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rill (落花听雨), 信区: HeNan
标 题: ● 河南、福建、台湾 —— 千年前是一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8 22:33:25 2005), 转信
豫闽台:千年前是一家(一)
《台声》 (2001年04月13日)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这是两岸专家、学者通过考证
后得出的结论。
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黄典诚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著
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
杨国桢、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
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欧谭生先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
一千年前是一家”。
这里有四个统计数字,尤其能说明上述问题:
1930年台湾统计的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16万人,其中注明从祖籍福建泉州和漳州
移去的有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0%。
1946年福建省云霄县人口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为113802人,81个姓,在族谱写明先世
从河南入闽的有林、陈、王、蔡、方、张、柳、汤9姓,共约90000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
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上均记载
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63姓共670512户,占台湾总数82880
4户的89.9%。
诏安、仙游、长乐等地。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
固始县入闽”。这不仅写在族谱里,而且还刻在了墓志上。1988年台湾出版的族姓巨著《台
湾区族谱目录》收集了200多姓万余族谱,几乎究尽台湾民间所有谱牒,究其这些谱载家庭
的开基祖先,无不来自大陆,来自中原河南。
另外,从作为每个家族来源标志的郡望和堂号上也可以看出台湾与福建、河南的关联。
如陈、钟、赖、邬、田、李、于、乌等姓皆称“颖川堂”,堂联用“颍川世泽”,表明自己
的先祖来源于颍川,即今河南许昌、长葛、禹州一带;郑、潘、毛等姓的堂号也是“颍川堂
”,堂联称“荥阳世泽”,说明他们的先祖与荥阳(今河南开封、荥阳)一带有关。此外,
如汪姓称“汝南堂”,丘姓称“河南堂”,蓝姓称“汝南世第”,陈姓称“汝南家声”等等
,也无不说明他们与河南有密切关系。总之,类似上述这样与河南有关的堂号共有10个之多
,分别是颍川、汝南、荥阳、南阳、济阳、河南(指洛阳一带),陈留、弘农、顿丘、内黄
、河内、三槐、新安、魏郡等。各个堂号使用的情况,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邱、褚、禹、
方、萧、罗、于等称“河南(洛阳)堂;叶、骆、滕、邓、翟、韩、岑、张、赵等姓称“南
阳堂”;谢、阮、于、伊等姓称“陈留(开封)堂”;周、齐、殷、危、咸、平、袁、梅、
盛、昌和应、廖、沙等姓称“汝南堂”;杨、刁、谭等姓称“弘农(灵宝)堂”;江、祭、
卞、左、柯、庚、陶等姓称“济阳(民权)堂”;陆、司马、陵等姓称“河内(温县)堂”
;以及葛、骆、古、王、申等姓分别称“顿丘(南乐)堂”、“内黄堂”、“新安堂”、“
三槐堂”和“魏郡堂”等等。从这些姓氏和堂号上看,基本包括了当时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
地区的姓氏。河南姓氏研究专家、《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一书作者谢钧祥对已知
的、中国人从古到今使用的8155个姓氏考证,起源于河南的单字姓1014个,双字姓484个,
形成望族。其中,前5大姓中的李、张、陈均出自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都是在河
南形成。这5大姓(李、王、张、刘、陈)分别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7.4%、7.1%
、5.4%、4.5%,即李姓超过8700万人,王姓超过8000万人,张姓超过7800万人,刘姓超
过6000万人,陈姓超过5000万人,累计3.5亿人,超过全国总人口12亿的三分之一。第6到
第19姓大姓中,除赵、吴、徐、马4姓的起源与河南无关外,其余10姓的黄、周、林、郭起
源于河南,孙、胡、柯姓的主源在河南,高姓最早的一支及由鲜卑族是楼氏改成的一支也出
自河南,杨、朱2姓中由鲜卑族3字改成的一支系在河南洛阳形成。目前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
的人口使用这19个姓氏。由此得出结论:海内外华人(当然包括台湾同胞)的祖根大半在今
河南。如在海外、尤其台湾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
的陈、林、黄、郑、李、许、蔡、张、八大姓氏,发源地均在河南。具体说,陈姓在河南淮
阳(古陈国)和颍川(今长葛市),林姓在河南卫辉,黄姓在河南潢川,郑姓在河南荥阳,
许姓在河南许昌和登封,李姓在河南鹿邑,蔡姓在河南上蔡,张姓在河南濮阳等。那么,这
些人是如何从河南到福建、广东等,又到台湾和海外的?台湾省《通志。人民志》中说:“
晋代从中原(主要指河南)入闽者有13姓,除以上(指《闽书》中)记载永嘉2年,中原动
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胡、何是也所及者外,又有张、刘
、杨、梁、钟、温、巫等姓。”“因为历朝战乱,经过多次迁徙,最后逐渐分别在福建、广
东、广西、江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安居下来”(《客家及客家源流考释》)
。实际中原人南迁具体有5次,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北方战乱不休,由中原迁到河
南和湖北交界处的河南信阳、固始及皖赣沿长江南北两岸,以至赣江下游(由公元317年到8
79年)。其中信阳、固始就是古代姓氏由发祥地中原外沿的重要集散地。历史上中原族姓迁
吴、蔡、杨、许、郑等45姓,以及唐末王潮、王审知人闽建立闽国的陈、张、王、李、吴、
蔡等27姓,均与信阳尤其光州固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今福建漳州、泉州、晋江和台湾
一带家庭的门楣上仍写有“固始衍派”。大家尊称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台湾各地的漳州
移民一直奉“开漳圣王”为守护神,建53座陈圣王庙,当作菩萨,顶礼膜拜。第二次,唐末
受黄巢事变影响,由皖豫赣等第一次时旧居,再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至东北
边界(由公元880年至1126年)。当时,河南固始人、闽南行军总管陈政镇压闽南蛮獠后,
这58姓军校即留驻漳州,子孙繁衍,遂成为漳州人。第三次,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入主之
影响,中原人民也大量随宋室南迁,由第二次旧居,分迁到粤之东部、北部(公元1127年至
1644年),也有人进入福建。第四次,明末清初,受满洲人南下人主之影响,中原南下人之
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次时旧居,分迁到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台湾,有的奔向东南亚乃至
全世界。第五次,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事件之影响,中原南下一部分人
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地(公元1867年以后)。在当地大都居住在山区。由于从中国文
化中心中原迁来,因而普遍重视文化教育,振兴学业;由于山多田少,人口日增,环境迫使
他们外出谋生,在国内谋生困难,有的又靠近东南沿海,于是便漂洋过海找出路。就这样,
中原人一步步到了台湾等地。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org·[FROM: 166.111.54.*]
--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2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40毫秒