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FuJian
标  题: [福州]  郑和在福州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1:02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无欲则刚),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福州]  郑和在福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Sep 28 14:33:21 2004), 转信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七次率领近三万人、六十多艘大船的舟师下西洋,访问了西南太平洋、印度洋、红海沿岸和非洲东部沿海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六千多海里,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都证明,郑七下西洋均以闽江口南岸的长乐太平港为航海基地。

  长乐市中心的“郑和公园”,有一宋代石塔,称为“三峰塔”,三峰塔是当年郑和登塔俯瞰其停泊太平港庞大船队的了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采访: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 曾国新

  这里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航海基地港,太平港的旧址,太平港四周环山,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江苏的太仓出发,驻在这里,短则二个月,长则十个月,刚好船队驻扎在这里的时期,是台风盛行的时候,必须船队在这里避风。郑和当年也经常登上这座塔,视察他驻扎在太平港的船队,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座座房子,可以想像成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一艘艘船。

   三峰塔下的南山寺,现建有郑和纪念馆,馆内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当年刻铸的,它记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驻扎在长乐的经过。

  采访:郑和纪念馆馆长 陈迟

  这个碑里面记载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这个碑是刻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它的目的是为了祈保他的西洋平安,所以这个碑叫《天妃灵应之记》碑。

  郑和七下西洋,无论启程是始自太仓刘家港,还是起于南京宝船厂,每次必先抵长乐的太平港停泊,短则二三个月,长则达十个月以上,在这里扩建船队,招募水手,补充给养,“伺风开洋”。随使西洋的人,在各自的纪行著作中记述“开洋”抵达的第一个国家占城国时,都以福建长乐为海程起点,而且每次返航后也都停泊在长乐。

  采访: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 曾国新

  长乐别名“吴航”简称“航”,这就说明长乐自古以来航海比较发达,特别是造船,郑和下西洋他选择我们这里作为航海的基地港,除了要在这里等候季风,还要在这里造船,招募水手、补充给养。

  当年郑和船队全都是木帆船,船体结构是木制的,动力以风力为主。这么大的船,这样规模的船队,必须等待东北季风的到来。

  采访: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 曾国新

  我们这里夏季是刮东南风,要到冬季的时候,10月份以后开始刮东北风,所以,他一般要等十月份以后出发去西洋。

  采访:郑和下西洋驻泊长乐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长乐市中心的胜利路及其中段的十洋巷旧名十洋街。当年因郑和舟师泊此而十分繁华。〈长乐县志〉记载:“十洋仁泽坊口市相沿已久,十洋市国初因三宝太监使西洋造舟于此。人众成市,马(铎)李(骐)状元兴焉,故云十洋成市状元来。400多年来,长乐延续了当年的繁华景象,这里经济发达,民众富庶。究其原因,是长乐拥有便利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航海历史。

  前三个现在街景作快一倍

  采访:长乐市副市长 陈珏

  长乐地处闽江口两岸,依山临江面海。是个准半岛,沿江滨海一线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因为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累驻于斯。伺风开洋。还招募水手,补给粮草 ,对长乐的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位于长乐市市中心的市标。从侧面看,它象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其中的帆由“长乐”汉语拼音的缩写CL组成,从正面看,它又象一架展翅翱翔的飞机。它揭示了长乐发展历史与航海航空有不解之缘,象征着早在古代就开始走向世界的长乐如今更加开放。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