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FuJian
标 题: [泉州]一代英杰—郑成功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3:11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泉州]一代英杰—郑成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6 04:50:44 2005), 转信
这是泉州晋江的深沪海湾,1995年秋,当地人在捕鱼时打捞出两门古代的铁炮,人们试图从这层层的斑驳锈迹中找寻答案,它们的主人是谁呢?它们又为什么会沉没在这里呢?
郑成功,一个伟大的名字,一个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郑成功的故乡在泉州的大海边,他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这里渡过的。
这里是晋江的安海,当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以此为基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海上贸易集团,纵横驰骋于南中国海各地。在日本,郑芝龙和当地女子田川氏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公元1624年,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海滨。
1630年,七岁的郑成功被父亲从日本接回到故乡安海。
这是安海的星塔村,当年,郑成功的叔叔郑芝鹏的府第就在距离这座砖塔不远的地方,郑成功刚从日本回来时就住在叔叔家中。
安海的朱子祠是郑成功早年读书的地方,他在这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严格训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的人生理想。
此时的郑成功,是一副谦和文静的儒生形象。
然而,1646年清军的铁蹄踏入福建,彻底改变了郑成功的人生轨迹。一幕幕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惨剧,使他受到了强力的震撼。
不久,身为明朝高官的郑芝龙投降了清朝,他写信劝儿子跟他投降,郑成功却坚决不从,将来信付之一炬。
1646年11月,郑成功接到噩耗:清兵杀入安海,烧杀奸淫,他的母亲田川氏在战火中受辱自尽。
悲愤至极的郑成功在家乡的孔庙前将自己的儒生衣服一把火烧掉,向孔子的牌位诀别,立下弃文从武、抗清到底的誓言。
从24岁到34岁,郑成功将一生最好的年华,全部投入到抗清斗争中,他以泉州、厦门、金门为基地,连续出兵北上,沿途攻取温州,舟山、崇明,一度围攻南京,然而轻敌和战略上的失误,最终使郑成功梦断金陵,功败垂成。
这是泉州南安的白沙岛,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在此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练兵。
直到今天,人们在白沙岛上还能找到当年郑军训练时留下的兵器和藤牌。
此时的郑成功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抗清基地,他把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台湾。其实,台湾早年曾经是他父亲郑芝龙的海上贸易基地,但是后来,西方最强大的殖民者--荷兰人强占了台湾,在岛上建造了牢固的城堡,并先后委派了12任总督。
这里名叫做养马场,晋江海岸边一些养马的农户经常来此遛马,传说当年郑军中有的士兵对跨海作战有畏惧情绪,郑成功就在这里让他们骑马冲向大海,以培养其一往无前的勇气。
一六六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金门的料罗湾吹响了出征的号角,为了鼓舞士气,郑成功效法当年楚霸王破釜沉舟的故事,令人将一口灶锅扔进了大海。
这是十七世纪海上霸主荷兰人的战舰--夹板船,它用巨大的圆木制成,长三十丈,宽六丈,中国人称为鬼船。当郑成功抵达台湾海域时,看到的就是这种鬼船。
开始的战局对郑军非常不利,每艘鬼船上都配备了二三十门大炮,郑军战舰上却只有几门。而要靠上去登船近战,可鬼船的体积是郑军的三倍,往往被其利用风力和船重压沉。
在危急关头,郑成功想起了古代兵书中的火攻战法,那就是用可以分体的小船装载着炸药抵近大船船底,点燃炸药。
战败的荷兰人龟缩在城堡中不出,荷军统帅揆一提出用十万辆白银换取郑军撤出台湾。郑成功说,台湾本来就是我祖辈的基业,中国人不需要则罢,现在需要,荷兰人就必须归还原主。经过一年多的围城苦战,弹尽粮绝的荷兰人终于献城投降。
沦陷38年至久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人赢得了反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场胜利。
施琅的墓在泉州惠安一座开阔的山冈上。这是一个在身后享受到无上哀荣的人,以至于康熙皇帝曾三次亲笔写祭文祭奠他,怀念他的功劳。这个人称靖海将军的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638年的夏天,十七岁的施琅决心投靠郑军,他有一身好武艺,而且又和郑家是老乡,所以他坚信一定能在那里混出头来。
在郑军中,施琅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很快被提升为将军,他和郑成功成为一对挚友,施琅后来描绘那种亲密关系为“鱼水之欢”。
一个突发事件造成了二人的决裂,施琅手下一个犯死罪的亲兵跑到郑成功那里寻求庇护,而施琅没有顾忌郑成功的颜面,将其拖出营外斩首。郑成功震怒了,认为这是造反。
在一个乌云遮月的暗夜,郑成功派人将施琅和他军中的亲属全部拿下。客观地说,郑施二人性格上的冲突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但身为统帅的郑成功要负主要责任。
不久,施琅被看守者偷偷放掉,郑成功得知后,下令将其父亲和弟弟处死,彻底断绝了施琅回归的退路。
设身处地看待历史,我们就不会苛求施琅不计杀父之仇,跑回郑成功那里送死,那么,当时摆在施琅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降清、复仇。
这是晋江衙口的靖海侯府,高门大院不禁让人联想到主人当年的权势和威严。但是,施琅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忧郁中度过的。
他曾经长时间伫立在海边,遥望海峡对岸的那个岛屿,一言不发。
在屡次上书之后,他获得了两次出兵平台的机会,不料都在途中遭遇风暴,无功而返,而朝廷平台的信心也被风吹得动摇了。
1667年秋,施琅被调入北京担任内大臣。习惯了与海为伴的他徘徊在清冷的四合院中,内心的孤寂可想而知。
十三年的时间里,施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台湾在他眼中渐渐由一个复仇的目标演变为国家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也从一个鲁莽的武将转变为成熟的政治家。
此时,台湾的郑氏后人拒绝剃发归降,而要比照朝鲜模式,建立一个独立的东宁国,康熙帝严词拒绝说,朝鲜是外国,而台湾人历来就是中国人,看来,台湾问题必须要解决了。
1681年十月,施琅回到了故乡,他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海风吹老了他的面容,但却没有吹灭他心中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施琅的故乡,舞狮是百姓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据说施琅年少时也曾是一个舞狮的高手。这项活动要求参与者身手矫健,必须具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传说,施琅将军为了准备平台战争,曾在衙口专门组织舞狮竞赛,从中挑选青壮后生从军入伍。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据施姓族谱记载,衙口村有那次有几百号人加入了施琅的队伍。
在出征前,清军统帅们在进军路线上产生了分歧,彼此争执不下。有人主张利用北风进攻台北的淡水,而施琅则坚持利用南风进攻台南的澎湖。施琅的意见最终被采纳了,但施琅为什么要用南风而不用北风呢?施至升是衙口村民,18岁就出海捕鱼,当了多年的船老大。他的体会是北风强劲,不易在海上停泊,更别说摆好队形打仗了。而施琅能再在六月中旬用南风,充分说明了他对海性的熟悉。
施琅出发时,风向北吹,水向南流,二者的合力可增加前进的动力;但是海流六小时一变,清军即将抵达澎湖时,恰巧是风往北吹,水也转向北流。
1683年六月十五日下午,清军抵达澎湖,施琅等待已久的那个时刻到了。
在澎湖迎战的是郑军舰队的主力,而这也是施琅的战略选择。他期望经此一役,彻底击溃郑军的意志。在战斗中,施琅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了最前线,而自己的一只眼睛也在战斗中受伤。
这场大战以郑军的惨败而告终,那些从水中被救上来的俘虏,没想到迎接他们的却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和暖和的衣服。这正是施琅的策略,先打下澎湖,形成大兵压境之势,然后以恩泽招抚,使台湾本岛和平归附。
果然没有多久,郑氏后人终于决定投降归附,遵旨剃发。台湾民众用剃刀而不是战刀刮出了象征归顺的闪闪发亮的前额。
据说,当康熙皇帝接到台湾归附的消息时,高兴地解下身上的衣服传令快马赐给施琅。而那时,中秋月正圆。
每逢冬至,泉州人有搓小丸子祭祀祖宗的传统风俗。这种糯米做的小丸子煮过之后不是拿来吃的,而是要摆在供桌之上。
在郑成功的祖居地南安石井,人们自发地来到宗祠里拜祭这位先人。
面对后辈子孙,这位英雄少了几分威严,多了一丝笑意。
而几十公里外的施氏宗祠里,祭祀要隆重得多。人们不仅祭施琅,还要祭那些随施琅出征后一去不返的先辈。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先人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牺牲,施家和郑家该怎样面对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呢?
当施琅踏上台湾岛时,人们也带着几乎相同的问号看着他,在郑成功庙里,施琅用一篇祭文做了回答,他充分肯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贡献,也追溯了二人的恩怨情仇,但声明自己率军平台是为国平乱,而不是公抱私仇,所以不会诛杀郑氏一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施琅让所有的仇恨和怨怼都在一脉香火中散去。
1699年,郑成功的灵柩终于从台湾迁回故乡,安葬在郑氏祖坟中。后人曾写下一副评述郑成功和施琅: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