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FuJian
标  题: 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4 20:58:45 2006), 转信

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



  中国翻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玄奘取经,但较有规模地翻译西方文化,则始自清朝中叶。在这以后百年的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福建籍翻译家,他们为开拓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福建师范大学林本椿教授主编的《福建翻译家研究》,列举了50多位福建翻译家的译事成就,并称福建是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对此,我深有同感。

  在翻译领域,福建曾产生过好几个“第一”:有1702年旅法、后获法国皇家文库第一个“中文翻译家”称号的黄加略,有最早组织译“夷书”的林则徐,有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有最早翻译西方小说的林纾,有最早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严复,有最早翻译凡尔纳《八十日环游记》的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薛绍徽,有我国第一批赴欧留学生,有最早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的许孟雄,还有辜鸿铭、许地山、林语堂、林同济、黄嘉音、郑振铎、冰心等一大批译界前辈。所以称福建是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看来是有根据的。

  福建何以会产生这么多有影响的翻译家?从这本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它首先得益于较早地对外开放。早在唐朝,福州、泉州就是当时外贸的港口。后来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在福建停留过,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福建与海外的交流更加扩大。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势必催生着经济、文化翻译的成长。学外语,出国去,日益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一项追求。

  地域上的对外开放,也促使了人们思想的开放。这批闽籍译界先驱,也许接触外来文化较早较多,因此按现在的说法,思想较解放,敢于突破老框框。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究竟“东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早年一直存在争论。而这些闽籍翻译家,却勇于顶住压力,积极介绍西方文化,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所发挥的思想先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试想,一个不懂外文的林纾,在别人帮助下,竟能在27年中“译出”180多部西洋小说,这当中既要有勇气,当然思想还要开放才行。

  50多位翻译家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1)思想敏锐,勇于开拓。仅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例,在100多年前,就有眼光译出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这部巨著,充分显示了翻译家的前瞻性。这部译作曾影响了包括鲁迅、胡适等文化巨匠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人,正如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所说,书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像野火一般,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2)勤于学习,精于专业。他们外文好当然不奇怪,可贵的是,许多人几乎是博古通今,中文及中国文学的功底都相当厚实。不少人既是翻译家,又身兼作家、教授、科学家、外交家、出版家。还有些人不仅翻译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3)态度严谨,恪守译德。这些翻译家译书的态度极为认真,严复译《天演论》时,“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林语堂在英译《苏东坡传》时,对涉及苏东坡的每一篇诗词和每一件事,都要查证文献典故,决不想当然应付。冰心在译《先知》之前,则要细读原著好多遍,并说她只译她喜欢和弄懂了的。

  福建翻译家的成就,只是我国整个翻译队伍中一个很小的缩影,但是,“一叶知秋”,仅从这个小缩影,不难觉察出我国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步伐。

--
——你每购买100元日货,就会:
1.为日本厂家增加40元毛利收入;
2.为日本企业增加20元扩张资本;
3.送日本政府5元的税收收入;
4.给日本自慰队增加10颗子弹;
5.多印8页反华教科书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99.12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