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ongwei (hongwei), 信区: hakka
标  题: 客家人在台北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Jun 29 21:05:05 2004)

 在台灣,一般人稱祖籍來自來自廣東的為「客家人」﹔正確地來說,應該追溯到西元十
七世紀,在中國大陸珠江出海口附近,從廣州到香港、澳門之間的居民,日後被稱為「廣
東人」﹔沿河北上,居住在今天的汕頭、廈門一帶的,日後被稱為「福佬人」﹔福建、江
西、廣東交界的山區,零星分布著一群操著另一種方言的人,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口在台灣約有四百萬,近年來由於政府提倡「還我母語」運動,我們於是有更
多的機會聽到客家話。我第一次「發現客家人」是在國中時代忽然聽到我最要好的朋友操
著一種我完全聽不懂的語言跟他父母交談,我才知道原來在台灣有一種人叫做「客家人」
。然而真正使我想寫「台北的客家人」的主要動機是我的新室友James。  

  James的外表看起來是中國人,卻必須跟我用英文交談,因為他擁有法國國籍,在大溪
地長大,「但是我是客家人。」他用很不標準的中文對我說﹔十九世紀末期便移民到大溪
地的James的祖先,一直以「尊敬傳統、刻苦耐勞」的家訓勉勵後代。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佔
有近40%人口的大溪地華人中,大部分是客家人。 

  從James身上我也發現了很多客家人的特性,除了一般刻板印象中的勤儉刻苦之外,最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家族的團結和向心力。因移民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他的族人,不但
從未斷過聯繫,近年來更拜科技發達之賜而成立了一個家族網站,網站中除了家族重大訊
息之外,還有專欄讓每個成員可以上傳報告自己的近況,並有一個討論區供大家發表任何
意見,網路的無遠弗屆讓James他們這支因遷徙而分散的家族即使相隔天涯卻如同近在咫尺
。 

  在James族人的鼓勵下,我這個「福佬人」和他這個在西方國家出生長大的「正統客家
人」開始了我們的「台北客家發現之旅」,並且決定由James不時地在家族網站上報告最新
的結果。 
  

一、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 

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 
(02) 2702-6141,2702-6142 
開放時間:二~五 9 am-9 pm,六、日9 am-5 pm,週一休館 

  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雖然是一棟現代建築物,有著新潮的外體裝飾,細查之下卻發覺
是和復古的客家傳統內涵並陳的。外壁採用傳統客家建築常見的火燒磚及鵝卵石基座,室
內則裝設精緻的木格窗櫺,一樓交誼廳裡擺有八仙桌和長板凳,在這裡喝茶聊天或上課有
如置身傳統客家庄的感受。圖書閱覽室裡有很多關懷本土文化相關之書籍和客家研究參考
書籍﹔聽服務台的志工媽媽說讓她最感欣慰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客家「後生」對客家
文化和說客家話有興趣,會來這裡閱讀和學習,讓她當志工當的很有成就感。

    二樓和三樓的主題展示區則陳列著許多客家文物,分區展示著客家信仰、傳統美食
、客族情感認同、客族分布、建築文化及產業文化等主題站。 

   傳統的客家建築在台北已無跡可尋,然而在客家會館裡,藉由模型和照片,我們還是
可以感受到客屬團結集居的型態,及大型夥房、圍屋的樣貌。在台北市通化街裡有一戶五
十年前從新竹新埔搬來台北定居的客家人劉霖港,家族四代同堂聚居在一整棟五層樓的公
寓裡,頂樓還特意開闢為菜園,是客家人「聚族而居」、「農業性格」在大都會落腳後的
最佳典範。而通化街也漸漸成為台北市客家人聚居之地。 

   另外與其他族群不同的一點是,客家人的神案下方都會奉祀著「神龍」,客家人對奉
祀祖先、神明的正廳或廟宇非常慎重其事,往往依照風水規定,並「牽龍」接引天地山川
的靈氣前來,目前在台北市以外的客家庄和客家廟宇都還能看到這樣的祭祀方式。  

  四樓是舉辦客語教學、山歌教唱等活動的文化教室﹔地下一樓則為舞蹈、劇團排練、
肢體活動的場所,時常舉辦工作坊﹔頂樓的空間以木板、鵝卵石鋪蓋,成為民眾休閒的場
所。

二、台北市客家藝文中心 

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57巷19號3樓 
(02) 2709-3234,2709-4443 
開放時間:二~五9 am-9 pm,六、日9 am-5 pm,週一休館

  「客家藝文中心」是一個靜態休閒的展示場所,是客家研究與族群資訊中心,並且是
學術研究教學及訊息交流的據點。 

  一走近活動中心,就可以看到空間寬大、散佈著竹製桌椅的交誼廳,整個區域皆舖以
原木,竹製方桌和竹製椅凳。交誼廳是連結人際網路的所在,常常有人來這裡聊天、喝茶
、交換各種資訊。 

  這裡有全台第一個客家主題圖書室,藏書以客家文化研究為主軸,還有客家食譜及東
西方學者的客家研究原文書籍,總數近四千冊,是想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入研究的人不容錯
過的地方。  

  二個展覽室分別介紹客家藝術作品和文物。最重要的是「客語教室」,這裡除了陸續
辦理客語研習培訓課程外,還不定期地廣邀研究客家議題的學者專家來舉辦不同主題的講
座或座談會、研討會,企圖挽救即將流失的客語和客家文化。 

三、北區客家文化會館 

北投區明德路161號(近捷運明德站) 
(02) 28250034 
開放時間:二~五9 am-9 pm,六、日9 am-5 pm,週一休館

  以往客家婦女在山間工作時,為了提振勞動情緒、增加樂趣、相報消息或互別苗頭所
哼唱的山歌,已經逐漸演變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資產。還有二旦一丑,以山歌和小調為主要
唱腔的「三腳採茶戲」也是客家文化特有的劇種。「北區客家文化會館」正是以客家戲劇
與音樂為主題的展示館。 
入門處巧妙地運用戲台與廟門的空間裝置,讓人恍如回到過去男女被嚴格分隔、僅能利用
看野台戲的機會一起進行社交活動的年代。 

   這裡還有一個展出客家戲歷史的長廊,特展區則不定期推出各客家表演團體的小型展
覽。約30坪的迷你小劇場則是客家戲曲的表演場所。另外還提供傳統客家山歌研習班、三
腳採茶戲研習班和兒童布袋戲研習班等課程,希望藉由山歌、戲曲等更易與人親近的活動
,喚醒下一代對客家文化的重視。目前台北市約有31個客家民謠社,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在
這裡取得相關資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的客家後生,除了努力保持傳統山歌文化之外,還有另一
群人投入了客語流行歌的創作,如顏志文、陳永淘、謝宇威等,還有近幾年頗受歡迎、並
常為弱勢族群發聲的客語搖滾「交工大隊」樂團。

四、義民節 

  「義民節」是北台灣客家人為紀念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中陣亡的義民而建廟並每年舉
行祭祀的節日。目前經由政府明定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為客家義民節。 

   義民節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賽豬公」的活動,這是百年以前就有的習俗。被飼養
多年的大豬公,每隻都超過一千斤,屠殺後張架在彩棚上,是很在地的廟會活動,場面非
常壯觀。這個北台灣最重要的客家慶典近年在台北愈辦愈盛大,除了神豬祭祀之外,還有
迎神繞境祈福、挑擔奉飯等活動。今年的挑擔奉飯敬義民的活動,將從台北市議會出發,
繞過市政府大門而行經商業精神地段華納威秀廣場,令人拭目以待。 

五、客家美食 

  油、香、鹹是一般人對客家菜的印象,以往因為客家人勞動量大,為補充和水帶走的
鹽分而作較鹹的菜,比較容易下飯,多吃飯就能多增加熱量,足以應付田事。是客家人適
應環境所衍生的方式

  比較有名的客家菜有沾酸柑桔醬的「白斬雞」、在擺滿鹽的鍋子裡用鹽的熱度焗熟的
「鹽焗雞」、豬腸配薑絲和醋炒成酸甜口味的「薑絲大腸」、以肥肉爆炒魷魚絲而成的「
客家小炒」、「鹹蛋苦瓜」、多種醃漬類的青菜如「覆菜」、「梅干菜」、「客家菜脯」
等,以及美濃粄條。 
  

  客家甜點也是一絕,在北部客家節慶中必有「打粢粑」的活動,將糯米磨漿蒸熟後用
杵臼大力搥擊後剪成一小塊再沾上花生粉、糖粉來吃,若再配上「東方美人」、「碰風茶
」、「凍頂烏龍茶」等客家茶,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較為人所週知的客家人流傳出來的美食還有沙茶調味魷魚羹、大溪豆乾、燒仙草、木
瓜牛奶、四海豆漿、豐原雪花齋的鳳眼糕等。下次吃這些東西的時候,不要忘了它們的客
家背景喔。 
近年來還流行客家擂茶,將綠茶、芝麻、花生、數種中藥材、米、豆等材料放入研缽中磨
碎後加入開水攪拌均勻即成,喝的時候再加入特製客家玄米,可甜可鹹,可葷可素,甚至
可以加入各種食物。在以往的客家村裡,如果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喝擂茶,會被視為沒有
禮貌,可見擂茶對客家人之重要。 

六、台北的客家人 

   台北雖然沒有所謂的客家村,但是卻有很多客家人口。在台北有一些客家人較集中的
地區,如中正區的萬青街、南昌街、羅斯福路、同安街、廈門街,大安區的泰順街、通化
街、臥龍街、嘉興街、吳興街、虎林街,中山區的合江街、五常街、長春路、塔城街,還
有北投區的石牌路等。通化街的土地公廟素有「客家廟」之稱,青年公園每天早上都有客
家耆老朗朗唱著山歌,八德路二段251號3樓設有「客家流民拳協會」則是另一種代表客家
文化的重要部份。 


  客家長久以來即是一個漂泊的民族,並且常常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擠,然而這也造就了
客家人堅毅、刻苦耐勞的性格。然而客家文化一如其他少數民族文化都需要我們去更深入
了解,並予以尊重。如果你對客家文化有更多的疑問,除了去上述的客家文化會館研究之
外,還有以下的網站可以去參考: 

 

1. 客家阿婆網: http://www.hakkaup.org.tw 
2. 哈客網: http://ihakka.net 
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 http://www.hakka.gov.tw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9.97.20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