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aceflight (层第时空), 信区: FuJian
标 题: 闽南文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22 20:10:04 2004), 转信
目前,一则新闻报道说:闽南人不会将闽南语,那以后谁来保护闽南文化呢?闽南话的
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
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
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
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
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
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
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
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有人说闽南语美,美在于它的押韵,顺口有趣
。而我更要说,闽南语美,美在于它能将身边大小的琐事,以智慧的言语适切的表达,
精简易懂,一针见血。而且闽南语为中国文学起到了不少的作用,例如:一些甲骨文,
只能用闽南语的读音来翻译。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
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
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
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的镀金唱片
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
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 、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
方。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
的关系。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
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此外,它还吸收
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
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
上都取法于京剧,记得,我市的歌仔戏《白鹭女神》还在央视亮相,如今:看歌仔戏称
为老年朋友们的专利了,青年朋友们对歌仔戏,报有一种厌恶,而外国朋友对我们闽南
的歌仔戏,报有很大的兴趣,而且也想学一段,可是为什么,作为闽南人却对闽南的文
化感到厌恶呢?
南曲 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考证,早在一
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
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
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
、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
闽南的文化丰富多彩,而令人难忘的还是那些富有闽南特色的民俗风情:
(1)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
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
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
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
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
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2)(二)“天公生”以前,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
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
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
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
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
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
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
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
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
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
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
天公生”。
(3)“三月三”敬祖节厦门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
叫做“三日节”。“三月三”的由来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业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
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
”,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
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
”敬祖。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
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
种”的惨剧。厦门、金门的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回岛,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
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4)“陷城祖”解放前,旧历8月26日,同安城关居民要祭祀“陷城祖”,纪念 300多
年前扶明抗清的死难军民。郑成功举兵抗清,同安人民纷纷响应,清政府贝勒王从漳州
领兵进攻同安,在灌口洪塘埔中了埋伏,贝勒王被打死,清兵损失惨重。顺治五年(1648
年),清总督陈锦及李率泰、佟国器领兵攻城,他们诡计多端,切断援兵来路,使得同安
城内军民虽养精蓄锐,同仇敌忾,但终究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同安军民与清军相持了
七天七夜,多次杀退清军,清军将领暴跳如雷,扬言城破之日,扫帚也要过刀,特地从
漳州调来数门红衣大炮,猛力轰城。 8月26日,城破,郑成功部将王晋、林壮猷战死,
县令林嘉采整肃衣冠,正襟危坐厅堂,举家尽死于清兵刀下,为国尽忠。后来百姓感其
忠义,缝合他的尸身,埋葬在莲花山麓。清兵在城内展开大屠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据中炙记载,军民死难 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无疑大师,带僧徒远因等 7人,日夜负
尸万具,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立碑,亭为“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
所”。如今石亭已废,碑石尚存。屠城之后,同安城内十室九空,十家九丧。所以每年
8月26日,都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纪念抗击清兵而牺牲的义勇军民,称为纪念“陷城祖
”。
(5)复明糕厦门的民间饮食风俗中,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反抗压迫的故事,“复明糕”即
一例。相传,清初同安城被攻破,百姓奋起反抗,与清兵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城关一家
糕点铺子,是抗清秘密组织的联络点,每次行动前,店主就特制一种米糕,里面藏有纸
条,写清楚联合行动时间、地点、暗号,当时人称为“复明糕”。为了防止泄露秘密,
这种糕点不卖给幼小儿童,同安百姓中有句俗话就是“放牛娃与捡猪粪小孩甭吃复明糕
”。“复明糕”用米粉和白糖蒸制而成,后来加入茯苓粉,因此用谐音而获得“茯苓糕
”的名称。
更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有着中秋节博饼的的习俗,相传是郑成功在厦门为了减轻士兵中
秋节思乡,而想出来的。博饼游戏所需的道具是由一个大碗公,和六个骰子。每人用手
抓起骰子,放到碗里,看看投出来的等级,等级分为:秀才、举人、三红、进士、对堂
、状元。如今,这一习俗已经很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发扬到海内外。闽南民间习俗,远
远不止这里提到的,还有很多是我们尚未发现或整理。前几周,报纸报道了一篇《一个
“拆”字怎了得?》,内容讲述了:厦门老市区旧城改造,发现了几处,富有闽南特色
的大古厝,并且保存尚好,但是古厝所占地将建设一座高楼,便有人提出:拆了古厝;
也有人提出:应该保留着些大古厝。于是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关注,一些热心群众向媒体
反映,并提出保留和保护;有关人士便提出“一个“拆”字怎了得”,古厝作为闽南文
化的一种标志,如果毁于我们这一代,那么我们怎么向下一代交待?记得:前几年,有
一个电视剧拍摄组到,厦门来拍摄有关闽南文化的电视剧,遗憾就是几乎找不到一处较
为完整的旧厦门实景地,码头、街道、村庄、戏台等,由于已被高楼大厦“插花”,大
多无法使用大全景,而用近景推摇则往往令镜头显得逼仄,为此,剧组多处修改剧本以
“削足适履”。惟一让剧组宽慰的是,市郊尚存着一些古民居,如湖里祥店、同安丙洲
和新店、霞阳等地都还保存着成片的古厝,给拍摄组的拍摄工作“留了一口活气”。从
中可以看出,我们对闽南遗产的保护工作还是不够!但是我们的兄弟城市泉州,在这一
方面,做得比我市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我们对闽南文化的不重视!
闽南文化的另一特色,是民间的宗教信仰。最具影响力的是妈祖和保生大帝。
妈祖于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湄洲,妈祖生下弥月不啼不哭,故取
名“林默”。宋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妈祖是闽林始祖林禄的后裔
,曾祖保吉,曾任统军兵马使,祖父孚,官居福建总管,林愿(惟悫),宋初任都巡检
,母王氏生一男六女,妈祖是最小的女儿。
据宋代史料记载,大约距今一千年以前,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福建莆田湄洲屿,有
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平素急公好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敬重
。当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屿上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
的人们纷纷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
。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
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
,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64个字,爵位由“夫人”、“妃”、“天
妃”、“天后”、“天上圣母”,不断升级,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最终树
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
几乎遍及全国;同时,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
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一千多年来,妈祖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的故事,在《天
妃显圣录》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如《化草救商》、《祷雨济民》、《恳请却病》、《涌
泉济师》……千古传颂、四海名扬。就是现代,妈祖的显灵故事也不胜枚举,如《空难
,有惊无险》、《油船脱险》、《漂流九昼夜,遇救游世界》……都奇特得令人咋舌。
今日我们所信仰妈祖,是为了纪念妈祖那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妈祖信仰尽管
也包含一些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是对海上交通和开
发台湾的影响。我希望马祖文化能促进两岸交流,祖国早日统一。
保生大帝,原名吴本于宋朝太平四年三月十日生于同安县白礁,从小父母双亡,他立志
学医,救苦救难,在它精通医理医术之后,在山中采药,炼丹,制药,治病,手到病除
,药到疾愈,被誉为神医。宋明道年间,漳泉一带,瘟疫流行,吴本带领徒弟,跋涉于
崇山峻岭,村野阡陌之间,制以丹药,拯救万民。宋晋三年五月,他在山上采药时,不
幸从悬崖上跌落,与世长辞。漳泉人民自发筹款,把吴本生前的茅舍改建成龙湫庵,塑
吴本神像,奉为医灵真人。人们纪念他那种崇高的职业精神和救苦救难的胸怀。
闽南文化,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
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我呼吁我们
应该重视起我们的闽南文化,这些史料价值很高有待于两岸学者携手探讨,互相交流,
多出成果,共同提高,促进两岸早日统一。
--
你是我最深爱的女人
你有最美丽的嘴唇
你拥有最动人的的眼神
你给我快乐和幸福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