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天变了,世界好清晰), 信区: HeNan
标  题: [范文]--HeNan版面--河南历史概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30 00:37:58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发信人: luobuwang (萝卜王), 信区: NewBoard
标  题: [范文]--HeNan版面--河南历史概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25 08:30:39 2005), 转信

历 史 概 况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连同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县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渑池县境),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千处之多。说明河南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自有史以来,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县)、帝丘(濮阳)等地。商朝7次迁都,4次都在河南境内,安阳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数十。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秦统一中国后,设郡、县。河南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7郡。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为了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实际是监察区。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和梁国2个诸侯王国。东汉都雒阳(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仍实行州、郡(国)、县3级。设有12郡和梁国1国。西晋都洛阳,河南境内有18郡国。南北朝时,河南分属于北魏和南齐。北魏在河南设8州26郡;南齐在河南设3州12郡。隋统一南北后,在河南设20郡(州)。唐朝先都长安,后迁洛阳。河南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河南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河南境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府、州、军均辖县。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河南大部属金。元朝将中央辖区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制始于此。“行省”之下统路、府,府领州、县,也有府、州不隶路而直属省。时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中书省在河南管辖的有大名、彰德、卫辉、怀庆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属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辖府、州,再下为县。明末,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和汝州直隶州及京师之大名府,山东之东昌府的一小部分县。共计府属州31个,县96。清朝恢复行省,省下为府,再下为州、县。终清之世,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陈州、彰德、卫辉、怀庆等9府,郑、许、汝、陕、光5直隶州和淅川直隶所。府属州5,县96。民国初年,改道制。河南设有开封、河北、河洛、汝阳4道,5直隶州,100余县。1927年废道尹,实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设行政区(监察区),区管县。1946年河南分为12区,共10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北界止于黄河,有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许昌、淮阳、南阳、信阳、潢川等10专区和开封、郑州2省辖市、8专辖市,86县,省会设开封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平原省,将所属之新乡、安阳2省辖市及新乡专区及所属14县(区),濮阳专区及所属7县,安阳专区及所属6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旧属河南省在建国初期划入安徽省的永城县划归河南省。1954年,河南省府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东明县划归山东省。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
 
 
 自 然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 ~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
    河南正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适中。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在历史上,河南一向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现代的京广、京九、焦枝、陇海、新菏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更加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因此,无论从与全国经济联系考虑,还是从相邻省区经济技术交流着想,河南均处于中心位置。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形势下,对全国经济活动中的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作用是其它省区不可比拟的。
    气候特点 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其特点为:其一,过渡性明显,地区差异性显著。河南处于中纬度地带,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干流。此线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此线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0%,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全省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上南北所处的纬度不同,东西地形的差异,使河南的热量资源南部和东部多,北部和西部少,降水量南部和东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气候的地区差异性明显。其二,温暖适中,兼有南北之长。河南气候温和,全省年平均气温12.8-15.5℃,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河南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南北两个气候带的优点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其三,季风性显著,灾害性天气频繁,河南西靠广阔的欧亚大陆,东近浩瀚的太平洋,冬夏海陆温差显著,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季风气候对农业有利的方面是主导的,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它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稳定性极易引起旱涝灾害。
    地貌特征,河南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系统齐全,构造形态多样,是我国地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省区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属于第二级地貌台阶,东部的平原、南阳盆地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则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河南地势的总趋势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从西到东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从丘陵过渡到平原。河南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2390.6米,正是这样的地势,使河南境内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河南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境内不仅有绵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既有波状起伏的丘陵,还有山丘环抱的盆地。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农林牧和工矿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河南平原广布,辽阔坦荡。省内中部、东部和北部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亦称黄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麓,南至大别山北麓,东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貌特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发育。
    地质土壤 河南省由于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以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因而土壤类型繁多,其分布情况如下:
    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海河冲积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河南的潮土可分为砂土、淤土、两合土3个土属。砂土主要在黄泛上游和主泛道附近,淤土在下游或河间地带的静水沉积区,两合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地区因耕垦历史久,一般有机质缺乏,自然肥力不高,因为漏水漏肥,灌溉指标和施肥水平都要较高的标准。
    沙、颍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唐、白河两岸的南阳、唐河、新野、邓州等是砂疆黑土分布区,这些地区土质粘重,水分物理性差,排水不良,下部常有砂疆阻隔,但有机质较高,有较大的潜在肥力。
    黄河两岸的新乡、商丘、开封、濮阳等4地区的部分县是盐碱土的分布区。由于含盐量过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重度盐碱土则寸草不生,成为盐碱荒地。建国初期盐碱地面积约600多万亩,后因灌溉不当,1961年发展到1300多万亩,70年代后大力推行挖沟排水等措施,目前已降到约400万亩。
    淮河以南的洪积倾斜平原,淮河北岸的淮滨、息县、正阳及省境内的唐、白河下段河流两侧等地区有水稻土的分布。总的来说,河南省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低,耕层欠松宣,其肥力水平不及长江下游的水稻土,但仍是河南的高产土壤之一。
    豫西的黄土丘陵的白土阶地和缓丘上中部的立黄土、低山丘陵区位置较高处的红粘土、太行山及伏牛山东侧向潮土过渡地区的油黄土等,都是褐土类的土属。这些地区有些肥力尚好,有些则属瘠旱薄地,但水土流失严重,是需要采取水保措施的主要土类。
    由秦岭入河南段(灵宝南部)起,东到嵩山、东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2支层叠的中山山地,太行山的中山山地均分布着棕壤。这些地区层厚变化大,一般土层较薄,是林业用地,宜控制开垦、合理利用。
    豫西低山与丘陵的南坡和大别山北坡,或称坡积侵蚀缓岗坡地,发育有黄棕壤。是河南亚热带林木,特别是茶叶、油桐等经济林木的适宜土壤。但这种低山丘陵风化严重,水土流失较厉害。此外在南阳盆地和信阳地区的低丘岗地上,由黄棕壤或黄褐土经耕种熟化而来的黄刚土亚类,是旱地土壤,土质粘重,干时坚硬易于龟裂,通气性能不良,有机质含量偏少,易旱易涝,是河南低产土壤之一。
    综上所述,河南的土壤大类型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盐碱土和水稻土7种。若以质地分类,它们占总耕地的百分比是:粘质47.1、沙质19.9、壤质15.1、沙壤质底层加胶泥14.0、砾质3.9。
    截止2001年底,全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48个市辖区,89个县,2123个乡镇,4.80万个行政村。省辖市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省辖地区为:周口、驻马店、信阳,省直管市为济源市。 
 

--
我不在家就在BBS上 
  我不在BBS上就在家 
    如果两个我都不在 
      那我就在家到BBS的路上。。。。。。。 
                  郑 州 十 大 历 史 名 人 :  
黄帝、许由、子产、列子、韩非子、陈胜、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诫 


※ 修改:·luobuwang 于 Mar 25 08:31:31 修改本文·[FROM: 218.9.121.8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1.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