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uobihuai (山丘之王), 信区: hakka
标 题: 客家摇篮——沙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ug 13 13:12:34 2004), 转信
转载自: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php?tid=14283
7月15日沙县客家联谊会正式成立。
沙县历史悠久,与客家关系源远流长。唐初以来,沙县就是闽中重镇,跨有现今的沙县、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宁化等六个县市的地域。历史上,宁化为沙县属地达百年之久,而沙县属汀州也达171年,一千年前,沙县与汀州府及宁化县的属辖关系以及在水陆交通中的特殊地理位置,确定了沙县是闽西客家孕育的初始地、摇篮区之一。
地缘相近
沙县,自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建县,称沙村县。历经宋、齐、梁、陈、隋,隋设隋废,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改名为沙县,隶属建州,后并入建安县。唐永徽六年(655年)沙县名称沿袭至今。当时境域面积甚广,辖地南尽黄田岭(今龙岩县界),西及站岭(今江西石城县界),跨有现今的沙县、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宁化等六个县市的地域。南唐期间,沙县辖地远至闽西南的武平县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析出黄连峒一带(包括现在的宁化县及清流、明溪两县的部分地区)设黄连县(宁化县)。唐大历12年(777年)改属汀州。直至五代后汉乾佑六年(948年)才改属南剑州。共属汀州府171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沙县辖出二十四都部分及二十五——三十二都共8个都并尤溪宝山以西地区设永安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从沙县辖出十九都部分地区归新设置的归化县(今明溪县)。由建制和地缘可知,历史上宁化为沙县属地达百年之久,而沙县属汀州也达一百七十一年。与汀州、武平、龙岩、宁化、清流、明溪,以至江西石城有着悠久密切的地缘关系。这段历史决定了一个事实,这就不可否认沙县对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发展、播衍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姓氏同源
从中原迁入的姓氏源远流长,决定了沙县是客家始迁地和摇篮区之一。自东晋末,沙县已形成较大的居民点,唐永徽六年后,沙县一直保持县级建制。唐乾符年间(874-879年)驻仙洲的崇安镇将光州(河南)固始人邓光布首倡将县治由古县迁往杨篢坂(今县人民政府驻地),唐中和四年(884年)汀州府司录摄沙县事光州固始人曹朋在邓光布战死后完成县治迁移,邓、曹被县人奉为“开县始祖”和“入闽始祖”。邓、曹为中原人,汀州官员。现在沙县邓姓、曹姓,为他们的后代。唐开元之后,由于驻防、任职、避乱等原因由中原径直迁入沙县的大姓有陈、胡、曹、邓、罗、张、乐诸姓。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祖先就是从豫章(江西)迁入的。南宋末年,大批中原百姓南迁,沙县人口有较大发展,达6万余人。现在,居住夏茂镇的砂坑村阙姓是从上杭迁入的;水头村的邓姓、梨树乡的巫姓是从汀州府迁入的。大洛后溪村仍有部分讲客家话的村民聚居,陈山白水漈则为纯客家村。
语言同声
沙县的语言,受中原语言影响很大。沙县方言属于闽方言的闽中方言区。沙县北部连南平,是闽北方言;西北部与顺昌、将乐、明溪毗邻,这三个县是闽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过渡方言,对沙县方言都有一定影响。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唐末的黄巢起义在这里摆过战场,明代邓茂七起义则以沙县为根据地,清末的太平军也在此打过仗,这些农民革命失败后,失散的义军和前来镇压的官军都在此安居下来。由此看来,中原人的南下及其与周边客属的交往,对沙县方言的影响是很大的,保留了不少中原古汉语特征,沙县方言与中原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汀州、宁化客家话与沙县方言是同源。
风情同祖
沙县,在民情风情上,兼容了中原、土著、闽粤赣客家的民俗特点。如建筑上保留了中原士大夫庭院与山区环境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琅口镇大水湾陈家大厝“孝子坊”就是典型之一。该县百姓新建房屋时,住宅喜坐北朝南,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平房。庭院以正厅为主体,两厢横屋为基本格局。土楼土堡是最具客家特色的建筑。沙县的水美和曹元的土堡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婚丧喜庆习俗大体保留了中原古风,男婚女嫁需明媒正娶,婚姻方式,依照六礼;丧葬习俗繁琐,有送终、报丧、入棺、披麻带孝游街、拾金、忌辰等。在生产习俗方面,普遍重视农耕节令,有接春、打春牛、尝新,与周围客家如出一辙。节庆游艺习俗中,沙县传承了浓郁的中原传统遗风。如春节舞龙、舞狮、旱船、蚌精,夏茂镇的游鱼、稻草龙,富口乡的板凳龙,城关的肩膀戏,盖竹的大腔戏,都堪称一绝。此外,如灶神上天,正月初一吃斋,宁化、清流与沙县相差无几。尤其是民间小吃,更是中原文化与闽文化交融并蓄,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沙县风味小吃。其中宁化的烧麦、明溪的客秋包与沙县的芋饺大同小异。
明年,是沙县建县1600周年的纪念日子。此时成立沙县客家联谊会,对进一步弘扬客家精神,加强与客家世界的联谊交流,开展客家文化的研讨活动,将提高沙县在世界的知名度,也将推动沙县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
═══════════════════════════════════════
║╲ ∕∕∕∕∕ ╱╲∕∕∕∕∕∕╱╲∕∕∕∕∕∕╱▁▂▃▄▅▆▇▆▅▄▃▂▁║
║ ╲ ∕∕∕ ╱ ╲∕∕∕∕╱ ● ╲∕∕∕∕╱ 依靠在你的臂█只想此生随你║
║高山╲ ∕ ╱晨云暮霭╲∕∕╱ヾ/ \ゞ╲∕∕╱ _ _ 膀下就是如█一起走直到 ║
║ 流水 ╲╱vVv vVv vVv ╲╱缘分的天空 ╲╱ ( ˇ ) 此的温暖█天长地久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9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