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tevenhit (这诡异的人生), 信区: FuJian
标  题: 泉州: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3 09:39:17 2006), 转信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6-11-19     来源:泉州晚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在中共泉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郑道溪 (2006年10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泉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与主要经验 

    泉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市委突出发展这一主题,
突出党建这一保障,凝聚全市上下、海内海外、方方面面的力量,同心同德,奋发有为
,全面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并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跃升。 

    五年来,我们紧抓发展第一要务,致力突破经济运行中基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
问题,推动实力提升后劲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保持全省首位,预计今年可超1800亿元;
财政总收入可超1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7%上升到10%,经济质量有
较大提高。一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力促规模做大、优势互补
、配套完善、层次提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产业有
了新拓展,汽车制造、修船造船、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6.3%上升到77.9%。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循环经济发
展取得初步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大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区域特色更加明显。项目带动扎实推进,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1805亿元,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增11家
上市企业,境外上市企业数居全省首位。继续实施名牌战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产品分别达65枚、39枚,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和第二位,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开
放型经济再上新水平,累计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106.7亿美元和49.4亿美元,多家
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泉州,首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获批建设并已报验;泉台港澳合作全方
位展开,泉州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三是大力推进港城联动。加快建设城市重大基础设
施,大力推进"一二三四"城建项目,东海、城东、江南等城市新区正在崛起,中心城市
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与沿海县(市)连绵成片,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7.
6个百分点,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更加突出。建成一批大中型码头泊位,与中远
集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今年货物吞吐量可突破5000万吨,港口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五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大力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
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和人才队
伍建设,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转化831个不适应
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出特色,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活动取得了实践、制度、理论"三大成果",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
了素质能力。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特别是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试点工作,
全市新发展党员3万名;积极探索党员管理新机制新办法,党员管理实效进一步提高。认
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
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立案查处违纪案件2824件,给予党纪处分2791人,
其中县处级干部25人。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行"日考勤、季评议、年述职、定期考
核"制度,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真贯
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一批全国精神
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增加文化投入,中国闽
台缘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使用,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实施艺术精品工
程,《董生与李氏》、《节妇吟》、《钦差大臣》等26件优秀文艺作品荣获全国奖项。
加强舆论引导,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利用闽南文化特色
,加强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南音、"海丝"申报"世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市成
为四个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之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信息
化步伐加快,产学研合作更为密切,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整合优化教
育资源,基本完成3年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全面推进"双高普九",高中升学率达58%,
泉州卫校等4所学校升格为大专,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通过国家本科教学评估。疾病预防
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高
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建立
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计生工作进入
全省中上行列。全民健身活动形成热潮,获得2008年全国农运会举办权。 

    五年来,我们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上重要位置,注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和实施加强人大、政协工作的意见,巩固
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统战、民族、宗教、外事、港澳
台侨工作,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市、综治工作
、平安建设和双拥工作成效突出,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2005年分别达14209元和6123
元。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下,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建立劳动力输出地工会与输入地工会就业维权联盟,"外来
工维权新模式"获得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纳入"低保"人数、发放资金分别增长1.9倍和2.7倍。实行医疗救助、挂钩扶贫、"造福工
程"等措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高度责任感做好防抗自然灾害工作,千方百
计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城市内涝等历史难题得
到有效解决,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大幅提升,"四山两江"和海域环
境保护进一步加强,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
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 

    过去的五年,是泉州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极大改善的五年,是群
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五年,更是党的建设充满活力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
绩与进步,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地、市委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上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
商联、人民团体、驻泉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泉州发展的海内外人士齐心协力、大
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泉州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泉州现代化建设事业,为
泉州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们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坚持把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与泉州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坚定不移地落
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召开十六次市委全会,
开展"泉州人的再思考"大讨论,召开"加快泉州发展"研讨会、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
会,提出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中央、省委重大决策
部署的贯彻意见,形成了力争五个方面"走前列"、实现"五个基本",全面建设海峡西岸
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发展思路,不断开创泉州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谋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国
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营、港口、
侨台等优势,创新、创业、创造,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解用工短缺、资金紧张、土地供应不足等
瓶颈约束,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树立居安思危、争
创一流意识,奋力拼搏,你追我赶,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群众,依
靠群众,每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使决策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高度重视民生,千方百计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
点难点问题,尤其是下大力气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健全防灾减灾体
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扶贫济困活动,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领导
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自觉适应新形势、
新任务、新要求,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适
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解决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贯彻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的方针,切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带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
题。从外部环境看,国际贸易摩擦、绿色技术壁垒、汇率变动以及宏观调控的加强对各
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自身发展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不快,人才、
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中心城市功能较弱,港口辐
射力偏低,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状况依然存在。从发
展保障看,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尚有薄弱
环节,市民综合素质亟须提高;少数党员和基层组织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够,党风廉政建
设和反腐败斗争还需加强。对此,我们要积极应对,认真加以解决,力争赢得新一轮发
展的主动权。 

    二、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
城市建设,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实现发展新跨越的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围绕继续走在全省发展前列目标,弘扬"创新、创业、创造
"精神,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
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泉州四大建设,强化思想政治、班子队伍、
基层组织、作风纪律四大保障,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主要奋
斗目标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五个基本"任务,并向更高的发展层面迈进。 

    ---综合实力更加强劲。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跻身全国地级市先进行列。预
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
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350亿元,力争更快更好些。 

    ---增长方式更具科学。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功能更趋完善。18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活
力;港口、城市联动发展,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
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跃上新的台阶。 

    ---社会发展更显和谐。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文明程度有新
的提高,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具人性化,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安
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
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这一定位,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工作,全力推动泉州新一轮发展跃升,继续走在全省发展前
列。 

(一)建设富裕民主的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 

    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全
面推进"规划、发展、基础、素质、保障"五大工程,力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
发展前列。 

    突出机制创新,实现城乡互动。积极探索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机
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深化农村综合改
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支持,依法保持逐年足量增
长,增强财政对农村各项事业的保障能力。整合支农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
社会资金参与,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拓展资金来源,支持示范村和欠发达村建设。 

    突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为龙头,加强基地建设,
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健全市场体系,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
化、市场化水平。抓好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趋势,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实
施"万村千乡"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促进农村
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落实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政策,实施"百村扶贫
开发计划"和"造福工程"。落实农村增收减负政策,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
益的办法。盘活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 

    突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城乡建设的规划统筹,积极引导耕地逐步向规
模经营集中,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农房建设
逐步向中心村集中。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相对落后问题,
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客运广电"村村通"和饮水安全工程,不断完善农村交通、水利
、电网等设施,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自然灾害预测预警
机制,构建防灾减灾体系。落实"百村示范、全面整治",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和"小
康环保行动",建立常态化的卫生管理机制,整治和改善村庄环境。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
动,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突出农民主体,激发内在动力。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类指导,整
体推进。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
、最迫切的问题,激发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
教育、文化、卫生等协调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
点。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建设更富竞争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强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整合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壮大"5+1"新兴产业,推进
港城联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亿吨大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高综合竞争
力。 

    致力优化结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实施"228"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优一批
起点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增强产业的集聚、提升、
拓展能力。大力扶持,积极引进,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一批具
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以新技术、新项目带动传统产业整合提升优化,加快集
群化、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进程,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若干个具有龙头地位的全国性专业化生产基地、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影响力的著名
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深化完善规划,加快推进"5+1"新兴产业的发展。石油化工
要着力引进中下游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船舶修造、汽车制造要着力在重
大项目落地上下功夫,促其尽快形成规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要坚持人才引进和项目
建设并重,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力争跨越式发展。旅游服务业要拓展内涵、
提升层次,统筹整合自然、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壮大旅
游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管理咨询、投资
融资、财务审计等功能,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扶持大市场、大流通发展,办
好"鞋博会"、"海博会"、"海洽会"、"石材博览会"、"网上投洽会"等大型商展,发展会
展经济;重点支持与产业集群相配套,集展示、交易、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
建设;加快现代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扶持发展专业物流和第三方
物流,培育现代物流品牌;大力吸引大型零售企业设立采购物流中心,增强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能力。 

    致力集聚扩展,壮大提升中心城市。围绕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目标定位,扩大
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功能,拓宽发展空间。严格实施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抓紧建立都市
区协调发展机制,统筹都市区基础设施、功能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泉州湾沿岸的
核心地带。实施港城联动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一二三四"城建项目,抓紧规划建设石狮
至惠安跨海大桥、乌屿大桥、大坪山第三隧道,加快城市一、二环路建设,构建支撑作
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合理调整和优化交通结构,完善城市快速路网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管理,提高市民交通法规意识,下大力气解决群众
出行难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城市经济,统筹城市商务区规划建设,设立商务集中区,积
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平台。着力提升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
服务能力,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建设宜居创业城市。 

    致力内展外拓,打造现代化亿吨大港。调整和完善港口建设规划,使之与城市建设
、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等规划相衔接。加大投入,统筹推进港口建设,拓宽疏浚公共航
道,投建一批深水泊位和专用码头,形成以泉州中心港区和湄洲湾南岸港区深水泊位码
头为主体的港口群。加快推进与港区对接的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形成立体
化集疏运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及邻近省份的互联互动,建立联运协作机制,拓展港口
腹地,开辟新航线,力争建成全国重要港口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做大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打造临海经济走廊。 

    致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推进国有企业和城镇
集体企业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集中审
批和网上审批运作,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
中体现服务。健全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并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突出招商选资,用好用足政策,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
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机
构、区域总部取得新突破。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落实鼓励台商投资的政
策,加强与台湾石化、电子信息、机械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深化泉港八大
合作平台建设和泉澳四项合作,建立健全长效互动机制。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海内
外更多的泉籍企业家参与家乡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
),积极申报泉州台商投资区,打造新一轮发展的跃升平台。培育壮大外经贸经营主体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扩大外向带动空间。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经济贸易
合作区建设。 

    致力集约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统筹资源的规划利用,发展节能、节水、节地、节
材的工业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重污染建设项目,扶持
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
安全发展。重点抓好石化、纺织、建材等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和漂染、制革、造纸、
电镀等耗水行业的污水净化再利用。继续建设节地型工业园区和多层厂房,提高土地资
源集约利用水平。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建设先进繁荣的海峡西岸文化名城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激发昂扬奋进的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理论武装工作,促进
社会科学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倡导和
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增强"活力泉州、品牌泉州、和谐泉州"的影响力,营造积极健
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加强科普工作,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推动
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弘扬爱国主义和"三创"精神
,塑造融合历史文明和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传承泉州人善拼会赢、敢为人先的人文品
质,营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推
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
身利益的文化设施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
培养文化人才,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泉州特色和全国影响的文化艺术精
品;弘扬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抓好"海丝"、南音申报"世遗"工作,有效保护
、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泉台民间性、常态化的互
动联系机制,推动闽南文化保护区建设,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断扩大对外、对港
澳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和文化企业竞争力,培育文化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
旅游资源优势,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加强区域合作,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文化和旅
游联动互动。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
保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
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办好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
育,着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
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医疗卫生
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广
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竞技体育;全力办好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充分发挥全国
性体育盛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落实人口计生基本国策,建立健全工作新
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和
民兵预备役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增进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国防建设与
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四)建设和睦安定的海峡西岸和谐泉州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力构建和谐社
会。 

    关注民本民生。更加重视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
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统筹做好新增劳动力、城
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
。加强劳动保障和劳动者维权工作,完善维权机制,营造良好用工环境。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适度提高"低保"标准,改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关爱
妇女儿童,发展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扶贫济困,互助友爱,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救
助体系。加快廉租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
困难。 

    加强诚信建设。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
识。着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工程",认真兑现出台的政策措施和所作的承诺;公职人员
要遵守职业操行,诚实履行职责,增强公信力。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尽快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完善企业信用登记和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失信惩戒制度,依
法严惩虚假广告、恶意欠账、逃废债务等失信行为。加强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诚信道德
教育,形成诚实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气。 

    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以提高群众对法治环境的满意程度为根本目标,以加强依
法治市、平安创建、公正司法、安全管理为重点,努力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的法治环境、
更加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依
法治市进程;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完善群防群治
防控网络,提高群众满意率和安全感;健全顺畅、高效的信访工作和矛盾调处体系,更
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加强社会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健全完善应急
管理体制机制,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快生态市建设,巩固深化"创模"成果,完善生态建设协调补
偿机制,加强晋江、洛阳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保证水源水质安全。加强重大环
境污染的应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着力解决
近海污染、大气污染和面源污染问题。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做好重点地区地质
灾害防治;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
林等,构筑区域生态体系和沿海防护林,建设"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 

做好上述工作,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必须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大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抢抓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建
设的战略机遇,自觉把泉州发展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中,放在全国、全球背景
来审视、来谋划、来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的互动合作,主
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密切与中西部地区人力
、市场、资源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必须科学发展,促进和谐进步。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
事业;更加注重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山区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
构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切实解决
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由重增长速度向重增长质量
、效益转变;更加注重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救助。 

    ---必须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突出改革重点,进一步消除影响发展的各种障碍
和束缚,力争在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激发活力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统筹推进经济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相统一,使最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
更多实惠。 

    ---必须扩大开放,提升发展层次。以战略的眼光、宏大的气魄,主动融入国际经济
大循环,努力拓展两个市场,有效聚合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两类资本,全面提升经济国
际化水平;积极有为应对外经贸政策和国际市场新变化,坚持引进外资规模、质量和效
益并重,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方位引入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不断提高对外
开放水平。 

    ---必须勇于创新,增创竞争优势。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把区域创新体系构
建作为主要抓手,努力建设富有活力、功能完善、开放竞争的创新型城市;发挥和完善
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吸纳和融合各类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创
新型企业进入的绿色通道,打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培育创新文化
,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
到充分发挥。 

三、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
障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使党组织更富凝聚力
和战斗力,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强化思想政治保障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项制度,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学习贯彻党章,全面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
区战略部署,增强贯彻中央、省委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
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破除一切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观念,
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把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谋发展的动力、抓工作的思路
、促成效的举措。 

    完善领导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和核心作
用,对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要科学论证、果断做出决策
,全力以赴推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人大代表行使职权;支持政
府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支持政协做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凝聚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的力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推进
各项事业发展。 

    (二)强化班子队伍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深化以民
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维护班子团结统一。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认真落
实省委"五重五不简单"要求,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公道正派",重德才、看实绩
、听民意,健全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考察使用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
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认真贯彻《
公务员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干部任期、交流、回避、辞职等制度。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干部的实践锻炼,鼓励干部到重点建设、招商引资、
矛盾调处第一线磨炼。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引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
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勇气和敢负责任的风气,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切实关
心和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坚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加强党政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
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展的新机制。 

    (三)强化基层组织保障 

    推进农村和街道社区党的建设。适应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区要求,深化农村和城市
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五个好"党组织建设。健全镇、村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议
事规则,实行"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关心基层干部的经济政治生活。总结推行以行政村
设置党组织为主体,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设置党组织的新模式,探索
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新途径。加强城市新区、开发区、新建居民区党组织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继续抓好不适应村、经济欠发达村和后进社区的
整顿转化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推进"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统筹做好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的先行探索作用,巩固和发展"50100"计划工
作成果,壮大党的力量,提高党的影响力。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切实加强
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强化"一岗双责"制,推动
机关党建"走前列",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提升机关党建工作
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水平,实现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协调发展。加强学校特别是民办
学校党组织建设,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障教育事业健康
发展。大力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党建工作,切实发挥党组织的
职能作用。 


    推进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增强
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完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特别是基
层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构建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在
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先行军和主力军。 

    (四)强化作风纪律保障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两个务必"、"八荣八耻",贯彻"八个坚持、
八个反对",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提高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
行群众工作纪律,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以良好的作风凝聚民心、营造环
境、树好形象。 

    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
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健全思想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抓好
廉政文化建设;健全制度体系,深化行政审批、财政金融、投融资、干部人事、司法等
领域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
等制度,持之以恒地抓好办事公开工作;健全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严格执行《党内监
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各级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
、自警、自励,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坚决遏制各种腐败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查处大案要案,特别是要依法依纪查
办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决不允许腐败分子危害
发展大业。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着力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案件,抓好治理商业贿赂
专项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有效治理消极腐败现象,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同志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走在全省发展前列,是泉州新
一轮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省委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使命神圣而伟大
,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
同心同德,努力工作,共同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


                  THE FOLLOWING TAKES PLACE
               BETWEEN JUNE.2006 AND JUNE.200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8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