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uyu (烟熏鱼.曼珠沙华的暖洋), 信区: FuJian
标 题: 福建名茶(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20 18:04:28 2005), 转信
转字 清韵网
1.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属乌龙茶之极品。因成茶沉似铁,茶香浓郁,制茶人疑
为观音所赐,故名。安溪唐代已产茶,明代稍盛,铁观音于乾隆初年创制,至今有两百
余年历史。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原产地和主产区在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为“四季有
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地。 铁观音树种别名红心观音或红样观音,其它如红英
观音、白心尾观音、白样观音及薄叶观音均非纯种。纯种铁观音茶树的特征为:树冠披
展,枝条斜生,叶形椭圆;叶尖下垂略歪,叶缘齿疏而钝,略向背面翻卷;叶肉肥厚,
叶面呈波浪隆起,有明显肋骨形;叶色浓绿油光,嫩梢肥壮,略带紫红。“红芽歪尾桃
”为纯种铁观音茶树特征之一。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产量占全
年总产量45%-50%;夏至至小暑为夏茶,占25%-30%;立秋至处暑为暑茶,占15%
-20%;秋分至寒露为秋茶,占10-15%。其中以春茶最好。秋茶次之,香气特高,俗
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茶暑茶品质较茶。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砂绿色,红点明显。具有蜻蜓头、螺旋体、青
蛙腿、砂绿带白霜四大特点。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有“
绿底红镶边”之称。滋味醇厚甘鲜,香锐而浓,“七泡有余香”,俗称“观音韵”。
铁观音的品饮,沿袭传统的“功夫茶”方式,陶制小壶冲泡,小杯品饮。异香扑鼻
,回甘隽永,极之享受。
福建铁观音茶的概念,即以铁观音树种制成的乌龙茶。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指以
铁观音特点制法制成的乌龙茶,至于树种是否铁观音,是不相干的了。
2.武夷岩(优者有大红袍,肉桂,水仙,水金龟等)
产于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统称武夷岩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武夷从
唐朝生产蒸青团茶起,至明末罢贡茶后,武夷茶叶生产发展很大。岩茶积历代制茶经验
之精髓而创制,品质十分优异。武夷岩为中国最早出口欧洲的茶叶,风靡海外。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成“
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由此得名。武夷山
方圆60公里,99名岩,岩岩产茶。
武夷岩品种分类极多。以产地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
地带所产茶叶,品质最佳,岩韵最显。武夷山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蕴藏无数优异品种。
茶人往往选择生长优良的茶树若干丛,分别采制,品质上佳,称之为武夷名丛。著名者
有武夷四大名丛之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岩茶的采摘不同于其它茶类,要求掌握中开面开采。新梢伸育形成驻芽时,采3-4
叶,此时第一叶伸平,叶面积为第二叶三分之一。春茶为谷雨后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
,秋茶则在立秋后。最好的采摘时间是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雨天露水烈日均不
采。名丛的鲜叶,需分开付制,务使尽善尽美。
武夷名丛以大红袍最享声誉,可谓“茶中之圣”。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
峭壁之上,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滴落,滋润茶地,并带来藓苔类有机物,肥沃土地。大
红袍茶树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仅存6株(上4下2)。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云
梯采之。产量稀少,每两售价高达数万元。市面上之大红袍为移植树种所制。成品茶香
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
之桂花香真味。
肉桂,又名玉桂,清朝已负盛名。因香气似桂皮而得名。历年产量极少,50年代后
着意培育,产量逐渐增大。与武夷茶传统品质相反,肉桂香气易成但滋味难求,制作时
不易掌握。上好的肉桂桂皮香中带乳香,冲泡四、五次后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齿
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明显,呈绿叶红镶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
,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3.永春佛手
产于福建永春县,乃佛手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1919年,佛手茶苗由安溪移植到
永春。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开始转销国外。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
大的如掌,椭圆形,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叶色黄绿油
光。
永春佛手茶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采摘标准为新梢展开四至五叶,顶芽形成驻
芽时采下二、三叶。一般是午后采,傍晚制。
成品茶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
清澈。
4.黄金桂
黄金桂,以黄(木炎)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汤色金黄,奇香似桂花,故
名。产于安徽安溪县。在产区,毛茶多成黄(木炎)或黄旦,黄金桂为成茶商品名。黄
(木炎)树种于1860年移植至安溪,原树存活至1967年。
黄金桂为早芽种,一般4月中旬采摘,比铁观音早12-18天。采摘标准为,新梢伸育
形成驻芽后,顶叶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过嫩则成茶香低味苦,过老则味
淡薄,香粗次。
黄金桂成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带桂花香,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
亮;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
5.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乌龙茶类之上品。该茶原产于百余年前闽北之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
。现主要产区为建殴、建阳两县。光绪年间产量曾达500吨,畅销海外。现闽北水仙占闽
北乌龙茶之百分之六、七十,地位举足轻重。
两产区地域毗邻,群山起伏,溪流纵横,云雾缭绕,竹木苍翠。所植水仙品种茶树
,枝条粗壮,鲜叶呈椭圆形,叶肉厚,表面革质,有油光,芽叶透黄绿色。
春茶于谷雨前后采摘驻芽第三、四叶。每年分四季采制。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砂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
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6.白牡丹
白牡丹,属白茶,福建特产。产区分布于福建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于19
22年创制,原产地大湖。1922年政和开始产制,乃主产区。白牡丹以绿叶夹银色白毫,
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除开,故名。
白牡丹鲜叶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为,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
叶,芽与叶基本等长。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两叶满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芽较瘦,不
采摘白牡丹。鲜叶经过萎凋及焙干后,成为毛茶。毛茶再经简单的精制而成成品茶。
白牡丹成茶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
起。叶背遍布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
微红,汤味鲜醇。
7.白毫银针
简称银针,又称白毫。白毫银针创制于1889年,为现代之首创白茶,产于福建福鼎
、政和两县。白毫银针远在1891年即外销,后一度衰落。现产量仅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
之间,为不可多得之珍品。欧洲某些地区于饮用红茶时,添加少量银针,以示名贵。
鲜叶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
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经萎凋、焙
干后为毛针,精制后为成茶。
成品茶芽头肥壮,遍批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而
有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出,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白毫银针冲泡方法与绿茶基本相似,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溢出,冲泡时间宜
长于绿茶。白毫银针性清凉,有退热降火之功效,华北地区视之为治疗麻疹之良药。
8.贡眉(寿眉)
属白茶,主要产于福建建阳县,建瓯、浦城等县也有生产。产量约占白茶总产量一
半以上。以菜茶茶树芽叶制成,一般以贡眉为上品,由于寿眉,近年则一般只称贡眉。
制作贡眉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二、三叶,要求芽嫩、芽壮。制作工艺与
白牡丹基本相同。
优质贡眉毫心显而多,色泽翠绿,汤色橙黄或深黄。叶张主脉迎光透视,则呈红色
。
贡眉主销香港、澳门地区。
9.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为闽北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一。产地以政和县为
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19世纪中叶
为政和工夫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建国后恢复生产,但产
量较少。
政和县内山岭重叠,雨量充沛,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旧地,土层肥沃,茶树
生长繁茂。政和工夫选用政和大白茶和小叶种两个树种。以大白茶树鲜叶制成之大茶,
毫多味浓,为闽北工夫之上品。以小叶种制成之小茶,香气高似祈红。
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适当拼以小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色泽乌黑润泽,毫芽
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似紫罗兰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10.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为福建特产小种红茶之一,已有上百年历史。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
木关,又称星村小种。政和、坦洋等地仿正山小种所产之小种红茶,品质较差,统称外
山小种或人工小种,现已被淘汰。
崇安县星村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地势高峻,海拔上千米,冬
暖夏凉。土壤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
成品茶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红艳,香气高长带松烟香,
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圆汤味。以醇馥之烟香和桂圆汤、蜜枣味为主要品质特色。
加入牛奶,茶香不减,茶色愈加绚丽。 下页>>>>
编辑自:
1.中国茶经 陈宗懋编
2.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舒玉杰编著
3.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 施海根 主编
--
当 小丑出场的时候
如果众人都笑
你也傻笑好了
为什么你偏偏要想--看看他面具背后的泪痕呢??
水贴三千,我灌一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3.24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3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