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HeNan
标  题: [南阳]汉时三杰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5:35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晚上站庆喽),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南阳]《汉时三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y  6 09:25:11 2004), 站内信件


  公元78年,南阳郡石桥镇的夏村诞生了一个婴儿,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男孩会成就
一番伟业,成为让全世界景仰的科学巨人。此时是东汉前期,距今天大约1900多年,这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富足、开放、浪漫的时代,也是中国人创造力勃发、文化趋于成熟的时代
。 

  这些石刻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浓浓的神话色彩包裹下,茫茫的天空充满了温
情与甜蜜,然而渐渐的一些哲人发现,想像的天空虽然很美,但却无法解释日月星辰的玄
妙:太阳从西边落下为什么却能从东边升起?为什么日月能一次次“死”而复生?就在哲
人们开始叩问宇宙奥秘的时候,石桥镇的男孩长大了,他叫张衡张平子,这个名字,对我
们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不仅让他那个时代的人震惊,也让今
天的我们惊异不已。然而,张衡最初的才华却并未表现在科学上,而是在文学艺术中崭露
头角。 

  采访:南阳作家 周同宾 

  “张衡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汉代常用文体叫赋,张衡就是个写赋的高手。” 

  张衡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16岁时他就离
开家乡踏上了访师求学的旅途。汉代辞赋写作兴盛,张衡的作品《温泉赋》、《二京赋》
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出众的才华,令他名声大振。 

  采访:南阳作家 周同宾 

  “张衡有些短的作品,短的抒情诗,比如说:“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像这,是很精美、是很优秀的抒情诗。” 

  张衡一生留存下来的诗、赋、铭、言有几十篇,在两汉文学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除了
文学,张衡还是个出色的画家。如今他的画虽已了无踪影,但在他的家乡,却一直流传着
张衡画兽的故事。 

  
 
  
  传说南阳的蒲山脚下的水潭里住着一个长相狰狞的怪兽,可能是因为太丑了最怕有人
画它,只要看到人拿出纸笔就跳进水里躲藏起来。张衡知道后,空手来到水潭边,表面上
不动声色,暗地里却用脚趾把怪兽的形象画在了地上。怪兽是不是长得这副模样我们无从
得知,但张衡擅长作画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唐代编写的《历代名画记》中,曾把张衡列为
东汉六大画家之首,足见他高超的绘画水平。 

  张衡30岁那年,一本书改变了他后半生的人生轨迹。这本书叫《太玄经》,是前人研
究宇宙现象和天文历算的论著,奇妙的未知世界一下子勾起了张衡探索的欲望,于是他开
始由文学艺术的爱好,转向天文历法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一转变,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力
开始迸发出来,,才有了今天科技史上灿烂夺目的一篇。 

  张衡最初的科学发明,是在未知地磁引力的情况下制作指南车。 

  采访: 

  南阳市张衡博物馆副馆长 马当先 

  “指南车和指南针都同属于指示方向的仪器,但指南车和指南针相比有它独特的奇妙
的地方,指南车它是用纯机械的原理,用差速齿轮的方法来指示方向的。指南车的机巧在
于车上有九个差动齿轮,先把车上木人的手指向南方,当车子转动方向时,相邻齿轮总是
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带动车上木人向相反方向转动,不论车子怎么转,永远保证手指指向
南方。” 

  这是一幅汉代皇帝出巡图,前面有指南车引领方向,后面有计里鼓车计算里程,整个
队伍浩浩荡荡,十分有趣。 

  地动仪是张衡创造发明的顶峰,也是人类科学认识地震的伟大探索。地动仪的制作十
分精巧,中间设有一根都柱年,能够向八个方向侧移,哪个方向有地震波传来,都柱就侧
向哪个方向,引发龙嘴吐出铜丸。这一发明,独步科坛长达1700多年,被公认为世界测震
学创始之作。 

  通过多年观测天象,张衡完成了“天如蛋壳,地如蛋黄”的浑天说理论,并制成世界
上最早利用水力推动的观星仪器——浑天仪。他的理论,在当时成功地解释了日月东升西
落等一系列古老的困惑,使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迈出了一大步。 

  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将太阳系中
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这些神圣的命名,是今天整个文明世界对曾经创造世界文明的伟人最崇高的敬意。 


  医圣祠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八是南阳医圣祠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医圣张仲景的诞辰日,
人们从十里八乡赶来,虔诚地祭拜这位已经1800多岁的古人。据说摸一摸他坟上的羊头,
可以消病去痛,用祠里的水洗洗则可以百病不侵,张仲景在百姓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那么,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尊崇呢?让我们把追溯历史的目光投向他生活的时代。 

  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宦官外戚相互残杀,军阀豪强大动干戈
,频繁的战乱带来传染病肆虐横行。据史书记载,公元171年到185年短短十几年,就有数
次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至于造成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张仲
景一家也未能幸免。 

  张仲景的家在南阳郡涅阳县,他的叔父张伯祖是这一带的名医。张仲景从小喜爱读书
,尤其对前人的医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对伏羲开创阴阳八卦、神农遍尝百草等传说
更是格外入迷,叔父见他对医学如此感兴趣,就指导他研读,《黄帝内经》等医书,并把
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经叔父精心指导和自己潜心钻研,张仲景很快就在家乡小有名气,但
他深知要提高医学水平,需要博采众方,集各家之长。然而张仲景所在的时代,学医靠的
是祖传家教,传子不传女,博采各家之长谈何容易?张仲景对这种因循守旧的风气十分痛
恶,渴望将来能突破这些陋习的束缚。 

  当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年近70还没有子女,他整天发愁自己的医术后继无人,渐
渐地忧虑成疾。张仲景知道后,给沈槐开了一个药方,叫他用五谷杂粮各一斤一顿吃下。
沈槐一看这个药方便觉好笑,谁能一顿吃五斤杂粮?太滑稽了!他每天想着这可笑的药方
,哈哈大笑,不知不觉病就好了。事后沈槐得知张仲景是有意让他开心,心里十分感动,
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都传授给了张仲景。 

  诚恳勤奋和虚心求教使张仲景学到很多高明的医术,成为造福乡里的妙手神医。40岁
时,张仲景由于德才兼备被推举为南阳郡孝廉,并出任长沙太守,于是他把平生所学带到
了官堂之上。如今的药店叫仲景堂、同仁堂等,“堂”这个名称的由来就与张仲景的一段
故事有关。 

  采访:南阳市中医专家 黄天锡 

  “张仲景虽然是南阳人,但是他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当时年荒饥馑,战乱频仍,所以
流行病瘟疫病太多,张仲景就在大堂上,也就是在他办公的地方看病,所以后来就称为这
堂那堂,只要是行医看病的地方、卖药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堂。” 

  就在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又一次可怕的疫病大规模流行,再次目睹村村举哀、户
户悲鸣的惨状,张仲景十分沉痛,而他自己家族200余口人,不到十年,也有近百人死于伤
寒,悲痛之余,他感到自己一边为官一边行医无法从根本上救治更多的百姓,于是他毅然
辞去太守的官职,返回南阳故里。在家乡,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大量收集到的民间方剂,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埋头刻苦著作,含辛茹苦十几年,最后,终于写成了《伤寒杂
病论》这部不朽之作,实现了当年“博采众方,集各家之长”的愿望,使后世的医生依据
他的经验和良方能为天下的百姓治病。 

  
 
  
  采访: 

  南阳市中医专家 陈亦工 

  “后世的历代名家在应用仲景的方药的时候,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哎呀,仲景不得了
呀,简直是神人呀,张仲景的医圣,不是自封的,是后世的历代医家尊崇他为医圣。”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治疗疾病的良方,他的医学思想
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他的医书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被称为医学界的圣经宝典
,他也被尊为医学之圣。 

  采访: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 张兼维 

  “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用老人家(毛泽东)讲的话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他们
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以政治、历史、文化的各种原因,不仅为中国人所适用,
也为全世界人所适用。” 

  张仲景的理论不仅在医学史上放射思想的光芒,今天,在医圣故乡南阳,人们以仲景
古方炮制新药,继承和发展他的良方药剂和中医思想,医圣张仲景的医术宝典,让今天的
人们仍然受益无穷。 

  采访: 

  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耀志 

  “继承张仲景不单是我们南阳,不单是我们宛西,还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的,因为他
的中医药,他的伤寒杂病论,他的中医辨证论治,可以说在世界包括西方西药方面也在应
用它。” 

  
 
  
  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杰出的名医,他们或以高超的医术著称,或以
经典医书问世,然而只有张仲景,他的学术思想绵延1000多年,救活无数苍生百姓,这也
是至今人们仍对他顶礼膜拜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名字总是与神机妙算、呼风唤雨、足智多谋联系在一起,成为
神灵与智慧的代名词,空城计、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智取汉中等等传奇故事被人们津津
乐道地讲述着,而他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更是被
一代又一代人广为传唱,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传奇。 

  采访: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 张晓刚 

  “诸葛亮是一个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为世代各阶层所普遍尊崇的人,在诸葛亮身上
,凝聚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政治理想和道德品质。” 

  采访:南阳市博物馆王玉君 

  “苏轼写武侯庙记中就赞叹道:秘如鬼神,技若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神也仙
也我不知之真卧龙也。包括鲁迅先生都赞叹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把诸葛亮真是
给神化了。” 

  追溯诸葛亮成长的历史,他卓越的才能与他度过十年躬耕生涯的南阳卧龙岗是密不可
分的。 

  诸葛亮的童年并不幸运,幼时丧母,12岁那年父亲又离他而去,他只好和弟弟一起随
着叔父诸葛玄生活。更为不幸的是几年后,叔父也去世了,此时的诸葛亮只有十七岁。屡
遭不幸、失去生活依靠的诸葛亮带着弟弟来到南阳卧龙岗,在这时搭建了几间茅草屋,过
起了晴耕雨读、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涯。 

  卧龙岗位于南阳市西北郊,蜿蜒千里的秦岭余脉到这里骤然潜入地下,犹如卧龙的龙
头,跃跃欲飞。卧龙岗上林木参天,山水相依,灵气充盈,不知是因诸葛亮才有了卧龙这
个地名,还是因为先有地名才有卧龙的名号,今天看来,这个地名与诸葛亮其人是相得益
彰、相映生辉的,后人曾写诗赞道“南阳陇上躬耕翁,磊落自是人中龙,抱膝长歌古梁父
,放眼四海谁英雄”。 

  
 
  
  采访:南阳作家 周同宾 

  “诸葛亮当年他的隐居不是真隐,他时刻在关心天下形势,也就是对当时全国各地政
治形势他了然于心。” 

  传说南阳的诸葛亮有两个爱好,一是爱“抱膝长啸”,“抱膝长啸”是道家的一种养
生习惯,二是好为梁父吟,梁父是泰山脚下一小山丘,古人死后常埋于此山,“好为梁父
吟”体现了诸葛亮对时事世态的深重悲悯和无尽关切,隐含了出世的意愿。据记载,诸葛
亮在躬耕闲暇之余,经常外出,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可见隐居不
是他真正的目的,他有着非凡的抱负。 

  采访:南阳作家 周同宾 

  “南阳当时是全国的一个中心,固然京城在洛阳,但是南阳是经济中心,南阳的冶铁
遗址现在还在,南阳是个贸易中心,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他隐居在南阳附近,能够
从各个渠道获得信息。” 

  南阳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衢,信息十分灵通,另外,曾经是南都帝
乡的南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年轻的诸葛亮选择这里作为栖身之地,一方面便于研
究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天下局势,随时准备出世腾飞,卧龙的名号
便因此而生。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重要的转折,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和建功立业、兴复汉室的决
心感动了诸葛亮,于是便有了草庐中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就这样,诸葛亮从卧龙岗脱颖
而出。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当诸葛亮从卧龙岗走出,历史果然按着他的
设想重新改写,中国历史上一段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便即形成。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具有超群的才能,得益于卧龙岗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他的
住所占住了龙头的地势。还有人戏言,他在卧龙岗得到过一部奇门遁甲、阴阳八卦的天书
,这些说法尽管有些附会,但卧龙岗的十年,无疑是诸葛亮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十年,而躬
耕生涯对他的一生事必亲躬、爱惜民众、廉明奉公的行事作风和品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难以
估量的影响。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