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uobihuai (山丘之王), 信区: hakka
标 题: 【范文】客家南迁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1 18:27:08 2004),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发信人: guobihuai (山丘之王), 信区: NewBoard
标 题: 【范文】客家南迁史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23 12:02:37 2004)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掖的原因,辗转南迁,
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
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拥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大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九郡,其中就
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
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即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
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
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
第一次大迁移。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
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又以只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
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
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
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
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
,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
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
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
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总章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压迫,聚众反抗。
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
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
民分头迁徙。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
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
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
、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
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凡巨族分居,乃散处九州。“九
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
室97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
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
“散居于汀州、邵武 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迁徒到中国南
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
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
,史可法殉难,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汀州、
赣州大批民众 只 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
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
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
命农民迁往开 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
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
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
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
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
附近。客家先民未必尽出于此,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
不注意及此。
——以上资料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黄顺火斤主编的 《客家风情》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9.9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