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tevenhit (这诡异的人生), 信区: FuJian
标  题: 三明:为实现三明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3 09:44:53 2006), 转信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6-11-19     来源:闽南日报   

立足海峡西岸致力科学发展为实现三明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叶继革在中共三明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叶继革(2006年10月23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三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 

    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海峡西岸建设大局,总结过去,谋划未
来,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团结拼搏、乘势而上,为实现三明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五年    

    2001年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各项
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蓝图和"强市富民
、发展三明"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市委先后十五次召开全会,就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
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
团结和带领全市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奋发进取,圆满完成了市第六次党代
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克服非典疫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严重自然灾害和生产要素制约
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
开局良好。"十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五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四位,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了一番。项目带动成效显著,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500亿元,超过前50年的总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1
"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
1.3倍。品牌创建取得进展,实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一批产品获得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免检产品等称号,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
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市县属企业国有资本
基本完成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一批企业通过优化重组、投优靠强增强了发展活力。
农村税费改革成效突出,与改革前的2002年相比农民平均减负率达96%%。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完成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的主体改革任务,各项配套改革全面展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机关效能不断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
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出口和上缴税收五年实现翻番,商会经济成为新的增
长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成果和投资额连续四年居全省前
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成功举办"海
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合作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对外交往更加广泛,
三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城乡建设展现新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福银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高速
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一跃成为全省第三,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泉三高速公路全线动工,三明机场续建工程开工,向莆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可望今年动
工。街面电站年内可望投产发电,闽西北最大的枢纽变电项目500千伏三阳变电站动工建
设。中心城市建设得到加强,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市县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
联盟积极推进,市区企业"退二进三"、异地扩改有序开展,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
善,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次中心镇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
方面得到加强,水利工程和农村路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公路硬化路面通村率达72
.4%%,农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在全省率先完成"户户通电"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任
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年均增长8.9%%和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4.5%%。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
化,用于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五年新增就业12万人,企业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
别达到90%%、96%%、94.5%%,城乡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为民利民
的举措更加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一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的通村公路、饮
水工程和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建成使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每年办结一批为民
办实事项目,持续开展"下基层、访群众、办实事、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一批群众关
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舆论宣传工作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再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称号,巩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泰宁入选世
界地质公园并被评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永安荣获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科技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产学研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双高普九"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
育迈向新台阶,组建了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文
化事业繁荣发展,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个县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高
。体育、新闻、广电、社科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基本国策得到
较好落实。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老干部和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事业全面
发展,离退休老同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民主法制有序推进。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落实完善。各级人大及
其常委会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得到充分保障,人大代表发挥了重要
作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断增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
内容、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
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
发挥。对台、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党管武装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第四
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三明
"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党的建设继续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不断深入
,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
完成,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等方面取得明显
实效。圆满完成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换届工作,一批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优
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管人才工作得到加强,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得到推广。基层党
组织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城市、机关"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
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发
挥,涌现出郑忠华、张仁和和林先雄等一批先进英模人物,培育了全国模范派出所白沙
派出所、全国十佳人民法庭大田建设法庭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沙县西山村党支部、三
钢集团党委等一批先进集体。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
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效,风正
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
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
团体、驻明部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和所有关心三明发展的国内外人士合力支持
的结果,也是历届市委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三明市第六届委
员会,向所有为三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三明各
项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委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中心、
又快又好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和改革创新促发展"四个不动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大力倡导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相同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
速健康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全局,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工作主动权,才能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持续发展,才能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委始终坚持围绕海峡西岸建设谋划发
展,按照"六求和谐"要求推进工作,不断探索完善符合三明实际的思路和举措,找准在
海峡西岸建设中的定位和空间,体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发
展之路。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站高看远、找准定位、服务大局,敢
于争先、善于创先、不断领先,才能更好地把中央、省委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才能充分体现地方工作的特色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市委始终坚持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
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把项目工作延
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健全完善激励竞争、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形成了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
实施项目带动,真正做到以项目提升优势、以项目推动工作、以项目落实服务、以项目
检验成效,才能不断凝聚全市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获得推动经济社
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持久动力。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市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注意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高度重视社会就业和保障工作,认真解决弱势
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困难,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
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不断巩固发展
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市委始终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和制度建设,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广大
党员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证明,只要广
大党员和干部队伍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就一定能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赢
得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就一定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年来的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跳出三明看三明,放眼全局看三明,我们的
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差距,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经济增长的速度
、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繁重,防灾减灾体
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
困难。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党
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个别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够
强,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和群众对"四乱两难"等问题还有不少反映
。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驾驭经济工作、应对复杂局
面的本领有待提高,干部队伍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为政不廉的现象仍有发生,少数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有待加强。对此,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清醒,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以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更好地引领
、促进三明新一轮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开创辉煌灿烂的明天!

在海峡西岸建设大局中实现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      

    今后五年,是三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融入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技
术扩散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这为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
更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新的作为空间。省委作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
体部署,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支撑三明加
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为有利,随着福银高速的建成通车,泉三高速、永武高速、永宁
高速、向莆铁路、三明机场和水利、电力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加快实施,长期困
扰我们的区位不利状况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明作为海峡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连接
内陆地区的前沿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凸显;随着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劲在不断增强,我市正步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期,三明的发
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同志们,放眼全局、展望未来,全市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和激
越的心情,我们必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奋勇争先、大胆作为,必须在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中加快崛起、实现跨越。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这是全市268万人民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我们一定要拿
出跨越发展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决心、干事创业的激情,蓄势而发、乘势而上,为三明
跨越发展倾注全部心智,为海峡西岸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省委"四四六一"的总体部署和"四个
重在"的实践要领,扎实推进"三市"发展战略、"四地"发展定位、"两带一圈"发展格局、
"五个对接、五个突破"发展举措和"六求和谐"工作重点的落实,着力构建海峡西岸重要
交通枢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着力推
进"和谐三明"建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
的建设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实现"一个确保、两个翻番、四个突破"。"一个确保",确
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两个翻番",即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均比2000年翻一番。"四个突破",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20亿元,工业总
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力争更
快更好发展,为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 

    ---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
显,海峡西岸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海峡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展现。一批重大能源项目落地实施,保障有力的能
源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一批代表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建设投产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批生态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项目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和谐社会展现新风貌。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公平正义得到维护,诚信体系更加完
善,"平安三明"建设深入推进,发展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创新,社
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
质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和5%%以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下降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
主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公共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要着力推进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视察福建
重要讲话和给永安八一村两位农民回信精神,全面落实《三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
年实施纲要》,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以实施"132"计划为重点,以"六项服务"为平
台,以为农民办实事为突破口,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
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动粮食
、林业、果茶、畜禽、水产、食用菌、蔬菜、建莲等传统产业,优质烟叶、笋竹、肉牛
肉羊等特色产业,花卉苗木、药材等新兴产业集约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比重。提高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壮大种养基地,发展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
立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
加工及流通体系。扎实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着力建立农民持续
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中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在加快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增加农民的经营和务工收入,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中增加农民开发性收入,在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中增加农民持续性收入,促进
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城
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各项事业
,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农村综
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
确保收益权,促进林农增收、村财增加、林业发展、林区繁荣。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
革成果,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方
面的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金融支农新机制。完
善推广"农业155"、"村会协作"等做法和经验,发挥"六大员"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农民增
收的积极作用,形成更加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更加重视经济增长速
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重视扩大经济规模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统一,更加重视促进经
济增长和提高发展能力的统一,努力形成适合三明基础条件、呼应海峡西岸大局的新型
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工业立市。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在明的中央、省属
企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继续培
育壮大冶金及压延、机械与载重汽车、林产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工业的强劲
支撑。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发展绿色产品、新型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在海峡西岸产业布局中凸显特色和实力。壮大商贸
流通产业。以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重大市场项目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市的现代
物流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海峡西岸中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科学谋划市场
布局,加紧改造传统流通业,提升现有大型商贸市场的规模档次,推动连锁经营、物流
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建设,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农村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市旅游资源,
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促进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客家旅游、乡村旅游的联动发
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旅游产品策划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展对
台旅游合作空间,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生态旅游胜地品牌,塑造"中国绿都"的整体
旅游形象。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按照"生态兴市"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资源节
约、清洁生产、生态环保为导向,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走低
消耗、无污染、高科技的生态效益型发展路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推进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化为核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三明",推动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
的广泛应用。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
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 

    (三)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
,增强项目工作合力,保持项目带动的强大推力。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围绕海峡西岸产
业布局,建设一批"3+1"产业集群的重点项目,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
围绕构建海峡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一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三横四纵
"省级干线公路建设,实现三明机场通航,基本完成向莆铁路三明段建设,开通沙溪内河
航运,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围绕建设结构合理
、管理科学、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电源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争取引进LNG项
目,加快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增强
招商引资实效。用好"6.18"、"9.8"等大型招商平台,打响"林博会"经贸活动品牌,提高
招商引资实效。推进与省内外四大经济协作区的合作交流,深化与泉州市的山海对口协
作。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项目对接空间。加强与港澳台和海
内外客商的沟通联系,千方百计在引进重大外资项目上取得突破,形成借智成势、借梯
登高、借力兴业的良好局面。构筑产业集聚平台。发挥金沙园、尼葛园和埔岭汽车工业
园的龙头作用,推动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提升园区发展的档次水平和整体实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科研院所
、投资主体、科技人员等参与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
科技转化率和产业竞争力。 

 (四)推进改革开放,增添经济社会活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内外开放,为加
快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中央和省、市属国有改
制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推动优势企业的强
强联合。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
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国
有资产运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坚持"放心、放手、放胆
、放开、放活"的方针,全力支持各个阶层的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形成多种所有制
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私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支持企业开展自主
创新,创建优势品牌,壮大生产规模,提升整体素质,形成一批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
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商会经济发展,提升非
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档次水平。推动明台合作交流。拓展"五缘"、深化"六求",积极参与
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
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强与台湾在农林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苗木
花卉等方面的协作,主动承接台湾机械电子等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工
艺设备、管理经验和经营人才,实现互动合作、互利共赢。拓展开放型经济。继续实施
外经贸追赶战略,注重出口品牌建设,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创
对外贸易优势。推进"大通关"工程,增强陆运二类口岸服务功能,提高通关整体效率。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
外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参与国际竞争。 

    (五)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和
高速公路沿线,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建设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
海峡西岸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对三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坚持拓展市区空间、
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三策并举",凸显山水园林城市、海峡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特
色,提高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水平。推进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完善城
市规划布局,调动三元、梅列两区自主开发的积极性,推动城市建成区向外围片区发展
,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沙县撤县设区,实现市区与沙县整体规划、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五个一体化"。加快市区与永安城市联盟进程,依托20
5国道沿线工业园区、三明---永安工业走廊、沙溪滨河休闲旅游商贸走廊的建设,推动
城市连片发展,夯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基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继续优化
"两带一圈"发展格局,"经济繁荣带"的县(市、区)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建成省内区
域性产业集聚重地、物流集散基地和区域文化中心,增强先行带动和支撑示范作用。"产
业连接带"的县域要加大开放开发步伐,推进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外引内联,积极承接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打造全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基地、农产品生产和下游产品加工
基地。"特色经济圈"的县域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禀赋,因县制宜,联动发展,培育壮
大特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全市发展生态效
益型经济的重要区域。提升城镇化整体水平。通过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做大城区,
通过发展园区经济、优化生产要素做强产业,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做优环
境,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观档次做靓城市,使县城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发挥县域次中心镇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做好撤乡并镇工作,引导农村人口向
小城镇有序流动,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小城镇向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功能
完善、环境优良、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目标发展。 

    (六)建设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事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更
加注重发扬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更加注重社会各项
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建设和谐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倡导和谐理
念,培育和谐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形成
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和谐创
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推进科教强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方针,依托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国家级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国家
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三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加大科技
投入,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的紧密
结合,建设有三明特色的海峡西岸创新型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基础教育,加强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
育,加强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高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
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营造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积极稳妥地推
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开
发具有三明特色的客家文化、抗战文化、朱子文化、古文化等文化资源,繁荣广播电视
、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
卫生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
断提高竞技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市人民健康素质。高度重视做好妇女
儿童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老龄、老干部工作
,充分调动关工委、计生协、老促会、老体协、老科协、退协,以及档案、方志等方面
在推动三明加快发展中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加强资源
管理和保护,按照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要求,做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提高资源
利用率,提升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有
效控制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重视加强生态保护
与建设,改善生态质量,保障生态安全。扎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


                  THE FOLLOWING TAKES PLACE
               BETWEEN JUNE.2006 AND JUNE.200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6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