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iremon (sqzw), 信区: hakka
标  题: 江西:一个沉睡的千年客家古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16 15:11:22 2004), 转信

中广网南昌6月14日消息(记者蔡福津、罗少伟) 江西省南康市唐江镇卢屋村是个千年客家古村。据史料记载,卢屋村起源于唐朝初期,1200多年前就有卢人居住。追溯其历史,与中国历史上三次客家人大迁徙时间吻合。村里建筑特点、人文言语和礼仪处事等诸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格。 

    踏进这里的每一条古道,你都能感觉到每一道古墙都承载着厚重深邃的历史积淀,每一块青石都见证了千年人文景观的变迁,每一个楼阁都记载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古木葱郁映溪流,精雕凿画镶阁楼。粉墙黛瓦举头现,悠悠古巷任君游。漫步在绿树成阴的卢屋村,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明清两代建筑群。那精雕细刻的木窗石门、木制屏风、塑画,尽显古代建筑的古朴典雅和工匠技艺的高超。那高墙矗立的“风火墙”、那雕刻精良的厢房阁楼和那热情好客的客家阿婆,让人流连忘返,禁不住拨弄手中的像机,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到镜头里。 

    在卢屋村诸多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的应该说是卢氏宗祠了,据《赣州史话》一书记载,历史上的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宗祠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厅三个院落,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室内雕琢精良,设施布置十分讲究,而且冬暖夏晾。遗憾的是如今三座院落只剩下正祠,中堂和前厅都因早年失修相继倒塌。在宗祠的大门前还摆放有一面巨型石鼓,两边各树立有一根石制华表,展示了村里的祖先们击鼓为戒、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卢屋村卢氏宗祠前,原有石质华表两根,现仅存有一根,华表上雕刻的麒麟等吉祥物文革时期被毁坏。按说华表应该立在皇宫门前,如天安门的华表雕有龙,即为天子的象征。为什么该村可树立华表?遗憾的是尚无文字记载,这一历史之迷我们期待有识之士前来考究揭开。 

    卢屋村建筑除方型围屋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外,再就是屋顶上的“风火墙”了(也叫燕尾墙)。据传,当年卢氏族人迁居到此,按照客家习俗,以宗亲为村寨,所建房屋大部分都是挨家而立,紧密相连,长辈们便在各家各户的临墙做了一道高出屋面的“风火墙”,既可避免一家发生火灾后殃及全村,也能够防止大风吹落瓦片造成房屋漏水。它象一个个矗立在村里的“哨兵”,给屋里的主人保驾护航。“风火墙”的外型极似一只昂头翘尾、展翅待飞的银燕,正象征着自古以来村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赣南集镇头唐江,卢屋人文冠赣南。卢屋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口众多。全村卢氏人口包括已迁出的共有11380人。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文人武将颇多。据《南康县志》、《赣南卢氏族谱》等资料记载,从宋、元、明到清代年间,卢屋村共产生进士13名,文武举人30多人,拨贡、庠生、廪生、登科及第者百余人。民国时期有上将2人、中将和少将6人。据考证,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如此多的文人、武将,乃属首位,被当地称为“赣南客家人文第一村”。目前,该村卢元伟、卢元良、卢绂等人的进士牌匾仍保存完好,另外还保留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颁发的皇帝诏书石碑一块。 

    在全村众多的古代名人中,记载最为详细的要属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卢元伟。据《南康县志》载录:卢元伟,字特夫,号西津,任史部、功司、后升员外郎,并任云南曲靖知府。因该地外连缅甸边境,经常遭到外部的侵犯和骚扰,当地社会秩序极坏,百姓不能安安居乐业。为此,他亲率将士,日夜登城防守,并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军实力和入侵者必亡,巧打心里战术,使缅甸国军惧服,知难而退。这样,既捍卫了国家主权,又避免了战争的灾难。1808年,他调任江苏镇江知府,后任广东粮道、山东和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并著有《遗批文选》、《易注》等书卷。在其任职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悠悠古巷、深深院庭、光滑的鹅卵石街,与弯曲穿梭于村中的小河相映成趣,衬托出安宁与静谧,展示出早年大户人家的殷实与富饶,又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异常鼎盛和繁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冯晓强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62.105.31.22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