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tevenhit (这诡异的人生), 信区: FuJian
标 题: 漳州: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3 09:42:51 2006), 转信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6-11-19 来源:中国漳州网
为把漳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漳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刘可清(2006年10月20日)
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漳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阔步前进的重要五年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漳州发展转型、实力提升、形象改变的五年,也是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受惠最多最实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领导下
,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
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突出项目带动,实施
工业立市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们依
靠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五”
计划,胜利实现了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增长全面提速,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实力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8.5亿元,年
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2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5.9%%。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立市
和项目带动取得实效。工业投资增速加快、比重提高,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的主导力量。规模工业产值、工业税收、工业品出口均持续较快增长,实现总量翻番
。食品、机械、材料、能源四个主导产业和电子、家具、医药三个重点产业规模壮大,
一批骨干和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业优势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效提高。对台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优势凸显,水果、水产
、蔬菜、花卉、茶叶、禽畜等六大重点产业再跃新台阶。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打响、销
路打开,市场竞争力增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物流顺畅,客流
增加。对外开放特别是漳台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果,每年举办的漳台经贸恳谈会和海峡两
岸花博会,进一步成为我市拓展对台经贸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开放型经济
的强势地位逐步形成。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台资18亿美元,
并成功引进了一批台、外资重大项目,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漳州的新突破。外贸出
口增势强劲、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拉动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有条件的重
点企业相继改制上市,总体效益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显示新活力,一批骨干企业实力迅
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过去五年,城乡环境面貌展现新的形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漳龙、漳诏两条高速
公路先后竣工通车,农村公路“年千公里”建设全面展开,完成水泥路面3000多公里,
构筑了更加便捷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招银港区码头群形成,古雷港开发取得实质性进
展。全市港口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五年增长四倍,漳州港成为福建第四个千万吨级
港口,也是全省最大的粮食和木材进口港。华阳电厂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成为福建省重
要的电力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市区发展按照“
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善旧城”的格局全面推开。建成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扩大到43
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贸街区同步发展,路网建设、园林绿化、夜景布置
、内河整治、污水净化、垃圾处理、历史街区保护明显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综
合整治力度加大,基本做到“线落地、车进框、摊归点、临建拆、地勤扫、绿化齐、夜
景亮”,提升了城市形象,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受灾倒房量多面广的实际,出台有效政
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灾后重建,推进家园清洁行动,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过去五年,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
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五年增长五倍,涌现出9家国家级、9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万利达被列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升,高中阶段
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厦大漳州校区建成投入
使用,漳州师院扩建为“万人千亩”规模,漳州高校园区基本形成。漳台文化交流不断
深化,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闽南文化节。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得到弘扬,市木偶剧团
获国际木偶节最高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摆上突出位
置,乡镇卫生院建设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展开。体育新场馆不断
增多,体育竞技水平逐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
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人口与计生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
人口素质提高。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重视搞好土地整理,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土
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集中开展市区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整治,狠抓九龙江流
域漳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明显进步,就业增
加,农民工利益得到维护;国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失业保险金、城市和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做到足额按时发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
担。有效防控严重自然灾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五”普法教育顺利完
成,依法治市进程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
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成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重视民族、宗教、侨务和对
台工作,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平安漳州”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取得实效,社会保持安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活力增强,“漳州110”精神弘扬光大,荣
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连
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过去五年,党的建设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成效,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市直机关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经验得到中央教
育办推广。谷文昌精神进一步弘扬,广大党员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选人用人的正确导
向和公正机制产生效应,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广大党员
干部干事创业的合力与氛围进一步形成。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机关部门、事业
单位、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取得成效,违纪
违法的党员干部受到查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加强与人大、政府、政
协各套班子的协调,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
极性,巩固发展了心齐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抗击今年两次历史罕见的强台风、强降雨中,各级党组织团结
带领群众顽强奋战,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经受了
严峻考验,赢得了群众信任。
过去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
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离退休老干部
的关心指导,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真诚合作,离不开驻漳部队和
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热忱帮助。在此,我
代表中国共产党漳州市第八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漳州现代化建设的同志
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工作中还
有许多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与我市拥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不相称,与周
边先进地区的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整体较弱;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工
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后续的骨干支撑项目、大型生产性项目偏少;项目落地建设、
投产的进度不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党的建设存在
薄弱环节,腐败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发展的责
任感和紧迫感亟待加强。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
以解决。
五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也使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必须始终把发展
摆在首位。发展是中心,发展是前提,发展是动力。尤其对于漳州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突
出,发展又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争取应有地位,缩小发展差距,不仅是各级领导的第
一要务,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重点。工业化,是现代化
的主要标志,也是带动城市化、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漳州现阶段发展最突出问
题是工业化进程慢、水平低。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应当把加快工业化
进程作为牵动全局的战略举措,紧抓不放,长抓不懈。通过加快工业发展,壮大经济总
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扩大城乡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大力倡导实干
精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只有把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谋发展的良苦用心,抓发展的
雄心壮志,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到项目上,才能确保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始
终突出项目带动,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以项目壮大综合实力,以项目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以项目检验工作的成效。必须把优
化环境作为抓发展的着力点。区域发展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环境的竞争。资金也好,人
才也好,不一定向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流动,但必定向发展环境最优越的地方集聚。对漳
州这样一个欠发达、少积累、缺人才的地方来说,只有营造出超越其他地区的环境,才
能更多地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优化环境,对全市任何一级组织,任何一个地方,任何
一个单位,都是份内事,都是局内人,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义务。必须十分重视创造和
维护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漳州面临的
发展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更应把维护各级班子团结,增进方方面面的协调,凝聚全市
上下的力量,作为营造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的有力保障。必须坚持以发展为大,以
事业为重,以漳州人民利益为高。在发展中求共识,在工作中求团结,在为民中求和谐
。
总结过去是为了启迪未来。回顾五年的风风雨雨,有喜悦,有经验,也有教训。经
验和教训都可成为我们今后五年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使我们信心更足,方向更明。
迈向新阶段的发展蓝图
未来五年,希望与挑战同在。希望就在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为中央决策,列
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为既处于海峡西岸、又是台商投资密集区的漳州,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就在于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积累,我市发展
总体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具备,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希
望更在于全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意识更强,信心更足,热情更高,举措更多,成效更
明显。挑战主要来自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和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对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的影响不可忽视;挑战也来自区域竞争日益剧烈,尤其是周边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
我市形成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挑战还来自我市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在前
进的道路上仍会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奋发
有为,抢占先机,凸显漳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强化忧患意识
,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力争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今后五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
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大部署,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按照“融入海西
、依港立市,农业固基、工业强市,五缘六求、开放活市,统筹协调、科教兴市”的总
体思路,彰显后发优势,凸显发展特色,全力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全面提升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平,为打造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建设一
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新漳州奠定扎实基础。
———融入海西、依港立市。就是要找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中的定位,充
分发挥我市港口的突出优势,集中力量加快港口的开发建设,培育壮大港口经济,增强
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变港口优势为经济发展强势。港口是沿海城市的生命线。漳州海
岸线长、天然良港多、腹地宽阔,港口的综合优势突出。新一轮发展潜力在港口,优势
在港口,希望在港口。确立依港立市,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用好用足国内外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后来居上,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必然
要求。
———农业固基、工业强市。就是要从全市发展的现实条件和阶段性特征出发,巩
固农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地位。对我市来说,农业在品种更新改
良、产品深度加工、产业化经营上都有很大潜力可挖。我们必须继续巩固农业、发展农
业、提升农业,变农业优势为工业强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为二、
三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工业创造财富,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近几年围绕工
业、狠抓工业、突出工业,全市工业总量迅速壮大,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经济发
展的主要动力,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明确工业强市,是顺势而
为、乘势而上,以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增强全市经济综
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五缘六求、开放活市。就是要立足漳州的市情特点,坚定不移以开放促发展
增活力,为我市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要把握漳台
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在经贸联系、两岸“三
通”、旅游对接、农业合作、文化交流、载体建设等方面求突破,以此促进两地更紧密
、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良性互动,使漳州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和枢
纽。我们不仅要拓宽对台合作通道,还要增进与港澳和世界各地的经贸联系,在更大范
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达到开放活市的目的。
———统筹协调、科教兴市。就是要适应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促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总量扩大,必须突
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才作用发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软实力,
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科教兴市,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增强漳州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
十一五”规划,经济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发展更协调,社会更和谐,在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展示新的形象。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确保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逐步缩小与省内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实现五年翻一番,力争更快。财政收
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产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
上,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发
展后劲显著增强。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岗位不断增
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得到兼顾,全市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
条件继续改善。
———统筹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区域、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各项社会事业不
断进步,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质量
走在全省前列。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的全面发展得到较好保障,社会创
造活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依法行政、
依法办事机制进一步规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安定稳定。
新一轮发展的主要举措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围绕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战略,立
足更高起点,创新工作举措,主攻发展重点,推动漳州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打造港口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
突出港口的战略地位,是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必须按照建
成东南沿海港口大市的目标,遵循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注重保护、科学利用,突出重
点、积极推进的原则,加快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要高度重视岸线资源的长远性、战略性
和不可再生性,做到规划先行、有序开发,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抓紧做好全
市港口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准确界定各港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统筹
指导港口开发、港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厦门港管理一体化的机遇,主动做
好政策、规划、产业、项目的对接和延伸,以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运输枢纽港的定位谋求
招银、后石、石码港区的新发展,借梯登高,借势扬帆。加快以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为
重点的东山湾、诏安湾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相互配套的港口体系。积极争取
国家投入,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拓宽码头泊位等建设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港口配套设施
建设。抓紧厦漳跨海大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及疏港通道建设,形成与港口匹配、便
捷的集疏运网络。充分利用港口在交通、运输和对外交往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适
应的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尤其要把握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重化工
业加速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新趋势,积极引办一批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建设临港工业
园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理顺港口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支持服务力
度,优化港口发展环境。依托港口的基础作用,推动经济全面繁荣。坚持陆海互动,加
快开发海洋资源,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洋等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壮大海洋产业
。坚持港城互动,把港口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依托港口催生城市产业集群,又
通过城市为港口发展提供配套产业。坚持港区互动,推进港口与区域发展一体化,既依
托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为做强港口提供腹地支撑、货源保障。
全市各县(市、区)都处在港口辐射的第一层次,必须强化沿海意识、港口意识、开放
意识,主动对接港口、依托港口,加快自身发展。
(二)做强做大工业,推动服务业发展
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是我市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的重点。
必须根据我市经济转型的新特点,把工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上规模、立支柱、增后劲上
。上规模就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工作力度,做大工业总量。既要突出引办大项目,又要重
视发展中小项目;既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又要推动发展民营经济;既要大力引办新项
目,又要努力扶持办好现有企业,进一步形成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外资民营齐发展、新
老企业共推进的良好格局。下气力办好现有各类开发区,并沿高速公路、铁路站点和各
大港口,规划建设新的工业集中区,构筑工业强市的有效平台。注重用好用活开发区的
政策措施,创新运作机制,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建设档次,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工业发展
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多方采取措施,尽快改变县、乡工业发展不平衡状态。进一步转
变思想观念,放胆、放手、放宽、放活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
济中的比重。立支柱就是要明确产业导向,提高产业聚集度,增强工业竞争力。集中做
强食品、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钢铁、汽车、船舶、能源四大战略产业。
依托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引办配套项目,发展协作企业,延
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提高工业的规模效益,扩大工业对经济的整体带动效应。增后
劲就是要坚持项目带动,增强企业活力,保证工业持续发展。强化项目招商工作,特别
是要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措施引进大项目,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家大企业和国
内知名企业的引资力度,争取实现新突破。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以
创名牌为动力,加快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
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把握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增强辐射力、扩大覆盖面为
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营销方式,全面提高服务
业的组织水平。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和趋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民俗内涵丰富的优势,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打响品牌,搞活营销,繁荣旅游经济。
(三)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县域经济层次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城镇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城市是现代
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体现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
。我们必须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一任接着
一任干,不断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构建新型现代化城市。高起
点搞好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精心设计项目,努力建设精品工程,变城市资产为城市价
值,既具有文物功能又具有旅游效应。加快新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向东西延伸和东南
拓展,形成“大漳州”的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以办好一年一届的两岸花博会为平台,每
年集中抓一批城建项目,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城市改造要突出
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特色,有效保护历史街区,着力挖掘人文资源,提高文化品
位,增强城市魅力。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城市
管理机制,营造绿化美化净化的城市人居环境。
发达的中心城市具有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繁荣的城镇群又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
的有力支撑。必须突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城镇体系,形成城镇良性互动、城
乡共同进步的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力提升。引导各县(市)立足各自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按照凸显特色、
分工有序、功能互补的原则,精心搞好县城和中心集镇的规划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
集聚,推动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体现沿海开放县(市)应有的
形象。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梯度推进。鼓励东部县(市
)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南部和西部各县加快发展步
伐,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推动全市各地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突出对台特色,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发挥对台优势,坚持开放拉动,是加快漳州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我市与台
湾独特渊源的优势,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推动漳台经贸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坚持不懈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更多团组
登岛,利用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漳台经贸恳谈会等载体,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争取更多台商到漳州投资兴业。关心、支持办好现有台资企业,激发对外招商活力,促
进以台引台、以台引外。集中力量办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形成以农破题、全面拓展的两
岸经贸合作新格局。打响“祖地”品牌,挖掘文化内涵,做足政要文章,加强与漳籍台
胞联系,增进与台湾各界往来,扩大双向合作空间,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在做好对台文
章的同时,积极拓展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扩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引资,进
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尤其要采取多种途径,推介我市优势资源,寻找优秀合作伙伴。主
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及周边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
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外经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努力形成投资环境的“洼地效应”,以增创环境的新优势,实现开放的新突破。坚
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要求,深化改革,
创新思路,建立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发展、健全市场体系
,为国际资本进入漳州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深做实“重在提请、主动服务”工作,
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承诺办事等制度,营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服
务环境。健全台外商投诉协调机制,及时查处台外商投诉案件,打击各种侵害、扰乱外
资企业行为,营造更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发扬漳州人重情重义、宽容包容的人文精
神,牢固树立亲商扶商护商的理念,推动形成“人人都是投资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
”的氛围,营造更加开明开放的社会环境。
(五)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提升农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农村发展,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
任务。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争
取在全省先行一步的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增
收潜力。做深做好“对台、特色、品牌”三篇文章,推广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调整优
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
值。积极兴办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
开展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
活条件。坚持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手并举,有效缓解广大农
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
减灾体系,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强新村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整齐、美观
、实用、节约”的原则,科学规划,适时推进,抓好新村建设。按照“村内整洁、违建
拆除、空地绿化、水沟干净”的要求,标本兼治,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创新农村工
作机制,提高农村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党支部“三级核心网络”建设,推行村集
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不断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六大
员”在服务农业、农民、农村中的骨干作用。
(六)推进科教兴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是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
协调发展的动力。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漳州为目标,大力推进
科技创新工作。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有效调动社会对科技投入积极性
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科技经费。转变观念和思路,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到企业、放
到民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有能力的本地高校建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更直接服务于经济
社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高科技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坚持把教
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
育,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提升地方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要适应我市工业化进程提
速的要求,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创新人才工
作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空间,确保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注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
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代表漳州形象的文化品牌。改善城乡
公共文化设施条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
促进发展的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
义荣辱观,大力倡导“爱我漳州”,积极建设“诚信漳州”,广泛开展富有实效、为群
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漳州
保持并强化生态优势,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保证。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构筑可持续发展支撑
体系。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推行优生优育,
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着力研究解决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计生后进地区
转化。改进和完善计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计生奖励、扶助和保障制度。重视资
源的永续利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节能
节水节地节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
济。合理利用森林、水、海洋、矿产等各类资源,提高可持续开发能力。特别是要把保
护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建设节地型工业园区,引导项
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大力推行和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土地面
积的投资强度。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
市。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突出
搞好主要江河流域、城市内河、九龙江出海口和东山湾海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流
域水环境质量。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加强
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努力把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尤其要珍惜和保持
漳州得天独厚的农业与生态环境,始终用生态型城市的标准来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努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实现以生态出优势,以生态创特色,以生态促发展。深化实施农业绿色行动计划,加强
源头治理,建设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监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山地,加强水
土保持,有效保护植被,改善自然生态。抓好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成一批生态村镇、绿色社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生态公益
林、湿地和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和扩大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八)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构建和谐漳州
建设和谐社会,是加快漳州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保障。坚持执政为民,关心
群众生产生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
视在改革发展中照顾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
训,实现充分就业。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
疗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
事业,鼓励社会捐赠和群众互助,增强救灾救济能力。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扶持发展
老龄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公共卫生和医
疗防疫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社
会公平正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加快依法治市进
程,切实把经济社会活动和公民行为都纳入民主法制的轨道。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
居)民自治,促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依
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强化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能,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维护
司法公正。认真实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增强全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加
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漳州”建设,保持
社会安定稳定。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办
法,及时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
财产安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健
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激发社会创
造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积极鼓励探索创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
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
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按照“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
实、关键在人”的要求,不断深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
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强化理论武装,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旺盛生机
无论对广大党员还是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都是思想上成熟的基础。加
强理论武装,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六中全
会精神引向深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
们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干部理论学习的各种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理论学习中心
组的作用,切实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型政党建
设。坚持把理论武装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进一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党性
原则和对漳州发展大业的执着追求;坚持把理论武装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善于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
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持把理论武装与解放思想相结合,激发与
时俱进的思想活力,提高履行职责、为民服务的能力。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
想,摒弃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解决影响科学
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使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民发展的理念在思想上牢
固树立、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坚持围绕先进性的要求解放思想,推动广大党员增强先进
性意识,高标准要求自己、剖析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平常时期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
能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成为各自岗位上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奋勇拼搏的旗帜
;尤其要坚持围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激发发展的锐气和胆魄
,使每个党员、干部都自觉认识到“漳州发展人人有责”,做到只要是有利于全市发展
的事,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就勇于负责,敢于承担,全力
以赴,勇往直前。
(二)强化班子建设,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漳州面临的使命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各级领
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奋发有为、充满活力、专心干事、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
团结为重点,按照“能够推动工作,能够以主要精力推动工作,能够带领干部群众推动
工作,干部群众愿意跟着你去推动工作”的要求,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要选好
配强“一把手”,努力形成政治坚定、团结务实、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在抓落实中考察识别干部。进一
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完善干部推荐、选拔、任用、评议等环节的工作机制。
坚决反对跑官要官,防止带“病”上岗。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妇女干部、党外干部
培养选拔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
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县(市、区)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增强对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全面推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规范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区党建工作,加快
在非公有制企业、民间社团和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特别是注重将生产一线、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加强和改
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心爱护基层党员
干部,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THE FOLLOWING TAKES PLACE
BETWEEN JUNE.2006 AND JUNE.200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5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1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