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FuJian
标 题: [泉州]芳草碧连天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3:09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泉州]芳草碧连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6 04:49:39 2005), 转信
1942年9月,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这间叫“晚晴室”的小屋里,将要走完他生命最后的岁月。他在冥冥中开始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他对身边的弟子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念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这位在身后被佛门弟子公认为律宗十一世的高僧在生命弥留之际,是什么样的憾事让他流下眼泪呢?
我们不妨透过大师一生中的一些经历,去感悟,去解读他。
这首《送别》是李叔同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凄迷阴柔、词浅意深、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李叔同一生写了9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在上世纪初曾广为流传,他也成为中国歌曲最早的启蒙者。这本书的作者叫潇琴,写这本书的时候她才二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她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人物来写呢?她说:“她曾被弘一法师感动过”八十年代初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发表的一篇名为《大师》的文章里说:
“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都高明……”紧接着他幽默地说:“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李叔同早年嗜好戏剧,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恰好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当初先生积极参与戏剧活动资料。
1905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的生涯中,这一爱好得到了延续,不过他迷恋上从西洋输入的新剧种——话剧。 他和一群挚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春柳社》演的第一个戏是便是《茶花女》,李叔同在戏里扮演玛格丽特,《茶花女》的演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日本留学生赶来观看。
周总理生前曾嘱咐著名剧作家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大部分关于李叔同的书是这样记载的:李叔同早期有大量的绘画作品。后来在出家时,他把自己的画作大都赠给了北京国立美术学校,但未能保存下来。现存的只有油画《裸女》、木炭画《素描女像》以及可能作于晚年的一幅《白描佛像》。如果真是出现这样的空白,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弘一法师的人来讲,无疑将是一个遗憾。拍摄中,摄制组发现了一本书。惊喜之余,我们震惊了。通过欣赏这些画,我们可以窥视李叔同先生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应该这样说: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倡导者,应推李叔同为第一人。根据现有的许多资料看,李叔同应是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进到中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叔同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动者。1918年8月16日,李叔同在西子湖畔的定慧寺,实施了剃度仪式。至此,名噪一时的艺术教育家李叔同正式落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这一年,李叔同三十八岁。
于是,俗界少了个叫李叔同的人,佛界多了一个叫弘一法师的僧人。1928年弘一法师在进入佛教十年后从杭州起程准备去泰国弘法,路经泉州,被泉州的宗教氛围所感动,决定留在这里继续完成他所追求的佛的事业。
泉州晋江草庵,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这块摩尼佛石像,相传经常发出祥光。
弘一大师来到这里,对这里的历史与文化有感而发,写下了: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称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一副对联是在草庵居住期间所写的,恰好反映出弘一法师积极入世的态度。
对弘一大师的这种精神,美学家朱光潜曾作过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泉州承天寺方丈是现今几个还健在见过弘一法师的人。18岁那年,当他第一次见到大师时,他的一生就在无形中和大师相连在一起,进而也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正是弘一法师人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所致,使他成为今天承天寺颇有声望的大主持。
弘一法师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来自清净世界的象征,他仿佛有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净化人的作用。泉州净峰寺山色秀丽,可以说是佛界的一块风水宝地,弘一法师在这里住了半年之久。当他要离开这里时,望着满院的菊花,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我到未种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师的情愫尽在不言中。
在这间旧居里保留下许多弘一法师当年用过的旧物,目睹这些旧物,深感大师以世间罕见的勤勉持戒修行,终于渗透佛教精义,成为一代高僧精神实质。1937年到1942年大师圆寂,这五年的时间里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这期间有人劝他暂避内地,他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今天我们走进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着大师众多的书法作品,但这一幅足以让人迥然荡气……出家不忘爱国,在李叔同先生进入佛界后始终遵循的一条准则,他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实际也是他早年爱国之情的延续。2003年12月18日,农历11月初6,整个泉州城香火鼎盛,这一天是佛教的一个祭日。 法一是泉州开元寺的监院,泉州惠安人,今年28岁。21岁出家。他是泉州地区乃至全国重点寺庙最年轻的监院。
弘一法师离去已经51年了,现在的僧人是如何看待弘一法师的。临终前,法师留下最后的绝笔,上书四字“悲喜交集”。其中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说,弘一法师同世上所有活着的人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有过悲哀与欣喜。三天后弘一法师圆寂,没有痛苦,平静而安详地斜卧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的木版上。眼角沁出晶莹的泪花。
在人们心目中,他,实在是个“谜”,一个难以琢磨的谜。
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他,我们才知道他不是谜,他是一个活活生生的人,他是一个把人生演示到极至的一个大写的人。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