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FuJian
标  题: [武夷山]丹山碧水话武夷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1:04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武夷山]丹山碧水话武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Feb 10 16:45:51 2005), 转信


  
  大自然的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的,武夷山从一片泽国演变成气象万千的秀丽山水,经历了六千万年,古人把生命比作一瞬之间,和神奇的自然造化相比,人类的生命的确是短暂的,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溪流都连接古今,留下了岁月的印迹。 

  不知道大自然是怎样的一种造化,把武夷山塑造的这样神奇、多姿,武夷山的自然天成难道是岁月老人眷顾的结果吗,带着对这片山水的憧憬与好奇我们走进了武夷山。 

  今天我们看到的武夷山奇特秀丽的自然山水,是四亿年地质变化的结果,沉淀在这块土地上多姿多彩的闽越文化也经历了四千多年。 

  古老的村落和相隔不远处的汉城遗址,只是咫尺之间,然而它却经历了2000多年的辉煌岁月。 

  历史上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描写过武夷山,文人笔下的武夷山多了几分妩媚,赋予了武夷山许多人性化的诗句,然而,望山看水大多是有感而发的,武夷山水的地质变化,文人们写的并不多,这一点从大山里的摩岩石刻上就能得到验证。 

  人们形容武夷山的秀色,是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三秀水就是千回百转的九曲溪,六六奇峰,就是围绕在九曲溪中的三十六峰,武夷山的地貌奇观和文化内涵,大多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 

  
 
  
  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就在于小巧之中透着几分灵秀,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每一山,每一景,都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千百年来,数不尽的游人,听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带着对武夷山的几分留恋离去。 

  大多数山水之间都留下了道家和僧众的脚步,武夷山也不例外,道教和佛教驻在这山里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十国时期,武夷山就被列为了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桃源观是武夷山中最负盛名的一座道观,在道教落户武夷山之前佛教就已经在武夷山筑寺颂经了,从唐武德元年开始,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水之间。 

  没有秀丽的山水可能就没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来到武夷山,颂经论道讲学,800多年前,朱熹随父亲朱松从江西来到武夷山,60年时间里,朱熹在武夷山著书70多部,创立了朱子理学,在朱熹走后,一批批理学家相继在武夷山中,九曲溪畔创建书院,由此我们知道了武夷山不仅有舟山秀山,文化的内涵其实也很深厚。 

  现在住在这古村落里的人们,大概很少有人说清楚远在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曾在武夷山中创造过怎样的辉煌,然而,这片片窟址和至今仍是迷一样的古崖居,被后人精心保护下来了。 

  感受武夷山,其实不仅仅在山水之间,解读武夷山也不仅仅是在古书典籍里,这是我们初识武夷山的感受。早在南朝时期,古老的茶叶种植就已经落户在武夷的山水之间了,茶圣陆羽也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观山看水,讲经论道。陆羽之后武夷岩茶就飘洋过海名扬世界了。 

  一座山就是一部书,真山真水之中,集合了太多的民俗、历史、文化,周游其中,千百年来人们编织的梦想,已经凝固在这山水之间,它需要人们细细的去品味。 

  武夷山有200多平方公里连绵起伏的群山,然而,秀丽的丹霞地貌山水只有70平方公里,远望武夷山,这里的每一座山峰,仿佛都是一个鲜活又富有个性的生命,人们不禁会问,大自然是怎么一种变化,把这片山水雕凿的这样神奇。千百年里,有数不尽的探险家、地质学家走进武夷山,试图揭开它地质变化的面纱,碳-14的应用,为我们揭开武夷山地质变化之谜找到答案。 

  武夷山的形成,大约经历了5亿年,那个时候,武夷山地区还是一片海洋,到了4亿年,随着地壳运动,地质构造频繁变化,武夷山已经成了一个内陆湖盆,由于气候的变化,大量泥沙沉入湖中,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岩,“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武夷山产生了不等量的断块抬升,形成了单斜断块山,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雕凿之后,武夷山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化的丹霞地貌景观,奇峰、怪石、幽洞就是亿万年自然造化的结晶。 

  这些岩壁上的风洞是经历了上千万年的风化才形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线天因为受到东西向断裂影响而张开,形成了长178米,宽1米,最窄处仅50公分的一线天,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块独石构成,个别峰峦虽然有间缝,山体上部分分了,但下部还是相连的。山水之间,都会有些不同寻常的民间风俗,四千年前的闽越族,把棺木放在了悬崖之上,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悬棺葬俗,分布于中国江南地区的10余个省份,最古老的就是武夷山的架壑船棺了,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至崖谷,至少都有数十米,闽越族的先民是怎么把这悬棺放进去的,洞穴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1994年福建电视台的同行搭建了云梯,近距离拍下了架壑船棺的洞穴内的情景,考古学家在悬棺内发现了人工编制的竹席残片和大麻,丝棉的平纹布料,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百趣人就见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使这片汪洋的湖盆,变成了秀丽的山川,这样的地质变化不止是武夷山独有,但是,武夷山的丹霞地貌种类是最全的。千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感叹过这山水的秀丽。其实,武夷山不仅仅秀丽,几千年里这片山水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人们在品味、欣赏的同时,精心呵护着这片山水。 

  四千年前,百越人翻山跨海来到武夷山,寻找可以立足的地方,古粤城村是建于隋唐时期的一个村落。四千年里,世世代代,他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武夷山的历史上,城村并不是一座最古老的村镇,和它相邻而居的汉城遗址,建于西汉时期,是闽越国的一座王城,从闽越王城的考古发现中看到,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百越族就在武夷山中建立了闽越国,古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城村的人却爱说除却汉城都是村,汉城就是当年闽越国的中心,武夷山辉煌灿烂的文化从这里开始。 

  不知佛道两家的先人们是如何寻觅到这片山水的,早在1400多年前道教就在武夷山安营扎寨,当年武夷山最有名的冲佑观,从唐代到明代先后有李商隐、辛弃疾、陆游来武夷山学道,佛经里说建造寺庙,雕塑佛像叫修福田,都是积功德的行为,从唐代开始,佛教,传入武夷山,在其后的千百年里,佛教僧众在武夷山里大兴土木,留下了不少寺庙。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在佛道两家大兴土木建成寺庙之时,理学之风开始在武夷山兴盛起来,这是明代学者詹继光为纪念先贤詹体仁建造的双仁书院,尽管书院里已破败,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体味到当年武夷书院的繁荣景象,从北宋到清代就有“水之寮,屏山书院、洪源书堂、幼溪草庐、留云书屋”数不清的书院遍布在武夷山九曲溪两岸。 

  北宋词坛高手柳永就出生在武夷山,少年时代的柳永就经常登山赏石,十二岁时就写下了,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鳞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軿,早在幼年的时候,柳永便跟随亲人远去了宋都开封,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武夷山,但是十二岁的柳永能把武夷山写的这样意味悠长,可见武夷山当年的兴文之风是多么浓厚。柳永走了,然而他的诗却让武夷山人牢牢的记住了。 

  书院在今天早已不见了,来到武夷山的人们,仍然在乐此不疲的寻找着昨日兴旺书院的踪迹。武夷文化是因朱熹的朱子理学而蛮声中外的,朱熹14岁随父亲朱松从江西定居在武夷山的五夫镇,一直到他去世,50年里,他在武夷山,广交学友,著书,讲学,创立了朱子理学的思想体系,受到朝廷的重视,被钦定为官学。 

  今天人们走进武夷山,更多的只是观山看景,然而武夷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那延续了千百年的文化相依相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绚丽,这样的旅途,或许在您的生命中是不常遇见的。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34.33.10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