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binwj (▄︻┳┻═-), 信区: FuJian
标 题: 闽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16 19:52:01 2006), 转信
歷史上很早就有閩商的提法,明清時期閩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與晉商、徽商、粵商、
寧波商等商幫齊名。在當今世界上,海外華商是國際商界的勁旅,其中閩商佔有很大份量
,有海外第一大商幫之稱。近幾年來,閩商在國內再次嶄露頭角,成為商界人士談論的一
個話題,“閩商”字眼在媒體上頻頻出現。這說明,儘管閩商在國內的發展一向低調,但
其快速成長的態勢及其經濟實力已引起各方關注。有人認為,浙商、閩南、粵商是目前中
國經濟舞臺上最活躍的三大商人群體。
福建人是中原先民移居福建的後裔,福建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們研究閩商,
並不是強調狹隘的地域文化,只是探討閩商這個擁有共同地域文化的商人群體的一些特點
,希望弘揚閩商精神,促進閩商的發展。
一、福建文化生態與閩人經商傳統
至少在福建人看來,將中華文明的特質概括為黃土文明是不完整的,遠在4000多年前
,曇石山文化已顯現出海洋文明的特徵。福建先民具有海洋文明的稟賦,具有悠久的經商
傳統。宋元時期,中國享譽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近代,廈門、
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馬尾船政文化輝煌一時。可以說,海洋、商貿、開放、移民等因
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成為福建文化特有的稟賦。
福建居民主要是中原漢人移居福建的後裔。自東晉迄唐宋五代以來,中原戰亂不止,
加上黃河地區氣候寒冷,許多北方居民為避戰亂紛紛南遷入閩。
福建是個以丘陵地帶為主的省份,全省幾乎找不到一片一望無際的平原,所謂“八山
一水一分田”。中原先民遷入福建,雖躲過戰亂,但面臨新的生存壓力。南宋以後,福建
人口迅速增長,人稠地狹的矛盾突出,許多人無可耕之田,只能轉向大海謀求發展。南宋
時期的《泉南歌》這樣描寫道:“泉州人稠山谷瘠,每欲就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
每歲造舟通異域”。
福建人經商傳統是由福建的自然人文環境決定的。從上述詩歌中我們知道,大概在南
宋時期,福建先民已經將可耕種的土地開發完,再無荒地可以利用。到明代,福建缺糧的
記載經常出現在地方史籍上:“漳泉諸府,負山環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從明
代開始,福建糧食不能自給,經常需要從省外調運。現在福建的糧食自給率大約在50%左
右,也就是說,福建土地只能養活一半左右福建人。
從南宋開始,福建人就開始出現生存危機,這是中原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在許多地方
,只要沒有遇上災荒,至少吃飯還不成問題。
幸好在明萬曆年間引進白薯,解決部分糧食問題。白薯原產地在南美洲,西班牙船隊
發現之後引種到菲律賓。當時有一位閩籍華僑冒著生命危險,從菲律賓帶一根薯種藤回福
建引種,從此到處種植,許多山坡地也變成耕地,福建土地才養活了這麼多人。
福建地少人多,福建人的出路有三條:
一是遷移別處。福建人沿海岸線北遷溫州,南遷潮汕及海南島,明末清初大量先民遷
移到台灣,鴉片戰爭以後則有大批鄉民下南洋。
二是刻苦讀書。福建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不是很高,但在封建社會裏,福建人考中的
進士佔全國十分之一左右,狀元也佔全國十分之一。中國歷史上的狀元,最多的是江蘇、
浙江、河南,福建排第四位。現在的兩院院士中,閩籍科學家也佔十分之一左右。福建人
世代具有苦讀書的傳統,只因為福建省內資源實在太少,閩人都認為只有好好讀書才有出
路。
三是經商。由於遠離中原文化區,中原貶抑商人的傳統制度和觀念在福建相對較弱。
中原文化稱天下四民為士、農、工、商,商人地位為四民之末。在閩人觀念中,商人地位
並不低。福建人喜歡經商,歷代都有很多優秀人才投身商界,闖蕩江湖。明代《五雜俎》
中寫到福建人:東則北韓,東南則琉球、呂宋,南則安南、佔城,西南則滿刺迦、暹羅,
彼此互市,若比鄰然。明代以後福建商人沿水路開始對全國各地大量滲透,蘇州一地就有
漳州、泉州、興化、福州等地商人。除了沿海一帶的海商外,內陸山區也出現了專營該地
特色商品的商人,如崇安縣的茶商等。
二、閩商在歷史上的幾次活躍期
1、宋元時期閩商出現第一次高峰
當時許多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泉州一帶經商,這個時期的閩商與外來商人結合在一起
,商業活動十分活躍。當時泉州的國際貿易和航運業十分發達是大家所知道的,上個世紀
七十年代出土的宋代古船是當時閩商興盛的見證,泉州九日山宋代祈風石刻則是當時航運
業發達的見證。至少在宋代,閩人已完全掌握海上安全航行的各種技術。每年選擇在北風
南吹的秋季下南洋,選擇在來年暖風北吹的春季歸來。在這兩個季節,海面平靜,風順帆
鼓,根據星象確定航向,商船往返安全係數很高。南宋時由於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帶動閩
北的造紙業和印刷業,建陽麻沙曾是當時全國的印刷出版業中心,現在圖書館藏的宋版書
中還有很多麻沙版的圖書。德化的瓷器,漳州的年畫在宋代也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宋元
時期中國三大外銷商品絲綢、瓷器和茶葉,其中後兩種商品大量產自福建。
2、明代是福建海商的全盛期
明清時期是閩商的又一次活躍期,主要是航海業及對外貿易十分發達。鄭和下西洋的
海上通道主要是由閩人用生命開闢出來的。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相當部分海船是在福建製
造的,許多船員都是閩籍人士。明代是以海商為主體的閩商全盛期,明末清初的鄭氏航海
集團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是一個縱橫東亞、東南亞的海上商業王國。鄭氏父子反清,清代
以來史書多稱鄭芝龍為海盜,其實鄭氏集團主要從事大規模海上貿易,為保護商船並擁有
海上武裝力量。鄭成功後來之所以可以成就一番偉業,背後是其家族財力的支援。
從史書上可以找到許多明清時期閩商在內地從事商貿活動的資訊。
《天工開物》說:“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閩中一有兵變,上海的
紙價就立刻飛漲。足見明清之際,上海所用的紙,主要是靠福建供給。
明代王世懋有如下描述:“凡福之綢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橘,
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
從明代中葉起,福建開始缺糧,入清以後更加嚴重。“雖豐年必仰給於湖廣(即兩湖)
。數十年來,大都湖廣之米,輳集於蘇州之楓橋:而楓橋之米,間由上海、乍浦運往福建
,故歲雖頻而米價不騰。”
清朝初年,中央朝廷一度實行禁海令,控制著東南沿海制海權的福建海商受到嚴重打
擊。1684年(即康熙23年),清政府發佈“展海令”,正式解除海禁,但元氣大傷的福建海
商,在經營範圍和活動能力方面與明代相比已顯頹勢。但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閩商在上
海的商業活動依然十分活躍,在上海的閩籍人口高達6萬,位居上海外籍人士前列。清代
中後期以降,福建海商走向衰敗。由於外國輪船進入,大批福建籍水手失業,海商是福建
商幫中的主體,從此福建商幫在國內風光不再。粵商和後來居上的浙江商幫興起,取代了
閩商原來航運業中心的位置。
3、近一百五十年來閩商在海外得到蓬勃發展
在本地閩商走向衰落之時,另一支閩商隊伍在南洋各地悄然崛起。十九世紀中葉以後
,大批福建先民移居南洋,他們中大多數是勞工階層,漂洋過海到異域他鄉充當苦力,只
是謀求溫飽。其中有一些人苦心經營,從小本生意做起,成為富甲一方的成功企業家。
據統計,福建現有海外華僑華人1100萬人,分佈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
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臺胞900萬人。這些閩籍鄉親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從19世紀末至今這100多年間,閩商幫中涌出一大批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其中有被
u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有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
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
、後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世界
福州十邑同鄉聯誼總會會長、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
永遠名譽主席、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
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
鏡等。
稱閩商幫是海外華商的第一商幫並不為過。據《亞洲週刊》公佈的“2003年度國際華
商500強”顯示,除台灣企業之外,264家華商企業中,閩商有101家,其中東南亞國家83
家,香港地區18家,累計資產達2560.1億美元,分佔上榜企業數和資產總額的39.9%和
36.8%。
海外華商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他們創造的財富是當地的財富,他們的商業才智創
造了當地經濟繁榮。我們分享的是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創業經驗。
--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笑望天上云卷云舒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3.6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