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JtoHIT (工大闽人), 信区: FuJian
标 题: 八闽先贤(部分)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Dec 13 15:39:20 2004)
列几个,望各位添加!
闽越王无诸
无诸(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初),汉闽越王,姓驺氏,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解体后,
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秦末,他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同
诸侯灭秦。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汉高祖五年二月复立他为闽
越王,封管闽中故地。无诸仿效中原,于现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
福州建城的开始。由于他创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
著人物。
北宋太守张伯玉
张伯玉(1003~约1068年),字公达,建安(今建瓯县)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
。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接着以秘书丞为
太谷令。他爱民勤政,广兴水利。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荐于朝廷任
职。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相,伯玉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
也。”因而得罪陈执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仁宗皇帝惋惜伯玉,离京前,赐银
钱五万。至和年间(1054~1056年),伯玉任严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
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伯玉兴学育才,作出很大成绩。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
,即令编户浚沟七尺,植榕绿化。数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伯玉植榕声名盛极
一时。伯玉多学而博识,文章为曾巩叹服。他嗜酒善诗,有“张百杯”、“张百篇”之号
。官终检校司封郎中。著有《蓬莱诗》2卷,已佚。
书法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县枫亭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甲科,授漳州
军事判官,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知起居注等官
职。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刚直
不阿抨击高若讷趋炎附势,直声震天下。蔡襄主张去邪恶,进贤才,支持推行“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庆历七年(1047年),改福建路转
运使。任职期间,修复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农田受益,让闽人自煎自贩海
盐,分享盐利;减免丁口税,减轻人民负担;取缔巫医,择聪慧青年习医,为民治病。蔡
襄还下令在福州12县古道旁遍栽松树(一说榕树)。从福州大义渡口至泉、漳间七百里路旁
两侧,皆植松树。民间歌谣传颂:“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
,千古万古摇清风!”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先后任起居舍人、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
知开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闽县、怀安3县兴修
水利。闽县扩大东边护城河(即今晋安河)。蔡襄礼贤下士,劝学兴善。为纠正当时儒生沉
溺雕琢之文的积弊,聘请宿儒周希孟、郑穆、陈烈等人,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
自至学舍执经讲授。嘉祐三年(1058年),移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并亲
自撰书《万安桥记》。嘉祐五年(1060年)秋,蔡襄为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治平二年(1
065年),出知杭州。后丁母忧回里,病逝家中,赠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谥“忠惠”。蔡
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福州鼓山灵源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题刻。所著《荔枝谱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所著《茶录》,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
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宋代名臣程师孟
程师孟(1015~1092年),字公闢,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官宦之家。宋景祐元
年(1034年)进士,历任光水、钱塘县令,桂州通判,楚州、夔路和河东提点刑狱,在夔路
开仓赈济灾民,在河东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治平元年(1064年)入京任三司都磨勘司,管
理河北四榷场事务。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翌年四月,动工修
建子城城墙,并扩建其西南隅,又以余力疏浚河湟,修造桥梁。熙宁三年(1070年),师孟
在庙学内建厅舍,州学教授有厅自此始。师孟又在乌石山建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
山亭记》。师孟提倡植榕,绿化福州,还留下不少诗篇和“霹雳岩”、“天章台”、“冲
天台”、“光禄吟台”、“宿猿洞”等题刻。同年六月,调任广州知州。福州人民为师孟
建生祠于乌石山千福寺,在祠旁立石碑,镌刻他的诗作。师孟在广州6年后,入京为给事中
,集贤殿修撰、都水监、将作监,又移知越州、青州。后以年老辞官归里,进正议大夫。
著有《奏稿》1卷,《续会稽掇英录》20卷、《广平奏议》15卷、《诗集》20卷、《长乐集
》1卷。
宋代学者“海滨四先生”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今闽侯)南通古灵人。幼拜老儒为师
,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
),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
,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祐
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
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人民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
。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濛阳令。富弼为宰相时,力荐陈襄。嘉祐二年(1057年),任秘
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
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
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
陈襄因此出知明州(今宁波)。熙宁元年(1068年),任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
管勾国子监事,改侍御史知杂事。时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
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
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入直学士院。熙宁四年,陈襄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修建范仲淹拟修的
学舍,与诸生讲《中庸》。次年,移知杭州。熙宁七年(1074年),复知陈州,修八字沟,
排除城中水涝灾害。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陈襄在
经筵时,受神宗信任,曾举荐重臣、名士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
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后病死京都,追赠给事中,谥“忠文”。葬常州
宜兴县安定乡。著有《古灵集》25卷传世,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
周希孟(约1013~1054年),字公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年少通五经,尤精于《易》
,与郑穆、陈襄为友。提倡经学,持经讲道。自宋庆历以后,历任州守如蔡襄、刘夔、曹
颖叔等皆亲临学舍,询问经义,希孟之名益显。朝廷诏赐粟帛,命将仕郎,试国子监、四
门助教。至和初,病卒于家。著有《诗义》10卷、《易义》10卷、《春秋义》30卷,《杂
文》2卷。
陈烈(1012~1087年),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与陈襄友善。
宋庆历元年(1041年),举乡荐,试进士不第,遂不再往。蔡襄知福州,向陈烈询问闽俗利
弊,陈烈留诗示劝。陈烈熟悉古代礼节,依据儒家经义办理婚、冠、丧、祭诸典。皇祐五
年(1053年)州守曹颖叔荐陈烈于朝廷,诏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福州州学教授。陈
襄屡荐于朝,称其明典礼,博通群经,其为文章,渊源洗博,肆笔而成,求之宿儒,未有
其比。元祐元年(1086年),特授宣德郎致仕。翌年,仍任福州教授。是年病卒。有《孝报
经》3卷。
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书香之家,与陈襄、陈烈、
周希孟等友善,积极提倡儒学。宋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甲科,任河南寿安主簿,后
入京,为国子监直讲,编校集贤院书籍,转馆阁校勘,升太常博士,又改集贤校理,汾州
通判。熙宁三年(1070年),任岐王侍讲。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以为其道德、才学可以
辅导诸王,改诸王府侍讲。郑穆居馆阁30年,在王邸亦10年左右,凡可以劝戒者,必反复
陈述,岐、嘉二王,深为敬重。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任期尚未满
即告老,掌管杭州洞霄宫。元祐元年(1086年),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郑穆入京,为国子
祭酒。元祐三年(1088年),杨王、荆王请为侍讲,遂改任杨王府赞善。太学生上书乞以为
师,朝廷仍命郑穆为国子祭酒兼徐王翊善。翌年,任给事中兼祭酒。元祐六年(1091年),
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后病卒于福州文儒坊家中。
宋代第一个状元许将
许将(约1037~1111年),字冲元,祖籍闽清,迁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嘉祐八年(1063年
),以进士第一人及第,为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签书昭庆军判官。治平年间(1064
~1067年),任明州(今宁波)通判;神宗召对称旨,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例》。熙宁四年(1071年),升右正言、直舍人院。熙宁七年(1074年)任知制诰。当时辽国
以20万大军进逼代州(今山西代县),要求议定疆界。神宗命许将为使北上谈判。许将挫败
辽国种种诘难,回朝复命,升知审官西院、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元丰元年(1078年),
进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兼侍读,代开封府尹。翌年,知礼部贡举,遭弹劾,降知蕲州(今湖
北蕲春)。元丰五年(1082年),以龙图阁待制知扬州、郓州(今山东菏泽)。次年,调为兵部
侍郎,条陈有关兵马八事。元丰八年(1085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元祐三年(108
8年),入为翰林学士,升尚书右丞,又被弹劾,降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扬州、大名府(
今北京市)。绍圣元年(1094年),入为吏部尚书、尚书左丞,进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元符三
年(1100年),徽宗即位,许将以拥立之功,进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又以抚定鄯、廊
二州,收复河湟之功,升特进。后又被劾,降为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再降为资政
殿学士,知颖昌府、大名府。不久,加观文殿学士、奉国军节度使。大观四年(1110年),召为祐
神观使。次年病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水利工程专家李宏
李宏(1042~1083年),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宋时兴化军莆田县南洋平原田地,灌溉水
源来自德化戴云山的木兰溪。木兰溪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致南洋平原旱涝无常,大
片田地荒芜。当地人民迫切期望兴建水利工程,保证农业收成。自宋治平元年(1064年)以
来,长乐人钱四娘、林从世先后两次修建木兰陂,均未成功。熙宁八年(1075年),李宏携
款7万缗到莆田,第三次兴建木兰陂。李宏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总结前番教训,亲自勘
察地形,慎重选址,精心设计,严密施工。经过8年努力,终于在元丰六年(1083年)建成著
名的木兰陂。陂长35丈、高2.5丈,上障诸溪,下阻海潮;又在陂的上下数里地方,砌以长
石,阻遏浪潮;在陂的南岸建回澜桥,开大沟七条、小沟一百多条,导溪水过桥入沟,灌
溉南洋万顷良田,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后人在陂上立庙奉祀。
名臣黄龟年
黄龟年(1083~1145年),字德邵,永福县(今永泰县)人。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任
洺州司理参军,转河北西路提举,荐为太常博士。靖康元年(1126年),任吏部员外郎,升
监察御史。后改任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充修政局检讨官。反对朝廷割让河北三镇(太原
、中山、河间)与金国议和,受到舆论赞扬。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任殿中侍御史,与刘
棐共谋驱逐秦桧。龟年向高宗上书,弹劾秦桧及其党羽王、王昞、王守道。八月,高宗
罢免秦桧宰相职,改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龟年又两上奏章,列举事实,揭
发秦桧徇私欺君、无所顾忌、矫言伪行、朋比为奸等罪行。由于龟年先后四次弹劾,高宗
下诏免去秦桧一切官职,并张榜于朝堂,表示不再起用,以戒奸臣。高宗随即任命龟年为
太常少卿,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此时,抗金战事接连告捷,高宗怕徽、钦二
帝生还,自己皇位不保。乃于绍兴五年(1135年),起用秦桧为资政殿学士,绍兴八年(113
8年)任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罢斥主战派人物。翌年正月,宋金议和,
宋对金称臣纳贡,龟年也被罢免中书舍人等职。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指使詹大方再劾
龟年。高宗遂罢免龟年官职,逐回原籍,翌年病卒。
爱国词人张元幹
张元幹(1091~1161年),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永福县(今永
泰县)嵩口月洲人,出身书香世家。宋政和二年(1112年)入太学,为上舍生。不久,任职于
澶渊(今河南濮阳县)。宣和五年(1123年)从京都返闽,途访李纲于梁溪,结成好友。宣和
七年(1125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任亲征行营使,征召元幹为属官,
参与京都保卫战。四月,任详议司兵房检讨官。不久,钦宗向金求和,罢李纲官职,元幹
随之遭贬,离京南下,流落江淮。翌年五月,高宗即位,起用李纲为宰相,元幹任朝奉郎
、将作少监。建炎三年(1129年),授正议大夫,充抚谕使。绍兴元年(1131年),秦桧当权
,元幹不屑与奸佞同朝,辞官归乡,寓居福州。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李纲在福州上
书反对议和,元幹作《贺新郎》词支持李纲。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胡铨因反对议和、
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以谢天下,遭贬官后,又被除名,并押送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
元幹不畏权势,作《贺新郎》词为胡铨送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秦桧得知元幹写词
送胡铨,将他交临安大理寺处置,遂被削职、除名、入狱和抄家。出狱后,作《水调歌头
·罢秋后漫兴》等词以抒发百折不挠情怀。其主要成就是词作,其词冲破专写离别相思、
绮罗香泽的传统,纳入时代重大主题,所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新郎·寄李
拓┫唷贰ⅰ堆镏萋ひ延锨镂庑酥壑凶鳌贰ⅰ端鞲柰贰ね焓Υǚ禾壑凶鳌返龋
谔獠暮头绺裆希级院罄吹男疗泊逝刹卮笥跋臁W浜蠊樵崦鲋萆健V小堵
ü槔醇16卷,《芦川词》2卷传世。
南宋丞相 梁克家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260年)
,以进士第一人及第,授平江佥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著作佐郎。请朝廷下诏求直言,
孝宗从其言;又陈六事:正心术、立纪纲、救风俗、谨威柄、定庙算、结人心,得孝宗嘉
纳,累迁为中书舍人。后出使金国,受到隆重礼待;比箭时连发连中,金人惊服。不久,
迁任给事中,遇事敢言,得孝宗赞赏。乾道五年(1169年),升端明殿学士。翌年,升参知
政事,后兼知枢密院事。他请筑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区)城,环列舟师,以防金人挑衅。时
虞允文任枢密院使,主战甚力;克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意见不合,请求辞职,孝宗不从
。乾道八年(1172年),诏改仆射为左右丞相,克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虞允文罢相,克
家独居相职。他执法公正,不惧贵戚权门,因与一些朝臣意见不合,力求辞职,遂以观文
殿文学士出知建宁府。又因事罢职,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六年(1179年),改知福州。过
2年,复官观文殿学士,仍知福州。政事余暇,约士人,搜集材料,又亲自寻求断简零编,
核对公牍,参以老一辈传闻,纂成《三山志》40卷,内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
、秩官(附科名)、寺观、土俗等9门。志名三山,实含当时福州所属闽县、连江、侯官、长
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等12县地方文献。尤以所记五代闽国旧闻
轶事为史书所未载,是现存一部完整的最早福州志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淳熙九年(118
2年),克家奉召入京,任醴泉观使,复任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因病辞职,进封郑国公
。卒赠少师,谥“文靖”。
理学家黄榦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淳熙
二年(1175年),其兄任职吉州,黄榦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
朱熹。时大雪,黄榦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榦留住客邸,“卧起一榻,
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黄榦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
、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淳熙九年,朱熹以
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
黄榦,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年),“伪学”之禁起,朱熹
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黄榦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
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榦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
甚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
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榦守丧3年毕。调监嘉兴石门酒
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
年),黄榦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
定八年(1215年),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
活者万家。嘉定十年(1217年),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
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
西白鹿洞书院。嘉定十二年(1219年)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
,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年),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
年)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
24年),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
》、《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
著名诗人萧德藻
萧德藻,生卒年不详,自号千岩老人,闽清县人。曾与陆游从江西人曾义学诗。宋绍兴二
十一年(1151年)进士。初为龙川丞,后任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绍兴三十一年(116
1年),与诗人杨万里认识,作诗互赠,成为诗友。宰相曾推荐他出任太守,他称病不就。
后任福建安抚司参议闲职。德藻著有《千岩择稿》7卷,杨万里作序,惜未传世。经汇集各
家记载,只得《采莲曲》等9首,《古梅》诗:“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
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晚寒知。”被誉为绝唱。杨万里将德藻和范成大、尤袤、陆游并称
。清代大学者阮元也说:“南宋诗人称四大家,曰:尤、萧、范、陆。”德藻还是一位寓
言作家,著有寓言《吴五百》,为中国笑林增添一个类型,被后世转相摹仿。
画家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连江县透堡乡人。生在儒学世家,少入太学肄
业,曾以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试。当时,南宋国势日危,思肖叩阙上疏,陈述抗元之策。
南宋亡后,不肯仕元,隐居苏州,名其室为“本穴世界”,意即“大宋世界”。平日坐卧
必南向,不肯朝北。岁时伏腊,便“南望野哭,再拜而返”,誓不与元人交往。思肖学问
渊博,涉猎九流、百家及道、释之学,又工诗画,诗《寒菊》云:“宁可枝头抱春死,不
曾吹落北风中”,表露思肖对宋王朝的留恋。画精墨兰,独创一格,为后人所推崇。南宋
亡后,思肖画“兰多露根,不写坡地”,人问其故,他答说:“地为番人夺去。”思肖还
潜心研究文字学及古宫室、车舆之制,曾作《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
》。又曾作《大无工十空经》,空字去工加十,即宋字,以此隐寓《大宋经》。一生漫游
四方,终身不娶,不惧权势。某县令求其画不得,知思肖有田,便以加赋税威胁,思肖说
:“头可断,兰不可得。”
闽中十才子
林鸿(约1368年前后~?年),字子羽,福清县人,15岁能论文。洪武初,以人才荐至京,召
试,赋《龙池春晓》、《孤雁》2诗,为太祖所称许,授将乐县儒学训导,官至礼部精膳司
员外郎。年未40岁,就辞官归里,致力于诗。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弟子相唱和。著名的
有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9人,以林鸿为首,时称“
闽中十才子”。林鸿主张诗学盛唐,诗之“神秀声律,粲然在备”,“骨气”与“菁华”
并足,“春华”与“秋实”相兼,成为闽派诗论的纲目。其诗声调圆稳,格律整齐,一洗
元代诗人纤弱之习,称为“闽派”。著有《鸣盛集》4卷、《鸣盛词》1卷。其妻朱氏,亦
能诗,早卒。
郑定(1383年前后),字孟宣,号澹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善击剑,曾从陈友定。友定
败,逃亡交、广间,后回,居长乐。他工古篆、隶书。洪武中举明轻,授延平府训导,又征
为齐王府纪善。永乐中,迁国子助教。著有《澹斋集》。
王褒(?~1416年),字中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侄婿。明洪武时中乡荐,历瑞州
、长沙学官,迁永丰知县。永乐间,召入与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
》副总裁,擢汉王府纪善。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
唐泰(约1410年前后),字亨仲,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
永乐中,历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工诗,著有《善鸣集》10卷、《唐观察诗》。
高棅(1350~1423年),彦恢,号漫士,仕名廷礼,长乐县人。博学能诗,善书画,世称“
三绝”。明永乐初,以布衣召为翰林院待诏,迁翰林院典籍。论诗主唐音。著有《啸台集
》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传世。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首次分类诗体
,注意诗歌风格,可作为学诗入门。
王恭(约1350年~?年),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县人。明洪武间隐居七岩山。永乐四
年(1406年),以儒荐为翰林待诏3年,60岁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翰林院典籍,弃
官返里。为诗援笔千言。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及《凤台清啸》等。
陈亮(约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长乐县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沧州储玉
楼,郡县累征不仕,作《读陈搏传》以见志。与福州耆彦结“九老会”,唱和为乐。著有
《储玉斋集》6集、《沧州集》3卷。
王偁(1370~1415年),字孟扬,又字密斋,永福县(今永泰县)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举人。永乐初,荐授翰林院检讨,进讲经筵,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最为总裁解缙所推
重。为人英迈爽发,学博才雄,工诗、善书。其诗质朴清新,不落窠臼,行草类苏轼。永
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受株连下狱死。著有《虚舟集》5卷。
周玄(约1398年前后),字又玄,一字微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弟子。曾挟书千卷
,在长乐高棅家读书,10年后以尽记所读,弃书离去。明永乐间,以文学征,授礼部员外
郎(一作祠部尚书郎)。著有《宜秋集》8卷及《周祠部诗》。
黄玄(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将乐县人。初从林鸿学,后林鸿弃官归,乃移居侯官县,
从之深造,深得林鸿器重。后以岁贡生授泉州训导。著有《鸣秋集》、《黄博士诗》。
经史文学家林瀚
林瀚墓(林浦)
林瀚(1434~1519年),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今福州市)林浦乡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
进士,授庶吉士。后授编修,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参修《通鑑纲目》,两年后擢修撰。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进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元年(1488年),召修《宪宗实录》兼经筵
讲官。弘治三年(1490年),晋国子祭酒。弘治九年(1496年),升礼部右侍郎,仍管理祭酒
事。弘治十二年(1499年)任吏部侍郎,翌年,升南京吏部尚书。以灾异陈十二事,多被采
纳。时奸臣当道,林瀚上疏乞退,朝廷不许。弘治十四年(1501年)春,林瀚又上书,请改
京官考察规例。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敕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林瀚性刚直,南
京守备太监交譖于刘瑾。翌年,刘瑾假传圣旨,贬林瀚为浙江左参政,勒令致仕。林瀚返
濂浦祖居后,仍关心朝中政局和乡邦建设,撰写《福州欧阳公浚河记》、《重修怀安县学
记》、《鳌峰胜观亭记》、《建阳新迁庙学记》、《福州重修贡院记》等文章。正德五年
,刘瑾被诛。林瀚官复原职,仍准致仕,给予月廪、岁禄。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工部治葬事,颁发祭文。著有《经筵讲章》、《泉山奏议》、《泉山集》,以及古典历史
小说《隋唐志传通俗演义》。
附:林庭(1472~1541年),字利瞻,林瀚次子,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明弘治十
二年(1499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职方员外郎,升武库郎中、职方郎中。出为苏州知府
。3年后,升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德九年(1514年),以父老请归侍养。嘉靖元年(1522年
),起任江西左参政,时择人编十三府志,他独总其纲。历湖广左、右布政使,以政绩升右
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转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入为工部右侍郎,上疏言四事获准,省民财
数十万,进左侍郎。嘉靖十四年(1535年)五月,辽阳、广宁军士为乱,世宗命庭兼都御史
领敕往抚。庭移书巡按御史曾铣,密授方略及首恶姓名,皆立即擒获,辽境遂安,以功升
尚书,加太子太保。后请致仕,地方官给廪、隶。卒赠少保,谥“康懿”。著有《小泉录
稿》6卷、《福州府志》40卷、《文集》10卷、及《鳞鸿集》等。
诗人郑善夫
郑善夫(1485~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以候补官员在京纂修《苏松常镇实录》,当年完稿。正德六年
(1511年),任户部广西主事,出浒墅关督税,秉公办事,商人称道。当时阉宦当权,善夫
愤而辞官,回乡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闭门读书。正德十三年(1518年),朝廷诏任礼部
主事。翌年,升任员外郎。同年,上疏痛斥江彬及宦官怂恿皇帝南巡,江彬恨之入骨,假
传圣旨杖打谏者。善夫不胜愤慨,复切谏无效,乃上疏辞官,但未获准。正德十五年(152
0年),善夫研究天象、历法及日食、月食,推算出每年分秒的误差,对明代数学、天文学
的发展作出贡献。同年,又上书辞官,获准。此后,在家乡谈诗论道。嘉靖元年(1522年)
,都御史周季风荐善夫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久,改吏部。翌年,赴任途中,游武夷山,受
寒返家,两天后病逝,葬于福州西郊梅亭山。善夫有诗名,擅书画,部分作品流传至今。
著有《改历元疏》、《日宿例》、《时宿例》、《序数传》、《田制论》、《九章乘除法
》、《九归法》等,被清代阮元收录在所著的《畴人传》中,另有诗论《读李质庵稿》。
其诗多有忧时感事之作,《明史·文苑传》认为:“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棅后,阅百余
年,善夫继之。”遗著凡九刻,现存较早的版本是清乾隆年间刻印的《郑少谷全集》25卷行世。
抗倭名将张经
张经(1492~1555年),字廷彝,号半洲,侯官县(今福州市)洪塘乡人。曾因其父袭蔡姓。
及显贵后才复原姓。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任浙江嘉兴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
入京任户部、吏部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曾上疏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
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又请撤除锦衣卫及太监把持的东西两厂(专门侦察官民言行的特务
机构)。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于徭役的频繁和汉官的勒索,以侯公丁为首的瑶族武装占
据罗滩,攻城杀官。朝廷命张经总督两广军务,张经用计诱侯公丁,乘胜分兵两路直趋罗
滩,摧毁其根据地。又派兵向各路尾追,生擒和投降者甚众,升为兵部左侍郎。安南国相莫
登庸弑主自立,又侵扰中国边境,朝廷决定出兵讨伐。派原总督宣大、山西的毛伯温来广
西与张经会商兵略。张经等决定用招抚方法,一面以重兵压境,一面派使者张岳入安南晓
喻利害,莫登庸终于谢罪撤兵。张经进右都御史。又平定思恩九土司,进兵部尚书,镇守
如旧。后丁忧服阕,起南京户部尚书,改兵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在中国东南
沿海攻城占邑,大肆杀掠。朝廷以张经任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
,便宜行事。张经初到任时,因诸将位高气骄,不受调遣,与倭寇作战屡次受挫。世宗以
张经出师无功,降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当时倭寇二万余人盘踞柘林川沙洼(今上海市川沙县
),徒众日增,张经每日选将练兵,准备等粮兵到齐,一举歼灭倭寇。翌年春,倭寇进犯乍
浦、海宁,攻破崇德,转掠浙西,民众见张经按兵不动,责怪他纵容倭寇。世宗大怒,命
张经限期进兵。此时,严嵩党羽兵部侍郎赵文华督师至浙,催战甚急,张经答以“贼狡且
众,待永、保兵至夹攻,庶可万全”。赵向张经索贿白银二万两,张经不理。赵遂伙同浙
江按察使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文华疏刚上,而永、保兵即至,张经
率军攻倭,在石塘湾、王江泾获大胜,俘获倭寇五千。世宗接赵文华等疏,降旨逮捕张经
至京。张经自述作战经过,世宗不理,将张经斩首。隆庆初年(1567~1568年),张经孙懋
爵上疏鸣冤,朝廷乃恢复张经官职,赐祭葬,谥“襄愍”,并予懋爵荫官。张经著有《半
洲诗集》传世。福州人民为纪念张经抗倭功绩,将其寓宅所在处改称“半洲街”,又在洪
塘山麓建祠纪念。张经墓在仓山洪塘芋坑山,墓前旧有“东南战功第一”石碑。
音韵家陈第
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县人。明嘉
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秀才第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继光从浙江追击倭寇到
连江,倭寇逃入马鼻港口礁屿,潮退后四面烂泥,船不得进,陈第改造“土橇”供戚家军
击敌,取得马鼻战役全胜。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游学福州如兰精舍,拜潘碧梧为师,
与林兆恩(“三一教主”)过从甚密。隆庆三年(1569年),讲学漳州、福州。他常勉励门人
当如班超立功异域。万历二年(1574年),俞大猷在晋江任武职教师,招陈第教兵法。不久
,与俞谒见戚继光,并上书兵部尚书谭纶论独轮车制,谭纶即委补授镇抚教车官。万历四
年(1576年),任五军四营中军,守蓟门。翌年,改任潮河提调,守古北口。陈第整顿防务
,两次击败犯境骚扰叛民。万历八年(1580年),由戚继光推荐,升任三屯车兵前营游击将
军,驻汉儿庄,用副总兵体制行事。他整顿军纪,创办义学,亲临授课,任内3年,百废俱
兴,边民乐业。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调往广东。总督吴兑因私求不遂,企图陷害
陈第,陈遂辞职。翌年,回连江,闭户读书,致力研究中国音韵学近十年。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六月,挟书南游,遍览粤、桂、赣胜景,辑成《两粤游草》。万历二十九年(160
1年)春回闽,着手编著《毛诗古音考》。翌年十二月,随沈士宏往东番(台湾)剿倭。在台二十余天
,走访民众,调查当地风土民俗,作《东番记》,为中国最早记载台湾高山族民俗的重要
文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春,游南京,访问学者焦竑,阅读其大量藏书,重新修订《
毛诗古音考》。此书为其一生力作,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秋,又以71岁高龄远游五岳,题咏辑成《五岳游草》6卷。旅途中写作不辍,撰成《尚书疏
衍》、《屈宋古音义》。生平著述汇编为《一斋集》行世。
引种番薯第一人陈振龙
陈振龙(约1543~1619年),长乐县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
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
同五谷”。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
培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
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
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
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在陈经纶所献《
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
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
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清代,金薯种植推广到全
国各地。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三朝元老叶向高
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福清县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进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调任皇长子侍班。因
直言国事,得罪内阁首辅沈一贯,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沈一贯罢职后。向高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任首辅,独掌内阁8年
,加上后来泰昌、天启间5年,人称“独相十三载”。时朝政废弛,矿监、税吏横征暴敛。
向高屡次奏请神宗整顿吏治,铲除积弊。神宗终于撤回辽东税监高淮和福建税监高寀。向
高入阁后,神宗万事不理。士大夫门户林立,党争越演越烈。向高认为“今日门户各党,
各有君子,各有小人”,在用人上,应“去其小人,用其君子”。向高在补缺官、增阁臣
、罢矿税、整顿边事和用人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建议和措施。但神宗昏愦,宦官专权,向高
感到难有作为,多次请求离职。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获准辞归。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
才应召还朝,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任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向高奏请发帑金二百万,
加强兵需;起用一批正直能干的官员,刷新朝纲。时魏忠贤与熹宗的乳母客氏狼狈为奸,
百般媚上,篡握大权,陷害忠良。向高曾多次上疏痛斥“阉党”,极力救援诸多贤臣。因
而结怨于“阉党”,被诬为“东林党魁”。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向高感到局势不可挽回,在连
上二十余疏请辞后,终获准辞官返乡,3年后病逝。崇祯初,朝廷罢黜“阉党”,诛客氏,
魏忠贤畏罪自杀,追赠向高为太师,谥“文忠”,赐葬闽县(今闽侯)东台戊辰山,建御祭
碑亭。向高工诗书,精棋艺,著有《说类》、《苍霞草》、《四夷考》、《宫中实录》、
《纶扉奏草》、《福清县志》和自订的年谱《蘧纶》等。
诗人徐熥
徐熥(1561~1599年),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举人。学识渊博,不求闻达,致力于诗歌创作,其诗“俯仰古今,错综名理”。万历年间
(1573~1600年),与其弟徐在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以藏书。家不富却
好周济,有“穷孟尝”之称。卒后入祀于乡贤祠。著有诗10卷、文10卷,结为《幔亭集》
,并辑明洪武至万历年间闽人诗作成《晋安风雅》,又撰有《陈金凤外传》。
诗人徐
徐(1563~1639年),字惟起,一字兴公,侯官县(今闽侯县)人。童试后,摒弃科举,随
兄作诗,以清新隽永见长。明万历三十一年至万历四十二年(1603~1614年),与叶向高、
翁正春、曹学佺、谢肇淛、陈价夫等结“芝社”,人称“芝山诗派”,徐、曹学佺并称
诗坛盟主。徐工诗,擅长书法、绘画。终生未得一官,平日身处书城,自以为乐。藏书
七万余卷,是国内著名藏书家之一,“所藏多宋、元秘本”;毕生求书、藏书,尤精校勘
,将所藏书辑成《徐氏家藏书目》,以便查考。凡来就读者无不乐于借阅,且为设几供茶
。晚年生活潦倒。著有《红雨楼纂》、《闽画记》、《闽中海错疏》、《荔枝谱》、《榕
阴新检》、《笔精》、《鳌峰诗集》等约50种,又重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
志》、《榕城三山志》等。
著名作家谢肇淛
谢肇淛(1567~1624年),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长乐县江田人。
后随父居福州。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
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奉命治
理河流,一年大功告成,并写成《北河纪略》,记载河流本末和历代治河利弊。天启元年
(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升广西右布政使。亲理政事,力革积弊;在边境,置官增兵,防
止外患;能较好处理少数民族矛盾;整顿盐政,活跃经济,人民生活随之好转。肇淛博学
多才,擅长诗文,与徐熥、徐、曹学佺等结社论诗。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
、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其诗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
的代表。家富藏书,肇淛曾与徐重刻淳熙《三山志》;一生勤于著述,写作大量笔记小
品。所著《五杂俎》,多记掌故风物,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另著有《文海披
沙》、《史觿》、《滇略》、《长溪琐语》、《小草斋诗话》、《小草斋集》、《方广岩
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还助修《福州府志》和《永福县志》。
著名学者曹学佺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侯官县洪塘乡(今福
州市区)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万
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四川右参政。时四川灾荒,奏准发放三百万赈济款。四川旧有行
、坐两税,人民因灾荒逃亡,坐税无所出,学佺以历年行税盈余抵坐税,使人民免受追比
之苦。蜀王府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款70万两修复,学佺根据宗藩条例,予以拒绝。又集
资修桥铺路,后被蜀王中伤,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削职归里。在乡筑石仓园,藏书万
卷。与诗人徐、赵世显等结社唱和;又创剧社“儒林班”。天启二年(1622年),学佺被
起任广西右参议。桂林宗室骄横不法,倚仗宗室势力,私铸钱币,学佺皆以法究治,逮捕
问罪。钱局舞弊营私,学佺订立制度,严加整顿,一年就获利五千金。当地少数民族甚多
,经不起官吏和驻军的骚扰,学佺申明约束,并将一些军队他调,使局势安定。天启六年
(1626年)秋,升任陕西副布政使,尚未赴任,魏忠贤党羽齐廷之劾学佺所著《野史纪略》
是“私撰国史,淆乱是非”,学佺遂被免职,《野史纪略》书版也被毁。崇祯元年(1628年
),起用为广西副使,力辞不就。当时,福建海盗猖獗,学佺建议朝廷在闽江口外的梅花、
双龟一带,屯兵建堡,与民共守;又条陈九事,皆予采纳,海盗逐渐敛迹。学佺曾筹资疏浚城
谕夂拥篮臀骱⒔ㄔ旌樯健⑼虬病⑼┛谌牛缛嗽诤樯角磐妨㈧粢造搿3珈跏吣(
1644年),思宗自杀,清兵入关;次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嗣帝位,改元隆武,授学佺为太
常寺卿,进礼部尚书,命与大学士黄道周共参国政。隆武二年(1646年),他力主隆武帝亲
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捐银万两助饷。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学佺自缢于
西峰里府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谥“忠节”。学佺罢官家居20余年,著述30余种
,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已佚,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福州文人遗诗甚多,清代
被编入《四库全书》。
明朝高僧--隐元 隐元(1592-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福清县人。
明泰昌元年(1620年),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周游各地,遍访
名师,崇祯八年(1635年),成为佛教临济宗正式传法者。两年后,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
。四出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中国东南名刹。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僧众
达数千人,出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僧,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顺治十一
年(1654年),隐元应邀率30位知名僧俗,从厦门启航赴日本长崎,受日本佛教的主流之
一。顺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给隐元创建新寺。新
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也取名“黄檗山万福寺”,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隐元
开过三回“三坛戒会”,为两千多人受戒。康熙十二年(1673年)天皇赐予“大光普照国
师”尊号,三天后圆寂。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日本黄檗派寺院已发展到1010个;
到同治六年(1867年),日本“黄檗宗”衍为八派,嗣法者达4648人。至今日本崇奉“黄
檗宗”的僧俗达数百万人。隐元带去的中国建筑、雕塑、书法印刻、雕版印刷、医药学和
音乐等,日本称之为“黄檗文化”。隐元知识广博,诗文书法均佳。著有《弘戒法仪》、
《语录》10卷、《云涛集》1册,为佛学珍贵遗产。
编纂家 陈梦雷 陈梦雷(1650~1741年),字则震,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
,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
告假回乡省亲。翌年三月,耿精忠叛清,在福州遍罗名士,强授官职,陈梦雷被列其中,
称病不就。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入京。清廷依徐宏弼奏,以叛逆罪判梦雷死刑。狱中
,梦雷作《抒哀赋》,表白被诬之情。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斡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免其死罪,改谪戍沈阳尚阳堡。梦雷精通满文,在沈阳十余年间,培养不少当地人才;
并编撰《奉天通志》、《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著成《周易浅述》
一书。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东巡沈阳,赏识其才华,特恩释放,召回京师。次年
,被任为词臣、侍读,侍奉第三皇子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梦雷开始编撰
《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完成初稿。全书共3600余卷,分历象、方舆、明
伦、博物、理学、经济等6篇,另有目录40卷,32志,6109部,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
罗最广的一部类书。圣祖亲为其书联一副:“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梦雷即以“松
鹤”名其书斋,自号“松鹤老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病逝,雍正即位,胤祉
获罪下狱。梦雷受株连,再次发遣黑龙江病逝戍所。遗有《松鹤山房文集》16卷、《闲止书堂集钞
》2卷。
清刑部尚书 陈若霖
陈若霖
陈若霖(1759~1832年),字宗觐,号望坡,闽县(今福州市区)螺洲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
787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文渊阁参与校勘《四库全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奉天、山西、直隶、广西、四川等司主事、员外郎,累迁郎中。
曾奉派总办秋审,充律例馆纂修,往各省复查案件,申理冤屈,明正典刑,受仁宗数次嘉
奖。嘉庆十三年(1808年),外放四川盐茶道,提为山东按察使。后历任广东、湖北、四川
等省按察使。嘉庆二十年(1815年),升为云南巡抚,安抚土司,督办矿务,审核旧案,缉
处逃犯,整肃边防。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广东巡抚兼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
;在浙江巡抚任上,组织修筑山阴、上虞、萧山等地的塘堤水利工程;在河南巡抚任上,
组织赈济灾害,并上奏缓征或减免钱粮。道光元年(1821年),升任湖广总督。当地胥吏敲
诈勒索苗民,若霖认真肃清宿弊,在湖南凤凰厅等地,为屯户清厘归还,奉请朝廷减租,
苗民十分感谢。翌年,调任四川总督。道光四年(1824年)三月,授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事
。不久,调任刑部尚书。若霖治狱慎重认真,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深得百姓赞誉,屡受
清帝奖励。若霖仕官在外,不忘桑梓,修贡院,修《福建通志》,葺治京都福州会馆和赈
灾济贫等,都乐于捐助。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病乞归,病卒途中,归葬福州南郊北园山头岭。
脱胎漆器创始人 沈绍安
沈绍安(1767~1835年),字仲康,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少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
抛桥附近开漆器店,以油漆加工为业,并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等小商品。为了迎合
官场应酬及男婚女嫁需要,受古人“夹苎”法启发,创制脱胎漆器。其法取粘土捏塑各种
器物模型,外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敷漆分层上裱,待漆干后浸入水中,去模、擦干就
是“脱胎”。再精细加工,髹以彩漆,就成“脱胎漆器”。传统漆器只有红、黑两色,绍
安增加黄、绿、蓝、褐诸色,还使用贴金银箔等手法,使漆器光彩夺目,轻巧耐用。最初
主要制作茶箱、烟箱、提盒、首饰箱、观音佛像等实用器物和佛教人物像,大受上流社会
欢迎。“沈绍安脱胎漆器”誉满天下。其手艺世代相传,至第四代传人沈正镐(“正记”)
和沈正恂(“恂记”),工艺水平又有提高,搀入泥金、泥银等颜料,色调愈显美观柔和,
加上创造“擦金”等新工艺,使沈家脱胎漆器步入“黄金时代”。曾参加日、法、加拿大
等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并获重奖。
经学家 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市
区)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
阮元之聘,主讲敷文书院,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1804年)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
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丁父忧回里侍母
,后主泉州清源书院10年。曾上书总督巡抚,请通饬各府县禁止征书院为官员馆舍。道光
二年(1822年),再主鳌峰书院10年。寿祺品行课文并重,造就不少人才,关心乡邦建设和
文化事业,参与修浚东、西湖,倡修旧贡院。道光四年(1824年),联合士绅请将黄道周从
祀孔庙,刊印《黄忠端集》,倡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道光九年(1829年)志馆开局,
寿祺创立义例,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
834年)完成,后志稿重加审校,延至同治间才出版。寿祺初治宋明理学,后专汉学,以汉
学治经,为清代经学名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疏证》3卷、《尚书大传定本》3卷、《
左海经辨》4卷、《洪范五行传辑本》3卷、《欧阳夏侯经说考》1卷、《齐鲁韩诗说考》3
卷、《礼记郑读考》4卷、《说文经话》2卷、《左海文集》10卷、《左海诗钞》、《跭跗
草堂诗集》6卷,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
文学家 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茞林,号茞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县,徙居福州。14
岁入鳌峰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嘉庆十年(1805年),任礼部主事。
嘉庆十二年(1807年),掌浦城浦南书院讲席,次年,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二十三
年(1818年),经考选任军机章京。道光二年(1822年),授湖北荆州知府兼荆宜施道,升淮
海河务兵备道,调署江苏按察使。道光五年(1825年),管理盘运漕粮总局,将滞漕二百万
石米全数盘运渡黄河北上,节省运费32万两,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调任江苏布政使。在
江苏任职8年,曾四次代理巡抚,政绩斐然。道光十一年(1831年),江淮大水灾,难民沿江
聚集苏南,日达万人。他率属捐廉募款,一面派船护送,一面设厂留养,自捐给难民棉衣
万件,终将难民全部资送北返。同年,修复练湖牌坝,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
利。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奏请回福州养病。道光十五年(1835年),奉召入京,授甘
肃布政使。次年,升广西巡抚兼署学政。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
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令梧州、浔州官员捉拿烟贩,采取10家
连保法,杜绝复种罂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亲自带兵防守梧州,并增兵浔州、南宁
,运送大炮支援广州防务。曾上疏抨击琦善在广东“开门揖盗”,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一
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同年,调任江苏巡抚,带兵到上海会同江南提督陈化
成部署抗英,组织宝山、上海、川沙、太仓、南汇、嘉定等地兴办团练,严密设防,使英
军未敢妄动。同年八月,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十一月病发,专折奏请开缺调理。先
后寓居扬州、浦城、温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逝。平生纵览群籍,能诗善书,学识
渊博,精鉴赏,富收藏,好金石。谙于掌故,善作笔记小品,50余年著作有70余种,为清
代各省督抚中著作最多者。比较出名的有《归田琐记》、《浪迹丛谈》、《退庵随笔》。
尤其是《浪迹丛谈》保存了丰富的小说史料。
民族英雄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嘉庆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
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
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
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道光三年(1823年),由江南淮海
道升任江苏按察使,廉明办案,倡捐赈灾。翌年,署江苏布政使。道光七年(1827年),任
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道光十年、十一年(1830、1831年),相继调任湖北、河南、江宁
三省布政使,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整顿吏治等方面多有兴革,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道
光十二年(1832年),擢江苏巡抚,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处理钱漕、灾赈、水利、盐政、
货币等实际问题,博得百姓爱戴。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厉行禁烟,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上《筹
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提出全国禁烟六条章程,并附戒烟药方。八月,又上《钱票无甚关
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指出鸦片泛滥,事关国家存亡,促使宣宗下决心严禁鸦片。
同年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翌年初,则徐到达广州,首先查办包
庇鸦片走私官员,传谕外商限期缴烟。以英国为主的外国鸦片商人,在英国驻广州商务总
监督义律支持和唆使下,拒缴鸦片。则徐宣布封舱,暂停贸易,撤出为商馆服务的中国雇
员和工人,派兵包围商馆,不让烟贩颠地逃离,迫使义律不得不同意缴烟。先后缴出鸦片
19187箱又2119袋,共重1188吨。除留8箱样土外,从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在虎门海
滩全部销毁。
则徐注意了解和研究外国,主张睁眼看世界,将翻译的外国报刊分类整理,将英国人慕瑞
所著《地理大全》,部分翻译整理成《四洲志》;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各种言论
,辑成《华事夷言》;摘译瑞士人瓦特尔的国际法著作,编成《各国律例》。并请人翻译
西方大炮瞄准法等,将先进军事技术应用到广东防务中。则徐一面训练水师和招募水勇,
一面组织民众“由民间自行团练以保村庄”,曾以夜战火攻机动灵活地袭击敌船获胜。道
光十九年(1839年)下半年,义律多次率英国兵船在九龙、穿鼻和官涌一带挑衅,皆被击退
。翌年正月,则徐接任两广总督。五月,鸦片战争爆发。由于广州防范严密,英舰转而北
上,攻陷浙江定海,七月到达天津大沽口。清廷慑于侵略者的武力,派遣直隶总督琦善与
英方谈判。九月,则徐和邓廷桢同时被革职,留粤听候查问差委,后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
江随营效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闰三月,到达浙东镇海一带筹防。五月,奉命遣戍新
疆伊犁。七月初,抵达扬州,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符襄助王鼎办理堵口工程。经半年治
理,黄河决口合龙后,仍命其赴戍伊犁。则徐在戍途中写下大量诗篇,抒发爱国情怀。翌
年十一月,抵达戍所。在伊犁期间,则徐探究边防、屯垦以及兴修水利之方,协助伊犁将
军布彦泰开垦三棵树、红柳湾和阿勒卜斯的荒地,又捐资承修龙口水渠工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冬,奉旨查勘南疆诸城荒地,先后到达阿克苏、乌什、和阗、库车、喀什噶尔、叶尔羌、
喀喇沙尔以及英吉沙尔等地,垦地达六十九万余亩。则徐倡修水利,推广坎井和纺车,建
议将田地分给回民耕种,实行兵农结合,坚守重镇。则徐对沙俄侵华野心有所警觉。道光
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则徐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
督,后任陕西巡抚,弹压陕甘地区藏民、回民和刀客的抗清斗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升任云贵总督,制止汉回冲突,平息民众反抗,受到朝廷嘉奖,加“太子太保”衔,赏
戴花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则徐整顿云南矿务,开采银矿,促进矿业生产发展。同
年八月,奏请回籍养病。翌年三月回到福州,抱病乘船至闽江口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
塞察看形势,修筑炮台,向闽浙总督、福建巡抚提出调兵、演炮、募勇等建议。十月,授
钦差大臣赴广西,十九日行至广东普宁县驿馆病逝,赐谥“文忠”,敕建专祠谕祭。生平
奏稿、日记、公牍,汇编为《林则徐集》出版,并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
》、《使滇吟草》等行世。
“船政之父”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年),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候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二十
七年(184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编修;咸丰四年(1854年)
,改江南道监察御史;翌年,任江西九江知府;咸丰六年(1856年),调署广信(今上饶市)
知府,与太平军作战,升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和吉南赣宁兵备道;咸丰十一年(1861年),调
赴曾国藩安庆大营办理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保奏,升江西巡抚,兼办广信
粮台。妥善处理南昌法国教堂被拆毁案件,当地绅民感其恩德;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
急行军五昼夜,俘洪仁玕、洪仁政、黄文金等,并在石城荒谷搜获洪天贵福(洪秀全之子)
,受到清廷重赏。同治五年(1866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授总理船政大臣;次年六
月,正式主办福建船政,遇到种种阻挠。经葆祯与左宗棠上疏力争,船政业务得到发展。
葆桢不顾英人反对,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葆桢重视学习外国科学
技术,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葆桢设船政前学堂,培育造船人才,设船政后学堂,造
就航海驾驶人才,在招生上采用英、法海军学校的规章制度,参用中国的考试方法,入学
前通过三场考试,严格挑选,教学则采取“教习包教,学生包学”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
习质量和效率。葆桢主政期间,福建船政制造“万年清”等15艘船舰,并为国家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
和海军骨干。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日本政府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害为借口,派兵在
台湾社寮港登陆,占据琅王乔,建都督府。清廷任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师入台。葆桢决定
以“理谕”、“设防、“开禁”作为处理原则,调兵驻守各处,建筑炮台,铺设海底电线
,沟通闽台军务,又抽调淮军到台。日本探知葆桢加强战备,不敢轻举妄动,转而要求抚
恤琉球遇害人员家属及赔偿军费。清廷答应其要求,日军才退出台湾。葆桢加强台湾的行
政管理,将福建巡抚移居台湾;增设台北府,置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在琅 增设恒春
县;分南北两路开山辟道,招徕内地人民开发山区;宣布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荒
地、设番塾(学校)等七条约法;引进西洋机器,开采台北煤矿;建郑成功祠,发扬民族正
气;修筑城垣,增强防御力量。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受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奉命处理“皖南教案”。以“罪无所归”折服洋人,妥善结案。任内修河堤、行海运、
筹积谷、拔罂粟、减税收、整盐务、禁厚殓、修炮台、固防务、平冤案、选贤能。终因积
劳成疾,病卒于督署。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肃”,设专祠(在今福州市政府大院内)
以祀。著有《居官圭臬》、《沈文肃公政书》等。
清内阁学士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
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
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清谏”之名日重,得两
宫皇太后赏识,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
年(1882年),授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翌年,以校《穆宗毅皇帝圣训》奉旨议叙,
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法兵侵犯越南,宝琛与张佩纶力荐唐炯、徐廷旭堪任军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上“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并条陈筹饷、选将、练兵、简器四事
,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遂擢会办南洋事宜。后因原荐之唐、
徐兵败受牵连,部议降五级处分。翌年,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请赴台。返闽后,修葺先祖
“赐书楼”,构筑“沧趣楼”。自此,闭门读书、赋诗、写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曾倡设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
、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时,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闽、浙、皖、赣四省拟自筑铁路,商部奏派宝琛任福建铁路总办。宝琛到南洋
爪哇、槟榔屿、吉隆坡、万隆、三宝垅等地,向华侨筹募路款,建成福建省第一段铁路。宣统元年(
1909年),奉召入京,任总理礼学馆事宜。翌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经筵讲官
、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五月,简授山西巡抚,旋开缺以侍郎候补,派毓庆宫侍读
,首发为“戊戍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
,宝琛追随溥仪。翌年,命修《德宗实录》。民国10年,修成《德宗本纪》,溥仪授予“
太傅”衔。民国12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14年,溥仪至天津,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决意复辟,密赴东北。宝琛赶赴旅顺劝阻,溥仪不从,日本派人
挟持宝琛返天津。民国21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
,呈密摺劝溥仪迷途当醒。后病逝于天津。溥仪伪谥“文忠”。著有《奏稿》与《沧趣楼
诗文集》行世。
爱国华侨 黄乃裳
黄乃裳
黄乃裳(1849~1924年),又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闽清六都湖峰(今坂东乡湖头村)人
。清同治五年(1866年),加入基督教,同时学习中文和英文。同治八年(1869年),被派到
福州福音堂传教,与人合译《天文图说》、《大美国史略》,提倡“格致”之学。后在英
华书院、福音书院任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赴
北京会试,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接受维新思想。翌年,在福州创办福建最早的报纸
《福报》,鼓吹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
”运动。戊戍变法失败后,逃回福建。翌年九月,移家新加坡,任《星报》主笔。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四月,到英属沙捞越诗巫,与沙捞越王二世查理斯·布律克爵士签订垦约
,以“港主”身份承包土地垦殖权。接着,归国招募垦民,途经新加坡时,结识孙中山,
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乃裳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在闽清、古田、闽县、
侯官等县前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
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光绪三十年(190
4年),因垦区拒绝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经新加坡,携带
邹容《革命军》回国,在潮州、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翌年
芷钢靼煜妹拧陡=ㄈ杖招挛拧贰9庑魅(1906年六月,赴新加坡谒见孙中山并加
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翌年,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起义
失败后,回归故里闽清县,创办教育会,被推为会长。后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学校,并担
任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辛亥福州起义,乃裳发动英华、福音、培元三校
学生组成炸弹队。福州光复后,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司长。民国元年(1912年),兼任筹
饷局总办,向南洋福州富商募款170余万元,帮助军政府度过光复初期的财政难关。民国3
年3月,乃裳被袁世凯党羽诬告“怂恿种植鸦片”入狱,判无期徒刑,后迫于海内外舆论压
力,始被释放。民国5年,乃裳创办《伸报》。民国7年,自撰《绂丞七十自叙》一书付梓
。民国9年,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军政府(后改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民国12年,任
福建省署高等顾问。后病逝于闽清县城。
清末海军将领 刘步蟾
刘步蟾(1852~1895年),字子香,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
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同治十年(1871年),到练船实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升任“建
威”号管带。光绪元年(1875年),派往英、法研习枪炮、水雷。翌年归国,荐保都司。光
绪三年(1877年),赴英国留学,在旗舰任见习船副。光绪五年(1879年),获优等文凭。毕
业回国后,实授游击,赏戴花翎,派任“镇北”炮舰管带。光绪八年(1882年),赴德国协
驾“定远”等舰。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回国,任“定远”舰管带,授参将。不久,升副
将,赏加“强勇巴图鲁”勇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因创建北洋水师有功,任右翼
总兵兼旗舰“定远”管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排成“人
”字形,步蟾指挥“定远”冲锋在前,将日本舰队拦腰截断,连创其“比睿”、“赤城”
、“西京丸”诸舰,并击毙“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提督丁汝昌在飞桥上督战身负重伤
,步蟾代为督战。战后,暂署北洋水师提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日舰队鱼雷艇
偷袭威海港。“定远”舰中雷进水,步蟾下令砍断锚链,将舰从港内移泊刘公岛外的浅滩
,改作水炮台,保卫刘公岛。正月十六日,在先后击退日军八次水陆夹攻后,“定远”舰
弹尽援绝。为战舰不落入敌手,步蟾下令炸沉“定远”舰。当夜,步蟾服药自杀,以身殉国。与林
┰现段餮蟊谔ú僮鞔舐浴贰
翻译家 林纾
林纾(1852~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闽
县(今福州市区)莲宅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光绪十年(1
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失败,他怒不可遏,联名向钦差左宗棠告状。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海战战败,国内变法呼声高涨,他编著诗歌集《闽中新乐府》,呼吁救亡图存,倡
导改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由王寿昌口述,林纾耳受笔追,译成《巴黎茶花女遗
事》一书,以独特方式走上翻译道路。翌年,林纾北上会考,参与变法维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应聘任北京金台书院讲席,后到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旅京
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励志学校、孔教大学等校任教。教学之余,兼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司笔,与魏易先后合译西方小说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贼史》、《孝女耐儿传》,
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大仲马的《玉楼花劫》,森彼得的
《离恨天》,斯土活的《黑奴吁天录》等40余部世界名著,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影响很大
。林纾的古文以意境、韵味见长,善于用简洁、平淡言语来表达真挚感情。林纾出版的古
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等,还出版《中国国文读本》、《林
氏选评名家文集》等多种古文选集。文论著述有《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和《文微》等
J小段仿妗贰A昼5纳剿辰缈兀柿剑炎鞑簧佟S小洞壕跽邸
1卷和《畏庐遗迹》2集传世。从民国2年(1913年)起,林纾用古文创作小说,先后写成长
篇小说如《剑腥录》、《金陵秋》等,颇具史料价值。民国8年春,林纾写了《荆生》和《
妖梦》两篇小说,诋毁、丑化新文化运动,还在《答大学堂蔡鹤卿(元培)太史书》中指责
新文化运动。次年,发表《腐解》,坚持卫道立场。后病逝于北京,归葬福州。
启蒙思想家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与瘉壄老人,侯官县
(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
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光绪三年(18
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读西方社会科学书刊,
比较中西学术政制的异同,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光绪五年(1879年)归国,任福
建船政局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兼俄文馆总办。任职期间,四度参
加乡试均落第。光绪十五年(1889年),捐得道员头衔,升为水师学堂会办。次年,升为总
办,加叙海军副将。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着手翻译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将《天演论》等
书介绍给国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
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章,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介
绍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批判韩愈“君权神授”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变法图强。翌年,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次年,与人在天津
创办《国闻报》,发表《上皇帝书》,主张学西学与民主自由,鼓吹变法自强。光绪二十四年(18
98年),德宗在百日维新期间召见严复。变法失败,虽仍任天津学堂总办,但《国闻报》被
查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避居上海。同年七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组织“中国国会
”,被推为副会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光绪三十年(190
4年),因煤矿讼案往英办交涉。在伦敦晤见孙中山,坚持改良,不赞同推翻帝制。翌年八
月,在上海帮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后任安庆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再度进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自甲午战争直到光绪末年,严复致力于翻译工作,主
要译著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年),亚当斯密《原富》(1901年),斯宾塞《群
学肄官》,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克思《社会通诠》(1903年),孟德
斯鸠《法意》(1904~1909年),耶芳斯《名学浅说》(1909年)等。特别是《天演论》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之志,影响极大。严复翻译态度
严谨,他首倡“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学术界和翻译界所推崇。宣统元年
(1909年),清廷赐严复文科进士出身,任严复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度支部清理财政
处咨议官及福建省顾问官。宣统二年(1910年),充资政院议员、海军协都统。宣统三年(1911年),
授海军部一等参谋官。民国元年(1912年)5月,袁世凯聘请严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兼文科学
长。翌年,任总统府顾问。严复提倡尊孔读经,为孔教会发起人之一。民国3年,任参政院
参政、约法会议议员。翌年,袁世凯指使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鼓吹反对共和,恢复
帝制。杨度三次走访严复,邀他为发起人。8月,“筹安会”成立,严复名列第三,成为“
筹安六君子”之一。严复没有申明反对,也没有参与“筹安会”活动。帝制失败,“筹安
会”诸人受到通辑,严复避居天津,自叹:“当断不断,虚与委蛇,名登黑榜,有愧古贤
。”民国7年,返故乡福州养病;民国10年病卒。生平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另有
《严几道文钞》、《瘉壄堂诗集》行世。
海军名将 刘冠雄
刘冠雄(1858~1927年),字敦诚,号子英、资颖,闽县(今闽侯)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
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光绪十二年(1886年),派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任北洋水师“靖远”舰帮带、大副。光绪二十年(1894年),
中日午战争爆发。同年八月十八日,中日舰队在黄海激战,“靖远”舰受重伤,被迫退至
大东沟大鹿岛附近抢修,下午五时修毕归队。冠雄见旗舰受伤、北洋舰队群龙无首,建议
管带叶祖 下令升旗代旗舰集合队伍。日舰见北洋舰队散而复整,始遁。光绪二十一年(18
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冠雄被解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祖珪受命统领,
重建北洋海军,委冠雄为“海天”舰管带。翌年,当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奋战时,冠雄率“
海天”舰南下上海参加“东南互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海天”舰在吴淞口触
礁沉没,冠雄受到处分,改任德州兵工厂总办。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受命统领江防舰
队。辛亥革命爆发,冠雄随海军起义。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顾问。
不久,被袁世凯任命为北洋政府首任海军总长。同年6月,兼代交通总长。翌年1月,兼署
教育总长。7月,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冠雄任南洋巡阅使,率舰队南下上海镇压,
会同北洋陆军攻占吴淞炮台。同年11月,冠雄率李厚基部到达福州,把福建军队编入中央陆军,福
州船政局收归海军部管辖。民国5月6月,孙中山发表恢复《临时约法》宣言,冠雄辞去海
军总长职务。翌年7月,段祺瑞任命冠雄为海军总长。他在福州船政局内设福州海军飞潜学
校、飞机制造工程处,着手制造水上飞机。12月3日,被撤免海军总长职务。民国12年4月
,北京政府复任冠雄为闽粤海疆防御使,授将军府熙威将军;11月,辞职定居天津。主修
有《凤岗忠贤刘氏族谱》。
海军名将 萨镇冰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蒙古族,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1岁考入福建船政后学
堂驾驶班,毕业后派到“扬武”等舰见习。清光绪三年(1877年),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
院学习。3年后,回国历任“澄庆”兵船大副、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舰管带、“康
济”练船管带,旋升为参将。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副将衔,补北洋海军精练左营游击
,兼带“康济”练习舰。甲午战争时,奉命守卫刘公岛,日军陷岛,北洋水师覆没,受革
职处分,回乡执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任吴淞炮台总台官,升自强军帮统。光绪
二十五年(1899年),调任“通济”舰管带,旋升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光绪
二十九年(1903年),调广东南澳总兵官,再升北洋水师统领兼“海圻”舰长。光绪三十一
年(1905年),擢任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海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率舰访问南
洋,是为中国宣抚华侨之始。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派亲王载洵和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
。镇冰将南北洋海军统一编制,分巡防、长江两舰队,镇冰任海军提督。旋随载洵沿江沿
海调查,定象山为军港,增造军舰,复随载洵往英、法、意、奥、德、俄、日、美等国考
察。次年十一月,镇冰为海军统制,实掌海军大权。任内订立官阶,整肃军仪,健全海军
铨衡制度,置械练兵,整顿海军。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急电镇冰赴鄂。镇冰率舰溯江至汉口,见诸
舰官兵趋向革命,自行引退,乘英轮赴沪,转回福州。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吴淞商船
学校校长。民国2年,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翌年,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
北洋政府参政员,兼上海兵工厂总办。曾出面约束海军,使“中华革命党”人夺取“肇和
”舰起义之举失败。民国5年6月,镇冰为闽粤巡阅使。翌年春,兼海军临时总司令;6月,
升海军总长;7月,补海军部尚书;15日下野。后又任海疆巡阅使。是年冬,获准免职。民
国7年9月,任福建清乡督办,企图调动海军协助闽浙军抵抗粤军;10月,闽粤议和,镇冰
从中调停,达成协议;翌年12月,复任海军总长;民国9年5月,徐世昌以镇冰兼代国务总
理;8月,辞职。内阁改组,仍任海军总长;民国10年5月,再卸海军总长职。旋授肃威上
将军衔,居北京;民国12年2月,“倒林拥萨”事件后,出任福建省长;民国15年12月,北
伐军进福州,镇冰弃省长职;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聘为海军部高等顾问;民国
22年11月“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镇冰为高等顾问和延建省省
长,尚未赴任而“闽变”失败。后蛰居福州,与族人编修《雁门萨氏家谱》。民国25年,
游历东北各省及西北雁门故里。抗日战争爆发,镇冰应福建省政府之请,前往新加坡、菲律宾
⒂∧岬雀鞯叵蚧刃拐剑锬季盐镒省C窆27年春,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抗日
战争胜利后,回福州,作诗鬻字,热心社会慈善事业,被推为福建佛教医院董事长。镇冰
函电东南亚各国华侨募款并购置医疗器械、各类药品等,充实医院建设。民国37年起,与
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州秘密工作站发生联系。民国38年夏,蒋介石通过代总统李宗仁及福建
省主席朱绍良,多次劝其赴台湾,镇冰均以病坚辞。同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镇冰即与刘
通、丁超五等联名发出拥护中国共产党、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安民布告。此后,安居泉山仁
寿堂,欢度晚年。被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
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卒葬
梅亭山。有《古稀吟集》、《耄年吟草》、《仁寿堂吟草》等传世。
海军名将 黄钟瑛
黄钟瑛(1869~1912年),原名良铿,又名鎏,字赞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毕业后,入刘公岛北洋水师枪炮学堂实习。不久,到“济远”舰当
舰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下旬,“济远”舰护运赴牙山,归途遇日舰,与之激战
。“济远”舰中炮,伤亡惨重,钟瑛协助管带方伯谦指挥战斗,接连发炮重创日旗舰“吉
野”号。后随舰参加黄海海战与威海保卫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任“飞鹰”舰、
“福靖”舰枪炮员。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
舰船械、驾驶、帮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不久,调任“海筹”舰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
起义后,清军大举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清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进驻武汉江面,
见军心同情革命,以治病为名,弃舰赴沪,由钟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驶至九江,
经林森等人动员,钟瑛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十一月,汉
口、汉阳相继失守,钟瑛率舰救援武昌。不久,停战议起,各舰代表在上海选举程璧光为
总司令,钟瑛为副司令。因璧光在英国未回,钟瑛任代总司令。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钟瑛决心整顿海军,成立随营宣讲团,编辑出
妗毒邪谆靶彩椤贰D媳焙鸵楹螅毖笳蚊豕谛畚>艹ぃ隅匀魏>芩
玖睢V隅岢龃侵埃4月11日免职。同年12月4日病逝,孙中山撰联挽之。
著名报人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
闽侯)青圃村人。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林启
之邀,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
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
,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受其影响,杭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女子放
足会”。光绪二十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
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
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翌年,赴日本
留学,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返沪,与蔡
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十二月,自办《中国白话报》,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
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曾书
“博爱”二字相赠。后加入光复会。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万里回闽,任福建都
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
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民国4年,再
度入京,附和袁世凯称帝,被袁委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
《公言报》,任主笔。民国8年初,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民国10年春,在北京创办《
新社会报》,自任社长,以白水为笔名,发表政论文章,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
,被查封,万里入狱3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民国12年10月
,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遭封闭,他再次入狱。出狱后,于民国15年8月5
日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
遭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被杀害于天桥。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柩回乡安葬。有《
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
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
戊戍六君子之一 林旭
林旭(1875~1898年),字暾谷,号晚翠,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以第一名中举。翌年,逢中日甲午战败,林旭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参与康有为“公车
上书”,请拒和约。不久,捐得内阁中书。当时强学会被查禁,康有为欲立“保国会”,
林旭为“倡始董事”,四处联络筹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于北京福建会馆成立
“闽学会”。两个月后,“保国会”成立,林旭为发起董事之一。同年四月,德宗下诏变
法,授林旭四品卿衔,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同任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各省
官员奏摺由林旭“陈奏甚多”,“签语”用词犀利,守旧派对他恨之入骨。七月,慈禧欲
废德宗。德宗觉察,四天内下两道密谕,第一道叫杨锐转交康有为,命筹对策;第二道令
林旭“迅速出外求救”,要康有为离京免遭杀害。林旭得知第一道密诏未发出,急忙将两
道密诏一起传到康有为手中。康有为与谭嗣同为拉拢袁世凯杀掉荣禄以保皇上,想把密谕
给袁看,林旭认为不妥,收回密诏,仅抄录其中“另议良法,相机行事”一段,详情由谭
嗣同口述。后袁世凯暗向荣禄告密。八月初七,慈禧幽禁德宗于瀛台,下令搜捕维新志士
。八月初九,林旭等“军机四卿”被捕入狱。十三日,军机四卿与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同
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戍六君子”。林旭凛然就义,年仅23岁。著有《晚翠轩诗》及杂文若
干卷。就义后,其妻沈鹊服毒自尽,所著《崦楼遗稿》附于《晚翠轩诗》中。
闽越王无诸
无诸(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初),汉闽越王,姓驺氏,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解体后,
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秦末,他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同
诸侯灭秦。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汉高祖五年二月复立他为闽
越王,封管闽中故地。无诸仿效中原,于现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
福州建城的开始。由于他创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
著人物。
北宋太守张伯玉
张伯玉(1003~约1068年),字公达,建安(今建瓯县)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
。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接着以秘书丞为
太谷令。他爱民勤政,广兴水利。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荐于朝廷任
职。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相,伯玉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
也。”因而得罪陈执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仁宗皇帝惋惜伯玉,离京前,赐银
钱五万。至和年间(1054~1056年),伯玉任严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
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伯玉兴学育才,作出很大成绩。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
,即令编户浚沟七尺,植榕绿化。数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伯玉植榕声名盛极
一时。伯玉多学而博识,文章为曾巩叹服。他嗜酒善诗,有“张百杯”、“张百篇”之号
。官终检校司封郎中。著有《蓬莱诗》2卷,已佚。
书法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县枫亭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甲科,授漳州
军事判官,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知起居注等官
职。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刚直
不阿抨击高若讷趋炎附势,直声震天下。蔡襄主张去邪恶,进贤才,支持推行“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庆历七年(1047年),改福建路转
运使。任职期间,修复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农田受益,让闽人自煎自贩海
盐,分享盐利;减免丁口税,减轻人民负担;取缔巫医,择聪慧青年习医,为民治病。蔡
襄还下令在福州12县古道旁遍栽松树(一说榕树)。从福州大义渡口至泉、漳间七百里路旁
两侧,皆植松树。民间歌谣传颂:“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
,千古万古摇清风!”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先后任起居舍人、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
知开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闽县、怀安3县兴修
水利。闽县扩大东边护城河(即今晋安河)。蔡襄礼贤下士,劝学兴善。为纠正当时儒生沉
溺雕琢之文的积弊,聘请宿儒周希孟、郑穆、陈烈等人,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
自至学舍执经讲授。嘉祐三年(1058年),移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并亲
自撰书《万安桥记》。嘉祐五年(1060年)秋,蔡襄为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治平二年(1
065年),出知杭州。后丁母忧回里,病逝家中,赠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谥“忠惠”。蔡
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福州鼓山灵源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题刻。所著《荔枝谱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所著《茶录》,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
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宋代名臣程师孟
程师孟(1015~1092年),字公闢,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官宦之家。宋景祐元
年(1034年)进士,历任光水、钱塘县令,桂州通判,楚州、夔路和河东提点刑狱,在夔路
开仓赈济灾民,在河东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治平元年(1064年)入京任三司都磨勘司,管
理河北四榷场事务。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翌年四月,动工修
建子城城墙,并扩建其西南隅,又以余力疏浚河湟,修造桥梁。熙宁三年(1070年),师孟
在庙学内建厅舍,州学教授有厅自此始。师孟又在乌石山建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
山亭记》。师孟提倡植榕,绿化福州,还留下不少诗篇和“霹雳岩”、“天章台”、“冲
天台”、“光禄吟台”、“宿猿洞”等题刻。同年六月,调任广州知州。福州人民为师孟
建生祠于乌石山千福寺,在祠旁立石碑,镌刻他的诗作。师孟在广州6年后,入京为给事中
,集贤殿修撰、都水监、将作监,又移知越州、青州。后以年老辞官归里,进正议大夫。
著有《奏稿》1卷,《续会稽掇英录》20卷、《广平奏议》15卷、《诗集》20卷、《长乐集
》1卷。
宋代学者“海滨四先生”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今闽侯)南通古灵人。幼拜老儒为师
,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
),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
,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祐
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
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人民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
。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濛阳令。富弼为宰相时,力荐陈襄。嘉祐二年(1057年),任秘
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
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
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
陈襄因此出知明州(今宁波)。熙宁元年(1068年),任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
管勾国子监事,改侍御史知杂事。时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
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
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入直学士院。熙宁四年,陈襄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修建范仲淹拟修的
学舍,与诸生讲《中庸》。次年,移知杭州。熙宁七年(1074年),复知陈州,修八字沟,
排除城中水涝灾害。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陈襄在
经筵时,受神宗信任,曾举荐重臣、名士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
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后病死京都,追赠给事中,谥“忠文”。葬常州
宜兴县安定乡。著有《古灵集》25卷传世,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
周希孟(约1013~1054年),字公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年少通五经,尤精于《易》
,与郑穆、陈襄为友。提倡经学,持经讲道。自宋庆历以后,历任州守如蔡襄、刘夔、曹
颖叔等皆亲临学舍,询问经义,希孟之名益显。朝廷诏赐粟帛,命将仕郎,试国子监、四
门助教。至和初,病卒于家。著有《诗义》10卷、《易义》10卷、《春秋义》30卷,《杂
文》2卷。
陈烈(1012~1087年),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与陈襄友善。
宋庆历元年(1041年),举乡荐,试进士不第,遂不再往。蔡襄知福州,向陈烈询问闽俗利
弊,陈烈留诗示劝。陈烈熟悉古代礼节,依据儒家经义办理婚、冠、丧、祭诸典。皇祐五
年(1053年)州守曹颖叔荐陈烈于朝廷,诏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福州州学教授。陈
襄屡荐于朝,称其明典礼,博通群经,其为文章,渊源洗博,肆笔而成,求之宿儒,未有
其比。元祐元年(1086年),特授宣德郎致仕。翌年,仍任福州教授。是年病卒。有《孝报
经》3卷。
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书香之家,与陈襄、陈烈、
周希孟等友善,积极提倡儒学。宋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甲科,任河南寿安主簿,后
入京,为国子监直讲,编校集贤院书籍,转馆阁校勘,升太常博士,又改集贤校理,汾州
通判。熙宁三年(1070年),任岐王侍讲。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以为其道德、才学可以
辅导诸王,改诸王府侍讲。郑穆居馆阁30年,在王邸亦10年左右,凡可以劝戒者,必反复
陈述,岐、嘉二王,深为敬重。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任期尚未满
即告老,掌管杭州洞霄宫。元祐元年(1086年),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郑穆入京,为国子
祭酒。元祐三年(1088年),杨王、荆王请为侍讲,遂改任杨王府赞善。太学生上书乞以为
师,朝廷仍命郑穆为国子祭酒兼徐王翊善。翌年,任给事中兼祭酒。元祐六年(1091年),
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后病卒于福州文儒坊家中。
宋代第一个状元许将
许将(约1037~1111年),字冲元,祖籍闽清,迁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嘉祐八年(1063年
),以进士第一人及第,为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签书昭庆军判官。治平年间(1064
~1067年),任明州(今宁波)通判;神宗召对称旨,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例》。熙宁四年(1071年),升右正言、直舍人院。熙宁七年(1074年)任知制诰。当时辽国
以20万大军进逼代州(今山西代县),要求议定疆界。神宗命许将为使北上谈判。许将挫败
辽国种种诘难,回朝复命,升知审官西院、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元丰元年(1078年),
进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兼侍读,代开封府尹。翌年,知礼部贡举,遭弹劾,降知蕲州(今湖
北蕲春)。元丰五年(1082年),以龙图阁待制知扬州、郓州(今山东菏泽)。次年,调为兵部
侍郎,条陈有关兵马八事。元丰八年(1085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元祐三年(108
8年),入为翰林学士,升尚书右丞,又被弹劾,降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扬州、大名府(
今北京市)。绍圣元年(1094年),入为吏部尚书、尚书左丞,进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元符三
年(1100年),徽宗即位,许将以拥立之功,进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又以抚定鄯、廊
二州,收复河湟之功,升特进。后又被劾,降为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再降为资政
殿学士,知颖昌府、大名府。不久,加观文殿学士、奉国军节度使。大观四年(1110年),召为祐
神观使。次年病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水利工程专家李宏
李宏(1042~1083年),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宋时兴化军莆田县南洋平原田地,灌溉水
源来自德化戴云山的木兰溪。木兰溪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致南洋平原旱涝无常,大
片田地荒芜。当地人民迫切期望兴建水利工程,保证农业收成。自宋治平元年(1064年)以
来,长乐人钱四娘、林从世先后两次修建木兰陂,均未成功。熙宁八年(1075年),李宏携
款7万缗到莆田,第三次兴建木兰陂。李宏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总结前番教训,亲自勘
察地形,慎重选址,精心设计,严密施工。经过8年努力,终于在元丰六年(1083年)建成著
名的木兰陂。陂长35丈、高2.5丈,上障诸溪,下阻海潮;又在陂的上下数里地方,砌以长
石,阻遏浪潮;在陂的南岸建回澜桥,开大沟七条、小沟一百多条,导溪水过桥入沟,灌
溉南洋万顷良田,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后人在陂上立庙奉祀。
名臣黄龟年
黄龟年(1083~1145年),字德邵,永福县(今永泰县)人。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任
洺州司理参军,转河北西路提举,荐为太常博士。靖康元年(1126年),任吏部员外郎,升
监察御史。后改任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充修政局检讨官。反对朝廷割让河北三镇(太原
、中山、河间)与金国议和,受到舆论赞扬。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任殿中侍御史,与刘
棐共谋驱逐秦桧。龟年向高宗上书,弹劾秦桧及其党羽王、王昞、王守道。八月,高宗
罢免秦桧宰相职,改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龟年又两上奏章,列举事实,揭
发秦桧徇私欺君、无所顾忌、矫言伪行、朋比为奸等罪行。由于龟年先后四次弹劾,高宗
下诏免去秦桧一切官职,并张榜于朝堂,表示不再起用,以戒奸臣。高宗随即任命龟年为
太常少卿,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此时,抗金战事接连告捷,高宗怕徽、钦二
帝生还,自己皇位不保。乃于绍兴五年(1135年),起用秦桧为资政殿学士,绍兴八年(113
8年)任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罢斥主战派人物。翌年正月,宋金议和,
宋对金称臣纳贡,龟年也被罢免中书舍人等职。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指使詹大方再劾
龟年。高宗遂罢免龟年官职,逐回原籍,翌年病卒。
爱国词人张元幹
张元幹(1091~1161年),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永福县(今永
泰县)嵩口月洲人,出身书香世家。宋政和二年(1112年)入太学,为上舍生。不久,任职于
澶渊(今河南濮阳县)。宣和五年(1123年)从京都返闽,途访李纲于梁溪,结成好友。宣和
七年(1125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任亲征行营使,征召元幹为属官,
参与京都保卫战。四月,任详议司兵房检讨官。不久,钦宗向金求和,罢李纲官职,元幹
随之遭贬,离京南下,流落江淮。翌年五月,高宗即位,起用李纲为宰相,元幹任朝奉郎
、将作少监。建炎三年(1129年),授正议大夫,充抚谕使。绍兴元年(1131年),秦桧当权
,元幹不屑与奸佞同朝,辞官归乡,寓居福州。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李纲在福州上
书反对议和,元幹作《贺新郎》词支持李纲。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胡铨因反对议和、
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以谢天下,遭贬官后,又被除名,并押送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
元幹不畏权势,作《贺新郎》词为胡铨送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秦桧得知元幹写词
送胡铨,将他交临安大理寺处置,遂被削职、除名、入狱和抄家。出狱后,作《水调歌头
·罢秋后漫兴》等词以抒发百折不挠情怀。其主要成就是词作,其词冲破专写离别相思、
绮罗香泽的传统,纳入时代重大主题,所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新郎·寄李
拓┫唷贰ⅰ堆镏萋ひ延锨镂庑酥壑凶鳌贰ⅰ端鞲柰贰ね焓Υǚ禾壑凶鳌返龋
谔獠暮头绺裆希级院罄吹男疗泊逝刹卮笥跋臁W浜蠊樵崦鲋萆健V小堵
ü槔醇16卷,《芦川词》2卷传世。
南宋丞相 梁克家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260年)
,以进士第一人及第,授平江佥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著作佐郎。请朝廷下诏求直言,
孝宗从其言;又陈六事:正心术、立纪纲、救风俗、谨威柄、定庙算、结人心,得孝宗嘉
纳,累迁为中书舍人。后出使金国,受到隆重礼待;比箭时连发连中,金人惊服。不久,
迁任给事中,遇事敢言,得孝宗赞赏。乾道五年(1169年),升端明殿学士。翌年,升参知
政事,后兼知枢密院事。他请筑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区)城,环列舟师,以防金人挑衅。时
虞允文任枢密院使,主战甚力;克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意见不合,请求辞职,孝宗不从
。乾道八年(1172年),诏改仆射为左右丞相,克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虞允文罢相,克
家独居相职。他执法公正,不惧贵戚权门,因与一些朝臣意见不合,力求辞职,遂以观文
殿文学士出知建宁府。又因事罢职,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六年(1179年),改知福州。过
2年,复官观文殿学士,仍知福州。政事余暇,约士人,搜集材料,又亲自寻求断简零编,
核对公牍,参以老一辈传闻,纂成《三山志》40卷,内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
、秩官(附科名)、寺观、土俗等9门。志名三山,实含当时福州所属闽县、连江、侯官、长
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等12县地方文献。尤以所记五代闽国旧闻
轶事为史书所未载,是现存一部完整的最早福州志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淳熙九年(118
2年),克家奉召入京,任醴泉观使,复任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因病辞职,进封郑国公
。卒赠少师,谥“文靖”。
理学家黄榦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淳熙
二年(1175年),其兄任职吉州,黄榦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
朱熹。时大雪,黄榦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榦留住客邸,“卧起一榻,
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黄榦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
、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淳熙九年,朱熹以
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
黄榦,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年),“伪学”之禁起,朱熹
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黄榦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
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榦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
甚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
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榦守丧3年毕。调监嘉兴石门酒
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
年),黄榦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
定八年(1215年),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
活者万家。嘉定十年(1217年),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
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
西白鹿洞书院。嘉定十二年(1219年)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
,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年),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
年)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
24年),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
》、《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
著名诗人萧德藻
萧德藻,生卒年不详,自号千岩老人,闽清县人。曾与陆游从江西人曾义学诗。宋绍兴二
十一年(1151年)进士。初为龙川丞,后任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绍兴三十一年(116
1年),与诗人杨万里认识,作诗互赠,成为诗友。宰相曾推荐他出任太守,他称病不就。
后任福建安抚司参议闲职。德藻著有《千岩择稿》7卷,杨万里作序,惜未传世。经汇集各
家记载,只得《采莲曲》等9首,《古梅》诗:“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
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晚寒知。”被誉为绝唱。杨万里将德藻和范成大、尤袤、陆游并称
。清代大学者阮元也说:“南宋诗人称四大家,曰:尤、萧、范、陆。”德藻还是一位寓
言作家,著有寓言《吴五百》,为中国笑林增添一个类型,被后世转相摹仿。
画家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连江县透堡乡人。生在儒学世家,少入太学肄
业,曾以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试。当时,南宋国势日危,思肖叩阙上疏,陈述抗元之策。
南宋亡后,不肯仕元,隐居苏州,名其室为“本穴世界”,意即“大宋世界”。平日坐卧
必南向,不肯朝北。岁时伏腊,便“南望野哭,再拜而返”,誓不与元人交往。思肖学问
渊博,涉猎九流、百家及道、释之学,又工诗画,诗《寒菊》云:“宁可枝头抱春死,不
曾吹落北风中”,表露思肖对宋王朝的留恋。画精墨兰,独创一格,为后人所推崇。南宋
亡后,思肖画“兰多露根,不写坡地”,人问其故,他答说:“地为番人夺去。”思肖还
潜心研究文字学及古宫室、车舆之制,曾作《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
》。又曾作《大无工十空经》,空字去工加十,即宋字,以此隐寓《大宋经》。一生漫游
四方,终身不娶,不惧权势。某县令求其画不得,知思肖有田,便以加赋税威胁,思肖说
:“头可断,兰不可得。”
闽中十才子
林鸿(约1368年前后~?年),字子羽,福清县人,15岁能论文。洪武初,以人才荐至京,召
试,赋《龙池春晓》、《孤雁》2诗,为太祖所称许,授将乐县儒学训导,官至礼部精膳司
员外郎。年未40岁,就辞官归里,致力于诗。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弟子相唱和。著名的
有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9人,以林鸿为首,时称“
闽中十才子”。林鸿主张诗学盛唐,诗之“神秀声律,粲然在备”,“骨气”与“菁华”
并足,“春华”与“秋实”相兼,成为闽派诗论的纲目。其诗声调圆稳,格律整齐,一洗
元代诗人纤弱之习,称为“闽派”。著有《鸣盛集》4卷、《鸣盛词》1卷。其妻朱氏,亦
能诗,早卒。
郑定(1383年前后),字孟宣,号澹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善击剑,曾从陈友定。友定
败,逃亡交、广间,后回,居长乐。他工古篆、隶书。洪武中举明轻,授延平府训导,又征
为齐王府纪善。永乐中,迁国子助教。著有《澹斋集》。
王褒(?~1416年),字中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侄婿。明洪武时中乡荐,历瑞州
、长沙学官,迁永丰知县。永乐间,召入与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
》副总裁,擢汉王府纪善。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
唐泰(约1410年前后),字亨仲,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
永乐中,历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工诗,著有《善鸣集》10卷、《唐观察诗》。
高棅(1350~1423年),彦恢,号漫士,仕名廷礼,长乐县人。博学能诗,善书画,世称“
三绝”。明永乐初,以布衣召为翰林院待诏,迁翰林院典籍。论诗主唐音。著有《啸台集
》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传世。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首次分类诗体
,注意诗歌风格,可作为学诗入门。
王恭(约1350年~?年),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县人。明洪武间隐居七岩山。永乐四
年(1406年),以儒荐为翰林待诏3年,60岁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翰林院典籍,弃
官返里。为诗援笔千言。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及《凤台清啸》等。
陈亮(约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长乐县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沧州储玉
楼,郡县累征不仕,作《读陈搏传》以见志。与福州耆彦结“九老会”,唱和为乐。著有
《储玉斋集》6集、《沧州集》3卷。
王偁(1370~1415年),字孟扬,又字密斋,永福县(今永泰县)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举人。永乐初,荐授翰林院检讨,进讲经筵,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最为总裁解缙所推
重。为人英迈爽发,学博才雄,工诗、善书。其诗质朴清新,不落窠臼,行草类苏轼。永
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受株连下狱死。著有《虚舟集》5卷。
周玄(约1398年前后),字又玄,一字微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弟子。曾挟书千卷
,在长乐高棅家读书,10年后以尽记所读,弃书离去。明永乐间,以文学征,授礼部员外
郎(一作祠部尚书郎)。著有《宜秋集》8卷及《周祠部诗》。
黄玄(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将乐县人。初从林鸿学,后林鸿弃官归,乃移居侯官县,
从之深造,深得林鸿器重。后以岁贡生授泉州训导。著有《鸣秋集》、《黄博士诗》。
经史文学家林瀚
林瀚墓(林浦)
林瀚(1434~1519年),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今福州市)林浦乡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
进士,授庶吉士。后授编修,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参修《通鑑纲目》,两年后擢修撰。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进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元年(1488年),召修《宪宗实录》兼经筵
讲官。弘治三年(1490年),晋国子祭酒。弘治九年(1496年),升礼部右侍郎,仍管理祭酒
事。弘治十二年(1499年)任吏部侍郎,翌年,升南京吏部尚书。以灾异陈十二事,多被采
纳。时奸臣当道,林瀚上疏乞退,朝廷不许。弘治十四年(1501年)春,林瀚又上书,请改
京官考察规例。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敕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林瀚性刚直,南
京守备太监交譖于刘瑾。翌年,刘瑾假传圣旨,贬林瀚为浙江左参政,勒令致仕。林瀚返
濂浦祖居后,仍关心朝中政局和乡邦建设,撰写《福州欧阳公浚河记》、《重修怀安县学
记》、《鳌峰胜观亭记》、《建阳新迁庙学记》、《福州重修贡院记》等文章。正德五年
,刘瑾被诛。林瀚官复原职,仍准致仕,给予月廪、岁禄。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工部治葬事,颁发祭文。著有《经筵讲章》、《泉山奏议》、《泉山集》,以及古典历史
小说《隋唐志传通俗演义》。
附:林庭(1472~1541年),字利瞻,林瀚次子,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明弘治十
二年(1499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职方员外郎,升武库郎中、职方郎中。出为苏州知府
。3年后,升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德九年(1514年),以父老请归侍养。嘉靖元年(1522年
),起任江西左参政,时择人编十三府志,他独总其纲。历湖广左、右布政使,以政绩升右
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转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入为工部右侍郎,上疏言四事获准,省民财
数十万,进左侍郎。嘉靖十四年(1535年)五月,辽阳、广宁军士为乱,世宗命庭兼都御史
领敕往抚。庭移书巡按御史曾铣,密授方略及首恶姓名,皆立即擒获,辽境遂安,以功升
尚书,加太子太保。后请致仕,地方官给廪、隶。卒赠少保,谥“康懿”。著有《小泉录
稿》6卷、《福州府志》40卷、《文集》10卷、及《鳞鸿集》等。
诗人郑善夫
郑善夫(1485~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以候补官员在京纂修《苏松常镇实录》,当年完稿。正德六年
(1511年),任户部广西主事,出浒墅关督税,秉公办事,商人称道。当时阉宦当权,善夫
愤而辞官,回乡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闭门读书。正德十三年(1518年),朝廷诏任礼部
主事。翌年,升任员外郎。同年,上疏痛斥江彬及宦官怂恿皇帝南巡,江彬恨之入骨,假
传圣旨杖打谏者。善夫不胜愤慨,复切谏无效,乃上疏辞官,但未获准。正德十五年(152
0年),善夫研究天象、历法及日食、月食,推算出每年分秒的误差,对明代数学、天文学
的发展作出贡献。同年,又上书辞官,获准。此后,在家乡谈诗论道。嘉靖元年(1522年)
,都御史周季风荐善夫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久,改吏部。翌年,赴任途中,游武夷山,受
寒返家,两天后病逝,葬于福州西郊梅亭山。善夫有诗名,擅书画,部分作品流传至今。
著有《改历元疏》、《日宿例》、《时宿例》、《序数传》、《田制论》、《九章乘除法
》、《九归法》等,被清代阮元收录在所著的《畴人传》中,另有诗论《读李质庵稿》。
其诗多有忧时感事之作,《明史·文苑传》认为:“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棅后,阅百余
年,善夫继之。”遗著凡九刻,现存较早的版本是清乾隆年间刻印的《郑少谷全集》25卷行世。
抗倭名将张经
张经(1492~1555年),字廷彝,号半洲,侯官县(今福州市)洪塘乡人。曾因其父袭蔡姓。
及显贵后才复原姓。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任浙江嘉兴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
入京任户部、吏部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曾上疏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
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又请撤除锦衣卫及太监把持的东西两厂(专门侦察官民言行的特务
机构)。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于徭役的频繁和汉官的勒索,以侯公丁为首的瑶族武装占
据罗滩,攻城杀官。朝廷命张经总督两广军务,张经用计诱侯公丁,乘胜分兵两路直趋罗
滩,摧毁其根据地。又派兵向各路尾追,生擒和投降者甚众,升为兵部左侍郎。安南国相莫
登庸弑主自立,又侵扰中国边境,朝廷决定出兵讨伐。派原总督宣大、山西的毛伯温来广
西与张经会商兵略。张经等决定用招抚方法,一面以重兵压境,一面派使者张岳入安南晓
喻利害,莫登庸终于谢罪撤兵。张经进右都御史。又平定思恩九土司,进兵部尚书,镇守
如旧。后丁忧服阕,起南京户部尚书,改兵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在中国东南
沿海攻城占邑,大肆杀掠。朝廷以张经任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
,便宜行事。张经初到任时,因诸将位高气骄,不受调遣,与倭寇作战屡次受挫。世宗以
张经出师无功,降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当时倭寇二万余人盘踞柘林川沙洼(今上海市川沙县
),徒众日增,张经每日选将练兵,准备等粮兵到齐,一举歼灭倭寇。翌年春,倭寇进犯乍
浦、海宁,攻破崇德,转掠浙西,民众见张经按兵不动,责怪他纵容倭寇。世宗大怒,命
张经限期进兵。此时,严嵩党羽兵部侍郎赵文华督师至浙,催战甚急,张经答以“贼狡且
众,待永、保兵至夹攻,庶可万全”。赵向张经索贿白银二万两,张经不理。赵遂伙同浙
江按察使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文华疏刚上,而永、保兵即至,张经
率军攻倭,在石塘湾、王江泾获大胜,俘获倭寇五千。世宗接赵文华等疏,降旨逮捕张经
至京。张经自述作战经过,世宗不理,将张经斩首。隆庆初年(1567~1568年),张经孙懋
爵上疏鸣冤,朝廷乃恢复张经官职,赐祭葬,谥“襄愍”,并予懋爵荫官。张经著有《半
洲诗集》传世。福州人民为纪念张经抗倭功绩,将其寓宅所在处改称“半洲街”,又在洪
塘山麓建祠纪念。张经墓在仓山洪塘芋坑山,墓前旧有“东南战功第一”石碑。
音韵家陈第
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县人。明嘉
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秀才第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继光从浙江追击倭寇到
连江,倭寇逃入马鼻港口礁屿,潮退后四面烂泥,船不得进,陈第改造“土橇”供戚家军
击敌,取得马鼻战役全胜。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游学福州如兰精舍,拜潘碧梧为师,
与林兆恩(“三一教主”)过从甚密。隆庆三年(1569年),讲学漳州、福州。他常勉励门人
当如班超立功异域。万历二年(1574年),俞大猷在晋江任武职教师,招陈第教兵法。不久
,与俞谒见戚继光,并上书兵部尚书谭纶论独轮车制,谭纶即委补授镇抚教车官。万历四
年(1576年),任五军四营中军,守蓟门。翌年,改任潮河提调,守古北口。陈第整顿防务
,两次击败犯境骚扰叛民。万历八年(1580年),由戚继光推荐,升任三屯车兵前营游击将
军,驻汉儿庄,用副总兵体制行事。他整顿军纪,创办义学,亲临授课,任内3年,百废俱
兴,边民乐业。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调往广东。总督吴兑因私求不遂,企图陷害
陈第,陈遂辞职。翌年,回连江,闭户读书,致力研究中国音韵学近十年。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六月,挟书南游,遍览粤、桂、赣胜景,辑成《两粤游草》。万历二十九年(160
1年)春回闽,着手编著《毛诗古音考》。翌年十二月,随沈士宏往东番(台湾)剿倭。在台二十余天
,走访民众,调查当地风土民俗,作《东番记》,为中国最早记载台湾高山族民俗的重要
文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春,游南京,访问学者焦竑,阅读其大量藏书,重新修订《
毛诗古音考》。此书为其一生力作,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秋,又以71岁高龄远游五岳,题咏辑成《五岳游草》6卷。旅途中写作不辍,撰成《尚书疏
衍》、《屈宋古音义》。生平著述汇编为《一斋集》行世。
引种番薯第一人陈振龙
陈振龙(约1543~1619年),长乐县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
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
同五谷”。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
培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
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
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
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在陈经纶所献《
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
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
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清代,金薯种植推广到全
国各地。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三朝元老叶向高
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福清县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进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调任皇长子侍班。因
直言国事,得罪内阁首辅沈一贯,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沈一贯罢职后。向高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任首辅,独掌内阁8年
,加上后来泰昌、天启间5年,人称“独相十三载”。时朝政废弛,矿监、税吏横征暴敛。
向高屡次奏请神宗整顿吏治,铲除积弊。神宗终于撤回辽东税监高淮和福建税监高寀。向
高入阁后,神宗万事不理。士大夫门户林立,党争越演越烈。向高认为“今日门户各党,
各有君子,各有小人”,在用人上,应“去其小人,用其君子”。向高在补缺官、增阁臣
、罢矿税、整顿边事和用人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建议和措施。但神宗昏愦,宦官专权,向高
感到难有作为,多次请求离职。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获准辞归。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
才应召还朝,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任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向高奏请发帑金二百万,
加强兵需;起用一批正直能干的官员,刷新朝纲。时魏忠贤与熹宗的乳母客氏狼狈为奸,
百般媚上,篡握大权,陷害忠良。向高曾多次上疏痛斥“阉党”,极力救援诸多贤臣。因
而结怨于“阉党”,被诬为“东林党魁”。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向高感到局势不可挽回,在连
上二十余疏请辞后,终获准辞官返乡,3年后病逝。崇祯初,朝廷罢黜“阉党”,诛客氏,
魏忠贤畏罪自杀,追赠向高为太师,谥“文忠”,赐葬闽县(今闽侯)东台戊辰山,建御祭
碑亭。向高工诗书,精棋艺,著有《说类》、《苍霞草》、《四夷考》、《宫中实录》、
《纶扉奏草》、《福清县志》和自订的年谱《蘧纶》等。
诗人徐熥
徐熥(1561~1599年),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举人。学识渊博,不求闻达,致力于诗歌创作,其诗“俯仰古今,错综名理”。万历年间
(1573~1600年),与其弟徐在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以藏书。家不富却
好周济,有“穷孟尝”之称。卒后入祀于乡贤祠。著有诗10卷、文10卷,结为《幔亭集》
,并辑明洪武至万历年间闽人诗作成《晋安风雅》,又撰有《陈金凤外传》。
诗人徐
徐(1563~1639年),字惟起,一字兴公,侯官县(今闽侯县)人。童试后,摒弃科举,随
兄作诗,以清新隽永见长。明万历三十一年至万历四十二年(1603~1614年),与叶向高、
翁正春、曹学佺、谢肇淛、陈价夫等结“芝社”,人称“芝山诗派”,徐、曹学佺并称
诗坛盟主。徐工诗,擅长书法、绘画。终生未得一官,平日身处书城,自以为乐。藏书
七万余卷,是国内著名藏书家之一,“所藏多宋、元秘本”;毕生求书、藏书,尤精校勘
,将所藏书辑成《徐氏家藏书目》,以便查考。凡来就读者无不乐于借阅,且为设几供茶
。晚年生活潦倒。著有《红雨楼纂》、《闽画记》、《闽中海错疏》、《荔枝谱》、《榕
阴新检》、《笔精》、《鳌峰诗集》等约50种,又重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
志》、《榕城三山志》等。
著名作家谢肇淛
谢肇淛(1567~1624年),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长乐县江田人。
后随父居福州。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
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奉命治
理河流,一年大功告成,并写成《北河纪略》,记载河流本末和历代治河利弊。天启元年
(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升广西右布政使。亲理政事,力革积弊;在边境,置官增兵,防
止外患;能较好处理少数民族矛盾;整顿盐政,活跃经济,人民生活随之好转。肇淛博学
多才,擅长诗文,与徐熥、徐、曹学佺等结社论诗。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
、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其诗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
的代表。家富藏书,肇淛曾与徐重刻淳熙《三山志》;一生勤于著述,写作大量笔记小
品。所著《五杂俎》,多记掌故风物,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另著有《文海披
沙》、《史觿》、《滇略》、《长溪琐语》、《小草斋诗话》、《小草斋集》、《方广岩
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还助修《福州府志》和《永福县志》。
著名学者曹学佺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侯官县洪塘乡(今福
州市区)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万
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四川右参政。时四川灾荒,奏准发放三百万赈济款。四川旧有行
、坐两税,人民因灾荒逃亡,坐税无所出,学佺以历年行税盈余抵坐税,使人民免受追比
之苦。蜀王府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款70万两修复,学佺根据宗藩条例,予以拒绝。又集
资修桥铺路,后被蜀王中伤,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削职归里。在乡筑石仓园,藏书万
卷。与诗人徐、赵世显等结社唱和;又创剧社“儒林班”。天启二年(1622年),学佺被
起任广西右参议。桂林宗室骄横不法,倚仗宗室势力,私铸钱币,学佺皆以法究治,逮捕
问罪。钱局舞弊营私,学佺订立制度,严加整顿,一年就获利五千金。当地少数民族甚多
,经不起官吏和驻军的骚扰,学佺申明约束,并将一些军队他调,使局势安定。天启六年
(1626年)秋,升任陕西副布政使,尚未赴任,魏忠贤党羽齐廷之劾学佺所著《野史纪略》
是“私撰国史,淆乱是非”,学佺遂被免职,《野史纪略》书版也被毁。崇祯元年(1628年
),起用为广西副使,力辞不就。当时,福建海盗猖獗,学佺建议朝廷在闽江口外的梅花、
双龟一带,屯兵建堡,与民共守;又条陈九事,皆予采纳,海盗逐渐敛迹。学佺曾筹资疏浚城
谕夂拥篮臀骱⒔ㄔ旌樯健⑼虬病⑼┛谌牛缛嗽诤樯角磐妨㈧粢造搿3珈跏吣(
1644年),思宗自杀,清兵入关;次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嗣帝位,改元隆武,授学佺为太
常寺卿,进礼部尚书,命与大学士黄道周共参国政。隆武二年(1646年),他力主隆武帝亲
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捐银万两助饷。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学佺自缢于
西峰里府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谥“忠节”。学佺罢官家居20余年,著述30余种
,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已佚,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福州文人遗诗甚多,清代
被编入《四库全书》。
明朝高僧--隐元 隐元(1592-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福清县人。
明泰昌元年(1620年),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周游各地,遍访
名师,崇祯八年(1635年),成为佛教临济宗正式传法者。两年后,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
。四出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中国东南名刹。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僧众
达数千人,出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僧,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顺治十一
年(1654年),隐元应邀率30位知名僧俗,从厦门启航赴日本长崎,受日本佛教的主流之
一。顺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给隐元创建新寺。新
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也取名“黄檗山万福寺”,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隐元
开过三回“三坛戒会”,为两千多人受戒。康熙十二年(1673年)天皇赐予“大光普照国
师”尊号,三天后圆寂。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日本黄檗派寺院已发展到1010个;
到同治六年(1867年),日本“黄檗宗”衍为八派,嗣法者达4648人。至今日本崇奉“黄
檗宗”的僧俗达数百万人。隐元带去的中国建筑、雕塑、书法印刻、雕版印刷、医药学和
音乐等,日本称之为“黄檗文化”。隐元知识广博,诗文书法均佳。著有《弘戒法仪》、
《语录》10卷、《云涛集》1册,为佛学珍贵遗产。
编纂家 陈梦雷 陈梦雷(1650~1741年),字则震,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
,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
告假回乡省亲。翌年三月,耿精忠叛清,在福州遍罗名士,强授官职,陈梦雷被列其中,
称病不就。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入京。清廷依徐宏弼奏,以叛逆罪判梦雷死刑。狱中
,梦雷作《抒哀赋》,表白被诬之情。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斡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免其死罪,改谪戍沈阳尚阳堡。梦雷精通满文,在沈阳十余年间,培养不少当地人才;
并编撰《奉天通志》、《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著成《周易浅述》
一书。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东巡沈阳,赏识其才华,特恩释放,召回京师。次年
,被任为词臣、侍读,侍奉第三皇子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梦雷开始编撰
《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完成初稿。全书共3600余卷,分历象、方舆、明
伦、博物、理学、经济等6篇,另有目录40卷,32志,6109部,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
罗最广的一部类书。圣祖亲为其书联一副:“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梦雷即以“松
鹤”名其书斋,自号“松鹤老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病逝,雍正即位,胤祉
获罪下狱。梦雷受株连,再次发遣黑龙江病逝戍所。遗有《松鹤山房文集》16卷、《闲止书堂集钞
》2卷。
清刑部尚书 陈若霖
陈若霖
陈若霖(1759~1832年),字宗觐,号望坡,闽县(今福州市区)螺洲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
787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文渊阁参与校勘《四库全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奉天、山西、直隶、广西、四川等司主事、员外郎,累迁郎中。
曾奉派总办秋审,充律例馆纂修,往各省复查案件,申理冤屈,明正典刑,受仁宗数次嘉
奖。嘉庆十三年(1808年),外放四川盐茶道,提为山东按察使。后历任广东、湖北、四川
等省按察使。嘉庆二十年(1815年),升为云南巡抚,安抚土司,督办矿务,审核旧案,缉
处逃犯,整肃边防。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广东巡抚兼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
;在浙江巡抚任上,组织修筑山阴、上虞、萧山等地的塘堤水利工程;在河南巡抚任上,
组织赈济灾害,并上奏缓征或减免钱粮。道光元年(1821年),升任湖广总督。当地胥吏敲
诈勒索苗民,若霖认真肃清宿弊,在湖南凤凰厅等地,为屯户清厘归还,奉请朝廷减租,
苗民十分感谢。翌年,调任四川总督。道光四年(1824年)三月,授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事
。不久,调任刑部尚书。若霖治狱慎重认真,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深得百姓赞誉,屡受
清帝奖励。若霖仕官在外,不忘桑梓,修贡院,修《福建通志》,葺治京都福州会馆和赈
灾济贫等,都乐于捐助。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病乞归,病卒途中,归葬福州南郊北园山头岭。
脱胎漆器创始人 沈绍安
沈绍安(1767~1835年),字仲康,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少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
抛桥附近开漆器店,以油漆加工为业,并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等小商品。为了迎合
官场应酬及男婚女嫁需要,受古人“夹苎”法启发,创制脱胎漆器。其法取粘土捏塑各种
器物模型,外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敷漆分层上裱,待漆干后浸入水中,去模、擦干就
是“脱胎”。再精细加工,髹以彩漆,就成“脱胎漆器”。传统漆器只有红、黑两色,绍
安增加黄、绿、蓝、褐诸色,还使用贴金银箔等手法,使漆器光彩夺目,轻巧耐用。最初
主要制作茶箱、烟箱、提盒、首饰箱、观音佛像等实用器物和佛教人物像,大受上流社会
欢迎。“沈绍安脱胎漆器”誉满天下。其手艺世代相传,至第四代传人沈正镐(“正记”)
和沈正恂(“恂记”),工艺水平又有提高,搀入泥金、泥银等颜料,色调愈显美观柔和,
加上创造“擦金”等新工艺,使沈家脱胎漆器步入“黄金时代”。曾参加日、法、加拿大
等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并获重奖。
经学家 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市
区)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
阮元之聘,主讲敷文书院,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1804年)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
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丁父忧回里侍母
,后主泉州清源书院10年。曾上书总督巡抚,请通饬各府县禁止征书院为官员馆舍。道光
二年(1822年),再主鳌峰书院10年。寿祺品行课文并重,造就不少人才,关心乡邦建设和
文化事业,参与修浚东、西湖,倡修旧贡院。道光四年(1824年),联合士绅请将黄道周从
祀孔庙,刊印《黄忠端集》,倡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道光九年(1829年)志馆开局,
寿祺创立义例,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
834年)完成,后志稿重加审校,延至同治间才出版。寿祺初治宋明理学,后专汉学,以汉
学治经,为清代经学名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疏证》3卷、《尚书大传定本》3卷、《
左海经辨》4卷、《洪范五行传辑本》3卷、《欧阳夏侯经说考》1卷、《齐鲁韩诗说考》3
卷、《礼记郑读考》4卷、《说文经话》2卷、《左海文集》10卷、《左海诗钞》、《跭跗
草堂诗集》6卷,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
文学家 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茞林,号茞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县,徙居福州。14
岁入鳌峰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嘉庆十年(1805年),任礼部主事。
嘉庆十二年(1807年),掌浦城浦南书院讲席,次年,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二十三
年(1818年),经考选任军机章京。道光二年(1822年),授湖北荆州知府兼荆宜施道,升淮
海河务兵备道,调署江苏按察使。道光五年(1825年),管理盘运漕粮总局,将滞漕二百万
石米全数盘运渡黄河北上,节省运费32万两,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调任江苏布政使。在
江苏任职8年,曾四次代理巡抚,政绩斐然。道光十一年(1831年),江淮大水灾,难民沿江
聚集苏南,日达万人。他率属捐廉募款,一面派船护送,一面设厂留养,自捐给难民棉衣
万件,终将难民全部资送北返。同年,修复练湖牌坝,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
利。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奏请回福州养病。道光十五年(1835年),奉召入京,授甘
肃布政使。次年,升广西巡抚兼署学政。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
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令梧州、浔州官员捉拿烟贩,采取10家
连保法,杜绝复种罂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亲自带兵防守梧州,并增兵浔州、南宁
,运送大炮支援广州防务。曾上疏抨击琦善在广东“开门揖盗”,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一
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同年,调任江苏巡抚,带兵到上海会同江南提督陈化
成部署抗英,组织宝山、上海、川沙、太仓、南汇、嘉定等地兴办团练,严密设防,使英
军未敢妄动。同年八月,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十一月病发,专折奏请开缺调理。先
后寓居扬州、浦城、温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逝。平生纵览群籍,能诗善书,学识
渊博,精鉴赏,富收藏,好金石。谙于掌故,善作笔记小品,50余年著作有70余种,为清
代各省督抚中著作最多者。比较出名的有《归田琐记》、《浪迹丛谈》、《退庵随笔》。
尤其是《浪迹丛谈》保存了丰富的小说史料。
民族英雄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嘉庆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
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
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
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道光三年(1823年),由江南淮海
道升任江苏按察使,廉明办案,倡捐赈灾。翌年,署江苏布政使。道光七年(1827年),任
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道光十年、十一年(1830、1831年),相继调任湖北、河南、江宁
三省布政使,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整顿吏治等方面多有兴革,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道
光十二年(1832年),擢江苏巡抚,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处理钱漕、灾赈、水利、盐政、
货币等实际问题,博得百姓爱戴。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厉行禁烟,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上《筹
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提出全国禁烟六条章程,并附戒烟药方。八月,又上《钱票无甚关
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指出鸦片泛滥,事关国家存亡,促使宣宗下决心严禁鸦片。
同年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翌年初,则徐到达广州,首先查办包
庇鸦片走私官员,传谕外商限期缴烟。以英国为主的外国鸦片商人,在英国驻广州商务总
监督义律支持和唆使下,拒缴鸦片。则徐宣布封舱,暂停贸易,撤出为商馆服务的中国雇
员和工人,派兵包围商馆,不让烟贩颠地逃离,迫使义律不得不同意缴烟。先后缴出鸦片
19187箱又2119袋,共重1188吨。除留8箱样土外,从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在虎门海
滩全部销毁。
则徐注意了解和研究外国,主张睁眼看世界,将翻译的外国报刊分类整理,将英国人慕瑞
所著《地理大全》,部分翻译整理成《四洲志》;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各种言论
,辑成《华事夷言》;摘译瑞士人瓦特尔的国际法著作,编成《各国律例》。并请人翻译
西方大炮瞄准法等,将先进军事技术应用到广东防务中。则徐一面训练水师和招募水勇,
一面组织民众“由民间自行团练以保村庄”,曾以夜战火攻机动灵活地袭击敌船获胜。道
光十九年(1839年)下半年,义律多次率英国兵船在九龙、穿鼻和官涌一带挑衅,皆被击退
。翌年正月,则徐接任两广总督。五月,鸦片战争爆发。由于广州防范严密,英舰转而北
上,攻陷浙江定海,七月到达天津大沽口。清廷慑于侵略者的武力,派遣直隶总督琦善与
英方谈判。九月,则徐和邓廷桢同时被革职,留粤听候查问差委,后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
江随营效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闰三月,到达浙东镇海一带筹防。五月,奉命遣戍新
疆伊犁。七月初,抵达扬州,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符襄助王鼎办理堵口工程。经半年治
理,黄河决口合龙后,仍命其赴戍伊犁。则徐在戍途中写下大量诗篇,抒发爱国情怀。翌
年十一月,抵达戍所。在伊犁期间,则徐探究边防、屯垦以及兴修水利之方,协助伊犁将
军布彦泰开垦三棵树、红柳湾和阿勒卜斯的荒地,又捐资承修龙口水渠工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冬,奉旨查勘南疆诸城荒地,先后到达阿克苏、乌什、和阗、库车、喀什噶尔、叶尔羌、
喀喇沙尔以及英吉沙尔等地,垦地达六十九万余亩。则徐倡修水利,推广坎井和纺车,建
议将田地分给回民耕种,实行兵农结合,坚守重镇。则徐对沙俄侵华野心有所警觉。道光
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则徐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
督,后任陕西巡抚,弹压陕甘地区藏民、回民和刀客的抗清斗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升任云贵总督,制止汉回冲突,平息民众反抗,受到朝廷嘉奖,加“太子太保”衔,赏
戴花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则徐整顿云南矿务,开采银矿,促进矿业生产发展。同
年八月,奏请回籍养病。翌年三月回到福州,抱病乘船至闽江口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
塞察看形势,修筑炮台,向闽浙总督、福建巡抚提出调兵、演炮、募勇等建议。十月,授
钦差大臣赴广西,十九日行至广东普宁县驿馆病逝,赐谥“文忠”,敕建专祠谕祭。生平
奏稿、日记、公牍,汇编为《林则徐集》出版,并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
》、《使滇吟草》等行世。
“船政之父”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年),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候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二十
七年(184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编修;咸丰四年(1854年)
,改江南道监察御史;翌年,任江西九江知府;咸丰六年(1856年),调署广信(今上饶市)
知府,与太平军作战,升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和吉南赣宁兵备道;咸丰十一年(1861年),调
赴曾国藩安庆大营办理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保奏,升江西巡抚,兼办广信
粮台。妥善处理南昌法国教堂被拆毁案件,当地绅民感其恩德;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
急行军五昼夜,俘洪仁玕、洪仁政、黄文金等,并在石城荒谷搜获洪天贵福(洪秀全之子)
,受到清廷重赏。同治五年(1866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授总理船政大臣;次年六
月,正式主办福建船政,遇到种种阻挠。经葆祯与左宗棠上疏力争,船政业务得到发展。
葆桢不顾英人反对,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葆桢重视学习外国科学
技术,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葆桢设船政前学堂,培育造船人才,设船政后学堂,造
就航海驾驶人才,在招生上采用英、法海军学校的规章制度,参用中国的考试方法,入学
前通过三场考试,严格挑选,教学则采取“教习包教,学生包学”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
习质量和效率。葆桢主政期间,福建船政制造“万年清”等15艘船舰,并为国家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
和海军骨干。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日本政府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害为借口,派兵在
台湾社寮港登陆,占据琅王乔,建都督府。清廷任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师入台。葆桢决定
以“理谕”、“设防、“开禁”作为处理原则,调兵驻守各处,建筑炮台,铺设海底电线
,沟通闽台军务,又抽调淮军到台。日本探知葆桢加强战备,不敢轻举妄动,转而要求抚
恤琉球遇害人员家属及赔偿军费。清廷答应其要求,日军才退出台湾。葆桢加强台湾的行
政管理,将福建巡抚移居台湾;增设台北府,置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在琅 增设恒春
县;分南北两路开山辟道,招徕内地人民开发山区;宣布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荒
地、设番塾(学校)等七条约法;引进西洋机器,开采台北煤矿;建郑成功祠,发扬民族正
气;修筑城垣,增强防御力量。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受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奉命处理“皖南教案”。以“罪无所归”折服洋人,妥善结案。任内修河堤、行海运、
筹积谷、拔罂粟、减税收、整盐务、禁厚殓、修炮台、固防务、平冤案、选贤能。终因积
劳成疾,病卒于督署。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肃”,设专祠(在今福州市政府大院内)
以祀。著有《居官圭臬》、《沈文肃公政书》等。
清内阁学士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
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
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清谏”之名日重,得两
宫皇太后赏识,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
年(1882年),授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翌年,以校《穆宗毅皇帝圣训》奉旨议叙,
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法兵侵犯越南,宝琛与张佩纶力荐唐炯、徐廷旭堪任军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上“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并条陈筹饷、选将、练兵、简器四事
,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遂擢会办南洋事宜。后因原荐之唐、
徐兵败受牵连,部议降五级处分。翌年,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请赴台。返闽后,修葺先祖
“赐书楼”,构筑“沧趣楼”。自此,闭门读书、赋诗、写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曾倡设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
、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时,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闽、浙、皖、赣四省拟自筑铁路,商部奏派宝琛任福建铁路总办。宝琛到南洋
爪哇、槟榔屿、吉隆坡、万隆、三宝垅等地,向华侨筹募路款,建成福建省第一段铁路。宣统元年(
1909年),奉召入京,任总理礼学馆事宜。翌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经筵讲官
、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五月,简授山西巡抚,旋开缺以侍郎候补,派毓庆宫侍读
,首发为“戊戍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
,宝琛追随溥仪。翌年,命修《德宗实录》。民国10年,修成《德宗本纪》,溥仪授予“
太傅”衔。民国12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14年,溥仪至天津,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决意复辟,密赴东北。宝琛赶赴旅顺劝阻,溥仪不从,日本派人
挟持宝琛返天津。民国21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
,呈密摺劝溥仪迷途当醒。后病逝于天津。溥仪伪谥“文忠”。著有《奏稿》与《沧趣楼
诗文集》行世。
爱国华侨 黄乃裳
黄乃裳
黄乃裳(1849~1924年),又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闽清六都湖峰(今坂东乡湖头村)人
。清同治五年(1866年),加入基督教,同时学习中文和英文。同治八年(1869年),被派到
福州福音堂传教,与人合译《天文图说》、《大美国史略》,提倡“格致”之学。后在英
华书院、福音书院任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赴
北京会试,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接受维新思想。翌年,在福州创办福建最早的报纸
《福报》,鼓吹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
”运动。戊戍变法失败后,逃回福建。翌年九月,移家新加坡,任《星报》主笔。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四月,到英属沙捞越诗巫,与沙捞越王二世查理斯·布律克爵士签订垦约
,以“港主”身份承包土地垦殖权。接着,归国招募垦民,途经新加坡时,结识孙中山,
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乃裳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在闽清、古田、闽县、
侯官等县前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
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光绪三十年(190
4年),因垦区拒绝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经新加坡,携带
邹容《革命军》回国,在潮州、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翌年
芷钢靼煜妹拧陡=ㄈ杖招挛拧贰9庑魅(1906年六月,赴新加坡谒见孙中山并加
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翌年,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起义
失败后,回归故里闽清县,创办教育会,被推为会长。后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学校,并担
任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辛亥福州起义,乃裳发动英华、福音、培元三校
学生组成炸弹队。福州光复后,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司长。民国元年(1912年),兼任筹
饷局总办,向南洋福州富商募款170余万元,帮助军政府度过光复初期的财政难关。民国3
年3月,乃裳被袁世凯党羽诬告“怂恿种植鸦片”入狱,判无期徒刑,后迫于海内外舆论压
力,始被释放。民国5年,乃裳创办《伸报》。民国7年,自撰《绂丞七十自叙》一书付梓
。民国9年,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军政府(后改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民国12年,任
福建省署高等顾问。后病逝于闽清县城。
清末海军将领 刘步蟾
刘步蟾(1852~1895年),字子香,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
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同治十年(1871年),到练船实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升任“建
威”号管带。光绪元年(1875年),派往英、法研习枪炮、水雷。翌年归国,荐保都司。光
绪三年(1877年),赴英国留学,在旗舰任见习船副。光绪五年(1879年),获优等文凭。毕
业回国后,实授游击,赏戴花翎,派任“镇北”炮舰管带。光绪八年(1882年),赴德国协
驾“定远”等舰。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回国,任“定远”舰管带,授参将。不久,升副
将,赏加“强勇巴图鲁”勇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因创建北洋水师有功,任右翼
总兵兼旗舰“定远”管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排成“人
”字形,步蟾指挥“定远”冲锋在前,将日本舰队拦腰截断,连创其“比睿”、“赤城”
、“西京丸”诸舰,并击毙“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提督丁汝昌在飞桥上督战身负重伤
,步蟾代为督战。战后,暂署北洋水师提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日舰队鱼雷艇
偷袭威海港。“定远”舰中雷进水,步蟾下令砍断锚链,将舰从港内移泊刘公岛外的浅滩
,改作水炮台,保卫刘公岛。正月十六日,在先后击退日军八次水陆夹攻后,“定远”舰
弹尽援绝。为战舰不落入敌手,步蟾下令炸沉“定远”舰。当夜,步蟾服药自杀,以身殉国。与林
┰现段餮蟊谔ú僮鞔舐浴贰
翻译家 林纾
林纾(1852~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闽
县(今福州市区)莲宅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光绪十年(1
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失败,他怒不可遏,联名向钦差左宗棠告状。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海战战败,国内变法呼声高涨,他编著诗歌集《闽中新乐府》,呼吁救亡图存,倡
导改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由王寿昌口述,林纾耳受笔追,译成《巴黎茶花女遗
事》一书,以独特方式走上翻译道路。翌年,林纾北上会考,参与变法维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应聘任北京金台书院讲席,后到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旅京
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励志学校、孔教大学等校任教。教学之余,兼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司笔,与魏易先后合译西方小说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贼史》、《孝女耐儿传》,
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大仲马的《玉楼花劫》,森彼得的
《离恨天》,斯土活的《黑奴吁天录》等40余部世界名著,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影响很大
。林纾的古文以意境、韵味见长,善于用简洁、平淡言语来表达真挚感情。林纾出版的古
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等,还出版《中国国文读本》、《林
氏选评名家文集》等多种古文选集。文论著述有《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和《文微》等
J小段仿妗贰A昼5纳剿辰缈兀柿剑炎鞑簧佟S小洞壕跽邸
1卷和《畏庐遗迹》2集传世。从民国2年(1913年)起,林纾用古文创作小说,先后写成长
篇小说如《剑腥录》、《金陵秋》等,颇具史料价值。民国8年春,林纾写了《荆生》和《
妖梦》两篇小说,诋毁、丑化新文化运动,还在《答大学堂蔡鹤卿(元培)太史书》中指责
新文化运动。次年,发表《腐解》,坚持卫道立场。后病逝于北京,归葬福州。
启蒙思想家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与瘉壄老人,侯官县
(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
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光绪三年(18
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读西方社会科学书刊,
比较中西学术政制的异同,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光绪五年(1879年)归国,任福
建船政局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兼俄文馆总办。任职期间,四度参
加乡试均落第。光绪十五年(1889年),捐得道员头衔,升为水师学堂会办。次年,升为总
办,加叙海军副将。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着手翻译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将《天演论》等
书介绍给国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
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章,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介
绍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批判韩愈“君权神授”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变法图强。翌年,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次年,与人在天津
创办《国闻报》,发表《上皇帝书》,主张学西学与民主自由,鼓吹变法自强。光绪二十四年(18
98年),德宗在百日维新期间召见严复。变法失败,虽仍任天津学堂总办,但《国闻报》被
查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避居上海。同年七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组织“中国国会
”,被推为副会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光绪三十年(190
4年),因煤矿讼案往英办交涉。在伦敦晤见孙中山,坚持改良,不赞同推翻帝制。翌年八
月,在上海帮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后任安庆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再度进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自甲午战争直到光绪末年,严复致力于翻译工作,主
要译著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年),亚当斯密《原富》(1901年),斯宾塞《群
学肄官》,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克思《社会通诠》(1903年),孟德
斯鸠《法意》(1904~1909年),耶芳斯《名学浅说》(1909年)等。特别是《天演论》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之志,影响极大。严复翻译态度
严谨,他首倡“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学术界和翻译界所推崇。宣统元年
(1909年),清廷赐严复文科进士出身,任严复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度支部清理财政
处咨议官及福建省顾问官。宣统二年(1910年),充资政院议员、海军协都统。宣统三年(1911年),
授海军部一等参谋官。民国元年(1912年)5月,袁世凯聘请严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兼文科学
长。翌年,任总统府顾问。严复提倡尊孔读经,为孔教会发起人之一。民国3年,任参政院
参政、约法会议议员。翌年,袁世凯指使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鼓吹反对共和,恢复
帝制。杨度三次走访严复,邀他为发起人。8月,“筹安会”成立,严复名列第三,成为“
筹安六君子”之一。严复没有申明反对,也没有参与“筹安会”活动。帝制失败,“筹安
会”诸人受到通辑,严复避居天津,自叹:“当断不断,虚与委蛇,名登黑榜,有愧古贤
。”民国7年,返故乡福州养病;民国10年病卒。生平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另有
《严几道文钞》、《瘉壄堂诗集》行世。
海军名将 刘冠雄
刘冠雄(1858~1927年),字敦诚,号子英、资颖,闽县(今闽侯)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
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光绪十二年(1886年),派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任北洋水师“靖远”舰帮带、大副。光绪二十年(1894年),
中日午战争爆发。同年八月十八日,中日舰队在黄海激战,“靖远”舰受重伤,被迫退至
大东沟大鹿岛附近抢修,下午五时修毕归队。冠雄见旗舰受伤、北洋舰队群龙无首,建议
管带叶祖 下令升旗代旗舰集合队伍。日舰见北洋舰队散而复整,始遁。光绪二十一年(18
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冠雄被解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祖珪受命统领,
重建北洋海军,委冠雄为“海天”舰管带。翌年,当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奋战时,冠雄率“
海天”舰南下上海参加“东南互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海天”舰在吴淞口触
礁沉没,冠雄受到处分,改任德州兵工厂总办。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受命统领江防舰
队。辛亥革命爆发,冠雄随海军起义。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顾问。
不久,被袁世凯任命为北洋政府首任海军总长。同年6月,兼代交通总长。翌年1月,兼署
教育总长。7月,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冠雄任南洋巡阅使,率舰队南下上海镇压,
会同北洋陆军攻占吴淞炮台。同年11月,冠雄率李厚基部到达福州,把福建军队编入中央陆军,福
州船政局收归海军部管辖。民国5月6月,孙中山发表恢复《临时约法》宣言,冠雄辞去海
军总长职务。翌年7月,段祺瑞任命冠雄为海军总长。他在福州船政局内设福州海军飞潜学
校、飞机制造工程处,着手制造水上飞机。12月3日,被撤免海军总长职务。民国12年4月
,北京政府复任冠雄为闽粤海疆防御使,授将军府熙威将军;11月,辞职定居天津。主修
有《凤岗忠贤刘氏族谱》。
海军名将 萨镇冰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蒙古族,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1岁考入福建船政后学
堂驾驶班,毕业后派到“扬武”等舰见习。清光绪三年(1877年),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
院学习。3年后,回国历任“澄庆”兵船大副、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舰管带、“康
济”练船管带,旋升为参将。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副将衔,补北洋海军精练左营游击
,兼带“康济”练习舰。甲午战争时,奉命守卫刘公岛,日军陷岛,北洋水师覆没,受革
职处分,回乡执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任吴淞炮台总台官,升自强军帮统。光绪
二十五年(1899年),调任“通济”舰管带,旋升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光绪
二十九年(1903年),调广东南澳总兵官,再升北洋水师统领兼“海圻”舰长。光绪三十一
年(1905年),擢任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海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率舰访问南
洋,是为中国宣抚华侨之始。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派亲王载洵和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
。镇冰将南北洋海军统一编制,分巡防、长江两舰队,镇冰任海军提督。旋随载洵沿江沿
海调查,定象山为军港,增造军舰,复随载洵往英、法、意、奥、德、俄、日、美等国考
察。次年十一月,镇冰为海军统制,实掌海军大权。任内订立官阶,整肃军仪,健全海军
铨衡制度,置械练兵,整顿海军。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急电镇冰赴鄂。镇冰率舰溯江至汉口,见诸
舰官兵趋向革命,自行引退,乘英轮赴沪,转回福州。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吴淞商船
学校校长。民国2年,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翌年,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
北洋政府参政员,兼上海兵工厂总办。曾出面约束海军,使“中华革命党”人夺取“肇和
”舰起义之举失败。民国5年6月,镇冰为闽粤巡阅使。翌年春,兼海军临时总司令;6月,
升海军总长;7月,补海军部尚书;15日下野。后又任海疆巡阅使。是年冬,获准免职。民
国7年9月,任福建清乡督办,企图调动海军协助闽浙军抵抗粤军;10月,闽粤议和,镇冰
从中调停,达成协议;翌年12月,复任海军总长;民国9年5月,徐世昌以镇冰兼代国务总
理;8月,辞职。内阁改组,仍任海军总长;民国10年5月,再卸海军总长职。旋授肃威上
将军衔,居北京;民国12年2月,“倒林拥萨”事件后,出任福建省长;民国15年12月,北
伐军进福州,镇冰弃省长职;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聘为海军部高等顾问;民国
22年11月“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镇冰为高等顾问和延建省省
长,尚未赴任而“闽变”失败。后蛰居福州,与族人编修《雁门萨氏家谱》。民国25年,
游历东北各省及西北雁门故里。抗日战争爆发,镇冰应福建省政府之请,前往新加坡、菲律宾
⒂∧岬雀鞯叵蚧刃拐剑锬季盐镒省C窆27年春,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抗日
战争胜利后,回福州,作诗鬻字,热心社会慈善事业,被推为福建佛教医院董事长。镇冰
函电东南亚各国华侨募款并购置医疗器械、各类药品等,充实医院建设。民国37年起,与
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州秘密工作站发生联系。民国38年夏,蒋介石通过代总统李宗仁及福建
省主席朱绍良,多次劝其赴台湾,镇冰均以病坚辞。同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镇冰即与刘
通、丁超五等联名发出拥护中国共产党、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安民布告。此后,安居泉山仁
寿堂,欢度晚年。被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
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卒葬
梅亭山。有《古稀吟集》、《耄年吟草》、《仁寿堂吟草》等传世。
海军名将 黄钟瑛
黄钟瑛(1869~1912年),原名良铿,又名鎏,字赞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毕业后,入刘公岛北洋水师枪炮学堂实习。不久,到“济远”舰当
舰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下旬,“济远”舰护运赴牙山,归途遇日舰,与之激战
。“济远”舰中炮,伤亡惨重,钟瑛协助管带方伯谦指挥战斗,接连发炮重创日旗舰“吉
野”号。后随舰参加黄海海战与威海保卫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任“飞鹰”舰、
“福靖”舰枪炮员。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
舰船械、驾驶、帮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不久,调任“海筹”舰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
起义后,清军大举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清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进驻武汉江面,
见军心同情革命,以治病为名,弃舰赴沪,由钟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驶至九江,
经林森等人动员,钟瑛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十一月,汉
口、汉阳相继失守,钟瑛率舰救援武昌。不久,停战议起,各舰代表在上海选举程璧光为
总司令,钟瑛为副司令。因璧光在英国未回,钟瑛任代总司令。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钟瑛决心整顿海军,成立随营宣讲团,编辑出
妗毒邪谆靶彩椤贰D媳焙鸵楹螅毖笳蚊豕谛畚>艹ぃ隅匀魏>芩
玖睢V隅岢龃侵埃4月11日免职。同年12月4日病逝,孙中山撰联挽之。
著名报人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
闽侯)青圃村人。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林启
之邀,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
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
,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受其影响,杭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女子放
足会”。光绪二十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
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
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翌年,赴日本
留学,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返沪,与蔡
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十二月,自办《中国白话报》,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
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曾书
“博爱”二字相赠。后加入光复会。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万里回闽,任福建都
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
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民国4年,再
度入京,附和袁世凯称帝,被袁委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
《公言报》,任主笔。民国8年初,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民国10年春,在北京创办《
新社会报》,自任社长,以白水为笔名,发表政论文章,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
,被查封,万里入狱3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民国12年10月
,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遭封闭,他再次入狱。出狱后,于民国15年8月5
日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
遭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被杀害于天桥。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柩回乡安葬。有《
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
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
戊戍六君子之一 林旭
林旭(1875~1898年),字暾谷,号晚翠,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以第一名中举。翌年,逢中日甲午战败,林旭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参与康有为“公车
上书”,请拒和约。不久,捐得内阁中书。当时强学会被查禁,康有为欲立“保国会”,
林旭为“倡始董事”,四处联络筹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于北京福建会馆成立
“闽学会”。两个月后,“保国会”成立,林旭为发起董事之一。同年四月,德宗下诏变
法,授林旭四品卿衔,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同任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各省
官员奏摺由林旭“陈奏甚多”,“签语”用词犀利,守旧派对他恨之入骨。七月,慈禧欲
废德宗。德宗觉察,四天内下两道密谕,第一道叫杨锐转交康有为,命筹对策;第二道令
林旭“迅速出外求救”,要康有为离京免遭杀害。林旭得知第一道密诏未发出,急忙将两
道密诏一起传到康有为手中。康有为与谭嗣同为拉拢袁世凯杀掉荣禄以保皇上,想把密谕
给袁看,林旭认为不妥,收回密诏,仅抄录其中“另议良法,相机行事”一段,详情由谭
嗣同口述。后袁世凯暗向荣禄告密。八月初七,慈禧幽禁德宗于瀛台,下令搜捕维新志士
。八月初九,林旭等“军机四卿”被捕入狱。十三日,军机四卿与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同
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戍六君子”。林旭凛然就义,年仅23岁。著有《晚翠轩诗》及杂文若
干卷。就义后,其妻沈鹊服毒自尽,所著《崦楼遗稿》附于《晚翠轩诗》中。
--
参考文献:
1.http://www.viewchina.org/
2.http://bbs.hit.edu.cn/bbsdoc.php?board=FuJian
http://www.fjcns.com/index.asp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9.12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35.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