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HeNan
标  题: [嵩山]周天太室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5:44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嵩山]周天太室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5 14:13:27 2005), 转信


  历史其实在春来秋去的风平浪静中,蕴含着你争我斗的风起云涌。而嵩山是一位最特殊的观众,仿佛置身事外,其实又身在其中,它在沐浴春风后春风得意,它在阅尽沧桑时饱经沧桑。

  当纣王戴起金银珠宝,穿上绫罗绸缎跳进火海,一个昏君最后的梦想在火光中化成灰烬,历史崭新的一页,被火光映照得无比灿烂。大火冲天而起,周武王转身而去,去把所获得的商王朝的九鼎重新安置在洛邑,随后,便在太公望的陪同下,登上嵩山太室之巅,盛大的封禅典礼,拉开了序幕。

  巍巍嵩山,精神抖擞,立在嵩山之巅的武王,“南望过于三涂,北望过于嶽鄙,顾瞻于有河,宛瞻于伊洛”,空日澄明,端倪无际,旷焉茫焉,不知天之为高,地之为下,心潮激荡,一边打起拍子,一边引吭高歌:“多么辉煌啊!伟大的周邦,登上大岳天室,历历山脉,处处峰峦,万千河流汇入黄河,山高水长好风光!普天下的山川神灵,聚集到这神圣的地方,伴随天帝接受祭享。周邦受天命,地久又天长!”

  这声势恢宏、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就是《诗经·周颂》的压卷之作《般》。

  封禅历来被认为是和天命有密切关系的宗教活动。改朝换代不是人事安排,而是天意宿命;不是一意孤行之后的胜者为王,而是人心所向时的众望所归。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下;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封禅虽然就某座山而举行,但祭祀的对象并不是山,而是天或天地,并且是受天命而有功德的君主才有举行封禅大礼的资格。比如周武王的封禅,依照《周颂》的说法就是“伟大的武王,功业举世无双,推翻殷周制止了杀戮,成就何等辉煌!”周武王是有这个资格的。

  周武王此次在嵩山举行封禅和望祭山川的重大典礼,无异于周王朝的开国大典。这位膺天受命的君主在嵩山之巅行礼之际产生建立新都洛邑的深谋远图,为两周500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孔子,孔子敬神出鬼没的时候,总觉得神就在他的头上,就在他的四周,儒家的最高修养是慎独主敬,慎独主敬说的是独自一人的时候,自然有神明在上。

  也许就是因为神在古代受到这样的尊敬,神话才四处流传并且经久不衰。

  在周人看来,高耸于天下之中的嵩岳就是天神之室。周人认为,他们受天命而克商夺取天下,应当礼拜高大的嵩山,以答谢对天神的崇拜敬仰之意。

  记载周武王登嵩岳太室祭天的西周青铜器天亡簋铭文,是目前所知先秦封禅典礼的惟一实录,是中国最早的封禅记载。

  天亡簋铭文说:“王祀于天室。”学者们认为,“天室”就是天室山,即嵩岳太室山。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天”、“大”可通用,而 “太”又是“大”的后起分化字,故“大室”、“太室”即天室山、嵩山。在周武王眼中,傍依天室山而建东都可一举三得:一能取得天的保佑,因傍依天室山,所以“相我不难”;二是在此谋划平定刚刚收服的殷民比较方便,即“图夷兹殷”;三是嵩山附近是天下之中,利于统治天下。

  周人在殷王朝的覆灭中,深感天命无常,对周王朝能否永保天命,怀有强烈的忧虑。因为这个缘故,周武王计划在天室山附近建立新邑,是作为“定天保”的重大措施,因而对这一宏大工程能否如愿完成而日夜焦虑,以致废寝忘食。他似乎自知天年将尽,将此重大的心事向年富有为的弟弟周公旦倾诉,才使周公“泣涕于裳,悲不能对”。
        
        

  周武王是在嵩山度邑回到西都镐京之后不久,与世长辞的。周公旦牢记武王“依天室”的遗愿,在嵩山脚下完成了东都成周的建造。工程竣工后,周公迁 "殷顽民"于成周,并派八师军力监视,以维护周王朝的稳定。从此,洛邑成周便正式成为西周的王都。一切按部就班之后,追思武王营建新都“毋远天室”的深思远虑,想到武王巡守嵩山的往事,周公感慨系之,“如今国泰民安,安抚众神,望黄河嵩岳之神多多垂照,武王不愧为天下明君,众神昭示周王,善待天下诸侯,收拾干戈,藏好弓箭,将美德仁政,遍施华夏大地,把天下永保!”

  何尊铭文记述的就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在天室山上为武王举行盛大祭礼,对其宗族子弟进行训诫,并向天宣告定都于成周的史实。何尊铭文也一样称嵩山太室为“天”,其用意仍然是为了傍依天室而取得天命的眷顾。上帝鬼神在天室山之上,而周王之都在天室山之下,有利于摈迎上帝神明下临王都宗庙佑助周王;更有利于周王借上帝神权去统治天下,巩固姬周统治集团的地位。因此,铭文以成王的口气说:“其余宅兹中国,自之ㄨ民。”即以此地为天下四方的中心建造都城,以这个地方来统治中国人民。“中国”一词即源于此。

  就是现在,中国,这一个亲近的名字,似乎有了遥远的具体和生动,数千年前的参天大树,数千年后的绿树成林,我们仿佛就是挂历在树上的叶子,春花秋月,我们一次次老去,永远不老的,是这一片叫中国的森林。

  嵩山缘何被周人称作“天室”、“大室”或直呼为“天”呢?源于周人对天的崇拜。天在哪里?日、月、星、辰所运行的最高的地方就是天,天能生风、云、雷、电,天乃神也。但是,天太高了,看不清,摸不着。于是,《周易》说:“天在山中。”

  在周人的神权观念中,山就是天神居住的地方。某方部落兴盛之始,神灵就会降临他们住地附近的山上。所以《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高山,这祝融乃是火神;商之兴也,檮杌次于伾山,檮杌是大禹之父鲧的化身;周之兴也,凤凰鸣于岐山。据古文献记载,伾山在商都墟附近的荥阳北部。夏商兴起之时,神灵两次降临在嵩岳一带。《国语·周语下》则明确地说夏人是嵩岳之后,夏王始祖禹和启是岳石所生,周人“缵禹之绪”,也就是说大禹的遗业由周人承担,因此周王也自称是嵩岳的子孙。嵩岳是天,周王为天之骄子。

  周文王以前,周人山岳崇拜的对象是周邦发迹之地的陕西岐山。那么,武王克商之后,为何要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祭祀天室嵩山呢?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始祖后稷,其母姜原是帝喾的原配夫人。姜原出门到野外,看见一只巨人的足迹,欣欣然特别喜悦,于是用脚踏之,便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原认为不吉利,最初想抛弃他,因为有神佑未能成功,所以取名弃。弃是帝喾的儿子,而帝喾的都城曾在嵩山脚下的西亳,嵩山一带本是周人的原籍。古史说“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三辰就是日、月、星。帝喾因善于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而指导农牧业生产,被尊为日神上帝。所以。周人把帝喾之都的所在地嵩岳太室视为祖先群神的居处,当作天的象征来祭祀,也就顺理成章了。

  帝喾同时还是殷人的祖先。《史记·殷本记》说,殷的始祖叫契,其母简狄为帝喾次妃,简狄因吞食了燕子掉下的蛋而生契。契和周人的祖先弃应是同父异母兄弟。契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把契封在商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商丘,赐给契姓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而夏禹的祖父颛顼则是黄帝的孙子。夏、商、周三代都有血缘关系,都属于华夏民族,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夏、商),才达到郁郁乎文哉”这一高度成就的。周王朝的嵩山情结贯穿于两周始未。《穆天子传》说 ,周穆王游幸嵩山,至太室山下,启母石边,非常好奇地探寻夏启居处的遗迹。

  周宣王时,更把他的两个重臣申伯和甫侯神话为嵩山的灵石所生。于是,便有了歌颂申、甫安定南疆的诗篇《大雅·崧高》。高大的嵩山是中岳,雄伟险峻直插云端,嵩岳降下了神祇,甫侯与申伯来到人间。那甫侯和申伯,乃是周室的中坚,他们是诸侯的屏障,将教化向四方播传。申伯是周宣王的舅舅。申伯的封地在今南阳一带。宣王登基后,对申伯优渥有加,扩大了他的封邑,并派大臣召公虎为申伯创建了都城谢邑,殷切希望他能安定南方诸侯,维护周王朝的统一。甫侯是宣王的名臣仲山甫,其封地在吕。申、吕及许、齐都是姜姓国家,是炎帝之后。他们与黄帝之后的姒姓夏人把嵩岳称为祖先宗神的观念完全相同。在申、吕等姜姓国家看来,既然他们是嵩岳的灵石所生,那他们的祖先死后,其神灵必定全部集聚在被称为天室的嵩岳之上。

  周灵王时,太子晋倾心于神仙,好吹笙,作凤鸣,常游猎于缑山。嵩山逸人浮丘公把他接上太室山。子晋居白鹤观二十余年,坚信嵩岳有神灵,求仙之心不减。传说某年七月七日,果乘白鹤升仙于天。

  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游幸中岳,曾赋诗赞曰:“缑岭笼葱嵩岳莲,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天室嵩岳是三代之居,因此是周人心中的通天圣山,“登陟出于灏气之上,”是天人感应的理念所致,具有神秘的天命色彩。

  正因为周王室有托庇于通天的嵩山以求永保天命的秘密,所以当西周遭受犬戎攻击而面临覆灭的危机之时,周幽王便在太室山会盟诸侯,期盼得到祖先神的佑助而化险为夷。当然,结果并未能挽救西周的灭亡。但是,正因为有了嵩山脚下的东都洛邑为大后方,周平王才义无反顾地决定东迁,将周朝的天下又延续了二百余年,这兴许是嵩岳对周王朝礼尊天室的回报吧。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