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BB (酒心石头), 信区: HeNan
标  题: 周口《万姓同根》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Apr 14 10:31:57 2005)

《百家姓》是北宋的一个书生编撰的蒙学读物,这篇用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千百年
来被人们反复诵读,它已经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的心底里,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一篇《百家姓》为什么如此受到中国人的追捧?姓氏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 


  相传人祖太昊伏羲,定都在宛丘,就是今天的周口淮阳,率领中华民族的先民进入了
早期文明时代。然而,在氏族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的婚姻还处在一种“知其母,不知其
父,知其爱,不知其礼。”的群婚和乱婚的原始状态。 


  太昊伏羲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存在的后果是什么,因此,他提出了“男女”以俪皮为礼
,正姓氏、制嫁娶、以重人伦之本,实行男女对偶婚,从而使远古先民婚姻实现了从愚昧
向文明的跨越。他为自己定“风”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姓。 


  与此同时,太昊伏羲又为当时社会还存在的母系家族定了姓,也为当时已经出现的以
男子为传承中心的父系家族定了氏。 


  接着他又用当时最灵活、简便的方法,为天下小的氏族部落定了氏。有的是用远古部
落氏族的标志符号来作氏,比如姬氏、姜氏、姚氏;有的是用驯养的动物来作氏,比如牛
氏、马氏、猪氏;有的是用周围常见的植物来作氏,比如李氏、杨氏、柳氏;有的是用自
然现象和居住的方位来作氏,比如雷氏、云氏、高氏等等。 


  这些以不同方式获得姓和氏的部落的符号,就成为中国人姓氏的最初萌芽,从此,人
们有了姓氏这一概念,并在后来的相互交往中,逐步演化为个人的姓,世代延续下来。 



  中华第一姓产生在周口,伏羲“定姓氏”在周口,周口也就成了华夏姓氏的根源,成
了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 


  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意义?在龙的子孙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呢?我们还是从几个中华大姓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周口市淮阳县城 14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00 多个自然村落里聚居着无数陈姓
人家,他们约占这些村里人口的 80% 以上,从衣着容貌上你看不出他们与别人有何不同,
但走上前一问,他们都姓“陈”,说是陈胡公的后人。“陈氏七千万,始祖皆胡公。”他
们说的胡公是谁呢? 


  这位就是陈胡公,一位创造了 5000 年陈姓起源、繁衍历史的总导演,是他拉开陈氏
家族波澜壮阔历史戏剧的第一幕,演尽了人间的生灭盛衰,聚散悲欢。 


  关于陈胡公封国得姓,《史记?陈杞世家》这样记载,陈胡公妫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武王伐而封之。 


  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舜帝的英武后代,正在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战场,为国
立功,受封于陈国。他不但建陈国,开陈姓香火,还广教人民耕种,使陈国很快富裕起来
 ------ 。 千百年过去了,陈家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他们的传统和信仰都亘古不变的保
留着先祖的烙印,他们的血脉、他们的历史就写在世代延续的族谱里。 


  在淮阳县北陈楼村的 500 多户人家中, 2000 多口人全都姓陈,是陈胡公 20 世孙陈
亢的后裔,传到今天已是 95 世孙了,自陈胡公在这里建陈国开府,就没有离开过,是这
里的老陈户。 


  除了世代聚居在淮阳祖根地上的陈姓子孙外,海内外还分布着数量惊人的陈姓后裔,
其中就包括田姓、孙姓、袁姓、胡姓等,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里面有着一段辛酸的分化、播迁史。 


  翻开这本《陈氏谱?义门碑》,就能看到有关江州义门陈姓的记载。这是一支由中原迁
徙到九江的陈姓后裔,因九江在当时叫江州,所以人称“江州义门”。难道真像史书上记
载的那样,这是一支构建了中国历史上前后延续 230 年之久,最具宗法社会特色的大家族
? 


  我们开始对这个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封建家族产生了兴趣,他们靠什么创造了这样一个
奇迹? 在《义门陈氏家法》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忠、恕、孝、悌的中国儒家思想。家
法规定:“以治家之道为人伦之本,欲隆风教之原,必从孝悌始。”全家子孙上上下下都
要敬老扶幼,互谦互助,和善相处。 陈姓有治国丰富经验,以此来治家,自然是得心而应
手了。 


  像这样的忠义之家,堪称封建家庭的最理想模式,自然是封建社会的光辉楷模。 


  唐昭宗大顺二年,赐立这支陈姓为“义门”。到了宋朝时,宋太宗、宋真宗也先后赐
为“义门陈氏”、“忠孝世家”,诏令全国向他们学习。 现在全世界 8000 万陈姓中 98
% 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后裔,当你看到许多地方陈氏的门上写有“义门世家”匾额时,就应
该知道他是来自哪里。 


  读懂了陈氏家族,就能理解了家国观念厚重的中华民族。我们传统上是先把一个人放
在一个家族里,家规族规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由于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稳定和兴旺的
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义孝悌作为君臣治国、父子治家的
方略。它凝聚了家与国,使一个民族更具向心力。 


  看一看中国人与西方人姓名的不同,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是姓在前
,名在后;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它告诉我们:中国人注重家族的归属,而西方人
则更注重个性的张扬。 


  在中国知道老子和《道德经》的人很多,但知道老子是当今天下李姓始祖,鹿邑则是
李姓千年祖地的人并不多。 


  太清宫是为纪念老子修建的,建于东汉年间,当时只是一座小庙,叫老子庙,占地也
不过两亩。就是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在唐朝时,竞让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李世民骑着
骆驼,千里迢迢从长安大驾光临。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吸引了李世民到这里来?他来这里做什么? 


  原来李世民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来到这里追认老子为自己李姓的始祖,以正天下,
服后人,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一纸诏文把老子庙改作皇帝的家庙了。一时间这里大兴土
木,起建宫阙殿宇,“如帝者居”。老子庙也改叫太清宫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姓氏的荣辱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当李姓家族登上帝位,建立了
唐王朝后,“李姓”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国姓,“李姓”家族的历史也就在一夜之间变
得无比辉煌耀眼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唐王朝 300 多年的统治期间,李姓人数得到了空
前的增长。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这一
时期李姓不仅人口众多,分布也很广泛。 即使到今天,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字表明,当今
李姓人口 9500 多万,为中国大姓之一。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着很深的门第、家族观念,姓氏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门第、
家族的徽章,读懂一个姓,我们就能读懂很多很多。 


  阳夏,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这里是陈郡阳夏谢氏的郡望地。 


  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收藏的《谢氏族谱》,为唐代广明元年修撰的,这也是我们所能
见到的最早的谢氏族谱。 《谢氏族谱》上记载:“西晋祭酒公衡,又本于阳夏。永嘉不靖
来寓于始宁,至有关面傅安石,大元帅万、石,诚为江左望族”。 这段文字告诉人们,谢
衡,西晋时曾任过博士祭酒。永嘉之乱时,迁居到浙江上虞,他的子孙中产生了谢万,谢
石这样的名门望族。 


  在今天的谢家人看来,这支名门望族就是他们的光荣与自豪,有着一段让谢家人引以
自豪的辉煌历史。这是怎样的一个姓氏部落?历经了怎样的悲喜欢歌?产生了哪些著名的
人物? 


  我们已经认识了指挥过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总导演谢安。 淝水之战
,谢安、谢玄叔侄以八万新军大败前秦八十万大军,为东晋朝廷建立不朽功勋。后人评价
说:“淝水一战,功在一族。”这一族便是陈郡阳夏族。 如果你认为阳夏谢姓只会领兵打
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谢灵运为谢玄的孙子。他被称为山水诗的祖师,他的诗打破了当时诗坛上的沉闷之风
,给诗歌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 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白云抱幽石,绿
涤媚清涟”。 


  又过了 50 年,谢家又出了另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眺,人称“小谢”,他的诗在谢
灵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 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日华川上动,风光
草际浮”。 在他们的笔下,山川有意,草木多情,一派生机盎然的图画。 


  正是有了谢安、谢玄震古烁今的功绩,大谢小谢的风流文采,才构建了陈郡阳夏谢氏
历六朝 200 年间家族门第长盛不衰。然而到了隋代以后,阳夏谢氏逐渐走入了低途,子孙
也散居到各地。正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说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姓氏有很多,有的是汉族的原始姓氏,有的是外族归化后赐予的姓氏,还有的
是为避难、避仇而更改或借用的姓氏。于是中华姓氏便越来越多。有人作过统计,在中国
以单字为姓的有 3730 个 ,以两个字为姓的有 2498 个,此外还有三字姓和四、五字姓的
。他们总计有 6363 个。 


  在节目的开头我们提到的《百家姓》中,单姓有 436 个,复姓有 64 个,合计有 50
0 多个姓。也许有人会问,赵姓并不是中华第一大姓,为什么要放在百家姓之首呢?如果
我们想一想百家姓编撰的年代是在北宋,联想到北宋的天子姓赵,名叫匡胤,那么赵姓排
在第一的疑问就自然找到了答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公元 2004 年 10 月 18 日,一批
批来自祖国各地,来自海外华人子孙踏上了周口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寻根之旅
。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血脉相连的姓氏之根;聆听到了浓浓的乡音乡情。无论你是天涯海角
还是咫尺比邻,一声声亲切的乡音,总会让人心潮澎湃,魂牵梦萦,回家的感觉真好。 


 


--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