沧、集美和福建马尾),在厦门和福州实行了对台试点直航口岸和小三通,
两岸合作试验区现已扩大至全省,金融试点工作业首选福建等等一些列措施,对台资构成
了足大的诱惑。
四、台资的走向与“海西”的策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陆经济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台商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
,开始扩大在大陆的投资,并调整投资策略。同时,台湾在民进党“执政”后,财经政策
不明,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形势出现逆转,台商加快向大陆寻求发展,以摆脱在岛内的困
境。于是从200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第三次高潮。据福建省发改委产业处处长陈
东荣介绍,在这一阶段,长三角与珠三角虽然仍是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但集中度明显下
降,大陆实际利用台资最多的江苏省投资比重为24.05%,第二位的广东省为13.78%,均较
前几年有所下降。而福建省在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后,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却出现
快速回升趋势,投资金额大幅增长。截至2005年底,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463项,合同利用
台资169.5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0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利用外资的22.4%、17.1%和
18.6%。其中台湾百大企业已有37家在闽落户,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600多家,其中
5000万美元以上59家,超亿元以上15家。若将通过第三地转投资大陆的金额计算在内,台
商应当是仅次于香港的大陆第二大境外投者资。台湾已成为福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四大
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
(一)提升海西吸引台资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台资投资海西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20多年来福建吸引台资有过辉
煌也有过彷徨,投资的总量并不稳定,这就让我们对福建的近台优势产生了种种疑惑,如
果说福建自身的吸引力并不足以吸引台商的眼球,那所谓的五缘关系又怎样解释;如果说
兄弟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足以让台商心动,那福建境内的四个台商台资区和众多的对台园
区的设置岂不是一种尴尬;如果说台资本身那种追求利润的动机让其有所选择,那在福建
境内增资扩本的台资也不在少数……太多的疑问让企业和政府应接不暇,从调研的实际情
况中得出的结论和改进措施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对海西的各方面抱怨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推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福建省委制
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是建设海西区
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本次调研过程中,不论是厦门火炬园管委会、福建省发展改革委
员会等政府部门,还是玉晶光电、华阳后石电厂等一大批台资企业,他们不约而同,都认
为福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构建大的经济环境和吸引利用外资的首要因素。例如据企业反映
,福建的供电仍然存在有用电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限电限时段的举措极大
的妨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在交通方面,福建多山,道路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公路运
输能力仍有待加强,而铁路运输费时长、速度慢则更是加强福建和内陆联系的门槛,此外
,福建港口建设仍然较为落后,港口吞吐量较少,福建的小港口只能满足近海运输的要求
,应对货物集装箱化和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显得力不从心。
在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配套设施方面。根据我们的调查,好的投资与
生活环境对台商投资选址的影响很大,同时它也是吸引人才,解决福建技术人才缺乏的根
本。 同时,对于福建吸引台资落后于昆山、东莞,乃至福建省台资“北移”、“西进”
趋势的出现,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也是一个很大的诱因和隐患。可见,基础设施的
完善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吸引台资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升海西区内技术力量,加强人才储备建设
“福建省高校数量太少了,我们找的工人都是从重庆、武汉等地大专院校过来的……
”这是我们调研过程中谈及人力问题时企业谈到最多的。诚然通过翻阅《中国城市高校数
量排行榜》,发现福建省排位最靠前的是福州市,也仅仅是以可怜的7所本科院校以及2所
专科院校排于第24位,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城市(例如北京市以56所本科院校数及2所专科
院校数排名第一,院校总数是福州市的近7倍)。而福建其他地方,泉州、厦门也仅仅分别
排在第33和第34位。据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数据,福建省普通高校数仅为66所,外加普通
本科高校举办独立学院10所及成人高校13所也未够100所,其高校数量之少是与福建的经
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也与海西建设的长远规划不协调。第二,福建高校水平层次较低
。目前福建高校中,本科高校仅为17所,占总高校数不到五分之一。并且,属于国家“
211工程”的高校只有厦门大学以及福州大学两所,而列入“985工程“的院校则只有厦门
大学一所,高校的质量在全国中属于中低水平。至于福建重点发展的三大行业中所缺的高
科技人才更是寥寥。在厦门软件园时,确实碰到了我们的疼处,张经理一直强调:“当时
建立软件园的初衷是提升厦门的信息产业,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企业入住,而是面
临4万的软件人才从哪找的问题……”
政府可以鼓励台企和福建的大学借鉴翔鹭的经验,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校企联合
,鼓励企业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提前和企业的文化融为一体;与此同时,我们
也应该关注闽台之间的引进式交流,如和台商联合办学,通过两岸的教育、科技人才交流
促进两岸更长远的经济合作,鼓励台商将子女送入大陆就读,到内地来接受扎实的基础教
育,而通过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可以比较深入地将两岸文化和经济的观念交流,对于福建
人才素质的提升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福建的发
展以及大陆的各种社会发展情况及时传递给台湾民众也很有帮助,使其更全面的了解大陆
人民和大陆对台政策,对于祖国统一的意义自不必多言。
3、突出海西自身优势,避免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从全国来看,如今,各地为了吸引台资外资都相继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很多地方在
国家大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文化或者地理上的优势,另外在地方的税法上制定
特殊的优惠政策,作为独特的优势来吸引台资外资,形成了全国政策集体为引资服务的局
面。海西力图实现与台湾的产业对接,全国各省区也都在追求与台湾产业对接。因此,海
西建设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例如五缘优势,向台商打亲情牌;政策优势,利用台商投资
区招商引资……
从海西经济区内来看,此次调研发现,福建很多城市产业定位雷同,产业布局相似,
导致各地在争抢台资的过程中一窝蜂的现象时常出现,造成了一种窝里斗,一方面加剧了
福建省内的引资竞争,另一方面,使各地原本分散的产业集群不能做大做强。目前海西经
济区内有各种各样的针对台资投资区约40个,如漳浦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厦门海沧台商投
资区、福州马尾开发区等等。这些园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自身特色,但大多缺乏统一的
有效的管理和招商引资机制,良莠不齐,造成重复引资,盲目引资,分散引资,形不成有
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城市间和园区间的产业定位。例如
厦门和漳州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产业梯度定位,厦门着重发展高、新、尖项目,把占用土地
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迁移漳州,或者两市建立良好的引资合作机制,有效地规范两市
的协同发展模式,而不再是各自为政(祥见论文)。各大园区之间也是同样如此。
4、 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福建目前采用的一个重要招商政策是“以商引商”,通过吸引龙头企业进驻福建,带
动上下游配套的中小型企业来闽。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厦门的
翔鹭石化,漳州的灿坤,福州的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等大企业都带动养活了一大批与之相
关的配套中小型企业。但是,面临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目前福建的产业链仍然处于一个
相当不完善的状态。台商在选择驻地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其企业上下游配套是否齐全,是
否有方便其使用的产业链。据漳州市发改委介绍,现在东莞在五公里之内企业都能找到相
配套的服务,我们所欠缺的就是配套。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围绕海西重点发展项目,引进一批规模比较大,产业
关联度高、区域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
第一,要吸引大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投资效应。要从台湾产业发展状况和福建产业
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重点引进互补性强、关联度大的产业,使其产生产业关联效应。
第二,要突出重点领域,精心挑选项目。目前福建的制造业正在升级,因此重点选择
行业应该在制造业领域,主要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的中下游项目
等。
第三,积极吸引台湾服务业来海西投资。除了继续加大力度引进生产型企业,尤其是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外,海西经济区还应该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需求,采取产
业倾斜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台商投资导向知识型服务业产业,积极吸引台湾交通运
输企业、金融机构、信息咨询服务业、商业机构、贸易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工商服务企业前
来投资设点,开办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第四,加快台商投资区产业集聚。目前台商投资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不
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驻台商投资区,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进入。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以及
增强台资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完成自身产业链的形成,“增资扩产”仍将是台商投资海
西的主要形式,福建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现有台资投资区的优势和功能,形成具
有特色的台资投资产业群。
5、加强海西品牌建设和宣传
在调研中,令我们相当吃惊的一个现象是,“海西”的宣传并不令人乐观,很多台商
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大多只听说过“海西”的名字,当
谈及海西具体的内容以及将带来的经济效应时,都含糊其词。笔者认为,了解海西的实质
与效益对企业增强投资福建经济的信心,对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闽工作,对稳定本地的
人才,对防止人才外流都有很大的作用。
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政府对“海西”的宣传工作力度应该像一个企业对于自
己产品的宣传一样,让“海西”战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名称的了解,更应该把海西所包
含的实质内容宣传出去,尤其是海西所体现的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经济前景,这样当企
业、人才和政府在双向选择的时候,才会把福建纳入视野。正是这种过于宏观的政策,使
一般的台资企业很难触及到海西能够给他们带来的美好前景,使其不愿意冒风险固守于福
建这片边缘化的土地上,而另辟他径,投资他方。
对此我们提出关于宣传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在各类网站上发表关于海西的重点、关键内容,最好不要长篇大论,以精简到位
为好,从而逐渐让海西的思想传散开来。并且在各类招商、招聘的网站上适量的发表海西
的信息,尤其是海西未来的前景。
(2)通过各级招商园区的政府单位,向园区内的企业宣传海西战略,至少首先要让现
在已经进入的台企了解台企,才能在“以商引商”的战略上因为海西带来的巨大经济前景
起到更大的作用。
(3)通过电视宣传,不仅仅是有关海西的专门电视台和节目,还应该像产品广告一样
,不时地在其他的电视台,以口号的形式将海西的品牌打出。
6、扩大对台商开放的强度和范围
充分发挥对台引资各项政策的集成效应,侧重研究制定有关台资企业组织管理、企业
税收优惠、教育、贸易、金融、知识产权、商业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和颁布
涉台法律法规,体现海西对台政策优势,认真搞好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台商投资区、开
发区、农业合作试验区,特别是要把多种形式的对台开放开发区扩大到内地山区,加快山
区资源的开发,扩大合作空间。同时,要加强吸引台湾服务业的研究。虽然入世后,福建
原有的对台政策优势进一步弱化,但新形势也为海西建设创造了新的政策优势,服务业领
域势必成为包括台商在内的外商争相投资的热点。福建尽管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自然社会条件却十分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台湾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生产服务业
,包括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仓储、国际贸易、专业服务、咨询服务、研发和创意服务都
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做法。目前台湾服务业投资大陆刚刚起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福建省应该加强吸引台湾服务业的政策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形成对台经贸合作的新优势
。
7、探索闽台自由贸易区的先行性和可行性。
经济发展区域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必然选择,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考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可以在目前台商
投资区、保税区、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的基础上,建立带自由港性质的贸易区,并与台
湾的加工区、出口区、科学园区等进行对接。也可以借助海西的机遇,把海西建设成为类
似广东和香港之类的CEPA。还可以考虑先在比较有条件的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试点,比如
设立厦门——金门、马尾——马祖自由贸易区,然后逐步向整个海西发展,最终建成类似
CEPA的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
8、优化投资软环境。
目前国家两税统一的问题吵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台企和外企更大
程度地受两税统一的影响,将会很大程度的减少他们从税收优惠上所得的收益。因此,在
政策上的优惠已经再也无法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对台资和外资有巨大的吸引力了。可
以说,在今天,政策效应在引资上的作用已经弱化很多。在这样的局面下,福建省政府要
加大吸引台资的力度,抓住产业转移的时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仅仅从政策上想新
招来打亮引资的新颖航标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在实践之前的准备阶段,我们横向将福
建和全国吸引台资比例较大的苏州和广东进行了比较,三地在政策尤其是税收上都有很多
而且很相似的优惠(毕竟地方的政策制定还是离不开国家的大政策的),但是上世纪九十年
代后期跃起的苏州昆山给了我们在政府工作上的启示:在政策优势弱化的背景下,政府的
服务意识和态度,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方式就是吸引台资最有力的闪亮聚光灯。
现在,是时候福建政府改实施有力有效的制度改革,向昆山学习,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适应外商台商的工作和文化习惯来加大他们对福建的满意程度,从而最终选择来闽投资
的时候了。既然如今福建省率先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就显示了接下来政府的诚
意和决心,此时,政府在政策以外的创新和改革相信就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在提高服务意识,做事方式上,我们的建议是:
首先,政府、企业作息时间并轨。有台商讲述,在昆山,政府的作息时间和企业是一
样的,下午都是一点开始上班,五点下班。在福建和其他地方,政府下午两点半上班,政
府五点下班,中间工作时间重叠只有两个半小时,而通常的公事都需要填表盖好几个章,
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企业如果有什么事要办,就必须抓紧时间,有时还要专门派一个人
去办理这些与政府有关的事情,但是在昆山时间就宽裕很多。因此,针对这点,我们的政
府可以考虑改变彼此的作息时间,加大企业和政府的工作时间重叠段,方便企业的事务处
理。
其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政府服务意识上,福建大多数地方都还未能具备较好的
服务意识。在繁琐的手续中,企业执行人员将会遇见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而不同的企业所
面临的态度也不同。在我们的调研中,由于我们走访的都是在福建有名的台企,对福建省
经济有过很大的贡献,因此被政府各部门相当重视。所以当问及政府服务态度问题时,几
乎都没有意见的,但是也从一些谈话中,例如“我们企业受到政府的很大重视,因此去办
事时,政府效率都还算很高,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优先办理,但是对一些小一点的企业,可
能就没这么好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政府现在可能已经注意到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的问题了,但是这种认识还不足,所以只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大型企业一只保持良好的态度
和效率,但是小型一点的企业可能就不能一直享受这要好的服务态度了。因此,希望政府
能比较全面,彻底的加强作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让所有的台商都能在每一次的业务办理
中感受到作为服务型政府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二)台商投资走势和海西发展展望
通过以上对海西经济区的分析和台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台
资目前投资福建历经曲折,从投资热到西移北进,再到海西热,这一台商投资回暖迹象,
第一说明海西的品牌效应已经开始逐渐显现,海西的优势是其它区位所无法替代的;第二
说明台资未来将会继续加大对海西经济区的关注,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台商在海西中的
投资比重逐年增加,市场选择机制和商人逐利本质说明台商会加大对海西投资;第三说明
海峡两岸以经济作为主线的交流更上一个台阶,必将使两岸统一的时间表提前。在此,温
总理的讲话为海西和台资的前景作出了最好的展望。
表2 1989年迄今台商在闽投资情况 单位:项目(件)、资金(亿美元)
项目年度项目数合同金额实际到资当年福建GDP
台商投资全省外资台商比重台商投资全省外资台商比重台商投资全省外资台商比重
1989-1999564324444523.13%105.09582.9118.03%84.26298.0928.27%
2000402146327.48%7.0743.1416.39%4.8938.0412.84%481.79
2001499167029.88%10.7950.0721.54%5.0539.1812.89%522.6
2002452182524.77%3.6969.445.31%5.0641.0112.34%575.13
2003417227418.34%3.7347.737.82%5.1540.7512.64%631.75
2004418227718.36%4.9653.739.23%4.9922.2122.46%731.32
2005381198819.16%30.859.5751.70%10.0126.0738.39%792.61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整理而得。《福建经济年鉴91-05》福建
地图出版社;www.stats-fj.gov.cn/,人民币基本汇价参考中国国际统计局年汇价。
温家宝总理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
统一进程,是国家、民族的大事。海峡西岸的全面繁荣,减少两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
差,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因此也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海峡西岸人民与台湾人民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台湾80%%的居民祖籍地在福建。一个全面繁荣的老家,千千万万过着小康生
活的亲属,会让台湾人民有更多宽慰、更多骄傲、更多向往,祖国大陆将更深地印在台湾
人民心中。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工作内容,能让世界、让台湾当局、让台
湾人民更实实在在看到、感受到我们对祖国统一问题的重视、决心和信心。给建设海峡西
岸经济区以政策上扶持,优化海峡西岸的投资环境,将有利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
交流,促进直接“三通”,加强两岸间经济、文化、民间的交融。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两
个三角洲的连接点,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区位优势,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中央领
导人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作用。在现今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大
背景下,福建省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临经济繁荣的台湾省,这区位优势
已经把福建重新推到祖国发展经济的最前沿。所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完善福建省本身
的经济地位,将是新世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也是我省谋求发展的战略要求。具体的目
标是就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与台港澳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科技
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总之,建设海西,关注台资是一大要点
。福建省利用其区位优势,积极建设海西经济区的目标会为中国这只经济腾飞的雄狮增添
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本节选未经原作者审阅)
--
胜利是一种坚韧
生而不死 一千年
死而不朽 一千年
朽而不倒 一千年
这就是......
胡杨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