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HeNan
标  题: [嵩山]华夏方兴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5:42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嵩山]华夏方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5 14:13:03 2005), 转信



  夏禹是一个在洪水里奋斗了一辈子,悲壮而寂寞的英雄。夏禹东奔西跑,他是一个活在路上的人,因此哪里有水,哪里就有他的家了。

  夏禹之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而功名赫赫,也因治水而身败名裂。他是夏禹的父亲鲧。

  鲧也是四处奔波,竭尽全力,他采用堵的方法,解了燃眉之急却留下了无穷后患。鲧的悲哀在于当舜下达了将他杀死的命令之后,“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一个为了老百姓的事情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老百姓却说他真的该杀,这是落在夏禹心里的最大难过。因此当夏禹站出来担负起治水的重担,是一种非凡的勇敢。

  夏禹治水,司马迁的说法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这一个“敢”字,真叫人无限感慨。这样的情形发生了三次,头一回夏禹经过自己家门口,听到屋子里传出来初生婴儿的啼哭声音,夏禹知道,妻子生了。第二回站在门前的儿子挥着小手,喊着“爸爸”,夏禹只是深情地看了一眼儿子,然后掉头而去。第三次儿子奔向治水的队伍,拉住夏禹的手,要他回家。夏禹停下脚步,抚摸着儿子的头说道,儿子啊,回去告诉你妈妈,治水的事很忙,爸爸不回去了。洪水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夏禹是骑在马上的英雄。夏禹翻身下马的时候,华夏落地生根。

  华夏起于嵩洛,华是地名,夏是族名。“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汉代之前,华山指的就是豫州的山镇。周王司徒的郑桓公姬友,看到王室衰微,西周将乱,曾经求教于太史伯。太史伯说,只有出居“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之地,才能逢凶化吉,兴旺发达。“前华”之“华”,说的就是嵩山一脉。

  夏是象形字,是古代的图画。各民族并兴之时,黄帝一族及其后裔夏族,日渐强大,侵略四方,渐成大族,为了表示异于其他,自给其形,具有头目手足。而对四方各族,则视之为犬豕虫羊。

  夏禹是夏族的首领,名叫文命,他是黄帝的玄孙,因治水有功,受帝尧封为夏伯,封地在阳翟,就是现在嵩山南麓的禹州,这个地方古时候盛产夏翟鸟,即山雉,所以称夏地,禹的部族因此称为夏。

  夏族在禹的父辈时已定居嵩洛一带。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中心区就在嵩山西麓。禹都阳城、启都阳翟,以及太康、夏桀所都的斟寻,都在嵩山地区。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夏王朝在此建都471年。嵩岳是夏王朝兴衰的见证。

  夏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以及由夏族的同姓姒姓封国所占据的地域,以嵩山为中心,西起陕西东部,东达豫鲁交界处,北至山西南部,南到南阳盆地。夏代还有许多异姓方国,夏禹在涂山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不过大多是蕞尔小国。他们大都臣服于夏。在夏王朝统治期间,姒姓国和大部分依附国境内的居民,融合同化为华夏民族早期的主干。
        
        

  夏族继承了其先祖黄帝与居住在嵩县之三涂山的有蛟氏部落通婚的习俗。

  据《吴越春秋》记载:“禹三十未婴,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因娶涂山,谓之女蛟。”禹的夫人启母也和黄帝的母亲附宝一样,都是涂山有蛟氏部落的女子。

  轘辕关乃嵩洛雄关之一,它的山坡有十二曲,自古为控守处,险峻无比。夏禹治水通轘辕山,与夫人启母约定,听见鼓声,便来送饭。夏禹开山,化为熊身,手足并用,踩落石子误中鼓。启母闻鼓声而来,见到夏禹化成大熊,羞惭而去。这时,涂山氏正怀着禹的孩子。禹起身去追涂山氏,至太室山下,涂山氏化为石。禹大呼:“还我儿子!”于是石破北方而生夏启。

  嵩山山下的启母石,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女人,纪念这个天底下最幸福,幸福得瑟瑟发抖的女人,纪念这个天底下最悲哀,悲哀得欲哭无泪的女人。

  启母是在给夏禹送饭的时候,见到夏禹变成一头大熊在挖沟治水,她在一惊之中,倒在玉山脚下的。与其说她是惊吓过度,不如说她是肝肠寸断。看到变成大熊的夏禹,是这个女人最后的悲伤,在夏禹的目光中倒下,是这个女人最后的甜蜜。

  夏禹治水成效卓著,舜帝就向上天推荐禹承继帝位。舜逝世后,禹为了辞让帝位给舜的儿子商均,而避居阳城。可是天下诸侯都推崇夏禹,纷纷离商均而赴阳城朝见禹。禹于是登上天子之位,国号夏后,姓姒,建都阳城,后又迁往离阳城不远的阳翟。经过考古不家几十年的发掘考证,现在嵩山南麓王城岗遗址,应该就是当年的“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城市遗址。

  十年后,禹帝巡视江南,大会诸侯,考核功绩,逝世于会稽山。会稽,就是会集诸侯首领考核功劳之意。禹把帝位传给了益。益辅助禹的时间不长,没有获得诸侯们的信任,为了辞让帝位给禹的儿子启,而避居于箕山之阳。夏启贤能,天下归心。诸侯们都去朝拜启,于是启登上天子之位。夏启的庶兄有扈氏不服,以尧、舜传贤,而禹独传子为由,向启兴师问罪,双方在甘地发生大战。夏启大获全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私有制、家天下的新制度战胜原始社会禅让制度的一次决定性的战争。

  夏启逝世后,儿子太康即帝位,将都城迁到嵩山西北的斟寻,就是现在的偃师二里头。

  斟寻南临伊、洛而望嵩岳,北依邙山而背黄河,东有成皋之险,西有崤函之固,享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和“万方辐辏”之誉。斟寻遗址内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布局严整,雄伟壮观。夏代十七个帝王,除禹都阳城、启都阳翟外,从太康到夏桀,在这里建都四百多年。

  太康沉湎于游乐,陶醉于田园,到洛水之阳狩猎竟百日不归,被有穷国君主羿驱逐而失去帝位。他的五个弟弟侍奉着他们的母亲,在洛水的河湾里等待他,追忆夏禹的教导,悲怆地写下《王子之歌》。歌曰: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夏王朝开始恢复禹、启时代的秩序。到了少康帝时,实现中兴。

  夏王朝建立后,由于洪水得到有效的治理,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粮食和生活资料出现了剩余,于是,私有制出现了,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分化,剩余物资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有人开始用剩余粮食造酒,这是中国酒文化的发端。

  酒是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农业文明的祭礼。酒的发明,催生了盛酒的容器。

  青铜礼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嵩山王城岗遗址发现有青铜容器——青铜鬹的残片,经科学分析和测定,是用多合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距今约3850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的残片。青铜器最初就是饮食用具,爵是酒具,鼎是饭具。后来逐渐演化为礼器。

  偃师二里头夏都斟寻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生产工具。有号称华夏第一的青铜鼎和青铜王爵,还有青铜斝。斝也是盛酒的用具。

  在青铜的冶炼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投料配方的比例。《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金指赤铜,齐指剂量。铸造钟鼎,六分其金而锡居一;铸造斧斤,五分其金而锡居一;铸造戈戟,四分其金而锡居一;铸造大刃,三分其金而锡居一;铸造杀矢,五分其金而锡居二;铸造燧凿,金锡各半。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合金规律的认识。夏代嵩山地区的冶金科技水平已遥遥领先于世界。

  夏王朝最后一个帝王夏桀,夏桀极有天赋而且文武双全,他可以用力将鹿角折断,但他把这样的勇武全部用在游猎征掠上了。这时候有个名叫关龙逢的大臣,看到夏桀荒淫暴虐,侵削诸侯,忧心忡忡,他要冒死切谏,希望夏桀回心转意。

  关龙逢跌跌撞撞地来到倾宫,对着正在寻欢作乐的夏桀失声痛哭,一边还诉说着夏禹开国创业和少康复国中兴的艰难。关龙逢说,大王若不迷途知返,我们的国家就要亡了。

  夏桀一听这话,大笑一声说道,我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只有太阳从天上消失了,我才可能灭亡。

  《尚书·汤誓》篇中,记录了当时老百姓唱的歌曲,“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首词的意思是: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

  夏国老百姓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油然纸上。夏桀曾把商汤囚禁于夏台,后来又释放了他。居住在嵩山东麓新密、新郑一带的诸侯昆吾氏举兵叛乱,商汤率诸侯讨伐昆吾。消灭昆吾以后,商汤乘胜进兵,征讨夏桀,攻陷斟寻。夏桀逃到鸣条,后被商汤放逐,死于南巢。这一年,伊洛二水干涸了,夏王朝覆灭了。夏的后代被商汤流放到杞地,就是今天的开封市杞县。

  商汤灭夏后,把国都由亳即今之商丘,迁到与斟寻相邻的尸乡沟,称为西亳。从成汤到太戊,十位商王皆都西亳,直到仲丁时才迁到隞,即今之郑州隞墟。后来,盘庚又“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商王朝总计建都西亳长达二百三十多年。

  仿佛就是一页书的正面和反面,遥远年代的历史,似乎这样轻轻一翻,就到了今天。今天,我们遥望从前,看到的是古人忽隐忽现的背影和嵩山之上的日出日落。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