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Hakka
标 题: [梅州]情溢侨乡梅州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y 28 17:11:21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GOAL),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梅州]情溢侨乡梅州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at Jun 19 13:51:49 2004)
研究过客家历史的人都知道,千百年来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中国的
东南沿海一带,并且这里有个梅州市,在3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就已成为客家文化的中心
,同时客家人最后几次向海外迁徙的出发点也在这里。现在梅州有近500万人口,在海外的
梅州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也有近500万人,他们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
此梅州一直有侨乡的美誉,可以说就是现在每年到这里寻根问祖的人也依然是络绎不绝。
这位30岁的缅甸华人和她的母亲一样是在缅甸出生的,他的外公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国民
党驻缅甸大使馆的外交官员。那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侯仁杰的外公定居缅甸后,一
家人再也没有回过梅州。外公去世后,如今93岁的外婆手中只有一张梅州亲人的照片。这
张照片是外公的两个弟弟在1962年寄到缅甸去的。对于梅州和梅州的亲人们,侯仁杰毫不
熟悉,那么为什么他要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梅州寻亲呢?这次和侯仁杰一起来寻亲的在缅
甸曼德勒外语大学教中文的女教师汪磊讲述了他们寻亲的过程。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
爆发以后,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殖民者在入侵东南亚后需要
大量劳工开发殖民地,于是梅州乡民以“契约华工”或称“卖猪仔”以及宗族亲友提携等
方式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当时他们靠什么生存呢?有的人开采金矿、锡矿、修铁路,有
的人从事编竹筐、制皮鞋等手工业。华侨还带去木刻、中药等中国文化。
梅州华侨以客家人具有的勤劳克俭、开拓求变的品格,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奋斗
后,在居住地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一起把沙滩、渔港建成一个个美好的家园,新加坡总
理李光耀就是其中一位出色的华人,为什么他们能在异国他乡创业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梅
州客家人杂志社社长严峻做过许多研究。1904年印尼侨商潘祥初发家致富后,捐资在家乡
建造铁桥和横贯全村的道路。他还和堂叔潘立斋合资建学校,开店铺,并把店铺的租金作
为学校的经费。堂叔还为潘氏家族盖起围龙屋,潘祥初也建起了南华又庐,让亲人们在这
里安居乐业。
1931年印尼侨商丘麟祥六兄弟联合在家乡白宫镇建起联芳楼。这中西合璧的建筑,也
许是客家文化的兼容性和包容性的产物吧。到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梅州侨户断家不断屋
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侨汇源源不断输入侨乡,成为侨乡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支撑点。
身居海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祖国的命运,祖国母亲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海
外华侨的生存环境,当他们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想,祖国就是他们最安全的避风港湾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8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