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obuwang (萝卜王), 信区: HeNan
标 题: 郑州:城市的灵魂在哪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28 22:11:15 2005), 转信
郑州:城市的灵魂在哪里
( 2005-04-19 07:41)
--------------------------------------------------------------------------------
我们先看两组数字。
第一组数字:郑州市2004年GDP达到1375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财政收入114.8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位,超过了武汉。
第二组数字:中国社科院联合有关高等院校连续3年对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郑州都在40名之后。在2005年的排名中,郑州排第50位。经济指标排序中被郑州甩在后面的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均位居郑州之前。
一喜一忧。综合竞争力排序,郑州为什么靠后?
“主要是在软环境上吃了点亏。”河南省统计局的一位专家说。
这位专家进一步解释说,郑州相对落后的项目主要在环境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冒险创业与竞争精神、商业意识和求新观念、诚信协作精神和法制观念等方面。
也许排行榜不能代表一切,但差距还是有的。
按照专家的观点,城市的竞争力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广义的文化竞争力上。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芽对这个问题,专家们的看法比较一致。一般认为,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更有人把城市文化由浅入深分成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层、生活与行为方式层、管理与制度文化层、心理观念文化层。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被看作是城市的灵魂,文明的标志。
学者们的意见见证着这样一个事实,相对于这两年郑州在经济指标上的成就,很难量化的文化竞争力上的差距,成为郑州成长为一个现代化都市,从而在中原崛起甚至是中部崛起中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的一个软肋。
无论从提升郑州城市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还是发挥龙头作用,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乃至更进一步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要求,郑州,是到了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郑州是个
什么样的城市?
郑州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她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哪里?她的特色和魅力是什么?她的城市形象如何?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要想勾勒出郑州清晰、鲜明、完整的城市文化脉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黄河大观的落寞:
把树种在沙丘上
曾经被看好的郑州黄河大观景区如今显得异常落寞。不但难以寻到几个游人,景区里面也几近荒芜,黄河大观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而和黄河大观在相近时间、依照相似理念开发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却是另一番景致。这里总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旅游门票收入相当可观。
同样是人造景观,看上去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两处景点,为何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
除了管理、宣传等技术原因之外,文化底蕴的差别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博士说。
按照冯德显的说法,黄河大观所表达的文化本来就不是郑州的历史,对郑州人来说没有认同感,外地人也不可能将其视为郑州的文化表现,这就使其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就像是把树木种在沙丘上,缺乏文化的根。
清明上河园则不同。它复制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真实场景,是一段载入史册的辉煌,是开封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和开封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又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被视作开封的象征。
城市文化学者范强的另一番话也在佐证着这个观点。他说,文化景观需要强大的依托,没有人物、没有事件的景观是在沙上建塔。
同周边的开封、洛阳相比,郑州的古都历史,恰恰是缺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导致这段历史长则长矣,却不那么清晰可辨。
■历史文化的断层
让郑州永远古老又年轻
据专家考证,早在3600年前,汤灭夏以后,在“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亳即是今天的郑州,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国都。商都的这块土地以后归属多变,风光不再,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段旧城墙。这种落寞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尽管郑州去年举办各种活动隆重纪念3600年历史,尽管去年10月经过古都专家论证,郑州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但这样一个称号,不仅还没有被外地人广泛认可,就连郑州本地居民也没有完全做好心理准备。
作家赵富海在《老郑州》一书中写道:“也许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太久远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产生一种迷失感,这种迷失感往往容易让人没了主意,心中没数儿,所以人云亦云地说郑州没历史。当然,为了慎重起见,又说郑州有历史也是中断的。所以,多少年来,对郑州的评价、定位永远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我很为这种悠久的历史而自豪,但是却很难有一种心理上的融入。”一位郑州市民告诉记者,“如果说有一件瓷器,尽管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它是经过祖爷爷、爷爷一代代传下来的,就会感觉特别亲切。古商城离我们太遥远了,触摸不到,只能感觉到一种敬畏和神圣感。”
■郑州这个城市,
不是缺少文化,而是缺少个性
我们在试图请各位专家学者用简练的、明确的说法来界定郑州城市文化的起源与现状时发现,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
有人说,商文化的传承让郑州人有经商的天赋,才造就了郑州的商战频发;
有人说,嵩山文化的影响让郑州人有宽广的胸襟,能够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时尚风情;
有人说,黄河文化的熏陶让郑州人有质朴的性格,走到天涯海角都不忘本。
……
总之,尽管缺少历史事件的依托,尽管文化断代时间较长,但郑州这座城市并不缺少文化,缺少的是鲜明的个性特色。
作家齐岸青用一种忧郁的笔触写道:我们可以用浪漫瑰丽形容楚湘文化,用慷慨激越吟歌燕赵文化,用神奇诡异讲述巴蜀文化,用婉约清丽白描吴越文化……可我们很难概括文化之源的中原文化……缘由这种根性的失落和漂浮,郑州人在很多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依附,就连与古老土地最为血肉相连的建筑也很少顾及城市的个性、特色。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法学博士李庚香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郑州的兼容性很大,但没有鲜明的特色,找不到文化的核心点。
■从“绿城”称号的兴衰
看现代城市文化的探索
郑州成为现代城市,距今不过百年历史。
20世纪初,铁路搭建起郑州发展的筋骨,1928年郑州第一次称“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细算起来,这百年来对郑州影响最大,最能触及郑州人情感的“关键词”可能有三个:一是火车,二是商城,三是绿城。
郑州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1904年,京汉铁路汉口至郑州段正式通车,1908年底,汴洛铁路通车运营,自此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一跃成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并由此进入城市发展史上新的时期。铁路给这座城市带来各种口音、理念、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带来无限的市场和商机。直至今天,郑州人对任何“郑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正在下降”的言论依然耿耿于怀,乃至未来郑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依然建立在火车头的支撑上。
“商城”是暖在郑州人胸口的一块玉石。古都商城为郑州赢来了世人的瞩目,3000多年后的又一轮商战,也曾是郑州“眼球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在,郑州人更愿意把商代第一都城和商贸城统称为“商城”,3600年前的底脉与现实的承接给郑州圆了一把“商都之梦”。
“绿城”更是郑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郑州本是个风沙城。解放初期开始的全民植树绿化,不仅让郑州摘去了风沙城的帽子,更戴上了“绿城”的桂冠。至1990年,郑州市绿化覆盖面积268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2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
如今的现状却是,市民又开始顶着烈日穿行于这个城市,风沙又开始频频光顾这个城市,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郑州市民对郑州绿化的满意率仅为37%,63%的市民认为郑州的“绿城”美名已名不副实。
齐岸青在文章里这样描述郑州人共有的怀旧心态:“那时候郑州是宁静有序、绿意盎然的城市。那时行政区林木成荫,一般的小雨多被树叶遮蔽,很难打湿路面。当有一天,郑州人发现,城市林阴已是童年的记忆。郑州于是开始寻找绿色。”
曾有市民发出这样的声音:当我们把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个城市最有特色的东西丢掉之后,我们还剩下了什么?
■过了这么多年,
提起郑州还是只有二七塔
城市需要名片。正如凯旋门之于巴黎,歌剧院之于悉尼,外滩之于上海。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鲜明特点的城市名片,就是一个城市令外界人感知、了解的最直接的力量。
郑州曾有不少美誉,比如“二七名城”、“绿城”、“纺织城”、“商贸城”等等,而今,这些符号或已成为美好的回忆,或缺乏广泛的认同和影响,与此相关联的建筑、产品或人物,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只有二七纪念塔,从它建立至今一直是郑州的象征。
范强在《一座塔与一座城》中说,作为省会,郑州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地位反差明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围中显得黯然无光。在外国人眼里,郑州市知名度太低,许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在中国人自己眼里,郑州市缺乏故事,缺少细节,缺少风情,缺少韵致。他说,郑州应该塑造闪亮的城市名片,不管是历史的或是现代的,不管是整体的或是细节的。
郑州应当培养
什么样的气质?
郑州站在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上。郑州负载着3600年古老文明,郑州承载着320万的城区人口,郑州肩负着近1亿人口的中原崛起的使命,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该以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气质诠释新时代的城市文明?
■需要保护的历史
不仅仅只是商代遗址
一个城市有历史才会有底气。
郑州有着厚重的历史,几千年来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郑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并不仅仅只是一处商城遗址。
专家指出,只有学会尊重历史,才可能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张扬现代文明。璀璨夺目的古文明要不断发扬光大,近几十年建设中体现的点滴文明,也同样应该珍视,从而创造出更加鲜亮的现代城市文化。
保护历史遗存,让历史文化内涵真正融入郑州人的生活,这是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作为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培育现代城市气质的郑州,所应做的最基础的工作。唯如此,郑州市委书记李克说,“郑州这个城市才会有脉,有根。”
河南省商业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冯宛平更进一步建议说,建筑集中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不仅是历史遗迹,郑州近百年来的建筑精品也应当加强保护。比如中州宾馆、中国银行办公楼等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建筑,以及一些老的道路应该尽快保护起来,而不应该被随意拆除,因为它们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历史,留下这些建筑和道路,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明白这是“我们创造的历史”。
■从“两林”“两水”的构建
看绿城生态的回归
我们采访的所有专家和官员都承认,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判断一个城市现代文明发达与否的最有直观感受力的标尺。
“绿城”的美誉,曾让郑州人在这方面一直有着自豪和骄傲,几十年过去了,满目的绿色、荫翳蔽日的法桐,竟成了大多郑州人的回忆和遗憾。
郑州市委书记李克说,他初到郑州时,曾遭遇过这样的疑惑:天上下来的雨,落到车上、落到身上竟然成了“泥雨”,而按照国际标准投资改造的夜景照明工程,在市区显得昏暗无力,竟然缘于空气中粉尘污物太多。痛定思痛中,改善人居环境的举措一项项出台。
除了加快市区绿化、整治市区东风渠、熊儿河外,郑州市还计划在“两林”“两水”上下功夫:在黄河沿线风沙口建50万亩的风沙防护林,在嵩山山脉建80万到100万亩的水源林,建好郑东新区的龙湖,扩建郑州西流湖。
在改善城市生态这个问题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金水河的改造。
金水河是一条有着美丽传说的古代清流,它的名字和郑国名相子产的政治清明紧紧相连。子产一生清廉,临终交代,生不贪民财,死不占民地,埋在陉山就行了。百姓深为感动,取下身上的玉佩,拿来金银首饰为其送葬,其子不受,便倾于河中,让闪闪珠彩陪伴子产的光辉在清河中长流不息。这条河从此得名金水河。
1996年年底开始,郑州市投资1.5亿元,历时一年多,彻底疏通金水河底,加固河堤,分段种植树木花草,建起了一个拥有五大景区、11.3公里长的金水河滨河公园,郑州人从此拥有了碧波清流。
■移民为郑州带来
开放与兼容并蓄
郑州是个移民城市。在郑州发展史中,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
1906年,火车一声鸣叫,给郑州送来第一批产业工人——铁路员工,他们大多数来自北京。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郑州被确定为新型工业基地,省会迁郑后,郑州迎来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建设郑州商贸城的过程中,又有一大批商人涌进郑州。
“开放与兼容是移民城市最大的特点,使这座城市具有开阔的胸怀,形成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大河报副总编辑王守国博士说。
王守国说,开放的性格推动郑州发展,它可以接纳东西南北的所有文明,让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的人们和谐相处,它的吐故纳新、它的横向交流对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简单的事例是:郑州曾因“商战”而闻名,但回望当时的战火硝烟,不过是几家本土企业在“火拼”,全国零售企业百强中郑州没有一家,十多年后的今天,从国内零售业巨头到世界500强商业零售企业纷纷入郑,没人能否认郑州商业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竞争。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具备开放和兼容的优势,是郑州增强现代文化竞争力的良好基础。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郑州的决策者仍在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誓言: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技术,更多的智慧。
■从郑东新区的前景
看郑州的现代城市形象
古老又年轻的郑州城,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在实现中原崛起的征程中,该以什么样的城市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谈到城市形象,有专家指出,郑州市应该建设现代的城市景观,郑东新区也许可以担此重任。
郑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体现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形城市”等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不少专家认为,根据规划建设的郑东新区,有望成为世界城市之林中富有魅力和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精神。李庚香博士说,河南经济不发达,根子是文化观念相对落后,核心是创业精神不足。随着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郑州应该领先一步,必须重视现代文化形象的再造,打造民主城市、经济城市、开放城市、法治城市、诚信城市。
其实,郑州在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上正在发力,诸多以人为本的重大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诸如不断政务公开,群众可随时查阅政府文件,市民申请旁听人大常委会,诸如社区全部建起医务室和健身设施,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更好体现人文关怀,诸如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必须听证,体现更多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按照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要求,郑州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使命、特殊的作用,要有特殊的思路和特殊的举措,郑州将推出一系列特殊的举措推动创新。”郑州市委书记李克说。
■市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强化综合竞争力
市民是一个城市的真正主人。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个个市民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体现出来的。市民素质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素质。
有一个故事:中央某部门公务员到大连办事,出了机场却没有看到接待的人员和车辆,只好打车进城。出租车上几个人对大连方面的接待颇有微辞。出租车司机把几位客人送到目的地后,坚决不收车钱,并向客人解释:接待单位的人肯定是出了什么误会,大连人是讲信誉的,这趟活儿就算我代表市长来接待。
客人的感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产生的力量是难以估测的。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历史赋予了她更多的责任和要求。提高市民对自身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这些都逐渐会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最终形成品牌效应,在竞争中显示综合竞争力的优势。
出门在外,常常遇到别人问“你是哪里人?”
“我是郑州人!”如果每一个郑州市民的回答都如此铿锵自豪,也许就表明了郑州的形象、郑州的影响、郑州的气质、郑州的魅力。
我们走进郑州这座省会城市,梳理她的过去和现在,体味她的痛苦和喜悦,分享她的荣辱和得失,由城市文化述说城市气质、城市精神、城市灵魂,也许有一定的意义。
郑州应该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郑州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我们不想妄下结论。我们只知道,在城市发展的共性因素中,郑州还欠缺哪些,我们知道,郑州一直以来在做着怎样的努力。
中部崛起看中原,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的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对中原的辐射力、影响力越来越重要。郑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全面落实省委书记徐光春要求的“六个力”,必将创造出更为灿烂的城市文明。
作 者:朱夏炎 肖建中 李 欣 惠 婷 - 责编:游 黎 来 源:河南日报
页面功能 【推荐】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新 华 网 检 索
组合检索
·近期关注
- 郑州:城市的灵魂在哪里
- 景区门票有多少涨头?
- 民间网站的笑与哀愁
- 造纸行业又起环保风暴
- 餐饮业向高水价说“不”
- 遏制房价疯涨要用市场手段
- 环境问题关乎河南形象
- 郑州商圈 几多炒作?
--------------------------------------------------------------------------------
| 新华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举报信箱:xhsjbxx@xinhuanet.com
--
我不在家就在BBS上
我不在BBS上就在家
如果两个我都不在
那我就在家到BBS的路上。。。。。。。
郑 州 十 大 历 史 名 人 :
黄帝、许由、子产、列子、韩非子、陈胜、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诫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7.2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0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