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ilentcape (无声的所在), 信区: hakka
标  题: 邱少春一片树叶吹遍世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1 20:39:22 2004), 转信

在闽西客家山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地山民信手摘下一片树叶衔于唇间,悠然自得地吹奏客家山歌或民间小调,那质朴而纯净的叶笛声散发出浓郁的乡土韵味,那柔美而清亮的音色,有如山涧流淌的甘泉,醉人心田。偶尔哪家牧童也会用树叶模仿各种动物鸣叫声,惟妙惟肖的声音更是让叹为观止。树叶吹奏虽然是闽西客家的传统民间艺术,但走出大山的邱少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让它登上了高雅艺术殿堂。 

叶笛破啼 

邱少春出生在上杭一个客家民间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里,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父亲更是钟爱树叶吹奏。幼年时,父亲便有意识地对邱少春在音乐上进行引导,每逢演出活动,人们总可以看小小的邱少春在舞台的一个小角落里,用崇拜的眼光看着在台上演出的父亲。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邱少春与音乐的缕缕情丝,便由用心良苦的父亲一条条牵引起来。十岁时,父亲就教他拉二胡,吹树叶。 
刚开始吹树叶的时候,小小的邱少春经常被一片树叶憋得满脸通红,用尽了吃奶力还是没有把声音吹出来。这时候,父亲总会在身边耐心地指导。可是无论怎么使劲,含着树叶的嘴巴所发出来的声音还是呼哧呼哧的吹气声。此时,父亲及村里其他的小伙伴用树叶吹出的树叶笛声又在心中响起,为什么别人能吹响我就不能吹响!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邱少春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用树叶吹响了第一个声音。这一声犹如婴儿破啼,吹响邱少春用树叶吹奏艺术生命的开始。 
1981年,邱少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福建省艺术学校二胡专业。在新生联欢晚会上,他就用树叶吹奏一曲《外婆的澎湖湾》镇住了众多多才多艺的艺校学子,学校的老师也对他的树叶演奏惊叹不已。十年后的一次校庆,邱少春意外地发现,他在当年新生联欢晚会的剧照赫然摆在学校校史展览室里。看到这张照片,邱少春庆幸当年没有放弃对树叶演奏的追求。原来,在那次新生联欢晚会后,因为同学的一些不经意的议论,让邱少春觉得树叶这种东西难登大雅之堂。以后,同学就没有再看过他在舞台上用树叶演奏过。不过,就是因为对家乡、对父亲的思念,邱少春还是常常用树叶吹上几曲,以慰藉思乡之情。 

《乡音》传乡情 

邱少春对树叶演奏看法的转变缘于一把大观琴。 
1985年,从福建省艺术学校毕业的邱少春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福建省歌舞剧院。那年十月,歌舞剧院组织到闽南漳州采风。在漳州,邱少春意外地看到那里的芗剧团在配乐的时候有一种看起来很奇怪的“大头二胡”,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这种乐器叫大观琴,是芗剧团必不可少的一种配乐乐器。二胡演奏专业毕业的邱少春对这种“大头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花了九块钱,从一家民间乐器店里买了一把大观琴。回家之后,他便开始摆弄起。 
那时,海峡两岸关系逐渐明朗。为了宣传乡土乡音,福建广播电台文艺部就计划用这种乐器做一个独奏的节目,而且已经请人写好了曲谱《乡音》。但在请人演奏的时候,台里的组织者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演奏者。后来,他们找到了邱少春。在经过试奏,邱少春的乐感特别好,就将这个演奏任务接了下来。 
在演奏的过程中,他将曲谱进行了提高。作品录制完成后,大观琴独奏曲《乡音》通过福建广播电台一刻间传便了八闽大地。在福建“一鸣惊人”之后,电台的领导立刻将这一独奏曲报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台的编辑听过之后,发出“韵味独特,耐人寻味”的感叹。随后,这一曲《乡音》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栏目里播了出来。播出之后,“国际之声”的编辑又将录音带“借”了过去,之后,在异国他乡的闽南游子,也能从电波里听到那曾经多少年在耳边萦绕的《乡音》。 
《乡音》的成功让邱少春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民间音乐,只有植根于广大的劳动群众,才会有生命力。于是,他就更加勤练树叶演奏。 

厚积薄发 

1992年福建省举行福建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当时国家一级作曲家骆季超为这次音乐会写了一个协奏曲《第一民族管弦协奏曲》,这是一曲二胡协奏曲。当这首曲子排练到离音乐会开幕10天的时候,那位演奏撂了担子,说越拉越找不到感觉。没有办法,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卞祖善先生来到了省歌舞剧院找到了邱少春。少春接过厚厚的一叠曲谱,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后我给你答复。”后来邱少春想起来才觉得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就那些曲谱看透都要用三天时间。拿过曲谱,少春就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曲谱拉起了二胡,拉着拉着就进入了音乐的世界里,浑然忘了自己。三天后,他拿着二胡与那叠曲谱来到乐团指挥卞祖善那里,跟卞说:“麻烦你再去叫几个专家来旁听,我拉一遍给你们听一下,如果可以我就上!”在众多专家的赞许声中,邱少春拉完了整首协奏曲,总共花了19分钟。 
接下去就是与乐队一起排练,可那时距离音乐会开幕仅有6天的时间,而且当时少春还没有将曲谱完全掌握。就这样,在音乐会上,他看着曲谱演奏完全曲,而且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邱少春含着喜悦的泪水走下舞台。 
回想起这次成功的经历,少春将他归功于平时不断努力的积累。他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相当好的状态,那机会一来他就很容易成功。”从此之后,他就更加注重平时的积累,在树叶演奏方面也是如此。 
但由于树叶演奏一直有登台,退休在家的父亲就写信过来问,是不是把树叶演奏丢在一旁了?热爱民间艺术的父亲一直希望他的树叶演奏能后继有人。面对父亲的殷殷希望,邱少春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要将树叶演奏真正引入艺术的殿堂,靠吹几首山歌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要用树叶去演奏经典的名曲,它的表现力还是显得有些单薄。于是邱少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跑到省歌舞剧院旁边的乌山上吹上两个小时的树叶,为的是练习树叶吹奏的气息调节、音准及表现力等。 
经过长期的准备,在1992年6月,邱少春重新将树叶演奏推上了舞台。这次他演奏的是卞祖善先生专门为他的树叶演奏写的一首独奏曲《金色的山村》,这首曲子推出之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在1993年到1995年的春节期间,福建电视台都是用这首曲子当电视台形象广告片的插曲。 

树叶演奏走出国界 

1998年是福州建城2200年,邱少春用树叶吹奏了福州民歌《一粒橄榄》和《真鸟仔》作为“福州建城2200年电视系列片”的片头曲及主题音乐,介绍给海内外嘉宾。 
同年6月22日,厦门小白鹭艺术团的演员们接受欧洲第41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为了使节目更加精彩,小白鹭艺术团特地邀请省歌舞剧院派人参加。通知下来,邱少春报了名。当时报的专项是二胡和叶笛(树叶吹奏),因为他的专业学的是二胡演奏,所以他准备一系列的二胡演奏曲。但出乎意料的是,小白鹭艺术团更感兴趣的是他的树叶吹奏。 
欧洲民族艺术行程的第一站是西班牙,第一场演出的表演场地就在一条小街道上。组办方将街头和街尾封了起来,观众就在街道两旁观看。轮到邱少春表演的时候,他顺手从街边的树上摘下树叶,含在嘴里就吹了起来。一曲《情深意长》结束,街道两旁的观众都忘记了鼓掌,他们对这位来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艺术家的感觉,就像他的国家一样神秘——一片小小的叶子在他嘴里竟然可以奏出如此动听的旋律!接下去在西班牙的37场演出,场场少不了邱少春的树叶独奏。 
欧洲之行的第二站是意大利,到意大利的第一场演出原本是计划在户外的一个大型舞台上表演。让人遗憾的是,一到场地那边,天就开始下起了小雨,后来雨越下越大。没有办法,主办方只好将演出换到室内的一小舞台上。因为场地的关系,演出节目被压缩了,邱少春的节目也被取消。舟车劳顿,一身疲惫的少春原以为这次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没有想到在演出中,俄罗斯的一个口弦节目引起台下的阵阵掌声。这时,中国代表团的领导急了。找到邱少春说:“你的节目还得上,得让他们认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民间艺术。” 
又是在关键的时候,邱少春信步走上了舞台。原本想吹奏《情深意长》就可以让意大利观众体验到什么叫绝唱,但到了舞台中央,他一想,如果可以吹一首观众都熟悉的曲子,那他们可能会更加激动。于是就吹起了那首意大利人耳熟能详的民歌《我的太阳》,吹奏到一半,观众的欢呼声已掩盖了乐器的声音,有的观众都离开了自己的座位——他们太激动了。 
演出后,组委会主席找到了中国代表团,要求以后在意大利的9场演出中,每场都要邱少春吹奏《我的太阳》。接去的演出,《我的太阳》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一曲《我的太阳》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他们非得让少春再吹几首才肯让他下台。 
欧洲艺术之行使树叶演奏风靡了整个欧洲。 

良驹遇伯乐 

邱少春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幸运,也许正应了他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相当好的状态,那机会一来他就很容易成功。 
2000年,由著名的作曲家刘湲作曲的交响乐曲《土楼回响》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消息传来,邱少春和厦门爱乐乐团喜出望外,因为他们早就爱上了这首交响曲,并且也他们相信它一定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那为什么邱少春会跟爱乐乐团有同样的喜乐?原来在这首交响乐写成交给厦门爱乐乐团的时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树叶演奏。但是,找了许多树叶演奏家之后,乐团的总指挥郑小瑛女士一直觉得不满意。后来,她听说在省歌舞剧院有一位树叶演奏家,那人就是邱少春。接到郑小瑛的邀请,少春第二天就起程到了厦门。 
看完乐谱,邱少春按照他的习惯试奏了一遍。一遍还没有吹完,郑小瑛和刘湲就着急地问他:“怎么样?”他手里握着乐谱激动地对刘湲说:“你这是专门为我写的!”听完他的话,郑小瑛松了口气,她知道,找到了她想要找的人了。 
录音完成后,作品就由福建音乐协会报送到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评委手中,在众人的希望中,《土楼回响》没有让人们失望,它赢得的《金钟奖》的金奖。而对于邱少春来说,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专家们评论他为:闽西客家树叶吹奏传人,福建九十年代树叶吹得最好的人。 

绝艺传东瀛 

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及厦门市友好城市日本佐世保建市100周年,应日方邀请,厦门市市长率领的厦门市政府代表团一行6人及厦门爱乐乐团访日友好代表团一行78人,访问了佐世保,当时邱少春就是随厦门爱乐乐团演奏家之一。 
在佐世保市的庆祝会上,厦门市市长朱亚衍、佐世保市市长光武两位市长与三百多位宾朋、社会名流欢聚一堂,祝贺厦门爱乐乐团首度出洋演出成功。光武市长不无得意地说,厦门爱乐乐团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乐团。如果在今后,贵团访问欧美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告诉他们,贵团的首次出洋演出是在佐世保。 
甜醇的青酒和浓浓的友情,让每一个来宾都进入了微醺状态。就在这时,邱少春上了台,摘了一片日本的樟叶,即兴吹奏起来。 
他吹的是日本歌曲《樱花》,吹得动人、传神,全场主宾都情不自禁应声唱和。正当大家还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时,他笛锋一转,一曲耳熟能详的歌曲又吹响了,那就是《鼓浪屿之波》。于是,全场又热烈高歌,优美的旋律在宴会大厅里回荡。曲终之时,光武市长为那神奇的树叶吹奏所感动。他跑上台去,在邱少春手中的树枝上摘下一片树叶,衔进嘴中,运气吹奏,然而,他怎么也吹不响……光武市长作了一个夸张的无奈状,在场的人被逗乐了,笑声四起。 
“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早在隋唐便有了树叶吹奏;“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友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白居易笔下,树叶吹奏更成了送别曲。然而,就是这“自然之声”曾几何时被艺术殿堂拒之门外,是谁又把她引出土楼走向世界呢? 
邱少春正在默默做着这些……

--
21世纪内,我们的新“四化”目标是:给太阳装上开关,给黄河按上栏杆,给飞机设计倒  
档,为长城贴上瓷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97.1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