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tevenhit (这诡异的人生), 信区: FuJian
标  题: 福州: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3 09:35:39 2006), 转信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袁荣祥(2006年10月1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
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福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和中共福州市纪律检
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 

    开拓奋进全面发展的五年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福州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央和
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
、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四四六一"的总体战略部署,齐心协
力、和衷共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实现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切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
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76.31亿元、财政总收入195.4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03.26亿元,分别是2001年
的1.78倍、2.1倍、2.48倍和2.31倍。进一步夯实提升了福州、融侨等国家级开发区
,建成或基本建成了金山、江阴、青口、元洪、长乐滨海、福州软件园等工业集中区,
实现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获批了福州(马尾)、福清两个出口加工区,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基本形成福清和马尾的电子、闽侯汽车、
长乐纺织等特色产业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农业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农改超"工作取得明
显成效,商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城乡消费市场活跃。 

    二是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承载功能日益完善。着眼于壮大省会中心城市,进一步拉
开城市框架,大力推进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罗长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
福州段等一批对外快速通道,温福铁路福州段、福厦铁路福州段开工建设;江阴港区、
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城区路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建成了二
环路、闽江大道、尤溪洲大桥、橘园洲大桥等一批城市主干路桥,拓宽了一批次干道、
支路和街巷,基本形成城市环形放射状路网。大力实施城市"东扩南进西拓"发展战略,
鼓山新区、金山新区、上街大学新区初具规模,旧屋区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区面积
扩展到170.1平方公里。8个县(市)城关和中心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进
一步提高。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实施城区内河整治和
防洪排涝等防灾体系建设,建成了闽江公园等一批城市景观公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
量考核位居全国前列,巩固了"创卫"成果,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
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
政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三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努
力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全面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到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关效能建设取
得新成效。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税费
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交巡警
管理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55.1%。坚持外向带动战略不动摇,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按历史可比口径五
年累计新批合同外资7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58亿美元。2005年外贸出口达86
.72亿美元,是2001年29.99亿美元的2.9倍。榕台经贸交流合作更加密切,特别是榕
台农业合作、"两马"直接往来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是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
坚持调查研究在前、征求意见在先,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党委、政府决定相结合
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地方立法步伐进一步加快,
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实效不断提高,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地方人大工作进一
步规范。各级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在加强团结、发
扬民主、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
有效发挥了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务、厂务、村务、院务、校务公开深入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四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福州"建设活动,组织开展"严打"、矛盾纠纷
排查调处、基础防范重点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治理,去年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48%
,省会城市保持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连续两次被确认为"全国创建文
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进入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行列。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五年间
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扎
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建成了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高等教育新
突破。文艺创作成效明显,闽剧《画龙记》等三部作品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
程"奖。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具有福州地域特色的文化
得到挖掘,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保持全省第一。
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持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五是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
唯先,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12661元和5197元,分别是2001年的1.46倍、1.29倍,人民生活水平向宽裕型小康迈
进。认真实施就业再就业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明
显,累计安置就业54万人次。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实实在在为城乡困难群体提供就业
、就学和生活援助。切实关心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力做好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城
乡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
困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六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
育。改进市委中心组学习方式,发挥市委中心组学习、调研、决策等"三位一体"的功能
作用。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党
的观念、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一些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得到整顿和加强,各级党组织
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政风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满意率达99.4%。坚持德才兼备
、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注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形成公正的选人
用人导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机关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全面推行,对新进党政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员队伍不断发展
壮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工作扎实推进。认真
落实反腐败三项工作,市委委员集体公开作出廉政承诺,带头接受全市人民监督,领导
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查办案件、纠风工作切实加强,及时查处了一批大
案要案。不断拓展"阳光工程"建设,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投资体制等改革
逐步深化,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制度
不断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各套班子的工作;重视做好老干部工
作;全面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民族、宗教、侨务、海外联谊、对台工作扎实有效
,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
、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第五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这五年,是我们坚持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五年;是我们有效克服各种
困难和风险,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的五年;是我们注重运作、讲求实效,各项工作有新
起点、新起动、新起势、新起色的五年。这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
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
省直机关、驻榕部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干部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积
极参与、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福州市委,向所有为福州现代化建设作
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十分宝贵。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始终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二是必须坚决贯
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依靠省委领导,积极化解各种困难风险,不断提高应对
复杂局面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三是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突出以人为本,尊
重民意,集中民智,关注民生,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
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始终注意把上级决策部署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实
际操作,不断提高破解难题、推进发展的能力;五是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始终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营造团结一致、齐心协
力、和衷共济的浓厚氛围,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六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坚
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这些经验,既是我们过去五年努力探索
的深刻体会,也是今后继续前进、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
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后劲不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
差距依然存在;能带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偏少,产业集聚度不够高,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不
够强;部分城乡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一些地方社会治
安问题还比较多,部分市民文明素质还不高;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违
纪违法、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一些党员干部发展意识
不强、推进发展的办法不多、工作作风不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对
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
。经济全球化呈加速趋势,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
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
略上升为中央决策,为我们开启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四六一"
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福州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为
我们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重在持续、
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以更高昂的气概、更宏大的气魄、更强劲的气势,不
断增创省会城市新优势,努力推动省会城市新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省委的总体战略部署,围绕
我市"一个基地、六个中心、八项举措、三个加快"的发展思路,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
北两翼,推进东西两片,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政治文明民主、文化富有
魅力、社会和谐稳定、环境舒适优美的滨江滨海省会城市,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带头、
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滨
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科教繁荣进步,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卫生服务更加完善,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 

    ---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群众过上宽裕型小康生活。 

    ---和谐社会达到新层次。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方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社会管理有序,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明显
提高,先进性建设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扎实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要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是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
推动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又快又好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比
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做大经济总量。 

    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坚持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加快构筑以"提升中心城区、
拓展南北两翼、推进东西两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提升中心城区",就是要积极拓
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带动各种要素集聚,突出发展以现代商贸服
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经济,
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企业生成和服务中心等,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
区集聚,迅速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功能。"拓展南北
两翼",就是要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以项目集聚为抓手,以深水港区为依托,加快工
业经济向江阴港区及融侨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滨海工业区、青口工业区等周边区域为
重点的南翼和以罗源湾港区为重点的北翼集聚,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福州经
济发展新增长极。"推进东西两片",就是要立足山海资源和生态条件,分片推进壮大县
域经济。东部片区要充分发挥海陆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滨海经
济走廊。西部片区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实现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围绕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继续抓
好各级各类开发区、投资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为产业
项目落地提供承载平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加快促进产业集聚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纺织等三大支柱产业集群;运用
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食品、冶金、塑胶制品、陶
瓷、工艺品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扶持发展软件、光机电一体、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一
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
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化纤原料基地。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商贸区域布局,引进发展新型营销业态,
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发展会展经济,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
机构,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强区。依托重要交通节点,重点培育一批物流园区,整合建
设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构筑海峡西岸区域性物流
中心。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旅游品牌产品,提升福州旅游业发展水
平。 

    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岸线资源优势,推动陆域经济与海域
经济联动发展。坚持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全力推动福州港"一港四区"深水码头泊位和
疏港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船舶修造
、滨海旅游等海洋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
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临港工业集聚中心、功能完
善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高水平的海水养殖捕捞加工出口基地、东南沿海重要的修造
船基地、富有特色的滨海旅游基地、闽台海洋合作的先行先试基地,推动福州由海洋资
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构筑滨江滨海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
重要途径。我们要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思路,推动中心
城市沿江向海发展,使城市布局更合理,服务功能更完善,管理体制更健全,生态环境
更良好,构筑临江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省会城市的内涵、魅力和
品位。 

    提高规划水平。要加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
系统性。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高起点编修新一轮
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区功能定位,优化城市布局。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加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进一步完善分区规划和专业规划,完善闽江口城镇群发展规
划,扩大控制性详规的覆盖面。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充分发挥规划在福州
城市建设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加快设施建设。要立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现代生活的需要,加快构筑快
捷畅通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完善的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电力体系
、保障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积极推进福州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接,建成温福、福厦铁
路福州段及福州南站综合枢纽工程,推动向莆铁路福州段建设。着眼城乡统筹发展,建
设平潭海峡大桥、福(州)永(泰)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
向农村延伸。建设绕城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二期以及三环路、湾边大桥、魁岐大桥
等,打通进出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城区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进一步完善市政公共配套设施。 

    突出城市品位。要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并举,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
市品位特色。中心城区重在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引导人口向新区转移,疏解人流和交通
压力。注重保护、承续城市历史文脉,有序推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八
一七路改造,突出福州显山露水城市风貌。着力抓好新区开发,滚动推进马尾长安、琅
岐,闽侯上街大学新区(包括南屿、南通)、甘蔗荆溪、峡南,长乐吴航、滨海等组团
开发建设,带动县(市)城关和中心镇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支
撑、周边卫星城镇为基础的省会中心城市群。加快区划调整步伐,扩大城区发展空间。
精心做好四大城门、火车站等窗口地区、城市重要干道整治、绿化、美化,建设闽江两
岸等重要地段、关键节点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灯光夜景,彰显福州城市景观。 

    提升管理效能。坚持把管理、服务摆在城区工作的突出位置,着眼于优化发展环境
、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发展吸引力,推动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城市
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要按照"该统要统、该分要分、权责明晰"的原则,推动管理重心下
移,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区、街城市管理责任,形成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
城市管理新格局。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
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落实长效管理
措施,加强市容卫生、交通管理、内河整治等各项管理工作,营造整洁、美丽、有序、
文明的城市环境。 

三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方针,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个核心。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
前提下,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提高农
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抓住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这个根本,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革除陋习,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
风尚;结合推进新农村"双百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村容村貌整治,不断优化农村生活环
境。要抓住管理民主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
认真抓好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民主管理机制,完善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同时,按照城乡一体、文明共享的要求,促进城市基础设施
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注重运作。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城郊、沿海
、平原、山区等区域情况和经济基础,逐村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形
成一村一策、各具特色的建设发展格局。要注重实际操作,对于欠发达地区,在帮助其
落实有效的生产项目的同时,从农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建立
健全帮扶救助机制,通过领导干部联系、部门挂钩、企业参与等形式,切实加大帮扶力
度,着力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医疗救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水、电、路等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要注意加强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比较规
范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集体经济的经营行为,促进农村
经济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
围,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注重发挥干部群众的主
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量力而行就是
要统筹考虑人、财、物力因素,区分轻重缓急,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
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
来,各级政府要在宣传发动、制定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新农村建
设的总体方向。始终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使新农
村建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拓展榕台经贸交流,参与区域
合作,更好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
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交易行为。要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
飞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加快推进
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改革,促进城市资源产业化。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努力打造"诚信福州
"。 

    持续提高开放水平。要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把引进外资
与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结合起来,加大生产性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对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全方位引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拓宽引资渠道,充分利用"5·18"、"6·18"、"9·8"等招商引资平台,力争在引
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研发机构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积
极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
间。加强与异地商会的沟通联系,深入开展亲情招商、回归工程,扩大利用内资的规模
和范围。落实完善外贸进出口扶持政策,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
优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重发挥侨台优势。要按照省委"五缘"、"六求"对台工作新思路,以扩大榕台经贸
合作和文化交流为重点,加快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
民创业园发展,推进榕台产业对接,深化对台试点直航,拓展"两马"交流范围,努力把
我市建设成为对台产业合作的重要基地和两岸双向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支持台资企业
增资扩产、做大做强,积极吸引台资企业在福州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增强台资企
业的集聚力。要发挥侨多优势,着力做好老华侨和华侨新生代、新华侨工作,依托亲情
乡谊,以项目合作为纽带,鼓励引导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兴业,充分发挥侨力资源对我市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拓展榕港、榕
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力争在金融、贸易、物流、旅游、会展、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取得新进展。 

五要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
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实施
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环节,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
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在推进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
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福州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促进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科研
院所之间的联合协作,进一步提升福州软件园、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
化器等创新创业基地的功能作用,促进研发中心、创新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不断提高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化科
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提高区域科技进步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提升教师素质等五大工程,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各类教育协调
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构建适应我市经济
发展需要、覆盖全民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加快集聚各类人才。要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
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体的人
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引进和建设一支适应我市
产业发展的高科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断完善市人才储备中心运行机制,规范人
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和使用效
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水平。 

    六要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强
市建设,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
论支持。 

    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和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加
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教育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始终
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
群众大力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紧密联系实际,把践行社
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
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构建平等友爱、融洽和
谐的人际环境。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以
"六进社区"、"走进美的小区"和创建文明县城、文明乡镇等活动为载体,深化各类城乡
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素质。 

    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大力促进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
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壮大文化事业,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充分挖掘具有福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打造
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及名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闽
都文化"品牌,提升省会文化品位。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
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福州
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凸显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
区中的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加快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以大型
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各类中小文化企业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
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推进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的根本要求。要适应我市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民主团结、生动
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
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
机关的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密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
联系,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地方人大工作的制度
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
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大团
结、大联合的主题,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
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稳步扩大基层民主。要依法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广大群众自我
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
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村(居)务公开、民主管
理,深化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工作。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切实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要加强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法制相统
一,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全面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建设高素质司法队伍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 

八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福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大战略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
题,哪一方面薄弱就加强那一方面,促进省会城市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经
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
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灾害救济等制度,发展慈善事业,着力构建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的城乡新型社
会救助体系。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良好风尚
。 

    积极扩大就业。要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认真做好
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改进就业和再就
业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实现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化。加强农民就
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切实维护省会城市社会稳定。要继续深化"平安福州"建设,建立健全"严打"、治安
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规范管理和保障工作等机制,不断提高城乡群众对平安
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确保省会城市长治久安。创新社会管理
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巩固交巡警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加强社
区警务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吸毒人员收戒帮教、归正
人员安置帮教,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完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
组织和其他冒用宗教名义的邪教组织活动,切实做好宗教领域的安定稳定。落实反偷私
渡工作责任制,有效遏制沿海地区非法移民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
事故发生。加强预警预案工作,建立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 

    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
策,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福州建设,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健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继
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


                  THE FOLLOWING TAKES PLACE
               BETWEEN JUNE.2006 AND JUNE.200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