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ilentcape (无声的所在), 信区: hakka
标  题: 李国豪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1 20:26:48 2004), 转信


客家人


李国豪,1913年4月出生,梅江区人,桥梁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38年至1945年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专攻桥梁工程和结构力学,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工学博士和特许教博士学位,发表的重要论文有“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弹性平衡分支充分差别准则”及“桁架和类似结构分析新方法”等,被誉为“悬索桥李”。

1946年夏回国后,李国豪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同时担任同济大学教授,1956年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77至1984年任校长,此后任名誉校长。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任职期间,他为同济大学在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发展科学研究和重建与德国的合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同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50年代从事桥梁的稳定和振动的研究,并发表开创性论文“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逆境中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撰写出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与此同早,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写成专著《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初版及再版)。后从事地震工程、防护工程与风工程的研究,主编出版了《工程结构搞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还撰写出版了专著《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初版和再版),《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并在国外出版了研究成果——英文版专著《箱梁和桁梁桥的分析》。在耄耄之年仍发展了公路曲线桥和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

李国豪密切联系工程实际。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应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从80年代开始,他力争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并担任这两座桥和汕头海湾大桥等专家顾问组组长。进入90年代后,他又主持长江口交通通道和杭州湾交通通道的设计研究,担任琼州海峡交通通道初步设计的高级顾问和伶仃洋大桥工程首席顾问等。80年代初,李国豪作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的首席顾问,以远见卓识的论证避免了一期工程下马,并以其出色的理论分析“关于桩的水平位称、内力和承载力的分析”解决了工程中的桩基水平位移问题。

李国豪又是社会活动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50年代他担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并组建上海力学学会,任首届理事长。8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首届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首届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首届会长,上海市离退休高级专家协会首届会长,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缆索悬吊桥梁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和顾问等。他曾负责修订《辞海》土建分部,其后担任《辞海》副主编,还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卷编撰。

李国豪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980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当选为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席;在五年政协主席任期内,他创建了“政协之友社”,建设了政协大楼,受到各方面的称赞。后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

1982年,李国豪荣获联邦德国歌德奖章,1985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授予他荣誉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联邦德国又授予他大十字功勋勋章,以表彰他发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绩。李国豪是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资深会员和中国组组长,1981年被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1987年又荣获协会授予的“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

1955年他被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4年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由于他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所作的贡献,1995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6年荣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
21世纪内,我们的新“四化”目标是:给太阳装上开关,给黄河按上栏杆,给飞机设计倒  
档,为长城贴上瓷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97.1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